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浙大,中科院发表PNAS文章:抗性淀粉合成新机理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急剧增长,到21世纪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健康人体小肠内难以消化吸收的淀粉及淀粉降解物的总称,摄入高抗性淀粉食品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对肥胖症和肠道疾病起到积极预防作用。研究表明,抗性淀粉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8-20克,而常规水稻品种中抗性淀粉含量普遍低于3%,提高水稻品种中抗性淀粉含量对于提高稻米营养品质与医疗保健作用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抗性淀粉相关合成基因和分子机理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1-02

  • 中科院女博导Cancer Res解析胰腺癌miRNA

    生物通报道:发生在90%以上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KRAS激活,可驱动肿瘤进展和转移,但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根本机制,仍然还不明确。10月28日在《Cancer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Cleveland Clinic Lerner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PDAC转移的一个关键机制,并将miR-489确定为一个候选治疗靶点。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刘默芳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分别于1991年、1994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01

  • 青年学者Hepatology破解糖酵解与癌症的关联

    生物通报道:癌细胞会由正常细胞的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变为通过糖酵解或燃烧糖来提供能量。恶性肿瘤必须有外部能量供应。它们不受控制的生长需要稳定的血流和营养。因此,研究人员试图消灭癌症的一种方法就是,靶定正在发生代谢变化的癌细胞,因为这些代谢变化可使肿瘤能够快速生长。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糖酵解通路的产能关键代谢酶PGK1的高表达及其乙酰化修饰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细胞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开发以代谢酶为靶标的特异性药物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4日的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01

  • Nature综述亮点推荐上海交大教授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TNF-α疫苗研究方向取得突破进展,他们将白喉毒素的转膜结构域DTT作为内源性靶点的载体蛋白,不仅可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且单个表位的应用也避免了TNF-α本身的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能。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并被著名风湿病免疫杂志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以“Paving the way for TNF vaccines”为题在Research highlight版块进行专门报道。这项研究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荣秀教授领导完成,李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从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01

  • 上海启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基因组研究

    新华社上海10月30日电(记者仇逸)如何在精准医学时代提升先天性心脏病预防诊疗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精准医疗实验诊断中心日前成立,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贺林宣布,作为人类单靶标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基因组研究计划正式启动。根据计划,研究人员将对约2000例圆锥动脉干畸形及50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父母基因组序列的过滤及与正常基因的对比,发现罕见致病突变。研究人员将采用统计遗传学方法对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发现更多致病易感基因,并采集孕期相关危险环境因素以及流行病学依据,从而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级预防、产前诊断、早期干预以及疾病管理提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6-11-01

  • 港大女学者Hepatology发表肝癌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Oct4/miR-1246的过表达,可通过同时抑制β-连环蛋白破坏复合物的多个抑制因子(AXIN2和GSK3β),大大激活和维持CD133+ 肝脏CSCs和HCC中的Wnt信号,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通过这种机制Wnt介导HCC发展出干细胞样特性。研究还指出,通过一种新的机制,Oct4和Wnt/β-连环蛋白自我更新途径被miR-1246联系起来。这项研究发布在10月27日的《Hepatology》杂志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元云飞教授也是本文共同作者。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解剖学系助理教授马桂宜(Stephanie M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31

  • 百人学者Nature子刊获结构生物学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真菌非核糖体多肽合酶(NRPS)关键功能域(CT)(1.8Å分辨率)和处于活化状态T-CT复合物(2.49Å分辨率)晶体结构,这解释了真菌NRPS中CT功能域为何必须依赖T功能域才发挥作用。这一研究成果10月18日公布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科院周佳海研究员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Yi Tang教授,第一作者是张金儒博士。由细菌或真菌通过自身代谢合成的天然多肽化合物,例如青霉素、环孢素、棘白霉素类化合物等,许多都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31

  • 同济大学教授最新文章:癌症与长链非编码RNA

    生物通报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LC cooperates with MALAT1 to aggravate liver cancer stem cells growth through telomere repeat-binding factor 2”的文章,长链非编码RNA-HULC、MALAT1、端粒重复结合蛋白2(TRF2)在人类肝癌组织中均呈上调表达,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了HULC和MALAT1协同调控TRF2促进肝癌干细胞的生长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31

  • 阿尔茨海默病为何与肠道微生物有关?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损伤. 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节宿主大脑功能和行为, 包括认知行为. 宿主的无菌状态、抗生素干扰、益生菌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31

  • 杨力受邀发表Molecular Cell综述解析可变剪接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组受邀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发表了题为RNA structure switches RBP binding 的专评文章,对该刊同期发表的一项题为RNA sequence context effects measured in vitro predict in vivo protein binding and regulation 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和推荐。杨力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杨力一直从事转录组水平的RNA复杂性及其调控研究,在RNA可变剪接、RNA反向剪接产生环形RNA、RNA编辑修饰和长非编码R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31

  • 中药材“甘草”基因组测序完成

     对分子育种栽培改进药效有重要意义科技日报东京10月27日电 (记者陈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千叶大学、高知大学和大阪大学等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对中药材“甘草”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成功取得了推测的全部基因94.5%的基因信息。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广泛应用于各种中药中,是重要的中药原料。它具有改善肝功能、治疗消化性溃疡、抗炎症及止疼止咳等多种功效。甘草根部富含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甜度是砂糖的150倍,可用作非糖基甜味料,具有预防代谢综合征的作用。同时甘草也是医药、化妆品、天然甜味料的重要原料,需求量极大。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不但可根据其基因组信息高效育种,还可对有效药用成分甘草甜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6-10-31

  • 中科院Cell子刊发表lncRNA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些长度超过二百个核苷酸的RNA分子,来自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虽然lncRNA没有编码任何蛋白质,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研究者们普遍认为lnc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对它们的具体功能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近鉴定了一种源自多顺反子转录本的lncRNA。他们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一种不寻常的加工机制会生成能隔离多个RNA结合蛋白的SPA LncRNA。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玲玲(Ling-Ling 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8

  • 浙江大学优青发表Cell子刊文章 解析代谢与免疫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动物疾病模型,结合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手段,发现胆酸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从而改善炎症性疾病,如脓毒症、腹腔炎以及二型糖尿病等的发生,揭示了脂代谢通路蛋白参与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Immunity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Di Wang)教授,王教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科院,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免疫代谢学、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当前人类多数顽疾均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而免疫系统受代谢系统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8

  • 林鸿宣院士PLOS发表水稻遗传学成果

    生物通报道:每穗粒数——水稻产生改良的一个有价值的农艺学性状,受到生殖分生组织活性的极大影响。反过来,这种活性受到转录和植物激素调节因子的控制,特别是KNOX蛋白和细胞分裂素。然而,由于植物激素调节因子之间串扰的复杂性,GAs在水稻这些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调控网络如何起作用,还鲜为人知。10月20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们,在水稻中确定了一个新的GA生物合成基因,并展示了其在改善粒数和粮食产量中的作用。该研究还指出,KNOX介导的细胞分裂素-GA活性再平衡机制,调节着花序分生组织的发育和维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8

  • “刷脸”就可以 国内生物识别市场望达300亿

    生物识别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包括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身份鉴定,身份识别的前提是信息收集。随着生物识别产业的快速发展,“看脸”时代开始来临。近日“身份证网上副本”平台发布,即将在多个地方投入试点。通过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生成唯一编号的“身份证网上副本”,并通过“刷脸”等技术手段读取和使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达到73.39亿美元。其中,指纹识别技术使用范围最广,产品市场份额约为58%;其次是人脸识别产品,约占18%,预计至2017年生物识别市场规模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时间:2016-10-28

  • 厦大苏新专教授携手王荣福教授Immunity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I型干扰素(IFN)是控制病原体感染的关键,然而,其在类浆细胞(pDCs)中的调控机制仍然还不明确。近期,来自中山大学、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厦门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Cell子刊《Immunity》发表一项研究,确定了I型IFN信号在pDCs中的一个关键调控机制,以及免疫细胞对于产生强大免疫力对抗致命YM感染所发挥的阶段特异性功能。厦门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的苏新专教授,和美国休斯敦卫斯理公会研究所、康奈尔大学的王荣福教授,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苏新专教授的课题组主要以鼠疟原虫为模型,用遗传杂交、基因敲除、基因组测序和表达分析等方法来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7

  • 清华教授2016连发多篇文章:首次揭示组蛋白巴豆酰化特异识别机制

    生物通报道: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一类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事件,被认为构成一类“组蛋白密码”,控制着染色质层面的遗传信息解读,在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命运决定等生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李海涛研究团队近期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通过对表观调控因子AF9和YEATS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首次发现YEATS结构域是一类偏好性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阅读器,并阐明了该结构域通过特异读取组蛋白巴豆酰化密码促进基因转录的分子细胞机制。相关成果接连发表在Molecular Cell和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些研究由清华大学李海涛教授实验室,与洛克菲勒大学C. David 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7

  • 山大泰山学者李国君教授再发转录组组装新法

    生物通报道:山东大学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君教授,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和韩国多所大学工作或访问。2004年曾受聘为中科院软件所兼职研究员,2005年被聘为美国佐治亚大学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图论和组合最优化,相继在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去年3月份,李国君教授和黄秀珍博士带领的团队,在国际杂志《Genome Biology》发表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录组组装方法——Bridger,旨在为两种大众组装方法——基于参考序列的Cufflinks和从头组装方法Trinity——之间搭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7

  • 上海生科院PI最新Nature子刊发表分子伴侣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丛尧研究组利用高分辨率冷冻电镜技术,报道了两种状态下的多聚体分子伴侣素TRiC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TRiC的一个阶段性ATP结合机制,为了解TRiC 核苷酸循环如何与其自身折叠状态准备之间相互协调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4日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丛尧研究员,丛尧研究员2013年入选获中科院“****”和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研究方向主要为分子伴侣协助下蛋白质折叠与解聚的结构生物学。分子伴侣(chaperon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7

  • eLife:胰岛素囊泡成熟过程调控新机制

       10月18日,eLif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课题组题为HID-1 is required for homotypic fusion of immature secretory granules during maturation 的文章,报道Hid-1蛋白参与胰岛素囊泡成熟的调控过程。  细胞内的肽类激素或者神经肽类物质都被储存于一类特定的细胞器中,它们被称为致密核心囊泡(DCV)。致密核心囊泡在高尔基区出芽形成未成熟囊泡,在运输途中需要经过同型融合、货物分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够形成成熟的可分泌的囊泡。目前人们对这一生物学过程知之甚少。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0-27


页次:1370/2299  共45966篇文章  
分页:[<<][1361][1362][1363][1364][1365][1366][1367][1368][1369][137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