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5 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相关腹泻疾病负担研究:关键数据与防控启示
在儿童健康领域,腹泻疾病一直是影响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 5 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Rotavirus,RV)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病原体,是引发儿童严重腹泻的 “元凶” 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大量 5 岁以下儿童因 RV 感染导致腹泻,甚至引发死亡。在临床治疗方面,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抗病毒疗法,目前对 RV 感染的治疗主要局限于对症处理。在中国,虽然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需要上报相关病例,但 RV 相关腹泻被归类于 “其他感染性腹泻(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OID)”,这使得准确估算其发病率变得困难重重。同时,国内对于 RV 相关腹泻发病率的研究较少,人们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精准度量男男性行为者猴痘就医障碍:量表开发与验证开启防控新篇
猴痘(Mpox)是由正痘病毒属的 DNA 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人畜和人际途径传播。自 2022 年 5 月起,全球猴痘病例显著增加,2024 年初非洲地区又出现严重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将其列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也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报告了大量确诊病例。在猴痘疫情中,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感染比例极高,是防控的关键人群。在中国,多数猴痘病例是通过主动就医发现的,及时就医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然而,MSM 在就医时存在诸多担忧,如医疗安全、费用、等候时间、护理质量,以及担心性行为暴露带来的社会污名化和歧视等,这些担忧可能导致他们延迟或放弃就医,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但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精准预测 PRISm 和轻中度 COPD 长期死亡风险的列线图:开启早期防治新征程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已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根据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报告,COPD 已跃居世界第三大死因。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气道疾病,病程漫长。在疾病早期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干预,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 COPD 的早期诊断面临诸多挑战,个体临床表现差异显著,这使得早期精准诊断困难重重。同时,对于保留比值受损肺活量(Preserved Ratio Impaired Spirometry,PRISm)和轻度至中度 COPD 患者,是否进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术前预防性使用异丙嗪:妇科腹腔镜术后防治恶心呕吐的新希望
在手术治疗中,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一个让患者十分困扰的问题。想象一下,刚经历完手术的患者,本就身体虚弱,却还要遭受恶心、呕吐的折磨,不仅身体上痛苦不堪,还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增加医疗负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术后体验。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尤其是接受腹腔镜手术的,PONV 的发生率更是高达约 45% ,而未进行预防治疗的患者,这一风险甚至能飙升至 80%。尽管医学一直在努力,可至今仍没有一个完美有效的方法来防治 PONV。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秘医护人员锐器伤:剖析影响因素,筑牢职业安全防线
在医疗领域,医护人员如同守护健康的卫士,时刻与疾病战斗。然而,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锐器伤带来的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威胁不容小觑。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临床工作量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也在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约每 35 名医护人员中就有 3 人每年会遭遇血源性职业危害,锐器伤最为常见,全球 8.57% 的医护人员深受其害 。在中国,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患病率更是高得惊人,达 74.6%,繁重的工作量和超长的工作时间是重要诱因。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源性病原体,时刻威胁着医护人员的健康,其中 HBV 在医护人员中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雌激素通过ERβ调控PMCA1b促进十二指肠钙吸收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如同骨骼的"隐形杀手",悄悄侵蚀着全球2亿女性的骨骼健康,其中绝经后女性尤为脆弱。雌激素水平断崖式下跌后,骨量流失加速,骨折风险骤增,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两大关键问题:一方面,传统观点聚焦于雌激素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却忽视了其对钙代谢的全局调控;另一方面,尽管已知十二指肠是钙吸收的主战场,但雌激素如何指挥这场"钙离子运输战役"的分子细节仍是一片迷雾。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雌激素替代疗法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迫使医学界寻找更精准的干预靶点。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如同一束光照进这个复杂领域。他们发现雌激素不仅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基于增强型分层注意力机制的混合多示例学习模型在自动Gleason分级与评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解读前列腺癌作为男性第二大高发癌症,其诊断金标准Gleason分级系统依赖病理学家对组织形态的主观评估。然而传统方法面临三重困境:全切片图像(WSI)标注需要耗费病理学家数百小时;组织微阵列(TMA)核心样本存在标注噪声;现有AI模型难以同步捕捉癌变区域的全局分布模式与局部细胞特征。这种"标注难-噪声大-建模浅"的现状严重制约了精准医疗的发展。海南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增强型分层注意力机制融入混合多示例学习框架。该模型通过MobileNetV2预训练网络提取超像素特征,结合区域邻接图(RAG)构建组织图谱,采用SEPPEG位置编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对蚕豆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潜力及其生理机制
蚕豆作为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仅是人类和动物的优质蛋白来源,还能通过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质量。然而,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FV)引起的枯萎病可导致蚕豆减产30%-100%,传统化学防治又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来自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Mohamed S. Attia等人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研究,系统评估了哈茨木霉(TH)和枯草芽孢杆菌(BS)对蚕豆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其生理机制。研究采用体外对峙培养和盆栽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培养技术测定生防菌对FV的抑制率,设置健康对照组、FV感染组及BS/TH/化学药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RNA 去甲基酶 ALKBH5:调控 DNA 损伤应答中细胞周期的关键 “开关”
在现代医学和科研领域,X 射线作为一种高能量的电离辐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医学诊断时用它来查看人体内部结构,科研人员也常借助它开展各类实验。但频繁接触 X 射线会带来健康隐患,它能直接 “攻击” 细胞中的 DNA,造成多种损伤,其中最严重的就是 DNA 双链断裂(DSBs) 。要是这些损伤没得到及时修复,细胞的基因就可能发生突变,进而引发各种功能紊乱。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细胞进化出了一套精密的防御机制 ——DNA 损伤应答(DDR),它就像细胞内的 “维修队”,能感知、放大并传递 DNA 损伤信号,协调细胞周期调控、DNA 修复和细胞凋亡等重要过程,维持基因组的稳定。RNA 的 m6A 修饰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炎症微环境下 RANKL 诱导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变化:解锁骨代谢疾病新机制
在骨骼的微观世界里,炎症就像一个神秘的 “幕后黑手”,与多种骨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骨质疏松、骨破坏等病症常常让患者饱受折磨,而炎症在其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表明,炎症可能会导致骨量丢失,但具体的机制却迷雾重重。比如,M1 炎症刺激对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的细胞)的分化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同时,在破骨细胞生成过程中,炎症微环境如何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也亟待解答。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桃园总医院、国防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我们理解炎症与骨代谢之间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纳米生物工程氧化钴生物刺激剂对玉米生理生化及抗氧化机制的调控:开启农业纳米科技新篇
在农业的广阔天地里,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质量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可耕地、水资源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愈发稀缺,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化学肥料过度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而纳米技术的兴起,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纳米材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氧化钴纳米颗粒(CoO NPs)因具有独特的性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备受瞩目。但 CoO NPs 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究竟如何,是否存在潜在风险,这些问题亟待解答。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揭秘 NF-κB 与 SDC4 的 “癌” 密关联:为抗癌疗法点亮新曙光
癌症,如同高悬在人类健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全球大众。2022 年,全球新增近 2000 万癌症病例,约 970 万人因癌离世,预计到 2050 年,新增病例数将飙升至 3500 万,癌症负担日益沉重。肿瘤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基因表达紊乱,促使癌细胞肆意增殖、转移并逃避凋亡,而目前可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靶点十分有限,寻找新靶点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踏上探索之旅,致力于揭示 Syndecan - 4(SDC4,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家族关键成员 )在肿瘤中的神秘角色及其调控机制,以及它与核因子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Piezo1 激活对脓毒症诱导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新机制与潜在疗法
脓毒症,就像隐藏在人体健康背后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它是由感染引发的一种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每年全球约有 3150 万病例,死亡率高达 26%。在脓毒症的众多严重并发症中,脓毒症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更是 “雪上加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过度炎症、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与 SIMD 的发病机制有关,但具体的机制仍如同迷雾一般,模糊不清。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心 “拨云见日”,展开了关于 Piezo1 在 SIMD 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他们的研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内生真菌 Y118:点亮两面针高质量培育之路的 “生物密钥”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有一种名为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的植物,它可是瑶族同胞常用的一味强力草药,也是我国地道的中药材。它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别看它名字普通,却有着抗炎、抗菌、抗癌等强大功效,是众多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然而,随着森林砍伐和经济果林的扩张,两面针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它的药用部位是根和茎皮,人们的过度采挖使得野生两面针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种植的规模又一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可让两面针陷入了 “生存危机”。为了拯救两面针,让它能持续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广西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他们把目光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JS-K 通过调控 c-Myc-GSTP1 轴诱导肾癌细胞铁死亡:肾癌治疗新希望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早期肾癌,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近 40% 的患者在肿瘤切除后会出现转移,发展为转移性肾癌(mRCC)。而晚期肾癌患者对现有治疗策略反应不佳,常规的放疗、化疗效果有限,这使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近年来,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发现,与其他肿瘤细胞相比,RCC 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更为敏感,这为肾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铁死亡在肾癌治疗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在此背景下,广东医科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揭示Ndrg1基因在苯乙烯基喹唑啉衍生物抗癌作用中调控氧化应激的关键机制
在肿瘤治疗领域,靶向药物耐药性和肿瘤异质性仍是重大挑战。尤其对于胶质母细胞瘤(GBM)这种具有高突变率、EGFR通路异常和p53突变特征的致命性脑瘤,现有疗法效果有限。与此同时,传统化疗药物普遍存在靶点单一、毒副作用大等问题。苯乙烯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喹唑啉骨架,在抗癌药物研发中展现出多靶点调控潜力,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特别是与氧化应激的关联尚不明确。波兰西里西亚理工大学联合西里西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重要成果,系统解析了2-苯乙烯基喹唑啉衍生物IS20的多维抗癌机制。研究采用细胞毒性检测、流式细胞术、免疫印迹和qRT-PCR等技术,结合斑马鱼体内模型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人工耳蜗电刺激诱发前庭共激活现象的机制研究:基于耳蜗内电场分布与e-VEMPs的相关性分析
论文解读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人工耳蜗(CI)作为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的革命性治疗手段,其电刺激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前庭系统的共激活。临床中部分患者报告眩晕症状,而电诱发前庭肌源性电位(e-VEMPs)检测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但究竟是什么机制导致电流从耳蜗"泄漏"至前庭系统?是电极位置、电流强度,还是个体解剖差异?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CI的精准编程和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设计与创新点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将耳蜗内电场分布测量技术(跨阻抗矩阵,TIM)与e-VEMPs检测相结合,在24名使用Nucleus CI(均采用近蜗轴电极阵列)的成人患者中展开研究。通过比较有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circFNDC3B通过TFII-I/STAT1/CXCL10-CXCL11轴抑制CD8+ T细胞浸润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肺癌长期占据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5%。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治疗带来曙光,但仅27-46%的晚期患者产生应答,且多数在4年内进展。这种困境与肿瘤微环境(TME)中CD8+ T细胞浸润不足密切相关——这些细胞本是杀伤肿瘤的主力军,其数量却与患者生存率呈正相关。究竟是什么在阻碍CD8+ T细胞进入肿瘤堡垒?近年研究发现,环状RNA(circRNA)这类稳定性高的共价闭合环状非编码RNA,可能通过独特机制参与免疫调控,但在NSCLC中的研究仍属空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circRNA测序分析,发现源自FNDC3B基因外显子2-3的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嗜酸性心肌炎的诊断挑战与心脏移植的关键价值:一例病例报告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嗜酸性心肌炎(EM)因其罕见性和诊断困难性长期困扰着临床医生。这种以心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可导致心肌坏死、血栓形成甚至暴发性心肌炎(FM),死亡率高达40-80%。尽管心内膜心肌活检被视为诊断金标准,但取样误差常导致假阴性结果,而扩张型心肌病(DCM)与EM的临床表现重叠更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病例研究。该团队追踪了一例32岁女性患者从初诊DCM到最终确诊EM的全过程。患者先后经历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危象,虽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免疫球蛋白疗法及ECMO+
来源: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时间:2025-05-09
-
甘蔗花叶病毒(SCMV)双基因表达载体:玉米研究的新利器
在植物科学的广袤天地里,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型,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为我们揭示了大量与玉米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然而,如何深入探究这些基因的功能,成为了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往,虽然有多种植物病毒被开发为基因表达载体,但在玉米研究中,这些载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玉米条纹病毒(MSV)作为载体时,其功能性报告基因在农杆菌浸润的叶片中虽能表达,却无法实现系统传播;小麦条纹花叶病毒(WSMV)虽能在玉米系统感染叶片中表达目标蛋白,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其他如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YS
来源:Phytopathology Research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