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特性与植物功能性状:驱动热带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Applied Soil Ecology》:Soil properties an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drive soi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lonization in tropical karst and non-karst natural forests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4.8

编辑推荐:

  在研究不同岩性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环境因素影响方面存在诸多局限。研究人员对中国西南热带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开展研究,发现土壤性质、植物功能性状等因素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分布,该研究为理解微生物群落提供新视角。

  在大自然的神秘世界里,土壤微生物如同隐藏在幕后的 “小魔法师”,默默掌控着生态系统的诸多关键环节,像气候调节、养分循环,还有植物残体分解等,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如今,气候变化来势汹汹,这些 “小魔法师” 会如何应对,科学界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山地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天然的 “实验场”,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海拔和气候差异明显,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绝佳场所。近年来,虽然有不少研究聚焦于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和背后的驱动因素依旧迷雾重重。
与此同时,喀斯特地貌在全球约占 15% 的地表面积,仅中国西南地区就有 0.55 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 5.8%。这些由碳酸盐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土壤浅薄且不连续,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喀斯特土壤中较高的镁(Mg)、钙(Ca)含量,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的交流和活动;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对微生物生长意义重大,却又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有着复杂的影响。更复杂的是,非喀斯特和喀斯特天然森林在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性状上差异巨大,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大相径庭,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海拔和岩性类型这两个关键环境变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综合影响,目前还没有研究透彻。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云南省的大围山(22°35′–23°10′N,103°20′–104°03′E),这里海拔跨度大,森林类型丰富,是开展研究的理想之地。研究人员同时测定了热带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天然森林中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功能性状、气候因素、土壤性质,以及土壤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与组成。

研究结果令人眼前一亮。植物方面,喀斯特地区的植物分类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都比非喀斯特地区更高,而且随着海拔升高,这些多样性也在增加。植物功能性状也有变化,随着海拔上升,从获取性性状逐渐转变为保守性状。土壤方面,喀斯特地区土壤容重更低,有机碳和钙含量却更高。微生物方面,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都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喀斯特地区普遍高于非喀斯特地区。在细菌群落组成上,喀斯特地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低于非喀斯特地区,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则相反。

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性质对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及组成影响最大,其次是植物功能性状、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土壤性质和功能性状能直接影响微生物分布,而气候因素和植物生物多样性则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或土壤性质间接发挥作用。其中,土壤钙元素是调控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金属元素增加以及具有保守功能性状的植物,总体上能提高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Soil Ecology》上,意义非凡。它让我们对不同岩性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和驱动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提供了关键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选择了不同海拔的大围山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天然森林作为样本采集地。通过测定植物多样性指数评估植物分类、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叶片元素含量得到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实地测量获取气候因素数据;采集土壤样本并分析其容重、有机碳、钙等含量来确定土壤性质;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与组成;借助 Boosted 回归树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 。

研究结果具体如下:

  • 植物和土壤性质的差异:沿海拔梯度,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天然森林的植物组成变化显著,岩性和海拔对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功能性状影响明显。高海拔地区,喀斯特地区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更高。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容重低于非喀斯特地区,有机碳和钙含量更高,且植物功能性状随海拔升高向保守性状转变。
  • 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真菌和细菌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喀斯特地区更高。喀斯特地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低于非喀斯特地区,放线菌门则相反。
  • 影响因素分析:Boosted 回归树模型表明,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及组成主要受土壤性质影响,其次是植物功能性状、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土壤性质和功能性状直接影响微生物分布,气候因素和植物生物多样性间接影响。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再次强调,岩性类型在塑造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方面比海拔的作用更突出,细菌对环境变量变化比真菌更敏感。该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