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子宫内膜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揭示:早期与晚期阶段的微生物组差异及其与痛经的关联
《BMC Women's Health》:Gut microbiome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and late-stage endometriosi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来源:BMC Women's Health 2.4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子宫内膜症(EMs)这一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首次系统比较了早期(ASRM I-II期)与晚期(III-IV期)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差异。研究发现晚期伴痛经患者呈现独特的微生物特征,Bartonella等菌属显著富集而Bacteroides减少,功能预测显示晚期患者肠道中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受抑制。该研究为EMs的微生物标志物发现和靶向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子宫内膜症(Endometriosis, EMs)是一种困扰全球约10%育龄妇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样组织在子宫外的异常生长,导致严重疼痛、不孕和胃肠道症状。尽管发病率高,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导致诊断延迟且缺乏根治性疗法。更复杂的是,这种疾病具有多因素致病特点,涉及免疫失调、激素异常等多重机制。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研究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EMs的潜在关联——这个由数万亿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已被证实能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控疼痛感知,并通过代谢产物影响宿主激素水平。
既往研究多聚焦于EMs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差异,但忽略了疾病分期这一关键维度。实际上,早期(I-II期)与晚期(III-IV期)EMs存在显著的免疫微环境差异:早期以促炎性的M1巨噬细胞和Th1反应为主,晚期则转向耐受性的M2巨噬细胞和Treg细胞优势。这种免疫极化转变是否与特定肠道菌群相关?此外,临床观察发现仅部分患者出现痛经症状,这种症状异质性是否源于微生物组的差异?这些问题成为珠江医院研究团队开展本项研究的核心动因。
研究团队采用横断面设计,严格筛选75名经手术确诊的EMs患者(早期39例,晚期36例),在统一季节和饮食背景下采集术前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结合临床病理参数,系统探索了分期与痛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关键技术包括:基于ASRM分期系统的病例分层、标准化样本采集流程、Illumina NovaSeq平台测序,以及α/β多样性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
在微生物组成方面,研究揭示晚期患者中Bartonella、Snodgrassella等菌属显著富集,而Bacteroides和Prevotella减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晚期伴痛经患者展现出独特的菌群结构,其β多样性在PCoA分析中沿PCoA2轴明显分离。功能预测更发现,晚期患者肠道中涉及类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如EC:2.1.1.41甲基转移酶)和KEGG通路(如map00100)活性显著降低,这为理解微生物-激素-EMs进展的三角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讨论部分强调了三项突破性发现:首先,首次证实EMs分期与特定肠道菌群特征相关,晚期患者的微生物改变可能参与免疫耐受微环境的形成;其次,痛经症状与晚期EMs特有的菌群模式相关,为开发微生物靶向镇痛策略奠定基础;最后,类固醇代谢通路的抑制提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控局部激素环境影响疾病进展。这些发现不仅为EMs的分子分型提供了微生物标志物,更启示通过益生菌干预或粪菌移植等微生态调节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的可能性。
尽管存在样本量有限、缺乏健康对照等局限,这项发表在《BMC Women's Health》的研究开创性地构建了"分期-症状-菌群"三维关联模型。未来研究可扩大队列验证关键菌群标志物,并探索通过膳食纤维或特定益生菌(如产丁酸的Roseburia)调节肠道微环境,从而干预EMs自然病程的转化医学前景。该工作为理解这种复杂妇科疾病的微生物机制打开了新视角,也为开发非激素疗法的精准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