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新希望:自体干细胞移植前输注体外扩增活化半相合自然杀伤细胞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Ex vivo-expanded and activated haploidentical natural killer cells infusion before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high-risk neuroblastoma: a phase I/II pilot study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来源: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4.6

编辑推荐:

  为解决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治疗后高复发率问题,德黑兰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前输注体外扩增活化半相合自然杀伤细胞(NK)的 I/II 期试验。结果显示该疗法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为高危 NB 治疗带来新方向。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嵴。它在临床表现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约 50% 的患者被国际神经母细胞瘤风险组(INRG)分期系统归类为高危疾病。对于高危 NB,目前主要国际合作组织采用强化多模式治疗方法,包括多药化疗诱导、手术切除、放疗巩固、清髓化疗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使用维甲酸治疗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以及利用肿瘤特异性抗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抗体、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2 进行免疫治疗 。此外,对于诊断时碘 - 123( )- 间碘苄胍( -MIBG)亲肿瘤的患者,在 AHSCT 前可能接受碘 - 131( )-MIBG 靶向放疗作为巩固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并不理想,高危 NB 患者的长期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仅为 50 - 60%,这凸显了探索新治疗方法的迫切性。
抗 GD2 抗体作为高危 NB 患者 AHSCT 后 MRD 治疗的标准护理方案,显著提高了 20% 的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 。其有效性受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CD3-CD56+)介导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影响,GM-CSF 和 IL-2 可促进这一过程。NK 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在癌症免疫监视中发挥关键作用,能通过多种激活和抑制受体信号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但 IL-2 可能不是激活 NK 细胞的最佳细胞因子,因为它会促进调节性 T 细胞(Tregs)增殖,削弱 NK 细胞抗肿瘤功效 。而且,NB 被认为是免疫原性较差的 “冷肿瘤”,存在多种免疫逃逸机制,导致治疗后复发率高。因此,探索增强 NK 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毒性的新方法至关重要。

德黑兰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的肿瘤、血液学和细胞治疗研究所以 Tahereh Rostami 等人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 I/II 期研究,旨在评估在 AHSCT 前的巩固治疗阶段,输注体外扩增活化的半相合 NK 细胞进行过继细胞治疗(Adoptive cell therapy,ACT)清除 MRD 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潜在疗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收集 5 例新诊断的高危 NB 患儿的外周血作为自体造血祖细胞(HPCs)来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 HPCs,通过白细胞单采术收集并冻存 。其次,从符合条件的 HLA 半相合父母供者处采集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扩增 NK 细胞 。再者,利用多种检测方法评估 NK 细胞纯度和功能,包括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内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素(IFN)-γ、CD107a 脱颗粒试验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 。最后,对患者进行多阶段治疗和监测,包括 -MIBG 治疗、NK 细胞输注、AHSCT、放疗和维甲酸维持治疗,并通过 MIBG 闪烁显像和 CT 成像评估治疗反应。

研究结果如下:

  • 患者特征:5 例高危 NB 患儿入组,4 例在诱导化疗后评估为完全缓解(CR),1 例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其中 1 例患者存在 MYCN 癌基因扩增,2 例患者诊断时年龄小于 18 个月 。
  • 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所有患者在 HPCs 输注后 30 天内成功实现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 。AHSCT 预处理方案导致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经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有效控制 。1 例患者出现植入综合征,经低剂量类固醇治疗有效 。输注 NK 细胞和 MIBG 治疗期间及之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也无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
  • 治疗反应和生存情况:AHSCT 后 6 个月,根据 INRC 标准,所有患者经 MIBG 闪烁显像和 CT 成像均显示为 CR 。1 例患者接受抗 GD2 抗体治疗后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虽经诱导化疗但疾病难治最终死亡 。1 例患者在移植后 12 个月疾病进展,对挽救化疗无反应后死亡 。其余 3 例患者在最后随访时仍存活且无疾病进展 。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首次将过继性 NK 细胞输注整合到移植前的治疗中,证明在 AHSCT 前输注体外扩增活化的半相合 NK 细胞作为巩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在高危 NB 患儿中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 。尽管在本试点研究中,异体 NK 细胞消除残留疾病的疗效尚未明确,但该研究为改善高危 NB 患者的治疗结果开辟了新途径,凸显了 NK 细胞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潜在价值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癌症干细胞(CSCs)、肿瘤微环境、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自然杀伤 T 细胞(NKTs)等在 NB 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开发基于 NK 细胞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