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正式撤回STAP争议性论文
生物通报道 7月2日,《自然》(Nature)杂志正式撤下了发表于1月的两篇争议性干细胞论文。经历了5个月的喧嚣,在发现论文存在各种错误,尝试复制实验失败,主要作者被判定犯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她所在的科研中心面临解散威胁等一系列的风波之后,在征得所有公共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两篇论文最终被撤稿。撤稿通知中还提及了论文中从前未被调查小组所考虑的一些问题。作者们宣称采用一种称作为“刺激触发性多能性获得细胞”(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cells,STAP)技术,即将体细胞暴露于压力之下就可以构建出胚胎样干细胞,其确切的依据
-
Cell子刊:不容忽视的肿瘤微环境
生物通编辑:Sanford Burnham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肿瘤周围的细胞和组织缺乏蛋白p62,实际上有助于肿瘤的生长和发展。这一发现于七月三日发表在Cell旗下的Cancer Cell杂志上。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肿瘤周围的细胞和组织(基质),与癌症的发生、生长和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的癌症治疗主要以肿瘤本身为目标,实际上靶标肿瘤微环境也同样重要。“我们揭示了基质细胞促进肿瘤发生的具体机制,”Sanford Burnham医学研究所的Jorge Moscat博士说。“p62在基质中作为抗炎症的肿瘤抑制子,对炎症性环境和促癌信号加以控制。如果基质的p62缺失,肿瘤就会长得更大,也更容易发
-
《Nature》7月最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生物通报道: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4年6月3日 ~ 2014年7月3日):人GLUT1葡萄糖运输载体的结构Nature 510 (2014年6月5日)GLUT1是负责葡萄糖向红血球和其他细胞中吸收的一种膜蛋白。一个质子耦合的木糖协同运输载体(它是GLUT1的一种细菌同源物)的结构以前曾被报道过,现在Nieng Yan及同事在这篇论文
-
《Cell》阐述何谓“健康”的肥胖
生物通报道 当前有多达四分之一被打上肥胖标签的个体实际上新陈代谢健康,并没有罹患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尽管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子,这两种疾病也并不总是关联在一起(延伸阅读:Cell子刊阐析糖尿病肥胖关联 )。发表在7月3日《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揭示出高水平的heme oxygenase-1 (HO-1)分子与肥胖人士代谢健康不佳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增高相关。并且,抑制HO-1可以改善肥胖小鼠的代谢健康,表明HO-1阻滞剂有可能代表了一种有前景的代谢疾病治疗策略。论文的资深作者、维也纳医科大学Harald Esterbauer说:“这些结果表
-
雷公藤提取物可杀死胰腺癌细胞
生物通报道: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GRP78是一种保护细胞免于死亡的蛋白质,与正常器官相比,这个蛋白在癌细胞和组织中更丰富,被认为在帮助胰腺癌细胞存活和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中药雷公藤(Tirpterygium wilforii)的一种提取物,可抑制GRP78,最终导致胰腺癌细胞的死亡。相关研
-
20年研究颠覆癌症教条
生物通报道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称,发现在调控细胞周期进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一种蛋白并非以往认为的导致了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失活,而是激活了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Steven F. Dowdy博士说:“这一研究发现是我们实验室差不多20年研究工作的结果。它完全颠覆了原来所认为的:在癌症中一种叫做p16-cyclin D的最常见遗传信号通路突变驱动了所有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进程的一个基本方面。”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Cyclin D是在细胞复制的第一阶段被合成,人们认为它帮助驱动了这一复杂的、分为多个阶段的过程。其可与Rb蛋白相互作
-
干细胞治疗角膜盲取得新进展
因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受损而导致的角膜盲是主要致盲疾病之一。英国新一期《自然》杂志报告说,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将皮肤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并利用此类干细胞成功修复角膜功能。角膜上皮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至关重要,而角膜缘干细胞负责角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和组织重建。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角膜上皮损伤无法修复,引发一系列临床改变并最终致盲,但这种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机制此前尚不清楚。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与中国中山大学同行一起发表报告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调控角膜缘干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它们能够识别信号通路,将皮肤干细胞分化为角膜细胞。根据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创立了无滋养层体外增殖角膜缘干
-
科学家用条状骨骼肌研制“生物机器人”
目前,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一款由活体肌肉细胞驱动的行走机器人,它是由生物肌肉和机械部件构成。生物肌肉非常柔韧,可使机器人能在实验室中推进,研究人员表示,它将引领新一代柔韧“生物机器人”的问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研制这种微型肌肉驱动生物机器人,它是由电流控制移动。“行走生物机器人”是由条状肌肉细胞驱动,受电流脉冲控制,研究人员将这款机器人详细情况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工程系拉希德-巴希尔(Rashid Bashir)是研究报告负责人,他说:“由肌肉细胞驱动的生物活动性是科学家期望建造任何生物机械装置的基本要素,我们试着以某种方式将工程原理和生物学结合在一起
-
英《自然》杂志撤回日本科研人员造假论文
日本理化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等人在1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培育出了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 ”。由于培养过程简单安全,有望给再生医疗带来新思路,论文发表后备受关注。然而,很快有众多研究人员指出论文存在诸多疑点。理化研究所随后成立调查委员会,并于4月1日发表最终调查报告,宣布相关论文存在“捏造”和“篡改”行为。不过报告没有谈到STAP细胞究竟是否存在。《自然》杂志当天发表的撤稿声明说,日本理化研究所对相关论文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发现论文存在多处“关键错误”。除调查报告中已提到的错误,论文作者还承认了另外5处错误,包括数据错误、图片使用不当、对实验过程
-
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获新进展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马小军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聚阳离子替代材料——ε-聚赖氨酸和壳聚糖,并通过对更具应用前景的壳聚糖材料修饰改性,成功开发出海藻酸盐—壳聚糖酰基衍生物微胶囊制备技术。该技术先后在美国、欧洲、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几个国家或地区申请了国际专利,目前已获得部分国家授权。针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微囊化胰岛组织或细胞移植治疗将是控制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最佳的治疗手段。2010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启动微囊化SPF猪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T1DM)临床试验的方案和细节设计。而新西兰LCT公司于2007年在
-
神秘喜马拉雅雪人毛发DNA与灭绝北极熊匹配
据国外媒体报道,喜马拉雅雪人神秘莫测,在寻找这种长毛怪的道路上,科学家又往前迈进一步。对在喜马拉雅山发现的2个毛发样本进行的DNA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并非来自于任何已知的现存生物,而是与一种已经灭绝的北极熊种群完美匹配。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著名人类遗传学家布莱恩-赛克斯表示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喜马拉雅山仍有雪人活动并且与一种动物非常相似。电视公司Icon Films也深信不疑,正计划组织一场远征,寻找雪人。赛克斯教授说:“发现雪人的可能性很大。”50年来,科学家首次对喜马拉雅雪人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研究中,赛克斯采用美国联邦调查局抓捕罪犯时使用的一项技术对30个毛发样本的DNA进行分析。这些毛发据
-
日本教授制造超级病毒 如外泄人类或毫无抵抗力
日本东京大学兼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教授河冈义裕,为了分析H1N1的基因变化,将流感病毒改造成能够绕过人类免疫系统。报道称,一旦这种夺命病毒外泄,人类将毫无抵抗力,恐酿成大灾难。据称,河冈义裕是日本东京大学兼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教授,曾因复制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参与制造传播力更强的H5N1禽流感病毒而引起争议。为了分析H1N1的基因变化,他故意把病毒“还原”至疫情爆发前的状态,并成功辨认出能够让病毒绕过免疫系统的关键。河冈至今对该实验非常低调,只曾在年初一个闭门研讨会谈及。据出席该次闭门研讨会的人透露,河冈特意挑选不受人类抗体影响的病毒株培育,经过几次重复筛选后,得出人类无抵抗力的
-
北大奖学金人均5年翻3倍
近日,网上有消息称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入读“吴大观英才班”可以获得12.5万元入学奖学金。北青报记者从北航山东招生组、河北招生组、江苏招生组等处了解到,12.5万元的奖学金确实存在,但学生想要获得却并不容易,除了要报考相关专业,还需要在生源地省份排进高考成绩的前200名。“没有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高校进入招生季,奖学金再次成为考生和家长的热议话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近些年,各个高校的奖学金在总额和人均额度上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北京大学的奖学金人均额度5年之间翻了3倍。北航12.5万元奖学金吸引拔尖人才北航山东招生组的一位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吴大观英才班”是北航拔尖人才
-
科学家公布三种鞭虫基因测序结果
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上的两篇独立的论文报告了三种鞭虫的基因测序。这次研究成果或有助为鞭虫感染和肠道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全世界通过大肠细胞受到鞭虫感染的人数接近10亿人,他们因此患上了鞭虫病。鞭虫感染可导致异常疼痛、腹泻和贫血,并伴随有其他症状。而儿童患上鞭虫病之后,会产生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Matthew Berriman等人解码了两种分别寄生在人体和小鼠体内的鞭虫Trichuristrichura 和Trichurismuris的DNA序列。他们观察了小鼠体内鞭虫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化,并将结果对应到人体感染上。他们发现,两种鞭虫的基因种类有很多重合,而且,有29种基
-
科学家利用发光蛋白监控药物浓度
科学家新研制出一种在治疗过程中监控药物浓度的方法,其利用光来识别有害的用药过量和无效的用药过少,这是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一项报告介绍的内容。该方法的简便或对诊断实验室之外的药物治疗的监控有着特别价值。 最佳用药剂量,或者说处方药的浓度,根据疾病种类和经过治疗的特定患者情况而具有很大变数。有些药物的“治疗窗口”很有限,意味着这些药物必须在特定浓度下使用,才能有效治疗疾病且不会对患者产生毒副作用。因而,能否确定给出的剂量属于正确浓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确定药物浓度所需要的流程冗长,所使用的设备也都暂时只能在医生办公室和临床实验室中使用,无法普及推广。 Kai Johnsso
-
Cell解决离子通道的重要争议
生物通报道: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是细胞上非常关键的门户,允许钠离子和钙离子进入细胞。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都依赖于正确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例如健康大脑中的信息交流和心脏收缩。日前科学家们发现,细胞的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采用相同的方式,对离子的流入量进行控制。这项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成果,将有助于人们开发新药,治疗癫痫、心脏病、肌无力等与离子通道有关的疾病。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就发现,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一部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而它们的其他部分却大相径庭。“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个‘通用元件’源自于两种离子通道的共同祖先,”这项研究的领导者,Johns Hopkins 大学医学院的Dav
-
J Immunol:揭示免疫调节的未知方面
生物通报道:最近,澳大利亚免疫学家的一项新发现,揭示了产生抗体的“B细胞”的另外一个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4年7月1日发表在世界免疫学领域顶级同行评鉴刊物《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这项研究,由悉尼加文医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助理Stacey Walters和副教授Shane Grey带领完成,表明B细胞也参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发育。胸腺——胸腔中一种软的三角形器官,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T细胞从一种未分化的状态,逐渐“驱动分化”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的
-
六篇Genome Res:模式生物的“百科全书”
生物通报道:modENCODE计划的一系列最新成果登上了本期Genome Research杂志的封面。这一项目启动于2007年,是建立在ENCODE计划之上的模式动物“生命百科全书”,旨在对两个模式生物(黑腹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的功能性基因组元件进行综合性分析。modENCODE联盟本次发表的六篇文章,为人们提供了与胚胎发育、DNA复制、转录调控有关的宝贵信息。1. 变态之后的发育人们一直认为胚胎发育是高度保守的,但并不了解发育过程保守到什么程度。为此,Jingyi Jessica Li和同事比较了果蝇和线虫在不同发育阶段
-
Nature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思路
生物通报道 罹患或轻或重形式类风湿关节炎(RA)的患者,有可能具有同样痛苦的一些症状,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疾病病因相同?他们因由此接受相同的治疗吗?来自比利时VIB研究所和根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他们的炎性体(inflammasome)研究,证实类风湿关节炎应该被视作是一种综合征而非一种单一的疾病。VIB/根特大学的Mohamed Lamkanfi说:“类风湿关节炎非常的痛苦,且很不容易找到最适合的药物。直到最近,类风湿关节炎还被认为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它更有可能是一种综合征。这一知识有可能促成一种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性
-
应激怎样堵塞你的动脉
人们有理由说:“冷静下来吧,否则你会有心脏病的。”由工作、金钱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麻烦――怀疑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现在,研究人员对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和被骚扰的啮齿动物的研究,已在生理层面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应激是怎样危害心血管系统的解释。他们提出,这个结果是围绕着血液中免疫细胞的。并不参与这项新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师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人员艾伦·托尔(Alan Tall)说,这个新发现是“令人兴奋的”。他指出:“已有的这种慢性的生理社会应激,是与人的心血管疾病增加有关的观念,但它缺乏的只是何种机制在起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遭遇许多应激的人――自那些在自然灾害中生存下来的到长期在其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