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Biotelemetry》:Postweaning horizontal movements and diving behavior of a recovering grey seal (Halichoerus grypus atlantica) popul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Atlantic
编辑推荐:
为解决对美国东北部大陆架水域灰海豹(Halichoerus grypus atlantica)种群海上活动和潜水行为了解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幼崽断奶后海上运动和潜水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幼崽广泛分散,潜水行为有规律且与猎物相关,其活动与海上风能区域有重叠。该研究为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灰海豹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的平衡。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美国东北部大陆架水域中正在恢复的灰海豹种群在海上的活动和潜水行为知之甚少。尤其是幼崽,在断奶后缺乏父母照顾的情况下,它们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生存、觅食,面临着哪些挑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与此同时,随着近海风能产业的迅速发展,海洋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对灰海豹的生存产生了诸多未知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情况,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nimal Biotelemetry》杂志上。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填补了人们对美国灰海豹种群相关知识的空白,还为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关键信息,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减少人类活动对灰海豹的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运用了以下几个主要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卫星中继数据记录器(SRDL)部署技术,在 2019 - 2023 年,研究人员给 63 只灰海豹幼崽安装了不同配置的 SRDL,用于收集数据;其次是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对数据进行预过滤、识别拖出(haul-out)时期、定义行程(trip)以及分析集体利用分布等;最后是对潜水行为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术,通过对部分具有定时深度记录功能的 SRDL 数据进行筛选和分类,研究潜水行为的时空模式。
研究结果如下:
- 部署情况: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4 月期间,共给 63 只灰海豹幼崽安装了卫星链接发射器,但因部分设备故障和数据传输问题,最终有效数据来自 61 只灰海豹幼崽,其 SRDL 平均传输时间为 134 天。
- 运动和拖出行为:雄性和雌性幼崽广泛分散在缅因湾和中大西洋地区,多数分布在大陆架至 200 米等深线区域。它们的行程持续时间、长度和离岸距离在春季达到峰值,夏季和秋季减少。冬季和春季,多数行程与风能区域相交,而夏季和秋季则很少重叠。拖出行为也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和秋季拖出时间占比更高。
- 集体利用分布:通过分析最小样本量,确定 12 只个体的样本量足以进行利用分布分析。研究发现,幼崽的核心和家域范围在不同季节略有差异,冬季和春季与风能区域的重叠度较高,夏季则向东北方向分散,重叠度降低。
- 潜水行为:根据潜水深度与水柱比例(PWC),将潜水行为分为底栖(PWC≥0.87)和浮游(PWC < 0.87)两种类型,还有浅水(水深小于 20 米)潜水。春季底栖潜水更为频繁,夏季则以浮游潜水为主。
- 潜水个体发育:断奶后,最大潜水深度和平均潜水持续时间在前两个月迅速增加,之后趋于稳定,主要是由底栖潜水驱动。底栖潜水持续时间在春季达到峰值后下降。
- 昼夜潜水行为:灰海豹幼崽的潜水行为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主要进行底栖潜水,夜晚则以浮游潜水为主,黄昏和黎明是两种潜水类型的转换时期。
- 地理潜水行为模式:冬季,底栖潜水主要集中在楠塔基特浅滩和乔治斯浅滩 50 米等深线以内区域;春季,随着海豹向近海分散,底栖潜水在 200 米水深以内较为普遍;夏季,它们向东北方向分散,浮游潜水增多。同时,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潜水与沉积物类型存在关联。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这是首次对美国灰海豹幼崽的水平运动和潜水行为进行全面研究。幼崽在离开出生地后,广泛分散在大陆架水域,表现出双峰式潜水行为,潜水深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与觅食技能的发展相关。它们的活动在生命的前 4 个月与海上风能区域重叠最多,这可能使它们在这个关键发育阶段更容易受到风能开发相关压力的影响。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潜水行为与猎物动态的关系,以及不同季节和地理区域的潜水模式差异。这些发现对于评估渔业误捕风险、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以及理解灰海豹的个体发育和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灰海豹种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