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普健康
  • 《自然-医学》评述我国灵长类动物研究现状

            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2006年3月号)上,该杂志的资深编辑Apoorva  Mandavilli撰文报道了我国在灵长类动物研究方面的情况。他通过采访欧美和中国的科学家以及制药公司的负责人,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评述。         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的很多科研机构认识到灵长类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药物安全评价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同时,欧美国家由于灵长类资源的匮乏、饲养成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06-03-10

  • 研究发现植物遭遇昆虫侵害时会发出警戒信号

    据《生活科学》7日报道,一棵山艾树遭到昆虫侵害时,它会向空气中散发出一种气味,这是一种向同类发出的入侵者到来的信号,其它的山艾树收到来自受伤兄弟的气味,启动防御机制。           有意思的是,野烟草植物竟然会偷听山艾树发出的这种信号,它们会用这些信息,启动自己的防御机制。但只有当昆虫入侵时,它们才会动用自己的武器,在此之前它们一直处于戒备状态而不采取行动,通过拖延部署行动来保持至关重要的能量,用于下一次重要防御任务。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6-03-10

  • 禽流感对埃及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据2月21日《埃及公报》报道,2月20日埃及卫生部长Hatem el-Gabali 宣布禽流感已经在尼罗河三角洲和上埃及的11个省出现,其中开罗、贝尼苏夫和美纽夫亚受到严重影响。大多数受感染的家禽来自家庭庭院养殖。他说,开罗和吉萨两地的居民发生恐慌,因为他们在街上、沟渠边上发现数千只的死鸟。过去4天禽流感疫情的突然发生和扩散,埃及民众产生了恐惧心理。    一位联合国官员说,禽流感对埃及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家禽养殖业将产生直接打击,对居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埃及的家禽养殖业投资约30亿美元,支持着250万到300万人的生计。埃及对鸡肉的需求已经急剧下降,小

    来源:科技部

    时间:2006-03-10

  • 大米促进中国人进化

    美国遗传学家乔纳森·普里查德和同事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距今1.5万年至5000年的时间里,大约有700个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这表明人类仍在进化。例如在中国人的进化过程中,农业的变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这一重要发现刊登在美国最新出版的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人类仍在进化   呈现进化特征的基因分布在味觉、嗅觉、消化系统、骨骼构造、皮肤颜色和大脑功能等各个方面。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过去的一万年里,自然选择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推动力,认为人类进化已经停止的说法毫无道理。”普里查德说。   研究人员在对非洲、东亚和欧洲人的

    来源:海峡都市报

    时间:2006-03-10

  • 打破达尔文的神话

    追寻达尔文在加拉巴哥群岛的足迹,粉碎了神话,但也揭示了科学上的革命事实上是如何演变的。 达尔文的各种特质中,让他成为最伟大科学智者之一的,是他执着的个性。面对自然史中令人望而却步的问题时,达尔文会执着地挑战,直到解开秘密为止。要贴切描述他这种个性,可借用1867年特洛普(Anthony Trollope)小说里一个角色的话:「如果一个人就是固执的话,他不会变通也不是什么罪过……固执就是这个样子。」达尔文的儿子法兰西斯(Francis)忆起父亲的性情:「以固执形容他的个性,似乎要比不屈不挠更好。不屈不挠难以表达他要追求真理时那股近乎狂热的欲望。」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科学史学家苏洛威(Frank

    来源:科学人

    时间:2006-03-09

  • 世界十大偶然发明与发现

    俄罗斯新闻网3月7日消息,人类科学发展史充分证明,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明发现纯粹都産生于偶然。如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在梦中排定元素周期表等。美国著名的《联机》(Wired)杂志如今又列出以下十项轰动全球的偶然发明发现。一、伟哥“伟哥”英文名是“Viagra”。衆所周知,伟哥最初是用来治疗咽峡炎的药物。1992年,厂家在对药物进行临床观察时却偶然发现,伟哥还能通过改善腹股沟附近的血液循环而治疗阳萎病症。从那以后,伟哥的这一药物副作用便风靡全球。二、LSD迷幻药LSD全称爲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1943年由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发明。研究该药物

    来源:大公报

    时间:2006-03-09

  • 喝咖啡对心脏有利还是有害?人的基因决定一切

        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对咖啡对人体的作用争论不休。一些人说,常饮咖啡对心脏有益,而另外一些人则持相反的观点。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咖啡对人的心脏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要取决于喝咖啡者的基因情况而定。     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3月7日报道,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在那些因基因构成导致咖啡因代谢较慢的人中,每天喝2杯至3杯咖啡的人较之拥有相同基因构成,但每天只喝1杯或更少量咖啡的人,其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增加36%。如果他们每天饮用咖啡的量达4杯以上,那么其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会相应增加64%。     对此,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6-03-09

  • 浙江患禽流感女童死亡

     据中新社电 据浙江省卫生厅通报,浙江省首例禽流感病人有某因病情恶化,经全力抢救无效,于3月6日晚死亡。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没有发现动物禽流感疫情,也没有出现新的人禽流感疑似病例。        据介绍,患者有某,女,9岁,学生,浙江省安吉县人,2月10日发病,临床有发热、肺炎表现,经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于2月20日晚转入杭州治疗,25日被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者有某发病前曾两次随家人到安徽省广德县走访亲戚,其亲戚家在此期间曾出现病死鸡现象。 &nb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6-03-09

  • 微生物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深入

    在中药家族中有一类特殊的成员---微生物。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对于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微生物除了作为中药材以外,业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中药二次开发、拓展中药资源、中药药理研究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微生物相关中药培养引人注目     近年来,以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代替冬虫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掀起了包括蝙蝠蛾拟青霉、蝙蝠蛾多毛孢、蛹虫草等虫生真菌在内的研究热潮。热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现象---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6-03-09

  • 新加坡第一所世界级生物医药实验室设立

    新加坡第一所世界级生物医药实验室7日正式投入运营。该实验室目前有9名化学和微生物专家,运用尖端的精密测试仪器,为世界主要药剂业者检测产品质量。           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7日晚报道,这所耗资160万新元(约合100万美元)的实验室是由瑞士生物医药检测和鉴定机构SGS负责运作的。它是该机构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16所实验室中的一所,也是亚洲唯一的一所。SGS估计该实验室每年能够取得10%的营业额增长。       &nb

    来源:中国医药网

    时间:2006-03-09

  • 健脑操不复杂 简单生活习惯可提升智力

     智商原来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吗?那么就请做运动、背电话号码以及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因为这样的练习可以令自己的智商在一星期之内提升四成。  据英国《观察家报》昨日报道称,英国广播公司即将播出《一周变聪明》节目率先进行仿真测试,并根据具体实验总结出有效的“健脑操”。其实“健脑操”并不复杂,都是一些简单生活习惯,比如合上眼淋浴、看倒数、饮食健康、做运动、睡眠充足、背窗体及玩“数字”游戏等。另外,研究发现,改变日常生活模式,便可明显地提升智商。  与此同时,该研究还找来15人测试。这些接受测试的人根据科学家制订出的《一周变聪明指南》中的建议每天坚持锻炼大脑。实验中,被测试者跟随提高

    来源:竞报

    时间:2006-03-09

  • 科学家发现狗“家族遗传病”

     随着狗基因图谱全面破译,研究人员发现了各种纯种狗的“家族遗传病”。狗是继人和鼠之后第三种被绘制基因组草图的哺乳动物。自距今1万到1.5万年前被人类驯养以来,许多品种的狗在漫长的选择育种过程中患上很多疾病。63%的狗死于这些“家族遗传病”。 据最新一期美国《发现》杂志报道,对于纯种狗来说,确定与遗传疾病有关的基因难度不大,就好像从数只大型犬中找出一只小吉娃娃那样方便。 美国研究人员目前确定的狗遗传疾病有:松狮,胃癌;萨莫耶德狗,糖尿病;毕尔格猎犬(猎兔犬),血凝异常;矮脚长耳猎犬,严重综合型免疫缺损症;小型硬毛达克斯猎狗,癫痫;杜宾,嗜眠病;金毛猎犬,淋巴瘤。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06-03-09

  • 乙肝病毒变异大 专家认为有新药问世不必惧怕

    如今的乙肝病毒与20年前的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月6日广州举行的全国慢性乙肝治疗进展研讨会上,我国著名肝病专家、解放军传染病中心张宜俊教授指出,人类不惧怕乙肝病毒变异,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不断问世,成为对付变异乙肝病毒的新武器。           据全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显示,地中海地区如意大利、希腊等,超过90%的乙肝病毒变异,亚洲地区的韩国、马来西亚约20%出现病毒变异,我国乙肝病毒变异的慢性乙肝并不少见,各地报道均在35%以上。     &nb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3-08

  • 科学家发现狗“家族遗传病”

    随着狗基因图谱全面破译,研究人员发现了各种纯种狗的“家族遗传病”。狗是继人和鼠之后第三种被绘制基因组草图的哺乳动物。自距今1万到1.5万年前被人类驯养以来,许多品种的狗在漫长的选择育种过程中患上很多疾病。63%的狗死于这些“家族遗传病”。           据最新一期美国《发现》杂志报道,对于纯种狗来说,确定与遗传疾病有关的基因难度不大,就好像从数只大型犬中找出一只小吉娃娃那样方便。          &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2006-03-08

  • 陈竺:从知青到院士

    陈竺生物学家。原籍江苏镇江,1953年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院士。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迄今已在国际著名科学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引证率超过2000次。 有一种力量,叫亲和力第一次见到陈竺,是在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就在今年7月12日为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有关基因组的科技知识讲座后不久,陈竺应邀来杭作报告。为了采访他,我追踪至胡庆余堂。天气闷热,中药博物馆的空调正好又坏了,但陈竺还是看得很仔细。他说,中国的医

    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时间:2006-03-08

  • 科学家发现可用于治疗癌症的杀伤细胞IKDC

    据外电报道:最近,一个来自美国和法国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一种鼠类免疫细胞,能扮演杀伤和传递信息的双重角色。这一发现触事科学家们试图在人类身上发现类似的多功能细胞,这种细胞未来某一天会在发现并摧毁癌细胞疗法中扮演关键角色。 新发现的这种混合细胞集合了杀死外部病原体和发布相关杀毒信息的能力。它可以加速免疫反应并让免疫系统变得更有效率。 这种细胞目前被命名为“IKDC”,由于非常稀少,所以癌症生化学家们并没有发现它们。 目前,此研究小组正在进一步确认IKDC细胞对感染和癌症所起的功效。并且正试图通过描绘IKDC来发现人类身上类似的细胞。

    来源:雅虎科技

    时间:2006-03-08

  • 新加坡大学生培育出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植物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喜欢和自己养的植物聊上几句。新加坡的一些大学生日前表示,他们已经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与主人进行交流的植物。当植物感觉“口渴”时,就会通过发光的方式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主人。     据路透社3月7日报道,新加坡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3月7日表示,他们已经对一棵植物进行了基因方面的改造。具体做法是将一种从水母体内提取的可令物体发出绿色荧光基因转移到该植物内。这样植物在缺水“口渴”时会立即变得“闪闪发光”。不过人们很难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光线,但运用这些学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共同研制的一种光学感应装置便可看到植物是否发光。   报道说,这一技术将有助于农民提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6-03-08

  • 卫生部欲修订30项医政管理规章规范

     从全国医政工作会获悉:中国卫生部今年将起草修订三十项医政管理规章规范,以将加强医政管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维护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涉及对外的有《境外护士来华工作管理办法》、《外籍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     会议透露:完善医政法制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医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今年计划制订完成的包括:《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护士资格考试管理办法》、《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暂行管理办法》、《特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

    来源:卫生部

    时间:2006-03-08

  • 人为啥会打哈欠 哈欠为啥会传染 累困不是主因

        调查显示,人们在睡前打哈欠的平均次数,比睡醒后打哈欠的次数少得多;睡前伸懒腰的次数也比睡醒后伸懒腰的次数少得多,所以,累、困都不是打哈欠的主要原因。     是不是因为血液中的氧气不够多,才需要打个哈欠,把空气吸进来补充氧气呢?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实验显示,人们在含二氧化碳多的环境里打哈欠的次数,并不比在正常的环境中多。     很多时候,人打哈欠是因为无聊。但是,过于紧张也会让人打哈欠,即将上台表演的音乐家或演讲者,常常以打哈欠来缓解紧张。     打哈欠是一个人人

    来源:青年参考

    时间:2006-03-08

  •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欧文张伯伦在家中过世,享年85岁

    195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的Owen Chamberlain(欧文‧张伯伦),于2006年2月28 日在家中过世,享年85岁。 Chamberlain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教授,他学与同事Emilio Segre教授,因为发现「反质子」,所以共同获得1959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这项发现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赞誉,为粒子物理学领域展开全新的一页,Chamberlain不仅是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也一直投身于社会运动和人道活动,不过Chamberlain晚年,长期为帕金森氏症所苦。 Chamberlain的同事和从前的学生,也是现任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物理学教授Herbert Stein

    来源:华文生技网

    时间:2006-03-08


页次:766/908  共18145篇文章  
分页:[<<][761][762][763][764][765][766][767][768][769][77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