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ical Invasions》:Individual heterozygosity and fitness in bottlenecked populations during early colonisation
编辑推荐:
为解决 “遗传入侵悖论” 问题,研究人员以罗塞尔灌丛蟋蟀(Roeseliana roeselii)实验种群为对象,研究个体杂合性(SNP 标记)、体型与种群增长关系。结果发现雌性杂合性与体型正相关,雄性杂合性影响种群增长,该研究为入侵生物学提供新视角。
在生物入侵的奇妙世界里,隐藏着一个让科学家们困惑不已的谜题 ——“遗传入侵悖论”。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人类活动促使众多物种跨越自然分布范围,踏上新的 “征程”。然而,在物种引入新环境的初期,它们往往要经历一场艰难的 “考验”—— 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形成所谓的 “种群瓶颈(demographic bottleneck)”。这一过程就像给物种发展按下了减速键,使得遗传多样性大幅降低,有害隐性等位基因不断累积,进而引发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严重威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可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物种即便初始个体数量极少,也能迅速突破困境,在新栖息地站稳脚跟,甚至泛滥成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让 “遗传入侵悖论” 成为入侵生物学领域的焦点难题。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探索物种入侵背后的遗传奥秘,来自斯洛伐克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成果发表在《Biological Invasions》杂志上,为我们理解生物入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选择了罗塞尔灌丛蟋蟀(Roeseliana roeselii)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昆虫虽体型小巧,却有着独特的繁殖习性 —— 会进行婚飞献礼行为,是研究种群动态的理想模型。2008 年,研究人员从瑞典的种群核心分布区采集了罗塞尔灌丛蟋蟀,将 16 只处于末龄若虫期、性别比例均衡的个体,释放到斯德哥尔摩县东北部的 40 个栖息地斑块中。此后,每年对这些种群进行监测,记录鸣叫雄性个体数量,以此评估种群增长情况。
在研究技术方法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先进手段。首先是基因分型技术,从蟋蟀的后股骨肌肉组织中提取基因组 DNA,运用双酶切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相关 DNA 测序(ddRAD)技术构建文库,经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精准测定个体杂合性。同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LMM)和单变量线性模型(LMs)分析个体杂合性、体型与种群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遗传变异、种群瓶颈和奠基者效应 :对多个种群的遗传分析发现,多数种群在引入 11 代后仍存在明显的种群瓶颈迹象。其中,种群 314 是个例外,它不仅种群增长迅速,有效种群大小最大,而且 Tajima's D 统计量最低,显示出强劲的扩张态势。通过结构分析还发现,一些较小的种群(如 318、022)出现了奠基者效应,表明遗传漂变在种群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杂合性 - 适应性和种群增长关联 :雌性个体的杂合性显著高于雄性,并且雌性体型(以后股骨长度衡量)与杂合性呈正相关,而雄性中未观察到这种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雄性杂合性对种群增长有积极影响,而雌性杂合性与种群增长无明显关联,体型对两性种群增长均无显著影响。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揭示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研究表明在罗塞尔灌丛蟋蟀种群中,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增长密切相关,杂合性高的种群恢复速度更快,增长潜力更大。雌性通过选择杂合性高的雄性进行交配,不仅提高了自身后代的遗传质量,还间接促进了种群增长。另一方面,该研究也指出,个体杂合性在预测物种引入成功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后续研究生物入侵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缺乏与雄性杂合性相关的表型数据。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方面,深入探索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物种入侵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护贡献力量。
打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