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的世界里,结直肠癌是个 “狠角色”,它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道癌前病变常常悄无声息地发展,没有明显症状,这使得早期诊断困难重重,患者预后情况也不容乐观。为了找到对抗结直肠癌的新方法,来自中国台湾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高雄医学大学、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
研究人员聚焦于乳酸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B. lactis),想探究它对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群有何影响,以及能否保护机体免受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 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结肠前癌病变。他们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将 24 只雌性 C57BL/6 J 小鼠分为对照组、AOM/DSS 诱导结肠前癌病变组(AOM/DSS)、AOM/DSS + B. lactis 益生菌处理组(B. lactis P)和 AOM/DSS + B. lactis 无细胞上清液处理组(B. lactis S);运用血液样本分析、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技术检测各项指标;还通过 DNA 提取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肠道菌群变化。
研究结果如下:
体重与肠道损伤:B. lactis P 和 B. lactis S 都能减轻 AOM/DSS 诱导的小鼠体重下降,缓解肠道损伤。实验中,小鼠在 DSS 刺激下体重下降,而补充 B. lactis 后体重下降程度明显减轻。同时,AOM/DSS 处理使小鼠小肠和结肠长度缩短,B. lactis P 处理可显著改善结肠长度,这表明 B. lactis 能有效对抗 AOM/DSS 对肠道的不良影响12。
抑制癌前病变:二者可减少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和结肠息肉的形成。AOM/DSS 处理的小鼠结肠出现大量息肉,而 B. lactis P 和 B. lactis S 处理组的息肉数量和大小均明显减少,且能改善结肠黏膜病理变化,说明 B. lactis 对结肠前癌病变有抑制作用23。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预防性给予 B. lactis P 或 B. lactis S 可缓解 AOM/DSS 诱导的体重下降、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调,减少 ACF 和结肠息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三条途径:一是减缓体重下降、结肠缩短以及 ACF 和息肉的形成;二是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免疫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和 NF-κB 信号通路;三是重新平衡肠道菌群,逆转 AOM/DSS 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这项研究为更好地诊断、治疗、预测和预防结直肠癌开辟了新途径,对推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