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普健康
  • 大麻、海洛因和可卡因使用者的自杀风险研究:揭示物质使用与自杀关联的关键洞察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约有 80 万人死于自杀。在西班牙,2023 年有 3952 人自杀,自杀率为 8.17/100,000,是暴力死亡的主要原因。物质使用在人群中较为普遍,例如西班牙过去一个月酒精使用率达 63.5%、烟草 33.9%、大麻 10.5%、可卡因 1.4%、海洛因 0.1% 。此前研究表明,物质使用与自杀风险增加有关,但多数研究聚焦于自杀未遂,且缺乏对临床风险因素的测量。为深入探究物质使用与自杀的关系,来自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时间:2025-03-17

  • 情绪调节策略集群与大学生酒精问题的关联:一项为期两年的纵向研究

    在当代高校环境中,酒精滥用已成为威胁学生健康的隐形杀手。每当夜幕降临,大学城周边的酒吧总是人头攒动,学生们举杯畅饮的场景司空见惯。这种被称为重度间歇性饮酒(HED)的行为模式,在荷兰被定义为女性单日饮用≥4杯、男性≥6杯且每周至少一次。数据显示,20-24岁群体中HED发生率高达17%,远超其他年龄段。这种狂欢背后隐藏着令人忧心的现实:学业滑坡、健康危机乃至酒精使用障碍(AUD)的风险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蔓延。传统观点认为,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影响学生饮酒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年轻人面临毕业、就业等人生转折时,压力剧增可能促使他们通过酒精来缓解情绪。理论上,善于运用积极重评等适应性策略的学生更能抵御压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时间:2025-03-17

  • 澳大利亚青年体育博彩行为的心理社会与营销驱动因素:一项质性研究

    在数字时代,体育博彩已从传统的现场投注演变为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在线活动,这种转变显著增加了赌博行为发展为问题行为的风险。澳大利亚作为博彩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体育博彩广告与体育赛事的深度绑定现象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博彩运动化"(gamblification of sports)现象。2023年澳大利亚议会调查指出,赌博广告可能对青少年等脆弱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但关于营销策略如何具体影响青年博彩行为的研究仍存在空白。为此,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系的Gianluca Di Censo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聚焦18-24岁澳大利亚青年的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时间:2025-03-17

  • 伯格社交媒体成瘾量表(BSMAS)信效度的系统评价与元分析:心理测量学证据整合

    这项元分析犹如心理测量学界的"CT扫描仪",对社交媒体成瘾(SMA)领域最常用的伯格量表(BSMAS)进行了全方位检测。通过系统检索7大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等),研究者们发现该量表的单维性结构获得普遍验证,其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达到0.83的黄金标准。更令人振奋的是,BSMAS与焦虑、抑郁、压力以及网络游戏障碍(IGD)等精神健康指标存在显著关联,这些"生物标志物"般的关联证据为其结构效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重测信度等指标因研究数量有限尚需更多数据佐证,但现有证据已足以支持BSMAS成为探索数字时代行为成瘾现象的"分子探针"。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时间:2025-03-17

  • 全球成年人酒精成瘾流行率: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揭示性别差异及干预需求

    酒精成瘾(Alcoholism)是一种伴随严重生理、社会及心理后果的慢性饮酒行为。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四大数据库,遵循PRISMA指南,对横断面与纵向研究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全球成年人酒精成瘾流行率(Prevalence)为12%(95% CI: 7%-16%)。科克伦Q检验(Cochran's Q)与I2统计量显示显著异质性,漏斗图(Funnel plot)及艾格检验(Egger's test)评估发表偏倚。男性患病风险显著高于女性(OR=3.84 [2.82–5.22]),凸显针对男性制定早期干预策略的紧迫性。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时间:2025-03-17

  • 沙特阿拉伯达曼Erada精神健康中心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的人格障碍评估研究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纳入593名甲基苯丙胺(MA)使用者(男性559例,女性34例),通过自制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并基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结构化临床访谈(SCID-I/II)进行精神评估。数据揭示,男性MA依赖与非依赖组占比分别为96.57%和87.82%,且依赖组入院率显著更低(3.43±2.47 vs 4.53±3.03)。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混合特质在依赖组中尤为突出,表明MA依赖与AXIS I障碍、人格障碍及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存在强关联。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时间:2025-03-17

  • 阿根廷 HIV 失访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就诊随访研究:探寻影响因素,助力优化诊疗

    在全球抗击艾滋病的征程中,阿根廷虽通过国家艾滋病项目为 HIV 感染者提供免费治疗,试图达成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95 - 95 - 95” 计划,即让 95% 的 HIV 感染者知晓自身感染状况、95% 确诊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95% 接受 ART 者实现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但现实却不尽人意。目前,阿根廷仅 83.5% 的确诊 HIV 感染者在接受 ART 治疗,仍有 16.5% 的患者未得到治疗,每年新增 6500 例诊断病例和 1400 例与 HIV 相关的死亡病例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那些难以参与治疗和留存的患者,可能受到诸如饮酒等因素的影响,而饮酒与 ART 治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时间:2025-03-17

  • 24 小时运动行为与大学生健康相关体能:解锁运动时间分配的健康密码

    背景: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健康相关体能(HRPF)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 24 小时运动行为与 HRPF 之间的关联,并探索运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与 HRPF 之间的剂量 - 反应关系。方法:2023 年 10 月,招募了中国矿业大学 1032 名 19.5 岁的大学生(649 名男性和 383 名女性)参与研究。使用 24 小时运动行为问卷中可靠的项目(信度系数 0.68 至 0.97)测量 24 小时运动行为。通过体能测试组合评估 HRPF,该测试组合测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 / 仰卧起坐、50 米短跑以及 800/1000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时间:2025-03-17

  • 基于Transformer的纵向生存数据深度表征学习模型VaDeSC-EHR在克罗恩病精准分型中的应用

    在数字化医疗时代,电子健康记录(EHR)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金矿,但如何从海量异构数据中挖掘有临床意义的患者亚型仍是重大挑战。传统方法往往将诊断轨迹与生存风险割裂分析,导致分型结果存在显著异质性。以克罗恩病(CD)为例,这种复杂的炎症性肠病表现为高度可变的临床进程,约30%患者会发展为肠道狭窄等严重并发症,但现有分型方法难以准确预测疾病进展轨迹。针对这一难题,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他们开发的VaDeSC-EHR模型首次将Transformer架构与变分深度生存聚类(VaDeSC)框架相结合,通过多层级ICD-1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5

  • 孕期线粒体与核的 “对话”,竟决定宝宝端粒长度!

    在人体中,端粒(Telomeres)就像染色体末端的 “安全帽”,由重复的 DNA 序列组成,对基因组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保护作用。随着细胞一次次分裂,端粒会逐渐缩短,一旦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这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说,端粒长度是衡量健康衰老的重要指标,较长的端粒往往与老年时期的良好健康状况和较长寿命相关,而较短的端粒则可能预示着衰老和患病风险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出生时的端粒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一生的端粒长度,比后天环境因素对端粒损耗速率的影响更为关键。然而,现实中有些婴儿出生时端粒较短,这会增加他们日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母亲肥胖、患有代谢综合征或高龄产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5

  • 孕期抑郁症状与小于胎龄儿:应对方式能否调节二者关系?—— 一项关乎母婴健康的重要研究

    有研究探究孕期抑郁症状与生出小于胎龄儿(Small-for-Gestational-Age,SGA)的概率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女性的应对方式是否会改变这种关系。研究数据来自密歇根州底特律市 1410 名黑人女性队列,通过结构化产妇访谈和病历提取获得。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CES-D)评估抑郁症状,用应对方式问卷(Ways of Coping,WOC)评估女性的应对方式(对抗、疏远和内化),并利用修正泊松回归模型评估直接和调节关联。结果发现,约 20% 的女性有严重抑郁症状(CES-D>23),严重

    来源:Journal of Racial and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

    时间:2025-03-15

  • 综述:公共卫生研究中空间社会极化的测量:方法与应用的范围综述

    引言背景全球范围内,COVID-19 大流行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差异研究,这使得理解影响人群健康差异的空间和社会驱动因素变得更为紧迫。空间社会不平等,包括经济和种族 / 民族极化,在多个层面影响着人口健康结果。然而,在公共卫生研究中,空间社会极化(SSP)的测量和操作化仍面临挑战。在美国,经过数十年的种族 / 民族和经济隔离,SSP 测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研究中,以将隔离作为影响人口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虽然 SSP 并非美国特有的问题,但大多数相关研究都基于美国展开。随着在公共卫生研究中使用 SSP 测量的情况日益普遍,其概念、术语及测量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定义空间社会极化社会极化是指将一个群体划

    来源:Journal of Urban Health

    时间:2025-03-15

  • 你的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焦虑?

    最近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肠道细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联系,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如何导致焦虑障碍,以及益生菌如何提供帮助。  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焦虑症状发展的影响——综述研究》。在最近发表于《Nutrients》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焦虑障碍发展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心理健康?肠道微生物群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相互作用,支持消化和营养吸收,以及免疫功能、代谢和神经传递。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如年龄、饮食和地理位置也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例如,富含纤维和发酵食品的饮食可以促进有益细菌的增殖,而高度加工的饮食可能导致

    来源:Nutrients

    时间:2025-03-14

  • 如何提前预测癌症治疗的危险副作用?日本科学家提供一种方法

    日本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在癌症免疫疗法引发潜在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之前进行预测。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治疗前收集的脑脊液,识别出与治疗后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害免疫反应相关的特定蛋白质。他们的研究结果于2025年3月11日发表在《Leukemia》上,这一发现可以通过帮助医生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让免疫疗法癌症治疗更安全,使早期治疗甚至预防这种状况成为可能。  在过去十年中,癌症免疫疗法——利用患者的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已成为一种充满希望的新治疗策略。其中一种免疫疗法,即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重新编程患者的免疫细胞(T细胞),使其靶向并摧毁癌细胞

    来源:Leukemia

    时间:2025-03-12

  • FDA警告不要使用不安全的紫外线消毒棒

    如果你使用紫外线棒来消毒和杀灭细菌——或者正在考虑使用——请注意,某些品牌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水平的辐射,不应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项安全通报,警告消费者某些紫外线棒可能在使用几秒钟后对皮肤、眼睛或两者造成伤害。安全通报列出了不应使用的品牌,详细说明了FDA的行动,并为消费者提供了建议。关于UVC辐射、紫外线棒和FDA测试UVC辐射是一种辐射类型,已知可用于空气、水和非多孔表面的消毒。FDA对来自多家制造商的紫外线棒样本进行了测试,这些制造商将紫外线棒推向市场,用于在家庭或其他非医疗环境中消毒和杀灭细菌。FDA的测试发现,这些产品释放出不安全水平的UVC辐射。当一种产品被宣

    来源:FDA

    时间:2025-03-12

  • 挑战权威!红酒真的比白葡萄酒更有益健康吗?

    酒精——特别是酒精饮料中的乙醇——代谢成能够损伤DNA和蛋白质的化合物,从而增加癌症风险。2020年,过度饮酒与全球超过74万例癌症病例相关,占所有癌症病例的4.1%。人们普遍认为,并非所有酒精饮料都是一样的。例如,红葡萄酒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许多人相信其富含的白藜芦醇(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抗氧化剂)能够预防癌症。然而,来自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Br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人员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饮用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42项观察性研究进行分析

    来源:Brown University

    时间:2025-03-12

  • 科学家们在大脑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微塑料,这可能会增加我们患痴呆症的风险

    与其他器官相比,大脑中的塑料颗粒浓度更高,痴呆症患者的浓度更高。在《脑医学》(Brain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合评论中,研究人员强调了人类脑组织中微塑料积累的令人担忧的新证据,为潜在的健康影响和预防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这篇评论研究了Nihart等人(2025年)在《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篇开创性文章中关于微塑料在死者大脑中生物积累的发现。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含有大约一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s),在有记录的痴呆症诊断的个体中,其水平高出三到五倍。更令人担忧的是,脑组织中MNP的浓度比肝脏或肾脏等其他器官中的MNP浓度高7到30倍。脑微塑料积累的快速增加“从2016年到2024年,

    来源:Brain Medicine

    时间:2025-03-11

  • 《Cell Reports》间歇性禁食对每个人都安全吗?不当禁食可引发糖尿病

    间歇性禁食对成年人有益,但可能损害年轻的β细胞,增加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风险。最近的一项研究强调了年龄对间歇性禁食效果的重大影响。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慕尼黑大学医院和亥姆霍兹慕尼黑的研究人员发现,慢性间歇性禁食会损害年轻小鼠体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发育。这些发现提示了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潜在风险,引起了人们对关键发育阶段禁食的长期影响的关注。“间歇性禁食是有好处的,包括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减肥和心脏病。但直到现在,它的潜在副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和转化营养医学主席Alexander Bartelt说。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小组表明,青春期间歇性禁食可能会对新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3-10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中的CCL11通过抑制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限制髓鞘再生

    研究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这一现象在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中尤为突出。MS患者从复发缓解型(RRMS)进展为继发进展型(SPMS)后,现有免疫调节疗法往往失效,而衰老是否参与这一过程尚不清楚。衰老细胞(Senescent Cells, SCs)以细胞周期停滞和分泌促炎因子(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为特征,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已被证实加剧病理进程。但SCs是否通过SASP阻碍髓鞘再生,尤其是年龄相关的再生失败,仍是未解之谜。关键方法与技术Georgetown University的Phillip S. Gross团队联合多机构研究人员,结合遗传学模型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08

  • 《柳叶刀》:预计到2050年,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超重或肥胖

    研究包括来自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级数据。新闻稿末尾附有选定国家的比率汇总表链接以及国家级数据链接。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分析估计,在过去三十年(1990-2021年)中,成人(25岁及以上)和儿童及青少年(5-24岁)的超重和肥胖率翻了一番以上,2021年全球共有21.1亿成人和4.93亿年轻人受到影响。体重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差异显著,2021年全球超重或肥胖的成人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八个国家——中国(4.02亿)、印度(1.8亿)、美国(1.72亿)、巴西(8800万)、俄罗斯(7100万)、墨西哥(5800万)、印度尼西亚(5200万)和埃及(4100万)。如果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

    来源:AAAS

    时间:2025-03-06


页次:62/805  共16083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