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栖息地开放性与有鳞目动物颜色演化的深层时间关联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8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为揭示环境因素如何塑造全球有鳞目动物颜色变异模式,Jonathan Goldenberg团队通过分析1249种物种的生态数据,发现栖息地开放性是驱动亮度演化的关键因素——开放环境中更亮的体色可能增强热反射。该研究首次将颜色演化速率与古气候指标δ18O关联,提出中新世-上新世干旱化事件通过改变栖息地结构加速适应性演化,为理解气候变迁下的生物响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动物体色的多样性一直是进化生态学的核心谜题之一。从达尔文时代起,科学家们就试图解释为何某些颜色在某些环境中更常见。对于地球上最成功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有鳞目(包括蜥蜴和蛇)而言,其体色曾被广泛认为受温度、捕食压力或性选择驱动,但全球尺度下的规律始终存在争议。更棘手的是,过去研究多聚焦当代环境,而忽略了两亿年演化史中气候剧变的影响。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Matthew D. Shawkey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首次将古气候记录与宏观进化分析结合,揭示了栖息地开放性作为颜色演化的“隐形推手”。研究人员构建了涵盖1372个物种的全球数据库,整合了栖息地类型、海拔、纬度等六类生态变量,通过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和奥恩斯坦-乌伦贝克(OU)模型,重建了有鳞目亮度演化史。
关键技术包括:1) 基于Whittaker生物群落分类的栖息地开放度量化;2) 使用δ18O作为古温度代理指标;3) 贝叶斯框架下的多模型比较;4) 测量误差校正的演化速率分析;5) 覆盖95百万年的化石校准分子钟定年。
主要结果
颜色变异与演化模式
全球分布图显示,草原、沙漠等开放栖息地的物种显著更亮(亮度均值41%),而森林物种较暗(34%)。系统发育信号分析(Pagel’s λ=0.75)表明亮度具有强谱系保守性,但关键节点如鬣蜥科(Iguanidae)在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时亮度提升至48%。
生态变量的选择压力
全类群模型中,栖息地开放性是唯一稳定关联亮度的因子(开放vs封闭:效应值+7%)。小体型物种(如石龙子科Scincidae)还受海拔和体重交互影响——低海拔区的小个体更亮,暗示体型约束下的热调节策略。
古气候驱动的演化加速
亮度演化速率与δ18O波动显著相关(r=0.82),在中新世-上新世干旱期(5-2.5百万年前)出现爆发式增长。例如,角蜥科(Phrynosomatidae)的演化速率峰值(σ2=6.02)与全球降温事件同步,支持“气候-栖息地-表型”级联适应假说。
结论与意义
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温度直接选择颜色”的认知框架,提出三层机制:1) 干旱化促使栖息地开放;2) 开放环境的光热负荷增加;3) 高反射色减轻生理压力。δ18O作为古栖息地开放度的替代指标,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响应提供了新工具。研究还解释了为何某些科(如蟒科Varanidae)未显示环境关联——其体型优势可能缓冲了选择压力。这些发现将微观适应过程与宏观地质事件巧妙联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深层时间维度参考。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