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混合牙列期磨牙远移联合替牙间隙矫治伴上颌侧切牙阻生的II类1分类错颌畸形:一项病例报告
《BMC Oral Health》:Combined use of molar distalization and leeway space for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with odontoma-induced impacted maxillary right lateral incisor in the mixed dentition: a case report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BMC Oral Health 2.6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混合牙列期伴上颌前牙阻生及拥挤的II类1分类错颌畸形治疗难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团队创新性采用非拔牙方案,通过Pendulum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联合替牙间隙(leeway space)利用,成功牵引阻生侧切牙入列,实现I类磨牙关系及面部轮廓改善。该研究为复杂错颌畸形治疗提供新思路,发表于《BMC Oral Health》。
研究团队以1例11岁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该患者被诊断为II类1分类错颌畸形伴上颌右侧侧切牙阻生(由牙瘤导致)。通过锥形束CT(CBCT)确认阻生牙位置后,治疗分三阶段实施:首先采用Pendulum矫治器远移上颌第一磨牙,同时利用替牙期第二乳磨牙脱落后产生的约1.4mm/侧的leeway space;待获得足够间隙后,通过手术暴露阻生牙并施加正畸牵引;最后配合II类颌间牵引引导下颌前伸。整个治疗周期39个月,关键矫治技术包括三维影像诊断(CBCT)、Pendulum远移系统、多托槽固定矫治技术及个性化保持器制作。
治疗结果显示,上颌第一磨牙成功远移2.5mm,结合替牙间隙的利用,为阻生牙创造了充足空间。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前后SNB角从71.9°增至72.9°,ANB角从6.0°降至5.2°,上中切牙倾斜角(U1-SN)从108.3°改善至96.8°,实现牙性II类关系的矫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采用了可能引起下颌顺时针旋转的Pendulum矫治器和II类牵引,患者却出现下颌逆时针旋转(SN-MP角从37.3°降至36.3°),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患者生长发育期的自然颌骨调整。
在阻生牙处理方面,术后24个月成功将侧切牙牵引至正常位置,但CBCT显示存在唇侧牙槽骨吸收,临床观察到牙龈退缩。研究者指出这可能与手术暴露方式、角化龈不足及转矩控制等因素相关,建议长期随访观察。通过12个月保持期复查,治疗效果稳定,阻生牙牙髓活力正常且牙龈退缩未进展。
该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系统报道了磨牙远移联合替牙间隙在复杂II类错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相较于传统方案,该方法具有三大优势:避免健康牙体拔除,充分利用生长发育潜力,通过力学系统实现三维空间控制。讨论部分特别强调,对于混合牙列期患者,精确计算leeway space(约1.4mm/侧)与磨牙远移量(2-6.4mm)的协同效应至关重要。研究同时指出,阻生牙长期预后仍需关注牙周健康维护,必要时需进行牙龈移植等辅助治疗。
这项临床研究为混合牙列期复杂错颌的治疗提供了新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证实非拔牙方案可通过生物力学优化实现多重治疗目标;建立精确的间隙计算模型;提出生长发育因素在矫治设计中的关键作用。该成果对儿童早期矫治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适用于需兼顾牙列完整性与面部美观的病例。未来研究探索数字化矫治系统在该联合方案中的应用,以及长期稳定性评估。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