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研究发现:拥有自然微笑唇形的面孔更吸引人

    近期,英国大学生对1000多个高加索人面部照片进行了研究,他们仔细分辨了这些面孔并对各种特点作了评分。尽管这些数据中还有许多干扰因素,但人们通常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评判人类的面孔。  人类脸部究竟是如何被评估的?在线发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篇文章表示,为了找到结果,研究人员测量了393个面部图像资料,测量对象从眼睛和双颊的大小到下颌骨的形状,通过这些特征映射人们对面孔的判断。研究人员发现,第一印象的可预测性出人意料地高——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有58%的可变量可以解释为是通过几个面部特征的相对尺寸和位置来确定的。比如,拥有自然微笑唇形的人被认为更加具有亲和力,而拥有一双大眼睛是提高吸引力的强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7-31

  • 研究显示每天跑步5分钟可使死亡风险降低30%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感慨没时间锻炼。但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哪怕每天只跑5分钟,不论速度快慢,也可以把死亡风险降低30%。  艾奥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28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5.5万多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其中24%的人业余时间经常跑步。在研究过程中,3400多人死亡,其中1200多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与不跑步的人相比,跑步的人总死亡风险要低30%,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减少45%。平均而言,跑步者比不跑步的人多活3年。  进一步研究发现,哪怕每天跑步仅5分钟,每周总跑步里程和时速均不到9.6公里,或者说每周只跑步一两次,也能降低死亡风险。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7-31

  • 早老性痴呆症血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英国科研人员近日报告说,他们识别出与早老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风险高度相关的一组蛋白质,未来有望据此开发出血检方法,预测该病的发病风险并提高早期确诊率。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阿尔茨海默氏症与痴呆症》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对1000余名参与者血液中的蛋白质差异进行研究。参与者中有452名认知功能正常者,220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476名早老性痴呆症患者。该研究重点考察了此前认为与早老性痴呆症有关的26种蛋白质,并对部分参与者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人员首先发现有16种蛋白质与脑萎缩“密切相关”,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4-07-31

  • 埃博拉病毒:无疫苗早期可按流感病毒治疗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7月29日报道,自今年2月以来埃博拉病毒已经让西非多国处于隔离状态,并造成近700人死亡。关于该病毒,你至少需要了解以下四件事。埃博拉病毒是什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致死率高达90%。其最初症状包括突然发烧,关节和肌肉疼痛,然后通常会发展为呕吐、腹泻,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埃博拉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体液传播。最初的感染者往往生活在靠近热带雨林的偏远地区,在那里人们可以和黑猩猩、大猩猩、羚羊等动物接触。食用兽肉往往是疫情爆发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果蝠很可能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此外,埃博拉病毒是以刚果北部的一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4-07-31

  •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是性别与饮食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的组成,原来不仅仅取决于你吃的东西。发表在7月29日英国《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是饮食与性别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组成。由此科学家建议,任何试图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手段,应考虑加入“性别”这一因素。肠道菌群即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其中超过99%都是细菌。这些微生物群落特别的丰富且多样化,并且对宿主的发育、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都有促进。已知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这意味着饮食治疗可能会缓解由微生物组成改变而导致的疾病。不过,饮食治疗的作用是普遍的还是取决于宿主的基因型,这点尚不清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丹尼尔·伯尼克与他的研究团队,此次研究了性别和饮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7-31

  • 加拿大研究称精液微生物是艾滋病病毒传播关键

    加拿大和美国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可重塑精液中的细菌和免疫因子,进而影响病毒载量,因此精液微生物在艾滋病病毒的性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艾滋病病毒可在许多体液中发现,但经由精液的性传播感染仍是最常见的途径。精液中的病毒载量会影响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概率。除了精子,精液中还包含免疫因子和菌群,这种环境可能会影响病毒的载量。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4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上。美国转译基因组学研究院兰斯·普莱斯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鲁伯特·考尔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49名男男性行为者的精液样本,对精液细菌和HIV感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男男性行为人群具有传播HIV的高风险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7-31

  • PNAS:母亲的恐惧会传给后代

    生物通报道: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新生儿能够从母亲那里学会恐惧。举例来说,如果母亲怀孕前的某种经历让她对特定事物感到恐惧,那么她的宝宝会很快通过母亲恐惧时的气味,学会害怕这种事物。这项在大鼠中进行的研究发表在本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这一发现解释了一个困扰几代心理学家的现象:母亲的创伤经历会对她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这个经历发生在很久以前。“刚出生的大鼠并不会受到外界危险信息的影响。但如果这样的信息来自它们的母亲,大鼠就能够很快学习并产生长期记忆,”领导这项研究的Jacek Debiec博士说。“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新生大鼠建立自身经验之前,它们基本上是获取母亲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一种“通用”血液测试可诊断癌症

    生物通报道:目前,来自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简单的血液检验方法,可以用来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这种检测方法,将使医生能够排除表现一定癌症症状的患者,从而节省时间和避免昂贵而不必要的侵入性治疗,如正在使用的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另外,它可能帮助那些被怀疑患有癌症、但目前难以诊断的患者。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给出一个很高的精确度,根据黑色素瘤、结肠癌和肺癌患者的血液,诊断出癌症和变肿瘤前状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25日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FASEB Journal》。Lymphocyte Genome Sensitivity(淋巴球基因组敏感性,LGS)检验着眼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PNAS:癌细胞如何低氧条件下增殖

    生物通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支持子细胞,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会分裂。不过,包括癌细胞在内的一些细胞可以绕过这一限制持续增殖。日前,Johns Hopkins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些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增殖策略,通过这一机制癌细胞可以在血液供给不充足的情况下持续分裂。这项研究于七月二十八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在低氧条件下,细胞需要通过转录因子HIF-1α(低氧诱导因子1α)做出适应性改变。低氧条件会促进HIF-1alpha的生产和活化,并从两方面为细胞提供保护。HIF-1alpha会启动一些基因,合成能帮助细胞做出适应的蛋白。此外,HIF-1alpha还能中指DNA复制,阻止细胞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PNAS:另辟蹊径,将HIV送上死路

    生物通报道  15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John Essigmann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同事们提出了有关抗艾滋病药物的一个新想法。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诱导病毒失控性地突变,就可以迫使病毒变弱并最终死亡。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是利用这种策略来对抗许多的病毒。如预期的那样,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这样的一种药物,它能够引起HIV以高速突变。然而来自2011年一项小型临床实验的结果报告称,其并没有清除患者体内的病毒。在一项新研究中,Essigmann和同事们确定了这一药物背后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好的药物版本以更快的速度破坏病毒。他们说,这类药物可以帮助对抗仍然存在于患者T细胞中的残留病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Nature:艾滋病治疗,除弊未必得利

    生物通报道  直到现在利用人体天然的病毒杀手来预防及治疗HIV感染都是个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除去入侵物之时这些分子会激起强有力的炎症反应。现在,来自Weizmann研究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们在合作研究中阐明了,在感染之时抑制称作为干扰素的这些分子的活性有可能会对疾病过程造成长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上(Nature:艾滋病免疫疗法的两面效应 )。干扰素是因其能够“干扰”病毒复制,保护我们抵御疾病而得名,然而,当我们生病之时它们也是炎症的来源。今天,干扰素被用来治疗诸如肝炎一类的病毒疾病。但人们认为,在艾滋病中炎症和其他副作用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PNAS:靶向“无药可及”的癌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癌症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分子,其可以选择性、不可逆地干扰30%肿瘤中常见突变癌基因的活性。这一称作为SML-8-73-1 (SML)的分子可以干扰KRAS基因。KRAS基因生成的一种叫做K-Ras的蛋白影响了细胞的分裂时间。K-Ras突变可导致正常细胞失控性分裂以及癌变。这些突变尤其常见于肺癌、胰腺癌和结肠癌中。此外,携带这一突变基因的人对治疗不太敏感(延伸阅读:Nature揭示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30年来,研究人员都未成功尝试开发出一种药物来抑制K-Ras。“尽管学术界和工业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几十年来包括KRAS在内的RAS蛋白却一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新的蛋白结构有助于治疗老年痴呆症

    生物通报道:目前,阿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及其他形式的痴呆,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是最近的一项新研究向发现治疗方法更近了一步。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本月的《eLife》杂志。华盛顿大学(UW)的生物工程师设计出一种肽结构,可以阻止身体正常蛋白质转变成与多种疾病相关的有害状态,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心脏病、2型糖尿病和Lou Gehrig病。当这些蛋白质从正常状态进入到异常折叠的形式时,这种合成分子可通过靶定一种有毒的中间阶段,阻断这些蛋白质。发现一种蛋白质阻滞剂,可能为多种难以确定和很少治愈的疾病,带来诊断甚至治疗的方法。本文资深作者、UW生物工程学教授Valerie Daggett称:“如果你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Nature子刊:来自金星的突变,来自火星的突变

    生物通报道  大约15%的成年人存在生育问题,其中许多归因于遗传因素。这多少有些自相矛盾:我们或许期望降低个体生殖能力的基因能够从人群中消失,但实际上它们却能持久地存在。近日,由Weizmann科学研究所发布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有可能解开了这一谜题。它不仅解释了男性不育发病率高的原因,并有可能为了解遗传疾病的原因以及它们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有各种理论来解释有害突变的生存:例如,当前导致肥胖的一种基因或许曾一度赋予了进化优势;或一种致病基因能持续存在是因为它只在小的、相对隔离的群体中传递。分子遗传系Shmuel Pietrokov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孕妇吸烟可能会改变孩子的DNA

    生物通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孕妇吸烟不仅会危害胎儿的健康,而且还会损害孩子的DNA。这一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吸烟孕妇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继续面临健康并发症。吸烟母亲产出的婴儿往往较小,肺功能受损,并有较高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即使成年之后,这些人也表现出健康和行为问题,吸烟母亲生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患哮喘、尼古丁成瘾与药物滥用。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遗传流行病学家Christina Markunas和围产期流行病学家Allen Wilcox共同给Science发邮件称:“我们对这种影响的生物学机制了解有限。”一种可能性就是所谓的表观遗传学变化(epigenetic change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30

  • 美国研究显示每天跑步5分钟 死亡风险降三成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感慨没时间锻炼。但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哪怕每天只跑5分钟,不论速度快慢,也可以把死亡风险降低30%。艾奥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28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5.5万多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其中24%的人业余时间经常跑步。在研究过程中,3400多人死亡,其中1200多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与不跑步的人相比,跑步的人总死亡风险要低30%,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减少45%。平均而言,跑步者比不跑步的人多活3年。进一步研究发现,哪怕每天跑步仅5分钟,每周总跑步里程和时速均不到9.6公里,或者说每周只跑步一两次,也能降低死亡风险。令人惊讶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7-30

  • 恐惧也可“遗传”

    恐惧是可以“遗传”的。美国一项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新研究显示,刚出生几天的实验鼠幼崽会通过其母亲害怕时散发出的气味,学会该对什么事物保持恐惧。这一成果2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负责研究的密歇根大学神经学家亚采克·德比克说:“我们的研究证明,新生儿会在生命的最早期学会母亲的恐惧。最重要的是,这些由母亲传播的记忆是持久的,而在婴儿时期其他类型的学习如不重复则快速遗忘。”在此次研究中,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研究人员首先训练雌性大鼠对薄荷气味感到恐惧,方法是当大鼠闻到薄荷气味时,便电击它们,使大鼠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此后让这些大鼠怀孕生崽,接着让它们与新生幼崽一起暴露在薄荷气味中,但不施加电击。研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7-30

  • 英专家:移除血管中保护性分子反有助于抗癌

    据《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9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黏着斑激酶(FAK)的分子虽然理论上能在化疗和放疗后帮助身体恢复,但实际上是在保护有害细胞免受癌症治疗的伤害。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巴茨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员发现,当他们将FAK从生长在黑素瘤或肺癌模型的血管中移除后,化疗和放疗能够更有效地杀死肿瘤。这些研究员还对淋巴瘤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分析。那些血液中FAK分子含量较低的患者治疗后完全康复的可能性更大。这些研究表明,通过研制药物将FAK从血管中移除可能会提升治疗效果并防止癌症复发。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伯纳多·塔沃拉医生称:“这项工作表明对癌症治疗的敏感性和我们自己的身体有关,有时身体会错误地保护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4-07-30

  • 六秒钟锻炼即可改善健康

    苏格兰的研究人员指出,老年人通过短短六秒钟的爆发性锻炼就可能改善身体健康。12名退休老人参加了该项研究的试验阶段,结果显示短时间内的爆发性锻炼降低血压,并且一段时间以后改善了身体整体机能。阿伯泰邓迪大学(Abertay University)的团队相信这个发现能降低用于老年人群体医疗成本的“天文数字”。高强度训练(HIT)已经受到关注,承诺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达到传统锻炼法方式的效果。不同于舒舒服服的半小时慢跑或者骑车数英里,HIT需要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挑战自己的极限。苏格兰的团队表示他们在老年人群中进行首次尝试。流汗一组退休老人每周两次,连续六周来到实验室参加急速蹬车运动,每次坚持6秒。心率恢复

    来源:译言网

    时间:2014-07-30

  • 科技使人“变傻”八种方式:没导航就会迷路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7月25日发表文章称,人人都认为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福利。从某些方面看,的确如此。比如说,适当地使用谷歌搜索,对你的大脑确实有益。然而,科技进步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说,我们的大脑正因科技发展而进行“大规模重置”。他警告,科技对人类智能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是“致命的”。科技究竟是如何扰乱人类大脑的呢?1.科技毁了睡眠研究显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所发出的蓝色光线在晚间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关键激素,与人体生物钟密切相关。蓝光会打乱这一程序,从而扰乱你的睡眠规律。2.很容易分心走神科技会让人更容易分心。无论

    来源: 参考消息网

    时间:2014-07-30


页次:2990/4666  共93308篇文章  
分页:[<<][2981][2982][2983][2984][2985][2986][2987][2988][2989][299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