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Unfamiliar familiarity: A scoping review on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in consumer acceptance of cultivated meat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培养肉(cultivated meat),探讨熟悉度对消费者接受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在熟悉度定义、测量方法上存在不足,样本代表性有限。熟悉度与认知、知识概念常混淆,测量方法缺乏严谨性,其对消费者接受度的作用尚无定论,值得深入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蛋白质转型成为饮食领域的关键变革趋势。从富含动物蛋白的传统饮食向多元化的替代蛋白来源转变,是推动可持续食品系统转型、应对传统动物养殖诸多挑战的重要举措。培养肉作为 “替代蛋白” 的明星产品,凭借组织工程技术实现动物细胞的体外生长,为可持续饮食提供了新的可能。
培养肉的发展历程充满传奇色彩。1890 年,《米佐拉》这部乌托邦小说首次提出体外生产动物产品的设想;2013 年,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培育汉堡的公开品尝,让培养肉走进大众视野。此后,培养肉产业迅速崛起,2023 年全球相关公司数量达到 174 家,投资总额高达 2.26 亿美元。2024 年,新加坡零售市场推出含 3% 培养肉的混合产品,法国公司 Gourmey 也向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提交了培养鹅肝的审批申请。
随着培养肉逐渐走向市场,消费者对其接受程度成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影响消费者接受度的众多因素中,产品熟悉度备受关注。虽然理论上认为熟悉度与接受度呈正相关,但目前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一方面,培养肉产业试图通过模仿传统肉类来提高产品熟悉度;另一方面,关于熟悉度在消费者接受培养肉过程中作用的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因此,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明确熟悉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对消费者接受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综述严格遵循预先制定的方案,依据 PRISMA-ScR 和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的指南开展。在定义方面,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培养肉的定义,即 “通过从活体动物提取细胞并在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直接从动物细胞生产的肉”;对于产品熟悉度,参考 Alba 和 Hutchinson 的定义,即 “消费者积累的与产品相关的经验数量”,但在研究中保持开放态度,纳入更广泛的操作化定义。
在研究对象选取上,充分考虑到培养肉市场的全球性和消费者的多样性,涵盖所有类型的参与者、地理区域、社会文化背景、性别群体,不限制语言和出版时间,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同时,广泛收集包括已发表文献和灰色文献在内的各类资料,运用三步搜索策略,在 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 和 PsycInfo 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通过同行评审电子搜索策略(PRESS)保证搜索质量。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过程严谨规范。由两位独立评审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解决。利用专门开发的数据提取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背景信息、测量熟悉度的方法、研究框架、参与者信息和研究结果等进行详细提取。最后,借助 VOSviewer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研究热点和趋势。
三、研究结果
通过全面搜索,共筛选出 63 项研究纳入最终分析。这些研究涵盖多种 publication 类型,其中研究文章占比最大(n = 52),其余为系统综述、会议论文和观点文章。研究地域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亚洲、巴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地的研究相对较少,非洲仅有两项研究,反映出研究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从数据收集时间来看,多数研究在 2021 - 2024 年发表,但部分数据收集时间较早,受 COVID - 19 疫情等因素影响,数据的时效性和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考量。
在熟悉度的概念化和定义方面,多数研究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常将 “熟悉度” 与 “认知”“先验知识”“先前信息” 或 “意识” 等概念混淆。不过,也有部分研究做出了积极探索。例如,Nghiêm-Phú 将培养肉的熟悉度概念化为基于认知的概念,并区分了信息、体验和文化三个层面的产品熟悉度;Chong 等明确区分了产品熟悉度、用餐情境、社会环境和菜肴等不同维度的熟悉度。
测量熟悉度的方法在不同研究中差异显著。常见的方法包括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说过培养肉,以及直接询问对培养肉的熟悉程度等,但问题表述、回答尺度和测量维度各不相同。此外,培养肉的命名方式多样,不同研究使用的术语差异较大,部分研究还测试了不同命名对消费者的影响。在产品形式方面,多数研究未明确提及,少数研究以汉堡或牛排为例进行研究。在研究框架方面,多数研究采用文本框架或多模态框架,但框架的呈现顺序和内容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熟悉度对消费者接受培养肉的影响,研究结果存在分歧。部分研究表明熟悉度具有促进作用,消费者对培养肉越熟悉,接受度越高;然而,也有研究发现熟悉度对产品接受度无显著影响,甚至有研究指出当前测量熟悉度的方法可能存在偏差,更多反映的是对产品名称的熟悉而非产品本身。还有部分研究虽测量了熟悉度,但未深入探讨其对消费者接受度的影响。
四、讨论
熟悉度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饮食发展和新产品接受度影响深远。在培养肉领域,产品熟悉度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根据 “习得性安全” 理论,反复接触新产品可使其从陌生变得熟悉,进而增强消费者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培养肉产业模仿传统肉类的策略,旨在利用消费者对传统肉类的熟悉,降低对新产品的抵触。
然而,当前研究在熟悉度的定义、测量和影响评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代表性来看,现有研究样本多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和民主(WEIRD)社会,无法代表全球人口,且数据更新不及时,难以反映当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在定义方面,熟悉度与相关概念界限模糊,多数研究未能准确区分,导致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比较存在困难。测量方法上,现有方法缺乏严谨性,多基于自我报告或单一问题测量,受产品命名、框架等因素影响较大,且未经过心理测量学验证。
基于上述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多个方向展开。在研究对象上,扩大地理范围,关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群体,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在研究内容上,深入探讨熟悉度与传统肉类熟悉度的关系,以及模仿策略对消费者熟悉度和接受度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明确定义,引用前人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开发标准化测量工具,并将熟悉度纳入经过验证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五、研究局限性
本综述虽力求全面,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搜索范围未涵盖部分专业数据库,灰色文献搜索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此外,由于熟悉度与相关概念在文献中的混淆,搜索查询未包含 “认知” 和 “知识” 等术语,可能导致部分相关研究被遗漏。未来研究可考虑扩大搜索范围,更全面地收集相关文献。
六、结论
培养肉的市场成功高度依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熟悉度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相关研究在熟悉度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样本局限性、概念混淆、测量方法不一致等,导致对熟悉度在消费者接受培养肉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虽然理论上熟悉度可能促进消费者接受培养肉,但缺乏有力的实证支持。因此,在解读现有研究结果时应保持谨慎态度,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熟悉度的作用机制,为培养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