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北部辅助喂养阶段婴幼儿母乳喂养实践与频率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差异对昼夜喂养模式的影响

《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Breast milk feeding practices and frequencies among complementary-fed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Northern Thailand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来源: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2.9

编辑推荐:

  为解决婴幼儿辅助喂养阶段母乳喂养率低、奶瓶使用率高及喂养频率缺乏数据的问题,泰国清迈大学医学院团队对1122名6-24月龄婴幼儿开展横断面研究。研究发现46.3%持续母乳喂养,76.5%使用奶瓶喂养,夜间平均喂养2.1次。关键发现表明喂养方式(直接哺乳/奶瓶/混合)与奶类类型(母乳/配方奶/混合)显著影响白天喂养频率,而夜间喂养受多因素调控。该研究为制定科学喂养指南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在当代婴幼儿营养领域,辅助喂养阶段的喂养实践存在显著矛盾: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持续母乳喂养至2岁,全球范围内母乳喂养率却呈现随月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泰国2022年全国调查显示,仅25%的0-23月龄婴幼儿持续母乳喂养,而奶瓶喂养率高达78.6%。这种现状引发多重健康隐忧——频繁夜间喂养可能干扰婴幼儿睡眠模式,高频率奶瓶喂养增加龋齿风险,而配方奶过早引入可能影响营养平衡。更关键的是,目前关于辅助喂养阶段婴幼儿昼夜喂养频率与喂养方式、奶类类型关联性的研究极为有限,导致临床指导缺乏科学依据。

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清迈大学医学院Krongporn Ongprasert团队在《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该团队于2024年1-5月期间,通过便利抽样法招募了泰国北部三家三级医院婴幼儿保健诊所的1122名6-24月龄婴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标准化24小时喂养回忆法,创新性地将喂养类型(纯母乳/纯配方奶/混合)与喂养方法(直接哺乳/奶瓶/混合)进行交叉分析,并首次系统比较了昼夜喂养频率的差异模式。

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严谨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团队开发专用网络应用程序,由训练有素的访员进行15-20分钟结构化访谈,记录精确到小时的喂养事件。统计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针对昼夜时段分别建立四个分析模型,并通过Bonferroni校正处理多重比较。样本量计算基于泰国母乳喂养流行病学数据,确保各月龄组(6-11/12-17/18-24月)具有代表性。伦理审查由清迈大学医学院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186/2023)。

研究结果揭示出三大关键发现。在喂养实践方面,数据显示出明显的"年龄梯度效应":纯母乳喂养率从6-11月龄的49.5%骤降至18-24月龄的7.9%,而纯配方奶喂养率相应从39.1%升至77.4%。值得注意的是,持续母乳喂养至18-24月龄的婴幼儿中,95.2%采用直接哺乳方式,这为推广自然喂养提供了实证支持。

昼夜喂养频率模式呈现显著分化。整体24小时平均喂养5.8次,其中白天3.7次、夜间2.1次。白天喂养中,混合喂养方式(直接哺乳+奶瓶)在12/18/24月龄时频率显著高于单一方式(差异值1.33-1.95次,p<0.05),而纯配方奶喂养比纯母乳喂养夜间频率更低(6月龄差-0.56次,p=0.007)。这种差异在月龄增长过程中持续扩大,至24月龄时达-0.80次(p=0.004)。

最引人深思的是亚组分析结果。在纯母乳喂养亚组中,混合喂养方式导致12月龄时夜间喂养频率异常升高(较直接哺乳+3.36次,p=0.01),但其他月龄组无此现象。而在纯奶瓶喂养亚组中,不同奶类类型对夜间喂养频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暗示夜间喂养行为受到喂养环境、育儿文化等多重因素调控,不能简单归因于喂养方式或奶类类型。

讨论部分深入剖析了这些发现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首次证实,在辅助喂养阶段,白天喂养频率更易受喂养方式影响,而夜间喂养则表现出更复杂的调控机制。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过去普遍认为母乳喂养必然导致更频繁的夜间觉醒。实际上,研究显示纯配方奶喂养虽可小幅减少夜间喂养次数(约0.5-0.8次),但临床意义可能有限。更重要的是,混合喂养方式带来的频率激增现象,提示需要重新评估多方法并用的实际效果。

该研究对公共卫生实践具有重要启示。首先,高达77.8%的18-24月龄婴幼儿仍依赖奶瓶喂养,远高于泰国卫生部推荐的12-15月龄过渡期,这可能导致口腔发育问题。其次,持续母乳喂养群体中直接哺乳占绝对主导,说明推广自然喂养是延长母乳喂养期的关键。最后,研究为制定分时段喂养建议提供了科学依据——白天可侧重喂养方式优化,而夜间干预需考虑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

研究的创新性在于突破性地将时间维度(昼夜节律)引入喂养行为分析,并采用多变量交互模型揭示复杂关联。但研究者也指出横断面设计的局限性,建议未来开展纵向研究追踪喂养模式演变轨迹。此外,24小时回忆法虽经严格质控,仍可能存在回忆偏倚。

这项研究为理解辅助喂养阶段的复杂喂养生态提供了崭新视角。其发现不仅有助于优化临床喂养指导,也为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延迟奶瓶引入时间、分时段喂养策略培训等——提供了关键证据基础。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生命早期营养重视度提升,该研究建立的评估框架和方法学创新,将为后续研究开辟新路径。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