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纵向影响研究
《BMC Psychology》: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loneliness in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matter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孤独感这一心理健康难题,创新性地采用纵向设计(n=405),揭示了自尊(SE)与学业自我效能感(ASE)的交互作用机制。通过基线调查和一年随访,发现高自尊仅在高ASE水平下能显著降低孤独感(β=-0.132,p=.050),而高SE低ASE组合的孤独感风险最高。研究首次证实ASE(非一般自我效能感GSE)是缓解孤独感的核心靶点,为学校心理干预提供了精准方向。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数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面临情感缺失的困境。这些孩子不仅承受着亲子分离的痛苦,更易出现孤独感(loneliness)——这种被定义为"主观社交隔离体验"的心理状态,正成为威胁其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现有研究虽已发现自尊(self-esteem)与孤独感的负相关,但存在三大关键局限:横断面设计无法揭示因果关系;忽视不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类型的特异性作用;更未探究心理特质间的交互机制。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精准干预策略的制定。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Yutao Zhou等人在《BMC Psychology》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的纵向追踪设计,首次揭示自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保护作用高度依赖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水平。研究团队在西南地区3所留守儿童学校招募405名4-6年级学生(Mage=10.51±1.36岁),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C)、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C)和Morgan-Jinks学业效能量表(MJSES-C)等工具进行基线评估,一年后复测孤独感变化。通过聚类路径分析(clustered path analysis)控制班级嵌套效应,重点考察SE×ASE与SE×GSE(general self-efficacy)交互作用对孤独感基线水平及残差变化的预测作用。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采用纵向设计(基线+1年随访)评估孤独感动态变化;2)使用标准化中文版心理量表(CLS-C/RSES-C/MJSES-C)保证测量效度;3)通过MLR稳健估计处理数据非正态性;4)应用TYPE=COMPLEX命令控制班级嵌套效应;5)采用残差变化模型分析相对改变量。研究团队特别关注学业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区分效应,为教育干预提供精准靶点。
研究结果呈现多重突破性发现:
在"基线孤独感预测"方面,路径分析显示仅有ASE(β=-0.112,p=.032)和SE×ASE交互项(β=-0.084,p=.013)达到显著。简单斜率分析揭示:当ASE高于均值1个标准差时,SE每增加1单位,孤独感降低0.132个单位(p=.050);而低ASE组SE无保护作用(β=0.041,p=.293)。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证明自尊的益处需要高水平ASE作为"心理催化剂"。
在"孤独感纵向变化"分析中,SE×ASE交互项对残差变化的预测仍显著(β=0.042,p=.041)。高ASE儿童随SE提升呈现更大幅度的孤独感缓解(β=-0.041),而低ASE组反而有恶化趋势(β=0.039)。这种"马太效应"提示,单纯提升自尊可能适得其反,必须同步加强ASE培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风险心理组合"现象:高SE低ASE儿童在基线和随访期均表现出最严重的孤独感症状。研究者用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解释这一现象——当儿童持有积极的自我价值判断(高SE),却屡屡遭遇学业挫败(低ASE)时,现实与理想的认知冲突会加剧情绪困扰。
讨论部分强调了三大理论突破:首先,研究首次证实ASE(非GSE)是放大SE保护作用的关键情境因素,这与Bandura的领域特异性自我效能理论相契合。其次,发现心理特质的"组合效应"比单一特质更能预测孤独感风险,为精准筛查高危儿童提供新思路。最后,纵向设计证实SE对孤独感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解决了横断面研究无法回答的因果问题。
该研究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学校教育应优先培养ASE而非泛化的心理素质,通过学业成功体验(mastery experience)和教师正向反馈(verbal persuasion)等Bandura推荐途径提升ASE。同时需警惕"高SE低ASE"这种易被忽视的风险组合,建议学校建立SE-ASE联合筛查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科领域ASE的特异性作用,并开发针对留守儿童的ASE干预课程。
这项研究为破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创新性发现将帮助教育工作者从"大水漫灌"式心理辅导转向"精准滴灌"的干预策略,对实现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10x Genomics閺傛澘鎼isium HD 瀵偓閸氼垰宕熺紒鍡氬劒閸掑棜椴搁悳鍥╂畱閸忋劏娴嗚ぐ鏇犵矋缁屾椽妫块崚鍡樼€介敍锟�
濞嗐垼绻嬫稉瀣祰Twist閵嗗﹣绗夐弬顓炲綁閸栨牜娈慍RISPR缁涙盯鈧鐗哥仦鈧妴瀣暩鐎涙劒鍔�
閸楁洜绮忛懗鐐寸ゴ鎼村繐鍙嗛梻銊ャ亣鐠佹彃鐖� - 濞e崬鍙嗘禍鍡毿掓禒搴n儑娑撯偓娑擃亜宕熺紒鍡氬劒鐎圭偤鐛欑拋鎹愵吀閸掔増鏆熼幑顔垮窛閹貉傜瑢閸欘垵顫嬮崠鏍掗弸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