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基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evolocumab心血管保护效应的修饰作用及残余炎症风险研究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Effects of residual inflammatory and cholesterol risk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evolocuma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3.9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心血管风险管理的临床难题,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分析2876例患者数据,首次揭示基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证实PCSK9抑制剂evolocumab在不同NLR水平患者中相对风险降低一致,但在高NLR患者中绝对获益更显著(ARR 6.2% vs 2.9%)。创新性发现1个月随访时NLR与LDL-C水平独立相关心血管结局,为ACS患者双通路(抗炎+降脂)精准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心血管疾病始终是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严重临床表现形式,即使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标准药物治疗,患者仍面临显著的心血管残余风险。近年来,随着PCSK9抑制剂(如evolocumab)的应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降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但残余炎症风险对预后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易获取的炎症标志物,在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已显示预测价值,但其在ACS/PCI人群中的预后意义及与evolocumab疗效的交互作用仍是未知领域。

为解答这些关键问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成果发表在《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间2876例接受PCI的ACS患者,根据evolocumab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823例)和标准治疗组(2053例),主要终点为18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源性死亡、非计划血运重建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通过系统分析基线NLR与evolocumab疗效的交互作用,以及1个月随访时残余NLR和LDL-C水平的联合预测价值,为精准风险管理提供新见解。

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通过严格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患者。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采集基线临床数据和PCI手术特征;2)通过标准化随访流程(电话、短信、微信和邮件)收集终点事件;3)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评估NLR与心血管结局的关联;4)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剂量反应关系;5)通过交互作用检验评估治疗效果的异质性;6)采用Kaplan-Meier法和三维可视化展示联合风险分层结果。

研究结果部分呈现多项重要发现:

"基线NLR与心血管结局"显示,基线NLR中位数为2.99(IQR 2.14-4.69),每增加一个NLR四分位数,主要复合终点风险增加29%(95%CI 17-42%),且这种关联在≥65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三支病变患者中更为显著。最高NLR四分位数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外周动脉疾病比例更高,PCI中平均支架植入数量更多。

"基于中位NLR分层的evolocumab风险降低"表明,evolocumab将LDL-C从基线3.4 mmol/L降至18个月时的0.8 mmol/L。虽然相对风险降低在各NLR组间一致(P-interaction>0.05),但高NLR组绝对风险降低更显著(主要终点ARR 6.2% vs 2.9%),对应的需治数(NNT)分别为16和34。

"1个月NLR和LDL-C水平分层的心血管结局"通过里程碑分析发现,校正后的1个月NLR每增加1单位,主要终点风险增加15%(95%CI 7-23%);而1个月LDL-C每增加1 mmol/L风险增加28%(95%CI 14-43%)。即使在LDL-C<0.8 mmol/L的亚组(n=465)中,高NLR仍使主要终点风险增加2.41倍。

"性别特异性分析"显示女性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更轻、基线LDL-C更高,但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男性相当,支持女性ACS患者同样应接受积极血运重建策略。

在讨论与结论部分,研究强调三个关键创新点:首先,首次在ACS/PCI人群中验证NLR的独立预后价值,且证明其不受evolocumab治疗影响,提示存在独立于脂质通路的炎症机制。其次,发现evolocumab在高NLR患者中绝对获益更显著,为精准选择PCSK9抑制剂适用人群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动态监测证实残余炎症和胆固醇风险可独立且叠加预测预后,支持"双通路干预"策略的必要性。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1)提出NLR作为ACS风险分层的实用工具,尤其适合资源有限地区;2)为高NLR患者优先使用PCSK9抑制剂提供经济学依据;3)奠定联合靶向炎症和LDL-C的治疗理念。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可能存在的残余混杂、18个月随访对长期结局评估不足等,未来需要前瞻性随机试验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抗炎药物对NLR的动态影响及其与PCSK9抑制剂的协同效应。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