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重点实验室首次发现能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降解PBAT塑料的海洋微生物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从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B1中发现的两种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高效降解酶,为处理PBAT以及复杂塑料废物混合物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开发有效的塑料降解技术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PBAT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在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PBAT含有较难降解的芳香族成分对苯二甲酸(是生产PET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1-06

  • 重点实验室在斑石鲷杂食摄食习性与纤维素消化机制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国际生化与分子生物学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CAS/JCR 双1区,IF=7.7)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军研究团队在重要海水养殖鱼类斑石鲷摄食习性和纤维素消化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结果,为深入理解斑石鲷食性特点及研制针对性配合饲料提供了依据。斑石鲷纤维素消化机制研究设计斑石鲷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开发海水养殖鱼类,传统上被认为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以其独特的喙状愈合齿能够摄食牡蛎、海胆等硬壳类食物而闻名。李军研究团队在基于microCT 3D扫描成像技术首次揭示斑石鲷的喙状愈合齿呈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1-06

  • 海水鱼类条石鲷性别特异性标记高效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国际综合性Top期刊GigaScience(JCR 1区,IF=11.8)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军研究团队与刘静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创新性建立了一种鱼类低成本、高通量、易检测的大片段结构变异(SVs>100bp)性别特异性标记开发技术,解决了鱼类性别鉴定标记少、鉴定效率低、现场应用难的问题,为助力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深入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其他养殖生物类群性别特异性标记精准开发提供了借鉴。鱼类性别特异性标记技术开发历程鱼类性别特异性标记的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性别标记探索期(1991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1-06

  • 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生境细菌菌群调控线虫发育与寿命研究中获新进展

    线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后生动物,海洋线虫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数量最丰富的动物类群之一,生境细菌可为诸多自由生海洋线虫提供饮食营养。然而,生境细菌如何调控海洋线虫重要生命过程如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使用遗传背景清晰的以细菌为食的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自交纯系为研究材料,深入探究了生境细菌调控宿主线虫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机理及肠道菌群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BMC Biology。通过全长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探究了海洋线虫L. marina生境细菌的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共得到5783个OTUs,在门水平以变形菌门(46.33%)、拟杆菌门(2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1-06

  • 新疆生地所在新疆北部造山带结构解剖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亚造山带(CAOB,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是全球显生宙以来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主要由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华北三大拼贴体系汇聚-拼贴而成。中国新疆北部的中国阿尔泰-东准噶尔造山拼贴体位于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两大拼贴体系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是理解中亚造山带多板块汇聚、多重增生拼贴体系形成演化以及两大拼贴体系最终汇聚-拼贴的关键地区。同时该造山拼贴体经历多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育有大量稀有金属、铅、锌、铁、铜、金等矿床,是新疆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06

  • 植物根系分泌物-功能微生物组根际互作研究的新模型

    微生物组被认为是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在宿主植物的生长、健康和胁迫耐受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是宿主植物调控功能微生物组互作的重要介质,但宿主通过根系分泌物调控功能微生物组成与维持根际微环境稳态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宿主功能基因(转运蛋白)根系分泌物-功能微生物组级联调控机制相关的系统研究和案例较少、缺少典型的实验模型。为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热带稻种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组庞志强博士和徐鹏研究员基于前期研究基础(Pang et al.,2023,Microbiome)及在版纳植物园内发现的禾本科植物典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4-11-06

  • 华南植物园携手企业开发出桃金娘替抗品,助力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带来了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了除中药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在此背景下,植物源替代抗生素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桃金娘,这一岭南地区的特产药材,以其根、叶、花和果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而闻名。华南植物园邱声祥研究员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发现,桃金娘中含有的桃金娘酮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抑菌和抗病毒功能,展现出开发成为高效活性植源饲用替抗品的巨大潜力。基于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赵丽云助理研究员与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1-06

  • 华南植物园对木豆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在资源植物木豆的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功能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从木豆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新结构化合物,包括2个植物中罕见的菲类化合物Cajananthrenes A、B和一些新的菧类化合物,增强了对木豆化学成分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路线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植物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Cajanantharenes A和B对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产生的N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这些化合物或者含有这些化合物的提取物有抗炎症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1-06

  • JCI|北京大学尹玉新课题组揭示PAC1调节II型固有淋巴样细胞介导过敏反应的关键通路

    II型炎症是以II型细胞因子(如 IL-4、IL-5 和 IL-13)的分泌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的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过程。过度的II型炎症可以导致一系列病理过程,如哮喘、过敏性皮炎和肺纤维化等。随着研究的进展,不依赖抗原识别过程的黏膜天然免疫细胞ILC2s(II型固有淋巴样细胞)越来越被认为是早期启动II型炎症的核心免疫细胞群。因此,鉴定调节ILC2s应答的关键分子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II型炎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来源信号在ILC2s功能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代表性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11-06

  • 生命科学学院丁忠杰/郑绍建团队在Nat. Commun发文首次发现类受体激酶WAKL4介导的植物主动降低镉累积的新机制

    镉(Cd)是一种十分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以其较高的移动性和较强的生物毒性著称[1],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Cd能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最终在人体内累积并诱发多种疾病[2]。因此,减少植物源性食物中Cd的积累对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尽管Cd在植物中缺乏专门的“运输渠道”,仅依赖于与铁(Fe)、锌(Zn)、锰(Mn)等必需金属元素共用的转运蛋白进行迁移[3-5],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植物可能存在一种特定的Cd调控机制[6, 7]。然而,关于植物是否具有主动感知和响应环境中的Cd并减少其吸收和累积的能力仍不清楚。2024年11月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6

  • 上海交大药学院张翱团队和上海药物所谢华团队合作发现新型PAK4抑制剂

    p21活化激酶4(p21-activated kinase 4,PAK4)属于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多条肿瘤信号的关键节点蛋白;PAK4蛋白过表达或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和免疫逃逸。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抑制PAK4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提升肿瘤组织免疫浸润,增强PD-1、CAR-T疗法的响应。因此,靶向抑制PAK4是肿瘤治疗极富前景的新策略。然而,已报到的靶向PAK4的小分子抑制剂大多因其不佳的体内抗肿瘤药效或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难以开展进一步研究,仅有一款变构抑制剂KPT-9274仍处于临床研究;然而,该分子与PAK4蛋白具体的作用位点及机制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1-06

  • 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课题组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体细胞去分化并制备可大规模扩增的人胚胎肢芽样细胞

    2024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关景洋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Expandable Limb-Bud-like Progenitors via Chemically Induced De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化学重编程技术可诱导人体细胞去分化(Chemically induced dedifferentiation),并制备可大规模扩增的胚胎肢芽样前体细胞。这一创新成果利用化学小分子精准调控细胞命运的特点,模拟低等动物的再生规律,为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1-06

  • Nature Genetics | 基因组所周永锋团队建立葡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体系

    葡萄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年生水果作物,可作为水果食用或作为酿造葡萄酒的原材料,已有逾万年的驯化历史[1],并且在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害突变[1-3]。由于育种周期长,育种性状的遗传学研究不深入,遗传转化体系不成熟,尚未广泛应用多组学与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技术,葡萄的生物育种体系明显滞后于一年生粮食作物。以往的研究由于技术限制,结构变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而他们对性状的影响至关重要[4-7]。此外,以往的单参考基因组分析方法也会引入参考基因组偏差。随着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出现,完整基因组以及泛参考基因组的构建已经使得进一步解析葡萄重要农艺性状成为可能[8, 9]。在当前的育种4.0时代,引入

    来源: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Cell:中国科学院携手华大等构建全球首份多器官衰老时空图谱,助力延缓衰老

    衰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生课题。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老得慢,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器官,衰老的速度还不一样。我们渴望青春永驻,却无奈岁月无情。如何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最近,一项重磅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延缓衰老的曙光。北京时间2024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携手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 《细胞》(Cel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超广角百亿像素生命照相机”——时空组学技术,构建了全球首份多器官衰老时空图谱,增强了对衰老生物学机制的理解,找到了可用于衰老预警和评估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并为进一步探索衰老的

    来源:华大BGI

    时间:2024-11-05

  • 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通用策略:TPD-NPs

    近期,我校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论文以“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via cellular trafficking of nanoparticles”为题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影响因子38.1)期刊上发表,该研究发现抗体、多肽修饰的纳米颗粒在细胞运输过程中自发地会启动靶向蛋白降解,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通用策略(TPD-NPs),有望改变现有TPD工具的繁琐开发方式,扩展了纳米药物的应用范畴。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5

  • 共生益生菌群落通过多靶点治疗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

    在过去几十年里,益生菌在治疗疾病方面效果显著。然而,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肥胖是复杂且多因素的。多靶点益生菌组合可以在多个靶点上实现协同效应,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有望在治疗多因素疾病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在自然群落中,细菌之间的负面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两菌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则相对罕见。这一自然现象导致随机的多菌组合可能会因为负面相互作用而恶化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多菌组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菌与菌之间的生态关系,设计可共生益生菌群落(SPC)以实现高效的疾病治疗。2024年11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刘智教授团队在top期刊《Gut microbes》在线发表题为“Symbiotic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5

  • 微纳塑料对食叶蔬菜的生态效应

    全球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微纳塑料(MNPs),对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形成潜在风险。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和积累MNPs,但空气中的MNPs是否可以通过大气沉降在植物叶片中吸收和积累以及MNPs对植物的生态效应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以大气中广泛报道存在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作为实验试剂,以四种食叶蔬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B. rapa var. parachinensis、Amaranthus vi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4-11-05

  • 北京大学王坚成团队/中日友好医院代华平团队提出了纳米药物通过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的"双刹"策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2024年10月30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坚成团队和中日友好医院代华平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刊登了基于调控线粒体开放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Double Braking Effects of Nanomedicine on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for Treating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纳米粒子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双刹”效应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5

  • Nature Communications│农学院刘树生/潘李隆团队揭示媒介昆虫传播植物病毒新机制

    植物病毒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病原物类群之一,其中超过80%是由烟粉虱和蚜虫等半翅目媒介昆虫传播的,这些病毒也因此被称为虫媒病毒。由于双生病毒等虫媒病毒在过去数十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科学界对媒介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媒介昆虫通过在带毒植物上取食获取病毒,随后迁移至未带毒植物上通过取食完成病毒的分泌,随后病毒开始侵染。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昆虫通过取食分泌病毒的过程中,媒介昆虫取食可诱导植物生理生化的剧烈变化,这些植物生理生化的变化如何影响后续虫媒病毒的侵染以及虫媒病毒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维持自身的侵染都还未可知。近日,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刘树生/潘李隆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nb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5

  • 生命科学学院陈铭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文提出一个具有潜在ncPEP信息和细胞类型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ncRNA数据库

    近年来,植物非编码RNA(ncRNAs)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ncRNAs被认为是植物发育和胁迫反应中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此外,这些ncRNA的编码潜力,产生ncRNA编码肽(ncPEPs),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现有的植物ncRNA数据库缺乏关于ncRNA编码肽(ncPEPs)和细胞类型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全面信息。2024年10月29日,浙江大学陈铭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ncPlantDB: a plant ncRNA database with potential ncPEP information and cell ty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5


页次:10/1636  共3270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