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食性珊瑚礁鱼类的形态多样性:挑战传统趋同进化假说的新证据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More than one way to be a planktivore: the vast morphospace of plankton-feeding reef fishe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5.9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珊瑚礁鱼类浮游生物食性(planktivory)的形态趋同问题长期存在争议。James Cook大学团队通过系统发育比较分析12科815个样本的15项形态特征,首次证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并未形成特定形态表型,其形态空间与其它食性鱼类完全重叠。该研究推翻50年来关于"浮游生物食性特化形态"的经典假说,为理解珊瑚礁鱼类功能多样性提供新视角。

  

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食性(planktivory)鱼类一直被认为具有特定的形态适应特征。自1970年代以来,学界普遍假设这些鱼类为捕食小型、易逃逸的浮游生物,会趋同演化出流线型身体、深分叉尾鳍、大眼睛等特征。然而,这种"标准浮游生物食性形态"假说主要基于少数科级研究,缺乏跨类群的系统验证。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学者在Acanthuridae(刺尾鱼科)、Pomacentridae(雀鲷科)等类群中发现了相互矛盾的证据,这使得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形态进化规律成为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

James Cook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12个全球性珊瑚礁鱼类科的形态与系统发育数据,对这一问题给出了颠覆性答案。研究选取Acanthuridae、Apogonidae(天竺鲷科)等12科299种815个样本,测量包括标准体长(standard length)、尾鳍纵横比(caudal fin aspect ratio)等15项形态特征,运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和多种趋同检测指标(Ct-measures、Θreal等),揭示了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惊人的形态多样性。相关成果发表在《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1)基于Smithsonian博物馆图像的形态测量学分析,使用ImageJ软件获取15项功能形态特征;2)采用Rabosky等(2018)的Actinopterygii(辐鳍鱼类)系统发育框架,结合Siqueira等(2020)的食性分类数据;3)运用系统发育主成分分析(pPCA)构建形态空间;4)应用多种趋同检测方法(Ct-measures、Wheatsheaf index等)评估形态趋同程度。

浮游生物食性在珊瑚礁鱼类中的演化历史

通过祖先状态重建显示,浮游生物食性在12个科中独立起源至少19次,最早可追溯至始新世(53 Ma)的Serranidae(鮨科)。这种食性在Pomacentridae(55.8%)和Apogonidae(55.1%)中占据主导,但在Labridae(隆头鱼科)等类群中仅占6%。值得注意的是,约55次向浮游生物食性的转变与71次逆向转变基本持平,表明该食性具有演化可逆性。

形态差异与形态空间分析

令人惊讶的是,系统发育广义最小二乘法(PGLS)显示浮游生物食性与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在整体体型上无显著差异(R2=0.005)。虽然7/15形态特征(如瞳孔直径、尾鳍纵横比等)存在统计学差异,但95%置信区间显示大量重叠。pPCA分析更直观显示: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占据了整个珊瑚礁鱼类的形态空间,其范围甚至覆盖了其他所有食性类群。

科级特异性模式

仅在Apogonidae和Lutjanidae(笛鲷科)中检测到食性相关的形态分化。以Lutjanidae为例,其中层水域的Caesio(梅鲷属)等浮游生物食性种类与底栖肉食性种类形成明显形态分区,但该模式在其他科中并不普遍。

趋同进化检验

三种趋同检测方法一致否定形态趋同假说:Ct-measures检测值(Ct1=-0.022)显示趋同程度不显著(p=0.89);Wheatsheaf index(0.984)与随机期望无差异;虽然Θreal在PC得分分析中显示弱信号,但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系统发育保守性的假象。

这项研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进化的认知。其核心发现是:浮游生物食性并不驱动形态趋同,反而支持"多种解决方案"假说——不同类群通过行为、时空和资源利用的分化,以多样化形态成功开发浮游生物资源。这种多样性可能源于:1)浮游生物资源在珊瑚礁环境中的广泛分布;2)鱼类幼体普遍经历的浮游生物食性阶段;3)不同类群在活动时间(昼夜)、取食高度(水层)和猎物类型(胶质/非胶质浮游生物)上的生态位分化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挑战了持续50年的经典假说,为理解珊瑚礁鱼类功能多样性提供了新框架;实践意义则提示保护策略需考虑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高度异质性。未来研究可结合运动力学、视觉生理学等实验手段,进一步揭示形态-功能关系背后的机制。正如作者Isabelle Ng等强调的:"成为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方式不止一种",这项研究为进化生物学中的趋同进化理论提供了精彩的反例。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