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 KU Leuven(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其中,时间分辨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4D μCT)技术是核心手段,它能够在同步辐射环境下对油炸过程进行实时可视化观察。研究人员构建了原位油炸装置,可远程精确控制样品位置、油温及油炸时间。此外,结合监测温度和水分含量(MC)变化的辅助测量方法,帮助阐释断层扫描所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变化。
孔隙连通性影响吸油:通过对 3D 体积渲染图像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油集中在样品表面以下的孔隙中,且孔隙填充是通过离散的连通孔隙子网逐渐进行的。油炸过程中,核心区域孔隙不断扩张,挤压外层结构,导致外壳中较小孔隙的频率增加。同时,外壳和核心之间的孔隙连通性较差,完整的壁网络阻止了大量油深入样品内部,大部分油存在于表面附近的小压缩孔隙中。
研究结论表明,该研究成功利用高速时间分辨 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对油炸过程进行了动态原位可视化研究,全面探索了油炸前后微观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油脂吸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不仅证实了一些现有理论,如持续逸出的气体显著阻碍油炸过程中的油脂吸收、较高油温导致更多的水分损失和更高的油吸收量、油炸后冷却过程中油吸收呈上升趋势等,还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毛细管作用在冷却过程中油吸收的主导作用,以及油温、水分损失速率、孔隙连通性和结构刚性等因素对油脂吸收的综合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也指出了该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样品成分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图像中无法分辨水相,这给验证已有的水分损失机制带来困难;油炸过程中产生的运动伪影影响了图像的相分割;当前体素分辨率无法检测到纳米级小孔中的油吸收等。然而,这些局限性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结合快速中子和 X 射线成像技术、改进旋转自由 X 射线多投影成像技术、提高空间分辨率等,有望进一步深入研究油炸过程中的微观机制,为开发更健康的油炸食品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