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普健康
  • 揭秘 2 型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特质与 COVID-19 重症的因果关联:为抗疫精准防控 “导航”

    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挑战,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病情轻重差异很大。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T2D)、肥胖等多种基础疾病与新冠重症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令人困惑的是,虽然流行病学证据表明 T2D 和肥胖相关特质(如体重指数 BMI、腰围 WC、腰臀比 WHR )与新冠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可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到底是不是因果关系,却一直没有明确答案。此前,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在探索疾病因果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 T2D 与新冠重症关系的研究上,MR 研究结果却相互矛盾。有的研究发现 T2D 与新冠重症存在因果关系,而有的研究在调整 BMI 后,这种因

    来源:Human Genomics

    时间:2025-04-23

  • 综述:荧光化学传感器在检测水中超痕量有毒Hg2+、Pb2+、Al3+、F−、AsO43−和AsO33−中的应用——健康管理综合评述

    荧光传感技术原理与机制荧光化学传感器通过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机制实现信号输出。以罗丹明B-硫代肼席夫碱为例,其螺环开环效应可使Hg2+检测限低至nM级。研究显示,含喹啉基团的探针通过PET效应特异性识别Al3+时荧光增强约80倍。典型探针结构与性能硝基糠醛席夫碱多分析物传感器可同步检测AsO43−/F−,其氧原子供体与阴离子形成氢键导致荧光猝灭。而铬酮-喹啉酰肼双功能传感器对Pb2+的络合常数达107 M−1,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亮黄色,实现肉眼可视化检测。环境与健康应用前景工业废水中的Hg2+通过食物链富集可引发神经系统损伤,而本文所述传感器在实地检测中回收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时间:2025-04-23

  • 肥胖男性的 “难言之隐”:性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如同一场来势汹汹的 “健康风暴”,席卷全球。过去十年间,它从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逐渐演变成了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大流行。肥胖可不是 “胖一点” 这么简单,它会引发一系列复杂又严重的健康问题,就像一颗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各种疾病。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就是肥胖引发的众多问题之一。它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性生活体验,还被看作是男性潜在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 “警示灯”。据可靠数据显示,全球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 2025 年,病例数将超过 3000 万。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肥胖导致的男性性障碍问题,常常被

    来源:Hormones

    时间:2025-04-23

  • 综述:心脏衰老中的长寿机制:钙失调与细胞衰老的探索

    钙信号在心脏功能中的核心作用自19世纪初石灰岩加热实验发现钙元素以来,这种二价阳离子(Ca2+)已被证实对骨骼强化、化学反应和细胞信号传导具有多重作用。在心肌组织中,钙离子通过跨膜流动(calcium signaling)精确调控肌丝滑动模型中的收缩-舒张循环,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配体结合、酶活性和电化学梯度等关键生理过程。衰老相关的心脏钙失调随年龄增长,心肌组织呈现进行性钙稳态失衡:肌浆网Ca2+-ATP酶(SERCA)活性降低导致胞浆钙超载,线粒体钙缓冲能力下降加剧氧化应激。这些变化引发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等病理表现,并与L型钙通道(LTCC)功能异常形成恶性循环。衰老细胞的促纤维

    来源:Biogerontology

    时间:2025-04-23

  • 综述:膳食炎症指数(DII)与端粒长度的系统评价

    Abstract膳食摄入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可能影响端粒长度(TL)——这一生物衰老的标志物。然而,饮食的炎症潜力与TL的关系仍不明确。一项最新系统综述对9项研究(共123,923名参与者,53%为女性,年龄9-80岁)的分析显示,尽管部分研究(4/9)在特定人群(如欧洲心血管风险人群、健康美国成年人、中国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中观察到高DII(范围-6.48至3.98)与较短TL的关联,但整体证据强度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研究均未涵盖全部DII参数,仅3项校正了能量摄入,且研究设计以横断面(7/9)为主,仅2项为纵向(随访5-10年)。关键发现人群异质性:4项研究聚焦成年及老年群体,DII与TL

    来源:Biogerontology

    时间:2025-04-23

  • 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作为潜在的促长寿工具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特殊的间充质基质细胞,具有贴壁生长、表达特定表面标志物(如 CD73、CD90、CD105,不表达 CD14、CD34、CD45 和 HLADR),并能在体外分化为成骨、成软骨或成脂细胞系的特性。MSCs 在成年生物体的几乎所有器官中都存在,其异质性的非克隆培养物包含具有不同多能潜能的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分化细胞。大量研究表明,全身给予 MSCs 或其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s)对多种病理状况,尤其是衰老相关疾病(ARDs)具有有益作用,比如能增加老年动物海马神经发生、改善认知功能。长寿是评估任何干预措施治疗效果的综合指标,而生物年龄与预期寿命直接相关,目前可通

    来源:Biogerontology

    时间:2025-04-23

  • 衰弱与卒中 - 痴呆共病进展轨迹的关联:从观察与基因分析中探寻关键线索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神经系统疾病的负担日益沉重。卒中(stroke)和痴呆(dementia)作为两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从 1990 年到 2019 年,全球卒中的患病率激增 85.0%,死亡人数增加 43.0%;预计到 2050 年,痴呆的全球患病率将达到 1.528 亿例。这两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常常相伴出现,形成卒中 - 痴呆共病(stroke - dementia comorbidity)。然而,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难以有效应对这两种疾病带来的挑战。因此,寻找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对预防和缓解卒中与痴呆至关重要。其中,衰弱(frailty)

    来源: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时间:2025-04-23

  • 从掌状红皮藻酶解提取物探寻健康新宝藏:成分、活性与应用潜力

    在追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当下,藻类作为潜在的生物活性营养源备受关注。其中,掌状红皮藻富含蛋白质、多酚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然而,从掌状红皮藻中提取目标化合物面临挑战,其细胞壁结构复杂,传统提取方法存在局限性,而酶解提取技术虽有潜力,但相关研究仍需深入。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充分地挖掘掌状红皮藻的价值,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掌状红皮藻酶解提取物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lgal Research》上。研究人员运用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样本处理方面,将从法罗群岛海岸采集的掌状红皮藻进行冻干、粉碎处理。采用酶解技术,使用不同类型的蛋白酶(Alcalase®、Flavourzyme®、

    来源:Algal Research

    时间:2025-04-23

  • 炎症性肠病全球研究新议程:为优化管理与公共卫生应对指明方向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正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目前,全球约有 700 万人受其困扰,且发病率在各个年龄段,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呈上升趋势。IBD 不仅带来高额的直接医疗费用,还导致生产力下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等间接问题。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仍存在疾病控制不佳、诊断和治疗延迟等情况,不同地区在医疗资源获取上的差异也加剧了这些问题,低收入国家的患者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 IBD,改善全球患者的治疗结果,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由国际炎症性肠病研究组织(Internat

    来源: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时间:2025-04-23

  • 探秘自我批判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联:自我同情和心理灵活性的关键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自己百般挑剔、陷入自我否定的人,他们被自我批判的阴霾笼罩,承受着心理上的痛苦。自我批判不仅会让人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焦虑,还可能成为抑郁等心理疾病的诱因。以往研究虽已揭示自我批判与心理健康存在关联,但其中自我同情和心理灵活性的具体作用机制却并不明晰。为了深入探究这些复杂的关系,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探索自我批评、自我同情、心理灵活性和心理健康的纵向动态”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我们理解自我批判、自我同情、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新冠感染两年后医护人员的焦虑与抑郁状况及量表验证:为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自 2019 年末新冠疫情爆发,它迅速演变成全球大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冲击。虽然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急性感染病例数量,但不少人在康复后仍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症状,即长新冠(Long COVID) ,症状多达 200 多种,其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医护人员,作为抗疫一线的核心群体,面临感染风险、高强度工作负荷、紧张的医疗资源以及公众和患者的高期望,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研究显示,疫情期间约 40% 的医护人员有明显焦虑症状,超 30% 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这些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降低工作效率、危及患者安全。然而,关于长新冠对医护人员长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减肥手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IH):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体重管理

    在医学领域,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一种让人头疼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主要盯上年轻的肥胖女性,虽然脑袋里压力莫名升高,却找不到确切病因。目前,针对 IIH 的治疗就像一场艰难的战斗。常规的体重管理方法,比如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减肥,很多人难以长期坚持,体重还容易反弹。药物治疗方面,乙唑酰胺(Acetazolamide)虽能降低颅内压,但副作用较多,不少患者因此中断治疗。脑脊液分流手术也不理想,失败和返修率高。在这样的困境下,为了找到更好的治疗办法,来自多个国家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揭秘新冠超额死亡率跨国差异:法治与多因素的关键影响

    新冠疫情作为本世纪最严重的健康危机之一,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超 600 万人因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 )失去生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防控效果,新冠相关死亡率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悬殊。比如,截至 2021 年 7 月 26 日,秘鲁每 10 万人中的死亡人数高达 600 人,而中国、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则不到 1 人 。即便在一些看似具有可比性的国家之间,差异也十分明显,美国的死亡率为 186,而加拿大仅为 71。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探寻背后的原因变得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虽然提出了众多可能与新冠疫情结果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但由于解释因素众多,难以在单一回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探秘中国人体捐赠: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人体解剖是医学生成长的关键基石。想象一下,医学生们要深入了解人体的奥秘,就如同探索一座神秘的城堡,而人体标本和尸体解剖就是打开城堡大门的钥匙。通过尸体解剖,医学生能亲眼看到人体的生理结构,感受生命的复杂与精妙,这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无法替代的。然而,在中国大陆,获取捐赠的人体却困难重重,就像城堡的大门被重重锁住。一方面,医学教育对人体标本的需求与日俱增,可捐赠的人体数量远远不够,导致西部地区的学生参与实际解剖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之前关于人体捐赠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小范围地区或特定群体,缺乏大规模、大样本的调查。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来自苏州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时空密码:从现状到突破

    在当今时代,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石,而医疗保障则是守护健康的关键防线。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全民健康覆盖(UHC)” 的目标后,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中国也不例外,经过多年努力,构建起了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MMIS)。这一体系犹如一座大厦,涵盖了社会医疗保险(SMI)、医疗救助(MA)、补充医疗保险(CMI)、商业健康保险(CHI)等多个部分 ,为民众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然而,这座 “大厦” 在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尽管 MMIS 已初步建立,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覆盖范围来看,实际报销率仅为 42.3%,患者需承担 47% 的直接费用,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贫困控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基于生物年龄与衰弱预测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衰老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之旅

    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下,衰老相关的研究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生物年龄(Biological Age,BA)和衰弱作为衡量人体衰老程度的重要指标,蕴含着衰老进程的关键信息。然而,当前对于二者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虽然已有不少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分别用于预测 BA 和衰弱,但缺乏将二者结合并利用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AI)技术深入分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另一方面,许多 ML 模型的 “黑箱” 特性使得其预测结果难以解释,尤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理解预测背后的原因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 。为了填补这些研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创新之举:昆虫源菠菜食品废料制备磁性纳米粒子用于癌症组织基因靶向治疗

    在癌症治疗的征程中,磁性纳米粒子(MNPs)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药物递送系统(DDS)和基因治疗系统(GTS)等领域备受瞩目。然而,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却因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严重限制了 MNPs 的发展。与此同时,现有基因治疗载体,如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虽有一定的基因传递能力,但因其较高的毒性,在临床应用中举步维艰。此外,如何精准地将治疗基因传递到癌症组织,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也是亟待攻克的难题。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来自伊朗莫哈格赫・阿尔达比勒大学(University of Mohaghegh Ardabili)、芬兰坦佩雷大学(Tampere University)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23

  • 睡眠剥夺影响大鼠附睾免疫微环境致精子质量下降:机制新探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问题愈发普遍。失眠像一个隐匿的 “健康杀手”,悄然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统计,德国约 36% 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问题,我国大陆地区 20% 的青少年也被睡眠问题困扰。睡眠不足不仅与多种慢性疾病如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还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然而,睡眠剥夺(SD)影响男性生殖功能的具体机制却如同迷雾,一直未被完全揭开。为了驱散这团迷雾,浙江大学生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及男科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此次研究,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endelian random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4-23

  • 澳大利亚癌症幸存者最佳生存照护体验的现状与差异:基于人群研究的实证分析

    随着全球癌症诊疗水平提升,幸存者数量持续增长,但后续生存照护(survivorship care)却成为被忽视的环节。大量研究表明,幸存者不仅面临复发恐惧(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还需应对治疗带来的长期副作用和生活质量(QoL)下降问题。尽管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早在2006年就呼吁建立系统的生存照护体系,各国制定的生存照护框架(如澳大利亚Survivorship Quality Care Framework)也强调要关注患者的生理、情感和社会需求,但实际执行效果如何仍缺乏系统评估。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的澳大利亚,不同人群是否

    来源: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时间:2025-04-23

  • 家用便携式单通道设备睡眠脑电图客观评估重度抑郁症:开拓抑郁诊疗新方向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其中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MDD 患病率居高不下,若长期得不到治疗,不仅会导致病情反复,还会增加慢性化风险,降低缓解率,影响抗抑郁治疗效果。更为棘手的是,目前临床中缺乏有效的 MDD 生物标志物,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难以实现对抑郁发作的早期发现,使得许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与此同时,睡眠问题与 MDD 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超过 80% 的 MDD 患者都有睡眠方面的困扰,要么失眠,要么嗜睡。睡眠的恶化,既是 MDD 的风险因素、前驱或早期症状,

    来源:Sleep and Breathing

    时间:2025-04-23


页次:64/911  共18213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