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普健康
  • 基于振动光谱与决策树算法的食品二元鉴别研究:决策树、随机森林与XGBoost的性能比较

    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传统分析方法常面临样本基质复杂、光谱重叠等技术挑战。以面包和椰子水为例,麸质蛋白的精准检测和糖类掺假鉴别不仅关乎特殊人群健康,更是食品行业监管的难点。近红外(NIR)和拉曼光谱虽能提供分子指纹信息,却受限于水分子干扰(NIR)或荧光效应(Raman),加之光谱数据的高维度特性,使得传统化学计量学方法如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难以兼顾精度与可解释性。针对这一难题,来自圣保罗研究基金会支持的研究团队在《Food Chemistry》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系统比较了三种决策树算法——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XGBoost——在食品二元鉴别中的

    来源:Food Chemistry

    时间:2025-05-26

  • 水浮萍(浮萍)蛋白通过化学(HCl)和电化学(双极膜电渗析)酸化纯化:成分、结构和功能特性与商业分离蛋白的比较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蛋白质需求急剧上升,传统动物蛋白生产面临环境污染、公共健康隐患及可持续性挑战。植物蛋白虽被视为理想替代,但常见来源如谷物、豆类存在口感、消化率、氨基酸组成等局限。在此背景下,兼具高生长速率与蛋白质含量的水生植物水浮萍(学名浮萍)进入研究者视野,其蛋白质提取与纯化成为开发可持续蛋白源的关键方向。然而,水浮萍蛋白提取过程中常伴随色素、纤维等杂质,且传统酸碱处理存在化学残留和环境负担,如何高效纯化并保留功能特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加拿大研究人员针对水浮萍蛋白的可持续提取展开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Food Chemistry》。该研究对比了化学酸化(HCl)与电化学酸化

    来源:Food Chemistry

    时间:2025-05-26

  • 大麦幼苗中7-O-糖基酰化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论文解读随着全球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的攀升,控制餐后血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临床常用药物如阿卡波糖(acarbose)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腹胀、肝损伤等副作用,而植物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安全性和多靶点作用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存在两大瓶颈:一是黄酮糖苷的糖基化通常会降低其α-glucosidase抑制活性,二是传统分离方法效率低下且盲目性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天然降糖药物的开发进程。针对上述挑战,国内某高校的研究团队以高原特色作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幼苗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分析引导分离"策略,通过中压液相色谱(MPLC)、高速逆流色谱(HS

    来源:Food Chemistry

    时间:2025-05-26

  • 活性炭对江蓠属藻类脱腥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

    论文解读江蓠属藻类(Gracilaria changii)作为东南亚海域常见的红藻资源,因其富含琼胶、多酚及脂肪酸,在食品、医药及生物塑料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该藻类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腥味严重限制了其产业化进程。这种异味源于醛类、酮类等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其中己醛、庚醛等醛类物质占比高达59.13%1。传统脱腥方法如酵母发酵或化学掩蔽存在成本高、破坏活性成分等缺陷,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环保的脱腥技术。马来西亚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系统评估了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 AC)吸附法对江蓠藻类的脱腥效果。通过感官评分筛选出三种最优处理条件(GA:1:10比例,50℃处理10分钟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植物乳杆菌胞外囊泡:溃疡性结肠炎中降低 5-ASA 用量的新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UC)如同肠道内一场反复肆虐的 “战火”,持续的炎症不仅让患者饱受腹痛、腹泻、血便之苦,还可能逐步摧毁结肠黏膜,甚至埋下 colorectal cancer 的隐患。目前,5 - 氨基水杨酸(5-ASA)作为轻中度 UC 的一线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炎症 “火势”,却因长期使用带来的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如恶心、腹痛、胰腺炎、肾毒性等)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的难题,让医患陷入 “用药怕伤,停药怕复发” 的困境。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 5-ASA 用量,成为亟待突破的医学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食品源益生菌 —— 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逆境下自发发酵塑造威代尔冰酒香气特征:高级醇与酯类演化的关键贡献

    冰酒作为葡萄酒中的珍品,其独特的酿造工艺要求葡萄在-7°C以下自然结冰后采收,通过低温压榨和发酵浓缩糖分与风味物质。中国桓仁产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已成为威代尔(Vidal blanc)冰酒的重要生产基地。然而,当前冰酒生产普遍依赖商业酵母发酵,虽能保证稳定性,却牺牲了香气多样性——这一决定冰酒品质的核心要素。为突破这一局限,研究人员以桓仁产区的威代尔葡萄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自发发酵(SF)策略。这种利用葡萄表面本土微生物群落的发酵方式,虽在常规葡萄酒中已被证实能增强香气复杂性,但在冰酒领域的应用仍属空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冰葡萄经历冻融循环后,其表面微生物群落已发生适应性演化,这些耐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乳酸菌发酵对芜菁理化特性、挥发性有机物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芜菁(Brassica rapa L.)作为十字花科植物,既是传统蔬菜,也被用于治疗咳嗽、水肿等疾病。其富含酚类、硫代葡萄糖苷(GLS)等活性成分,但因高水分和中性pH特性难以长期储存。乳酸菌(LAB)发酵被证明可提升蔬菜营养价值和保质期,但芜菁发酵后功能活性与消化特性的变化机制尚不明确。石河子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接种Lactobacillus rhamnosus CICC6154等菌株发酵芜菁,结合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系统评估了发酵对理化指标、有机酸、酚类物质、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消化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酚类组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VOCs,并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苯并 [a] 芘慢性暴露通过 TGF-β 信号通路诱导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

    乳腺癌作为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约 80% 的乳腺癌病例为散发性,环境致癌物的长期暴露被认为是重要风险因素。苯并 [a] 芘(B [a] P)作为一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的 1 类致癌物,广泛存在于烟草烟雾、汽车尾气及烧烤食品中,已有研究表明其与乳腺癌易感性升高相关,但具体如何影响乳腺肿瘤的起始、进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深入解析 B [a] P 在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致癌路径,不仅能揭示环境污染物与乳腺癌的关联,还可为早期预警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团队以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 MC

    来源: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时间:2025-05-26

  • 基于CFD模拟优化喷雾干燥工艺几何设计以降低奶粉生产中壁面沉积风险的研究

    论文解读喷雾干燥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的特点,在食品、制药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奶粉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个严峻挑战——壁面沉积问题。壁面沉积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受损,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如火灾或爆炸。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壁面沉积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由墨西哥SECIHTI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旨在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技术,优化喷雾干燥工艺的几何设计,以降低奶粉生产中的壁面沉积风险。CFD技术能够模拟复杂流体行为,预测颗粒运动轨迹及沉积分布,为设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旋转热风进口管道并引入空气扫掠进料,可显著降低壁面沉积风险,降幅达75%

    来源: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时间:2025-05-26

  • 微波、超声及超声 - 微波辅助提取对大麻籽和麦麸提取物生物活性成分、抗氧化及抗菌特性的比较研究

    在食品与健康领域,农业副产物的宝藏价值正等待发掘。麦麸和大麻籽(Cannabis sativa L.)虽富含多酚、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却因传统提取方法的局限 —— 如浸提和索氏提取耗时久、溶剂毒性大、产率低 —— 而长期被当作低值废弃物。如何在减少有害溶剂使用的同时,最大化释放这些 “植物黄金” 的抗氧化、抗菌潜力,成为可持续食品开发与功能成分提取领域的关键挑战。为突破这一困境,来自意大利 AssoCanapa Toscana 和西班牙 WeAreBio organic food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聚焦于绿色提取技术的创新,在《Food Bioscience》发表了一项颇具实践价值的研究。他们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综述:不同氨基葡萄糖盐及衍生物的制备合成策略、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

    Abstract氨基葡萄糖(GlcN)作为天然氨基单糖,在医药、营养和化妆品领域展现显著生物活性。然而其纯态不稳定性促使研究者通过成盐(如盐酸盐GH、硫酸盐GS)实现稳定化。当前GlcN盐主要通过甲壳类外骨骼来源的几丁质化学水解制备,而最新研究发现不同盐型具有差异化生物活性,部分有机盐甚至超越传统无机盐的效能。Introduction海洋与陆地生物质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生化产业的理想原料。几丁质作为自然界储量第二的多糖,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GlcNAc)通过β-1,4键连接而成,但其高结晶度和低溶解性限制了应用。GlcN作为几丁质降解产物,不仅是关节软骨的重要组分,更是糖脂、糖胺聚糖等生物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UHT处理与储存对牛乳蛋白胃肠道消化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牛奶作为全球重要的营养来源,其加工工艺直接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传统巴氏杀菌(PAST)虽保留较多营养成分,但需冷链保存且保质期短;超高温灭菌(UHT)技术虽能延长货架期至6个月,但高温可能改变蛋白质结构。目前关于UHT牛奶在真实生物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尤其是肠道阶段的研究仍存在空白。中国的研究团队在《Food Bio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SD大鼠模型系统评估UHT处理及储存时间对牛乳蛋白消化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采用APV®管式UHT系统处理样品,结合胃/肠内容物分析、质谱肽组学及血浆氮检测等技术,发现UHT和储存显著加速蛋白质水解,胃内残留蛋白量呈现RM(生乳)>UHT-D0(即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基于高通量测序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独山虾酸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关联机制解析

    独山虾酸(Dushan Xiasuan, DSXS)作为贵州黔南地区传承逾400年的传统发酵调味品,凭借其独特的鲜辣风味与高蛋白营养特性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核心载体。然而,传统开放式发酵工艺依赖自然接种,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多变,风味物质组成波动显著,进而引发产品质量不稳定、发酵周期冗长及微生物安全隐患等问题。尽管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已证实菌群协同作用对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但针对DSXS这一黔南特色发酵体系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仍属空白。 1)筛选出32种关键VACs,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Ligilactobacillus、Tissierella和Cladosporium为核心功能菌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大豆蛋白纳米纤维与多酚相互作用构建自组装水凝胶:分子互作机制与凝胶特性解析

    研究背景水凝胶作为三维亲水网络结构,在药物递送和食品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天然聚合物基水凝胶普遍存在机械强度低、功能单一等瓶颈。大豆蛋白虽具原料优势,其凝胶性能却逊于动物蛋白,而纳米纤维化(形成富含交叉β-折叠的SPNF)可显著提升其功能特性。与此同时,多酚类物质因其卓越的抗氧化活性成为生物活性材料设计的热门候选,但其与蛋白纳米纤维的协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团队在《Food Bioscience》发表论文,系统探究了单宁酸(T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没食子酸(GA)三种多酚与SPNF的相互作用。通过多尺度表征发现,多酚通过重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诱导形成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基于亚麻籽油的环氧树脂合成及金盏花油基新型生物基薄膜的开发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石油资源渐趋枯竭的当下,传统石油基材料因不可降解、依赖化石资源等缺陷,在环保浪潮中逐渐显露出弊端。以环氧树脂为例,其虽在防腐涂层、电子封装等领域应用广泛,却存在脆性大、生产成本高、难以自然降解等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开发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成为材料领域突破困境的关键方向。植物油脂作为一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改性产物在聚合物合成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亚麻籽油(LO)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经环氧化后生成的环氧亚麻籽油(ELO),具备与商用环氧树脂(ER)复配的特性,有望部分替代石油基成分。而金盏花油(CldO)因其天然的抗菌活性,在提升材料功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灵芝抗氧化肽的机器学习筛选与作用机制:虚拟预测、实验验证及分子动力学解析

    在慢性疾病高发的当代社会,氧化应激作为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备受关注。传统合成抗氧化剂因安全性争议(如Tang等指出的潜在健康风险)促使科研界转向天然来源抗氧化剂开发。其中,药用真菌灵芝(Ganoderma lucidum)虽以多糖和三萜类研究为主,但其肽类组分——这个"被忽视的宝藏"(Balkrishna等用语)的抗氧化潜力长期未被充分挖掘。更关键的是,现有预测模型多局限于肽段理化性质(如QSAR模型),忽视其与氧化应激核心调控蛋白Keap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的相互作用机制,导致预测结果与生物活性脱节。针对这些瓶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壳聚糖 - 阿拉伯胶纳米颗粒稳定精油涂层对双孢蘑菇的可持续保鲜新方法

    蘑菇营养丰富却难以保存,其高水分和呼吸速率导致常温下保质期不足三天,易受微生物污染、褐变腐烂。传统保鲜手段存在化学残留或效果有限等问题,开发天然环保的保鲜技术成为迫切需求。茶树油(TTO)虽有优异抗菌抗氧化性能,但其疏水性、挥发性和易降解性限制了应用。Pickering 乳液以固体纳米颗粒稳定油水界面,避免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健康与环境风险,而壳聚糖(Ch)与阿拉伯胶(AG)复合纳米颗粒兼具生物相容性和乳化能力,为 TTO 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为此,埃及农业研究中心的农业工程研究所和食品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探究 Ch-AG 纳米颗粒稳定的 TTO Pickering 乳液作为可食涂层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26

  • 癫痫患者自我管理干预(SMART)对负性健康事件及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效果研究

    论文解读癫痫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5000万患者长期面临突发性癫痫发作、急诊就医和住院等负性健康事件(NHEs)的困扰。更严峻的是,患者与医疗系统的接触时间仅占病程的1%,其余99%的时间需依靠自我管理——这正是当前医疗体系的"管理盲区"。美国MEW网络前期研发的SMART(癫痫负性事件史患者自我管理)课程,虽在都市人群中显示出减少癫痫并发症的潜力,但其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和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效果仍是未解之谜。为验证SMART的普适性,由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Iowa联合开展的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创新性地纳

    来源:Epilepsy & Behavior

    时间:2025-05-26

  • 门诊癫痫护理支持干预模型的构建:基于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员的双重视角

    癫痫作为全球7000万患者受累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不仅伴随发作性症状,更带来深远的心理社会影响。尽管抗癫痫药物(ASM)能控制部分患者发作,但抑郁、焦虑、病耻感等心理问题,以及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持续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瑞典等高福利国家虽实行全民医保,研究仍发现癫痫患者存在医疗资源获取不平等现象——社会经济地位(SES)较低者更易出现住院率高、神经科医生接诊率低等问题。现有支持措施多聚焦健康素养提升,却鲜少针对门诊场景设计系统性干预方案。瑞典西部三家医疗机构(含大学医院癫痫专科团队)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质性研究,通过焦点小组与个人访谈收集17名癫痫患者和13名医护人

    来源:Epilepsy & Behavior

    时间:2025-05-26

  • 双苯并咪唑-二乙烯基咔唑类AIEgens:基于荧光开启响应检测多胺蒸汽的浓度梯度传感研究

    论文解读多胺(Polyamine, PA)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含氮化合物,其异常代谢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作为蛋白质腐败标志物,对鱼类、鸡肉等食品新鲜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检测方法依赖复杂仪器,难以实现现场快速分析。针对这一挑战,印度理工学院海德拉巴分校(TIFR Hyderabad)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苯并咪唑(BIZ)这一具有优异光物理特性的药物分子骨架,与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机制相结合,开发出可可视化检测PA蒸汽的新型荧光材料,相关成果发表于《Dyes and Pigments》。研究采用Knoevena

    来源:Dyes and Pigments

    时间:2025-05-26


页次:32/1049  共20963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