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疫苗佐剂 Zn-RS:老年群体免疫提升的新希望
在全球老龄化的浪潮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免疫衰老如同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敌人”,悄然削弱着老年人的免疫系统,使得他们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传统疫苗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就像给本就脆弱的防线又开了个 “口子”。在这样的困境下,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增强老年人疫苗免疫效果的方法,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厦门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勇敢地向这个难题发起了挑战,他们聚焦于一种新型疫苗佐剂 —— 由利塞膦酸盐和锌制成的微纳米颗粒(Zn-RS),深入探究其在老年小鼠中的免疫增强效果及作用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Immunity &
来源:Immunity & Ageing
时间:2025-05-14
-
惊!妊娠期糖尿病竟加速后代单核细胞衰老,免疫年龄预测揭示关键影响
在生命的长河中,母亲孕期的健康状况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到后代成长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作为孕期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一直备受关注。它不仅影响着孕妇自身的健康,还与后代的远期健康息息相关,像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 GDM 会加速后代多种细胞的衰老,但它对后代免疫衰老的影响却如同迷雾,让人捉摸不透。为了拨开这层迷雾,探索 GDM 对后代免疫衰老的影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Immunity & Agein
来源:Immunity & Ageing
时间:2025-05-14
-
综述:性别差异在心血管、代谢和免疫功能方面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性别差异与健康意识日” 综述
A. 引言性别二态性是动物和人类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特征,但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却长期被忽视。早期研究已显示性别差异的重要性,如 18 - 19 世纪对公鸡睾丸的研究,以及 1921 年关于 “长胡须女性糖尿病” 的报道等。直到 20 世纪 70 - 90 年代,相关研究才逐渐增多,人们开始认识到生理功能中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女之间的显著差异,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通常高于绝经前女性。性别(sex)由生殖器官和染色体组成决定(女性为 XX,男性为 XY),并受性腺类固醇激素影响,是一种生物学特征;而性别(gender)则是一个社会心理概念,包含年龄、行为、文化等因素 。人体细
来源:Bi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时间:2025-05-14
-
综述:睾丸衰老的机制、管理与未来治疗
睾丸衰老的核心机制与临床挑战睾丸作为男性最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其功能衰退表现为睾酮合成减少和精子发生障碍。研究表明,年龄增长导致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数量下降,同时伴随类固醇合成酶(如StAR、CYP11A1和HSD3B)活性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睾丸衰老的关键驱动因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直接影响睾酮合成效率,而活性氧(ROS)积累会加速细胞衰老程序。生殖与内分泌功能衰退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在60岁以上男性中发病率达20%,临床表现为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和肌肉量减少。睾酮水平降低通过HPG轴负反馈调节进一步加剧睾丸功能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男性精
来源: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时间:2025-05-14
-
无人机表型组学整合逻辑生长模型与基因组学预测玉米衰老进程的计算框架
植物衰老作为生命周期关键阶段,直接影响作物产量与抗逆性。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效率低、破坏性强等局限,而现有模型难以精准量化衰老动态进程。针对这一瓶颈,美国研究团队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发表创新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建立了首个玉米衰老预测计算框架。研究采用三项关键技术:(1)利用无人机RGB传感器对517个重组自交系(RILs)进行14次飞行表型采集;(2)应用逻辑生长模型拟合衰老曲线并衍生DTSE和GFP新参数;(3)构建基因组模型(M1)和表型-基因组联合模型(M2),通过交叉验证评估预测效能。【植物材料与实验设计】研究选用Ki3
来源: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时间:2025-05-14
-
昼夜节律与骨质疏松的奥秘:前瞻性队列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揭示新关联
在人体这座神秘的 “生物钟” 调控的健康大厦里,骨质疏松(OP)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OP 是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它会降低骨强度,破坏骨微结构,让骨头变得脆弱易骨折。如今,全球约 18.3% 的人口受其困扰,而且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和人口老龄化,OP 的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给全球健康带来了沉重负担。虽然遗传和生物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在 OP 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可改变的因素,比如昼夜节律,却吸引着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大家都希望从中找到减缓 OP 进展的策略。昼夜节律就像是人体的 24 小时 “生物钟”,它能让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日常变化。研究发现,骨细胞里存在时钟基因,骨组织代谢也遵循典型的昼
-
1,3 - 二氮杂 - 2 - 氧代吩恶嗪类 AMPK 特异性自噬激活剂:对抗衰老相关疾病的新希望
在生命的长河中,衰老就像一个不可避免的 “暗礁”,悄然改变着身体的诸多生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内生物分子的合成与降解不再和谐同步,曾经精密的平衡被打破,一系列疾病,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如同潜伏的 “病魔”,趁虚而入。而这背后,自噬(Autophagy)这一关键的细胞过程出现异常起着重要作用。自噬,简单来说,就是细胞内的 “清道夫”,负责通过溶酶体介导,清除受损或功能异常的细胞成分。但随着衰老,它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内 “垃圾” 堆积,进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为了探寻对抗这些衰老相关疾病的新方法,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来源:Bioorganic Chemistry
时间:2025-05-14
-
综述: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短链脂肪酸及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短链脂肪酸及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是一类由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生理过程中,SCFAs 发挥着多样作用,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 SCFAs 展开多方面的探讨。SCFAs 的生成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发酵膳食纤维,从而产生 SCFAs。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微生物代谢,其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肠道环境的调节因素都对 SCFAs 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肠道内多种微生物共同协作,将膳食纤维逐步转化为 SCFAs,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它们之间相互
来源: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4
-
多 orbidity 聚类与抑郁风险关联研究:揭示潜在健康危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多 orbidity 现象愈发普遍。一个人同时患有两种或更多长期疾病,这不仅给现有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也为医学研究出了一道难题。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患有特定慢性身体疾病的人群中更为高发,如心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但究竟不同组合或模式的身体疾病,是否会与抑郁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呢?此前的研究往往存在方法单一、数据处理不恰当等问题,难以给出全面且准确的答案。为了深入剖析这一复杂的健康谜题,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
来源:Communications Medicine
时间:2025-05-14
-
探秘痤疮与心理健康的隐秘关联:黎巴嫩患者的深度剖析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被痤疮困扰,它不仅影响外貌,还可能对心理产生影响。然而,在黎巴嫩,虽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但关于痤疮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却极为匮乏。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黎巴嫩大学(Lebanese University)、黎巴嫩美国大学(Lebanese American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Tia El Kazzi、Mayssam Shahine 和 Pascale Salameh 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杂志上。本次研究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研究人员通过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平台,向 729 名年龄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5-14
-
COVID-19疫情期间美国西班牙裔/拉丁裔移民与本土出生人群心理健康症状与歧视经历的差异研究
在COVID-19大流行的阴影下,心理健康问题与歧视现象如同交织的荆棘,尤其对少数族裔群体造成双重打击。西班牙裔/拉丁裔作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长期面临心理健康服务获取障碍和社会歧视的双重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歧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鲜少探讨心理健康症状本身是否会增加遭受歧视的风险,这种认知空白在疫情特殊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少数民族健康与健康差异研究所的Emmanuel A.Odame、Maryam Elhabashy等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进行的全国在线横断面调查(有效样本5,413人,其中西班牙裔/拉丁裔1,1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5-14
-
解锁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密码:联合模型在大数据中的应用指南
近年来,电子健康记录(EHR)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生和医院对其使用不断增加。这些数据包含丰富的患者健康信息,如实验室结果、诊断测试、治疗方案、症状及结果等 ,理论上能为疾病风险预测等提供有力支持。然而,EHR 数据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像数据不完整、不一致、不准确,在初级医疗数据中还存在数据缺失、有噪声、模式不规则以及相关数据点难以准确识别等情况。这使得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复杂模型分析时,模型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联合模型(将纵向建模与生存建模相结合以整合所有可用信息的模型),目前并不清楚数据质量如何影响其性能,也不知道在何种数据质量水平下,联合模型相较于传统的 Cox 生存模型(一
来源:BioData Mining
时间:2025-05-14
-
惊!高尿酸血症非老年患者体重长期下降竟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男女差异显著
在健康领域,高尿酸血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因尿酸代谢异常引发的常见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患病率不断上升。高尿酸血症常常和超重、肥胖 “狼狈为奸”,频繁共同出现在患者身上。而且,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增加有着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关于体重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有研究表明,适度的体重下降似乎能改善心脏代谢状况;可另一方面,不少大型研究又发现,体重下降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率和特定病因死亡率。更让人困惑的是,体重下降对死亡率的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似乎也有所不同,但具体情况并不明确。另外,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这一
来源:Nutrition & Metabolism
时间:2025-05-14
-
超临界流体浸渍法:百香果废料酚类化合物功能化玉米淀粉生物气凝胶的绿色新途径
在材料科学与健康医学的交叉领域,气凝胶以其独特的性能备受关注。传统气凝胶多由合成或无机聚合物制备,然而,这类气凝胶对环境不太友好。于是,生物气凝胶应运而生,其中以淀粉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气凝胶优势明显。淀粉来源广泛,像玉米淀粉,它不仅价格低廉、生物可利用,而且无毒、无致敏性 ,还能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结构化凝胶,成为承载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优质基质。与此同时,百香果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料,其中百香果渣(PFB)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的皮菜鞣醇(piceatannol),它是一种多酚芪类植物化学物质,和白藜芦醇结构相似。不过,从百香果渣中提取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并将其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
-
微型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探针:助力食品工业自动化的变革力量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食品美味可口,更关注其安全性、质量以及是否货真价实。然而,食品行业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食品欺诈问题日益复杂,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让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传统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控制策略主要依赖于间歇性的实验室分析,这种方法虽然能得到可靠、准确的结果,但却无法实现对食品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工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微型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食品工业自动化变革的关键力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
-
乳酸菌与酵母共接种对霞多丽葡萄酒感官及化学特性的协同调控机制研究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对最终产品品质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已被公认为提升葡萄酒品质的关键步骤,但传统上仅依赖Oenococcus oeni菌株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风味复杂度需求的提升,探索非典型乳酸菌(LAB)的发酵潜力成为行业新焦点。智利的研究团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评估了两种LAB菌株——商业化的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ML Prime与本土分离的Levilactobacillus brevis BCV-46——在霞多丽葡萄酒酿造中的表现。通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
-
综述:小麦粉面团基质在搅拌和热处理过程中的大分子网络相互作用
引言小麦作为人类最早种植的谷物之一,2022 - 2023 年全球产量达 7.906 亿吨。由小麦制成的各类面粉制品,如馒头、面条、面包和饼干等,在全球广泛消费。这些产品的特性源于面粉中蛋白质、淀粉、脂质和面团液等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面团搅拌过程中,面粉中的成分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和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连续网络结构。其中,面筋相互连接构成网络骨架,淀粉颗粒作为填充剂分布在孔隙中,脂质、水等成分则围绕并与面筋和淀粉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经典面团和产品质地形成的分子基础,对面团加工性能和产品质量有着深远影响。例如,面筋赋予面团韧性、延展性、粘弹性和稳定的流动特性,使面团在发酵和搅拌过程中能够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
-
基于单宁酸的金属 - 酚网络在油水界面直接组装稳定乳液:开启食品乳液工程新篇
在食品科学领域,乳液广泛应用,但稳定乳液一直是个挑战。多酚作为天然成分,虽有一定乳化能力,可单独使用时稳定效果不佳,常需与其他物质协同。金属 - 酚网络(MPNs)作为新兴材料,具有独特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界面性质,被视为食品乳液工程的潜力之选。然而,当前研究大多集中于用 MPNs 修饰外源性食品胶体稳定剂,如蛋白质、多糖等,以增强乳液稳定性,却忽视了 MPNs 自身的直接乳化性能和界面行为。比如,以往研究虽利用 MPNs 涂层优化基质的两亲平衡和界面活性,提升乳化性能,但 MPNs 能否不依赖外源性稳定剂或预合成而作为内在乳化剂尚不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国内的研究人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与丙烯酰胺的遗传毒性相互作用:关乎食品安全的关键发现
在食品安全的大舞台上,各种食品污染物犹如隐藏的 “暗箭”,时刻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丙烯酰胺这两种污染物格外引人关注。DON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物产品中的霉菌毒素,全球约 80% 的人口都暴露在其威胁之下。它就像一个潜伏在食物中的 “破坏者”,能引发急性毒性、胃肠道毒性等多种健康问题。而丙烯酰胺,这个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 “副产品”,常出现在油炸食品和谷物产品里,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 “可能对人类致癌” 的物质。更让人担忧的是,DON 和丙烯酰胺常常 “结伴而行”,人们很可能在一顿饭中同时摄入这两种有害物质。以往的研究虽已揭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
-
糙米、精米与米糠中必需元素及砷的生物可给性:对消费者选择的科学启示
矿物质缺乏是全球“隐性饥饿”的重要诱因,而稻米作为半数人口的主粮,其加工方式直接影响营养供给与健康风险。尽管糙米和米糠因保留更多矿物质被视为健康选择,但其实际营养贡献与砷暴露风险长期缺乏量化评估。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分析15组配对糙米、精米及米糠样本,结合改良生理基础提取试验(PBET),首次系统揭示了不同加工稻米中必需元素与砷的生物可给性差异。研究采用关键实验技术包括:1)配对样本处理(15组商业糙米经统一加工为精米和米糠);2)元素浓度测定(ICP-MS);3)模拟消化模型(改良PBET法)评估生物可给性;4)营养与风险量化模型(基于RNI和健康风险指数)。元素在稻米各组分中的分布数据显示,糙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