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探究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 )对导入外源 DNA 的响应及转基因命运,研究人员以该生物为对象,用环形和线性质粒进行转化实验。结果发现转基因以含端粒的微型染色体形式维持,或促进基因横向转移,为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组生物学提供重要依据。
在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里,基因编辑技术如同神奇的 “分子剪刀”,让科学家们能够对生物的基因进行精准操作。通过将人工合成的转基因导入细胞,研究者们可以探索基因功能、疾病发生机制等诸多重要问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转基因进入细胞后的命运却一直是个谜团。对于大多数实验而言,转基因的最终归宿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深入了解基因组生物学,尤其是真核生物如何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应对外源 DNA 入侵,这一问题的答案至关重要。
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淡水中的变形虫,它不仅是研究多种生物现象的新兴模式生物,还是一种机会性人类病原体。尽管二十多年前针对棘阿米巴的转化系统就已建立,但人工转基因在其体内的命运却鲜为人知。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杂志上。
研究人员为探究棘阿米巴基因组对外源 DNA 的响应以及转基因的命运,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运用牛津纳米孔长读长测序技术,对转化后的棘阿米巴培养物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筛选,以检测转基因 DNA 的存在;利用 Illumina 短读长重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特定克隆的基因组;结合 Southern blot 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传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对棘阿米巴菌株 Neff 进行培养和转化,使用的质粒为 pGAPDH - EGFP,该质粒编码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新霉素抗性标记(neo R ),且均由棘阿米巴内源性启动子驱动表达 。通过转化实验,成功获得了稳定转化的棘阿米巴细胞,经显微镜观察,可清晰看到表达 EGFP 的细胞,且 EGFP 呈现明显的核定位现象。
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在转化体中检测到了质粒序列。在混合转化体样本中,发现部分含有质粒序列的长读长带有端粒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与棘阿米巴的端粒重复单元相匹配,暗示其可能形成了具有功能的端粒结构。同时,还观察到许多质粒映射读长包含串联重复的质粒序列,这表明转基因在棘阿米巴中可能以串联重复的形式存在。
对单克隆转化体进行纳米孔测序和分析后,在 Clone 1 中发现了一个位于染色体 5 上的潜在转基因整合位点,经 PCR 验证和 Sanger 测序确认,该位点整合了一段 365bp 的质粒片段,对应 EGFP 的编码序列。然而,其他潜在的整合位点大多无法通过 PCR 验证,可能是由于读长嵌合等原因导致假阳性结果。
为进一步探究转基因的维持形式,研究人员对线性化质粒进行转化实验,并对多个克隆进行纳米孔测序和 Illumina 测序。结果显示,无论是环形还是线性化质粒转化的克隆,都存在质粒序列的串联重复。但 Illumina 测序并未发现支持质粒整合到染色体的证据,反而表明质粒在细胞中以极高的丰度存在。
综合各项实验结果,研究人员推测转基因在棘阿米巴中可能以自主复制的线性微型染色体形式存在,这些微型染色体由串联重复的质粒序列组成,两端带有端粒。尽管不能完全排除转基因整合到染色体的可能性,但序列分析和多种实验证据更倾向于染色体外维持的结论。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进化角度来看,该发现表明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外转基因维持机制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为普遍,这为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组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棘阿米巴中自主复制质粒的发现,为开发高效的遗传工具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此外,该研究还暗示了在自然环境中,棘阿米巴可能通过类似机制实现横向基因转移(LGT),这对于理解基因在不同生物间的传递和进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该研究通过对棘阿米巴转基因命运的深入探究,不仅揭示了这种生物独特的基因组维持和外源 DNA 响应机制,还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