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综述:白血病代谢与疾病进展的翻译调控

    Highlights白血病干细胞的代谢特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遗传异质性极高的血液肿瘤,其恶性增殖依赖于白血病干细胞(LSCs)群体。研究表明,致癌突变(如FLT3-ITD内部串联重复和RAS)通过持续激活mTORC1和MAPK信号通路,导致蛋白合成失控,进而促进线粒体功能优化(如增强OX/PHOS)和抗凋亡蛋白表达。代谢适应与治疗抵抗AML细胞通过氨基酸分解代谢和脂肪酸氧化重塑代谢网络,不仅支持能量需求,还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这种代谢重编程与LSCs的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其中帽依赖性翻译(cap-dependent translation)被证实是调控线粒体适应性(如电子传递链复合体

    来源:TRENDS IN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5-25

  • 时空动态演变下的小鼠脑出血单细胞时空转录组图谱解析

    本研究构建了覆盖脑出血后3小时至28天的单细胞时空转录组图谱,结合胶原酶诱导与自体血注射两种实验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纹状体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后激活潜伏的神经发生程序,而病变区域出现特征性的泡沫细胞聚集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血肿周围组织中C3+神经毒性样星形胶质细胞的富集表达特定炎症因子,这可能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研究还揭示了细胞外基质(ECM)重塑与血脑屏障(BBB)功能障碍之间的动态互作网络,为理解ICH后继发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来源:Neuron

    时间:2025-05-25

  •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与死亡相关通路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医疗急症,免疫病理机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宿主导向治疗手段不足。皮质类固醇虽可降低死亡率,但仍有半数患者死亡或遗留残疾。脑脊液色氨酸(CSF tryptophan)已被证实是 TBM 死亡率的决定因素,Le 等人假设其他通路的代谢物可能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来自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 1067 例合并或不合并 HIV 感染的 TBM 患者的治疗前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测,共鉴定出 469 种代谢物。研究发现并验证了 9 种新代谢物可独立于 HIV 状态预测 TBM 死亡率,其中包括 3 种碳链长度最长为 8 的羟化脂肪酸。这表明脑内 β- 氧

    来源:Med

    时间:2025-05-25

  • 多癌种骨转移生态系统的单细胞解析:揭示骨定植的趋同与分化机制

    人类骨转移生态系统的单细胞图谱解析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对8种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肾癌、肺癌等)的42例骨转移样本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158例已发表的骨转移转录组数据,绘制了迄今最全面的骨转移生态系统单细胞图谱。三种免疫生态系统原型的发现研究首次定义了三种特征鲜明的免疫生态系统原型: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富集型(Mφ-OC):以CD68+巨噬细胞和CTSK+破骨细胞为标志,常见于乳腺癌骨转移单核细胞富集型(Mono):高表达CD14hi单核细胞特征基因调节性/耗竭性T细胞富集型(Treg-Tex):以FOXP3+CD4+ Treg和TIM3+CD8+ Tex细胞为主导,肾癌骨转移主要

    来源:Cell Genomics

    时间:2025-05-25

  • 综述:比较Moderna的mRNA-1083与辉瑞的双靶点mRNA疫苗对流感和COVID-19的防护效果

    mRNA技术革新与疫苗设计在COVID-19后时代,流感和SARS-CoV-2®的共循环对公共卫生构成严峻挑战。mRNA技术凭借快速生产、模块化更新(如针对Omicron BA.4/BA.5变体)和双重抗原编码能力,成为开发组合疫苗的理想平台。Moderna的mRNA-1083与辉瑞的mRNA-1020/1030均采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封装技术,但前者以更高剂量(100μg vs. 30μg)展现更强的抗体应答,而后者则更早整合变异特异性抗原。临床前与临床试验表现动物模型显示,两款疫苗在非人灵长类(NHP)中均诱导了高滴度中和抗体,但Moderna的疫苗对流感B型(B/Victoria)的

    来源:npj Vaccines

    时间:2025-05-25

  • 跨代谢组学数据库的通用标识与元数据整合系统Pan-ReDU:开启公共代谢组学大数据研究新纪元

    代谢组学正迎来数据爆炸的时代,但海量的公共数据却困在"信息孤岛"中。MetaboLights(MTBLS)、Metabolomics Workbench(NMDR)和GNPS/MassIVE三大数据库各自为政,元数据标准不一,就像说着不同语言的三个国家,让研究者难以开展跨库大数据挖掘。当科学家试图追踪胆汁酸在人体组织的分布时,不得不手动下载数十个数据集,处理五花八门的文件格式——这种低效模式严重阻碍了代谢组学从单研究分析向大数据科学的跨越。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Pieter C. Dorrestein团队与犹他大学Mingxun Wang团队领衔的国际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疫苗有效性评估中检测差异的跨研究设计影响:基于SARS-CoV-2的模拟研究

    疫苗有效性(VE)研究是评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核心工具,但真实世界观测数据常因检测行为差异而失真。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疫苗接种者与未接种者的检测率差异引发了对VE估计准确性的广泛担忧。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医疗参与度、症状报告偏好或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导致传统研究设计产生系统性偏差。为解决这一方法学挑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代理的网络模型,以SARS-CoV-2为例模拟三种检测场景(均衡检测、中度不均衡检测和高度不均衡检测),系统评估了队列设计与检测阴性设计(TND)在VE估计中的表现。研究发现,当疫苗接种者检测率是未接种者的2.36倍时,队列设计对症状性VE的低估幅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定向进化氨基酰-tRNA合成酶实现体内超突变高效拓展遗传密码

    在蛋白质科学与工程领域,遗传密码扩展(Genetic Code Expansion, GCE)技术通过将非经典氨基酸(non-canonical amino acids, ncAAs)定点插入蛋白质,为研究蛋白质结构、开发新型生物疗法和设计功能化酶提供了强大工具。然而,传统方法依赖耗时费力的体外进化手段,且获得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 aaRSs)往往存在ncAAs掺入效率低、宿主适应性差等瓶颈问题。尤其在真核生物如酿酒酵母中,GCE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严重限制了其在抗体药物偶联物开发、翻译后修饰研究等重要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些挑战,来自国外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动粒与催化因子的协同作用驱动纺锤体组装检查点复合体的快速组装机制解析

    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否精确分离直接关系到遗传稳定性。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AC)作为关键的监控机制,能通过延迟细胞周期进程来确保所有染色体正确连接纺锤体微管。然而,SAC的核心效应复合体MCC(由CDC20、MAD2、BUBR1和BUB3组成)如何在动粒上快速组装的分子机制长期悬而未决。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体外实验中MCC自发组装速率极慢,但在动粒上却能迅速完成——这种差异暗示动粒可能具有超越简单支架功能的催化活性。为破解这一谜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Andrea Musacchio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突破性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将动粒体外重构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白喉毒素基因的跨物种传播与溃疡棒状杆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人兽共患病进化机制

    白喉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家族正在发生令人警惕的演变。传统认为由白喉棒状杆菌(C. diphtheriae)引起的疾病,近年来却被其"近亲"溃疡棒状杆菌(C. ulcerans)逐渐取代——在法国监测数据中,后者导致的病例数已超越前者,且56%的分离株携带致命的白喉毒素基因(tox)。这种人兽共患病原体通过宠物猫狗向人类传播的案例频发,但科学家们对其进化规律和传播网络的认识却如同"雾里看花":缺乏高分辨率分型工具、毒素基因的起源扑朔迷离、野生动物宿主的作用更是一片空白。法国巴斯德研究所Sylvain Brisse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通过构建迄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电压依赖性分子机制解析:Cav1.1通道VSD-III结构重排的关键作用

    骨骼肌收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但其如何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力的分子细节仍存谜团。早在1791年,Luigi Galvani就发现肌肉收缩与电现象相关,但直到近年才明确这一过程依赖L型钙通道(Cav1.1)与肌浆网兰尼碱受体(RyR1)的相互作用。然而,Cav1.1拥有四个电压传感域(VSD-I至IV),究竟哪个VSD将电压信号传递给RyR1引发Ca2+释放,学界存在激烈争议——有研究认为除VSD-III外均参与,另有证据指出仅VSD-III关键。这一矛盾亟待高精度实验破解。为解答这一世纪难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团队采用创新性电压钳荧光技术(COVG-VCF),在人类Cav1.1通道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肺泡上皮与血管CXCR2介导炎症肺中CXCL1的跨细胞转运及其在宿主防御中的关键作用

    肺部感染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其中细菌性肺炎的宿主防御高度依赖中性粒细胞(PMN)的快速募集。尽管已知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2在中性粒细胞迁移中起关键作用,但这一受体在肺组织非造血细胞(如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功能却长期未被阐明。更令人困惑的是,典型趋化因子转运受体ACKR1在肺泡毛细血管中几乎不表达,暗示存在未知的替代途径。这些知识空白使得针对肺部炎症的精准干预策略始终难以突破。针对这一科学难题,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Alexander Zarbock团队联合多国研究人员,通过系列精巧实验首次揭示了CXCR2在肺泡上皮和内皮细胞中介导趋化因子CXCL1跨细胞转运的非经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代谢通路智能设计新算法SubNetX:高效生物合成复杂化合物的跨通路平衡网络构建

    在绿色化学浪潮下,微生物合成高价值化合物正逐步取代传统化工与农业提取。然而,当前代谢工程策略多局限于简单分子(如乙醇),对结构复杂的天然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如莨菪碱)束手无策——这些分子常需多前体协同的平衡代谢网络,而现有数据库仅存储线性反应链。更棘手的是,传统算法要么因图搜索局限只能找到单前体通路(导致碳损失),要么受计算力限制无法处理含数十万反应的预测生化网络(如ATLASx)。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Anastasia Sveshnikova、Omid Oftadeh与Vassily Hatzimanikatis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WNT信号通路中Frizzled与LRP6的诱导性结合不足以激活β-连环蛋白信号传导

    在胚胎发育和组织稳态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如同精密编排的交响乐,而Frizzled(FZD)受体和LRP5/6共受体就是这场演出的首席乐手。尽管科学界早已确立"WNT诱导FZD-LRP6结合启动下游信号"的经典理论,但不同WNT配体引发的生物学效应差异始终是个谜团。更令人困惑的是,人工设计的WNT替代物(WNT surrogates)能通过简单交联FZD与LRP6就激活通路,这与天然WNT的复杂调控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矛盾暗示着:受体结合与信号激活之间可能存在着尚未发现的"检查点"机制。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Jan Hendrik Voss、Zsombor Koszegi等跨国团队在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25

  • HER2阳性T1micN0乳腺癌治疗模式与临床结局的单中心分析:聚焦微浸润灶数量对预后的影响

    论文解读乳腺癌诊疗领域,HER2阳性微浸润性癌(T1micN0)因其病灶微小(≤1mm)却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而备受争议。这类肿瘤虽被归为早期(IA期),但临床上面临两大难题:其一,现有指南对微浸润灶数量的临床意义缺乏明确界定,导致部分多灶性病例可能被过度治疗;其二,关键临床试验如APT研究(奠定T1a/b HER2+乳腺癌辅助TH方案标准治疗)仅纳入9例T1mic患者,使得这类特殊群体的治疗决策缺乏高级别证据。更棘手的是,既往研究多将微浸润简单分为"单灶"与"多灶",而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病理报告中常出现"少量""多发"等模糊描述,可能掩盖不

    来源:npj Breast Cancer

    时间:2025-05-25

  • 靶向肝素辅因子II的RNAi疗法在获得性血友病A犬模型中显著促进止血

    这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犬类身上成功构建获得性血友病A模型——通过多次静脉注射兔-犬嵌合型抗犬FVIII中和抗体,使比格犬出现自发性出血和APTT延长。科学家们设计的GalNAc偶联siRNA(即GalNAc-HCII)展现出惊人效果:正常犬用药5天后,HCII水平被精准敲降至10.62%±1.74%(高剂量组),相当于用分子剪刀精准修剪凝血调控网络。在血友病犬模型中,GalNAc-HCII如同启动凝血系统的生物开关: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从40分钟锐减至18.0±1.0分钟(P<0.01),膝关节穿刺出血得到明显缓解,隐静脉出血事件显著减少。更令人振奋的是,反复给药能持续纠正延长的APTT,就

    来源:Gene Therapy

    时间:2025-05-25

  • HIV感染者中CD16A完全缺失与NK细胞功能缺陷的独特病例研究:揭示免疫补偿新机制

    在免疫学领域,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防线,其表面受体CD16A(FcγRIIIa)通过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既往研究发现,CD16A完全缺失患者往往伴随严重的疱疹病毒感染史,但这一认知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联合团队的最新病例研究打破。该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报道的独特病例显示,一名长期HIV感染者尽管存在CD16A完全缺失和NK细胞功能缺陷,却保持着惊人的健康状态。研究人员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开展研究:通过10X Genomics连锁测序技术解析FCGR3A基因变异;运用多色流式细胞术(

    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时间:2025-05-25

  • 小鼠卵母细胞皮层囊泡中ZnT2/ZnT4介导的锌火花释放与透明带蛋白水解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在哺乳动物繁殖过程中,受精卵如何精准阻断多精受精(polyspermy)是确保胚胎正常发育的核心问题。卵母细胞通过皮层颗粒(cortical granules)释放锌火花和蛋白酶卵裂素(ovastacin)来修饰透明带(ZP),但锌离子如何被特异地储存在皮层颗粒中,以及不同囊泡群体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一直是未解之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的Omar José、Boris Baibakov和Jurrien Dean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揭示了锌转运蛋白ZnT2和ZnT4在皮层囊泡中的独特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基因编辑小鼠模型、活细胞锌成像(ZincBY-1/Fl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5-25

  • Solo与Src的互作调控Src膜转运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使癌细胞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这一过程涉及细胞骨架重组和信号蛋白的时空调控。Rho GTPases作为关键分子开关,通过调控细胞形态和膜转运参与EMT进程。其中RhoB因其独特的核内体定位特性,在生长因子受体和原癌基因Src的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RhoB的上游调控机制,特别是在EMT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具有高EMT特征的乳腺癌细胞中,Rho鸟苷酸交换因子Solo(ARHGEF40)表达显著升高。通过构建多种细胞模型并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Solo通过其RhoGEF活性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的新机制。该研究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5-25

  • 南加州港口重型电动卡车转型潜力:电池容量与充电策略对减排效益的量化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交通运输业作为美国最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占比28%),其中仅占车辆总数5%的中重型卡车却贡献了24%的行业排放。在加州,这一矛盾更为突出——重型卡车排放占全州总量的8.4%,而作为全美最大港口群的圣佩德罗湾港口(POLA/POLB)更是污染重灾区,其注册的17,000余辆柴油短驳卡车承担了40%的港口相关排放。面对加州《先进清洁运输法规》要求2035年全面实现短驳卡车零排放的硬性目标,如何实现柴油车队向电池电动卡车(BEDT)的平稳过渡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交通研究所的Guoliang Feng团队在《iScience》发表的研究,首次基于1,051辆真实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5-25


页次:1/4850  共9698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