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豇豆是极为重要的豆类作物,它不仅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蛋白质来源,还能通过生物固氮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与之轮作或间作作物的产量。同时,豇豆还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对人体健康益处多多。然而,豇豆的种植和储存面临诸多挑战。在种植过程中,它会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和种子质量下降。而在储存环节,若条件不佳,豇豆种子极易受到真菌侵袭,进而被有害霉菌毒素污染。但目前,关于南非豇豆种子中霉菌毒素产生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自然发生情况,相关信息极为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南非小农户储存的豇豆种子中自然存在的真菌和霉菌毒素情况,评估其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和农业研究委员会(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的研究人员 Johannes Jacobus Francois Viljoen、Mariette Truter、Quenton Kritzinger 开展了此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hytoparasitica》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首先,从南非主要豇豆产区的小农户和自给农民处收集了 48 份种子样本。然后,运用直接平板法从种子中分离真菌,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对于主要的产霉菌毒素真菌属,如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技术进行物种水平的鉴定,包括 DNA 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 Sanger 测序。为确定种子样本中天然存在的霉菌毒素,研究人员将种子样本研磨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 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UPLC - ESI - MS/MS)进行分析。此外,研究人员还选取部分真菌分离物,在玉米培养基上培养,检测其产毒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