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视角下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症状及人际需求的网络特征研究

《Scientific Reports》: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network of suicidal ideation, interpersonal need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8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为解析自杀意念(SI)的性别差异机制,成都大学与武警后勤学院团队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781名女性和628名男性大学生的人际需求(PB/TB)、抑郁症状(BDI-SF)与SI的关联网络。研究发现PB-SI连接在男性网络中更强(权重=0.20),而女性网络中抑郁症状(如绝望感Dep2)与SI关联更显著。该研究为制定性别特异性自杀预防策略提供了重要靶点,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自杀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15-29岁人群自杀率位列死因第三位,且10-24岁群体自杀率年均增长达17.17%。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冠疫情后青少年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 SI)发生率显著上升至23.79%,呈现典型的"性别悖论"现象——男性自杀死亡率更高,但女性SI发生率更高。这种差异可能与抑郁症状(Depressive symptoms)和人际需求(Interpersonal needs)的性别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关,但现有研究多采用潜变量模型,忽视了症状水平的异质性关联。

为破解这一难题,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彭佳熙与武警后勤学院任磊团队创新性地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1409名中国大学生(女性781人,男性628人)展开研究。通过构建包含感知负担感(Perceived Burdensomeness, PB)、归属感受挫(Thwarted Belongingness, TB)及13项抑郁症状(含SI,即BDI-SF7)的网络模型,首次揭示了性别特异性症状关联模式。该研究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为自杀风险的精准预测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采用三项关键技术:1)图形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gLASSO)构建症状网络,通过扩展贝叶斯信息准则(EBIC)优化模型;2)桥接预期影响指数(Bridge Expected Influence, BEI)量化节点跨社区激活能力;3)网络比较检验(NetworkComparisonTest)分析性别差异。所有数据均通过纸质问卷收集,使用人际需求问卷(INQ-15)和贝克抑郁简版(BDI-SF)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呈现四大发现:

  1. SI关联模式的性别差异:女性网络中SI与抑郁症状(如自我厌恶Dep6、绝望感Dep2)连接更强(权重=0.13),而男性网络中PB-SI连接最突出(权重=0.20)。网络比较检验显示Dep7-PB(p=0.007)、Dep7-Dep2(p=0.02)等连接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2. 人际需求与抑郁症状的交互:女性网络中TB与悲伤(Dep1)连接最强(权重=0.15),男性则是PB与SI连接最显著。PB-失败感(Dep3)连接在男性网络中更强(p<0.001),而TB-不满感(Dep4)连接在女性中更突出(p=0.01)。

  3. 网络全局特征差异:女性网络全局预期影响(Global Expected Influence, GEI=6.40)显著高于男性(6.09,p=0.03),提示女性抑郁症状与人际需求的互激活效应更强。

  4. 桥接效应特异性:TB在女性网络中的BEI(0.66)显著高于男性(0.35,p<0.001),而PB在男性中的BEI(0.61)边际显著更强(p=0.06)。Dep7的BEI也显示性别差异(女性0.10 vs 男性0.21,p=0.05)。

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从症状网络视角拓展了人际自杀理论(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IPTS)的性别维度。女性SI更易受情感症状(如绝望感)驱动,符合"压力敏感"模型;而男性SI与PB的强关联则印证了"社会角色冲突"假说——当男性感知自身成为负担时,可能触发对"男子气概"的根本性质疑。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形象改变(Dep10)作为非传统风险因素,在女性网络中与SI密切关联,这为校园心理咨询提供了新靶点。

研究意义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证实PB应作为男性自杀干预的核心靶点,而女性干预需侧重情感调节;其次,发现TB通过社交退缩(Dep8)影响抑郁的性别特异性通路,为共病干预提供依据;最后,网络分析方法突破了传统潜变量模型的局限,揭示了症状水平的精细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开发针对PB的职场能力建设课程(男性)和针对绝望感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块(女性),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验证其有效性。

该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将IPTS与症状网络模型结合,但存在两点局限:横断面设计难以推断因果关系;样本仅来自陕西省高校,推广需谨慎。后续研究可结合纵向设计,探索网络特征的预测效度,并开发基于关键节点的数字化干预工具。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