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Public Health》:A meta-analysis of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in social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编辑推荐:
该综述通过对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探究社会行为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发现此类干预对整体认知有中等效果,但对执行功能无显著影响,还明确了关键行为改变技术(BCTs),为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独居现象愈发普遍,社会隔离和孤独问题日益凸显。约半数 60 岁及以上老人面临社会隔离风险,85 岁及以上老人中约 30% 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社会隔离不仅会导致饮食、生活习惯变差,还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如抑郁、心血管疾病等,尤其会增加痴呆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社会隔离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关联,这主要归因于认知刺激减少、孤独抑郁、慢性应激、炎症以及神经可塑性受损等因素。因此,改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可能是降低痴呆风险、维持认知功能的重要策略。
社会行为干预旨在改变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其在改善社会隔离和孤独方面有一定成效。这些干预通常包含行为改变技术(Behavior Change Techniques,BCTs),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哪些 BCTs 能有效促进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以及这些干预对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二、研究方法
- 注册与检索:依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 - P)进行报告,并在 PROSPERO 数据库(CRD42021283382)注册。检索了 MEDLINE、EMBASE、PsycINFO、PubMed、Ovid 和 CINAHL 六个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23 年 7 月,检索词涵盖社会隔离、老年人、干预措施等相关词汇,同时筛选了符合条件论文的参考文献。
-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要求试验涉及社会项目干预,并与常规护理、积极 / 消极对照或无干预进行比较,且至少测量一项认知功能指标。年龄方面,若未明确年龄范围,当参与者平均年龄超过 65 岁时纳入研究;干预类型上,只要主要成分包含缓解孤独或改善社会行为的社会干预措施即可,如结构化回忆治疗、社交活动等。排除有痴呆病史或症状、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相关研究。
- 研究选择与数据提取:将潜在研究导入 Rayyan 软件去除重复项,由三位研究人员对前 500 篇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计算评分者间信度(95%),之后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剩余文章。全文纳入由两位研究成员独立完成并由第一作者检查。数据由三位审阅者独立提取,包括研究特征、参与者特征、评估方法、结果等信息。
- BCTs 编码与风险评估:运用既定的 BCTs 分类法对符合条件研究中的 BCTs 进行编码,编码人员经培训后进行两轮独立编码,以达成合适的评分者间一致性(第一轮 84%,第二轮 95%),编码过程依据 BCTs 旨在改变参与者行为的定义进行。使用 Cochrane 随机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2 工具)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涵盖选择偏倚、表现偏倚、结局评估偏倚等多个领域。
- 数据分析:依据干预类型和认知结果对研究进行分组,对至少两项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使用相同干预(与对照条件相比)的结局指标进行荟萃分析。将连续型结局指标转化为标准化效应量(Hedges’ g=(mi?mc)/sdic ),使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设定荟萃分析的统计学显著性为 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5\)"p<0.05 。通过受限最大似然随机效应元回归探索 BCTs 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结果
- 研究概述:数据库检索共获得 9528 篇符合标题和摘要筛选的研究,最终 15 篇文章经全文筛选后纳入综述。这 15 项试验涉及 1785 名参与者,平均年龄 76 岁,多数为女性(70.6%),研究在多个国家开展,干预大多在社区进行。
- 干预措施:常见的干预项目类型包括回忆活动(26.7%)、艺术团体活动(26.7%)、社会交流(26.7%)、认知团体任务(13.3%)以及教育或社会意识建设项目(13.3%)。干预平均持续 28 周,平均保留率为 84% 。
- 结局指标:多数研究(14 项)使用自我报告工具测量全球认知功能,其中最常用的是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 -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11 项)。部分研究(7 项)评估了执行功能,常用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 - A 有 3 项;TMT - B 有 2 项) 。荟萃分析显示,社会行为干预对全球认知有显著改善( d=0.80 ,95% CI:[0.58, 1.02] , k=10 , 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p<0.001 ),异质性为中等( I2=45% );但对执行功能无显著影响( d=0.62 ,95% CI:[-0.88, 2.11] , k=6 , p=0.42 )。
- 行为改变技术:在 93 种可能的 BCTs 中,识别出 20 种(21.5%)针对参与者社会行为改变的 BCTs,涉及 12 个(75%)BCTs 类别。最常用的 BCTs 包括目标设定(100%)、行动计划(100%)、行为执行指导(100%)等。在对全球认知有积极影响的研究中,反馈、自我监测行为等 BCTs 较为突出,其中行为示范(BCT6)与结局效应显著相关,该模型可解释 94.6% 的方差。
- 方法学质量:15 项研究中,14 项(93.3%)总体偏倚风险较高。多数研究在选择性报告方面偏倚风险较低(73.3%),但在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藏、参与者和人员盲法、结局评估盲法、结局数据完整性等方面存在较高偏倚风险。
四、讨论
- 干预效果:全球认知:研究表明社会干预项目能对老年人的全球认知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执行功能无显著作用。社会活动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影响大脑网络连接和功能,从而改善全球认知。不过,社会干预与特定认知领域变化之间缺乏关联,可能与研究类型和纳入的结局指标差异有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特定社会干预对特定认知领域的影响。
- BCTs 与社会行为:行为示范是行为改变干预中的关键要素,通过提供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示例,可激发个体动机,促进社会参与。然而,其有效性受模型的相关性、真实性以及个体认知等因素影响。目标设定虽在多个领域有效,但在本研究中作用不明确,其效果可能取决于目标的特异性、现实性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
- 研究意义与局限:本研究强调未来干预应重视 BCTs 组件,考虑社会互动对促进老年人认知健康的潜在影响。当前研究干预持续时间较短,需开展更大规模、长期的试验,且试验设计应更严谨,以确保随机化、盲法和全面报告。同时,应根据人口统计学和文化特征调整干预措施,并关注社会结局指标与认知改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适合荟萃分析的研究数量有限,仅纳入英文研究,部分研究将认知作为次要结局,难以确定特定 BCTs 的效果,且多数研究存在偏倚风险。
- 研究结论:目前关于社会行为试验中 BCTs 对认知和心理健康改善效果的研究有限。现有证据支持社会干预可改善老年人全球认知,行为示范与积极变化相关,但社会干预与特定认知领域变化的关联证据不足。未来研究应关注社会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为促进老年人认知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