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鹳介导二次种子传播:在人为破碎景观中,鹳巢是种子传播契机还是陷阱?

《Journal of Ornithology》:Land cover, prey structure, and secondary seed dispersal by the White Stork: are stork nests traps or a chance for seed dispersal in a disconnected anthropogenic landscape?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6日 来源:Journal of Ornithology 1.3

编辑推荐:

  为探究双程传播(Diplochory)过程,来自波兰的研究人员对西南波兰破碎农业景观中白鹳(Ciconia ciconia)介导的二次种子传播展开研究。分析 142 个反刍颗粒后发现,低脊椎动物残骸和高比例耕地能预测有益植物种子丰度,对理解种子传播意义重大。

  双程传播(Diplochory)是一个能够显著增加繁殖体传播距离的过程。研究人员在波兰西南部高度破碎且集约利用的农业景观中,对白鹳(Ciconia ciconia)介导的双程传播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从 52 个白鹳巢收集的 142 个反刍颗粒(包含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猎物以及种子)的成分,以检验白鹳巢是否至少能成为一些随猎物传播的生态植物群的安全萌发场所。研究人员最初提出了以下假设:(i)白鹳巢有潜力通过种子沉积,降低集约利用农业景观中植物种群的隔离程度,并为巢内种子提供萌发机会,这对那些缺乏传播适应性,尤其是长距离传播适应性的植物物种来说尤为重要;(ii)二次传播后沉积在巢内的种子组成与土地覆盖结构相关,进而与猎物结构相关;(iii)如果一年生、耐旱且与富营养栖息地相关的物种(主要是杂草和撂荒地物种)的种子进入白鹳巢,白鹳巢能成为它们的安全萌发场所和微栖息地(生态岛),但对于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而言,白鹳巢更像是一个陷阱。研究人员从雏鸟饮食特征和巢附近土地覆盖类型这两类变量中,确定了影响有益生态植物群高丰度的关键因素。反刍颗粒中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残骸的低丰度,以及巢附近耕地的高比例,似乎是颗粒中有益植物高丰度的良好预测指标。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