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主研发出可打印人体细胞的3D打印机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家自主研发出一台生物材料3D打印机。科学家们使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水凝胶材料或活细胞,目前已在这台打印机上成功打印出较小比例的人类耳朵软骨组织、肝脏单元等。该生物材料3D打印机研发团队负责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说,这台生物材料3D打印机具有打印生物材料种类多、对细胞损伤率低、打印精度较高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和国际同类打印机相比,这台名为“Regenovo”的3D打印机不仅实现了无菌条件下的生物材料和细胞3D打印,而且新型的温控单元和打印喷头设计,能够支持从-5℃到260℃熔融的多种生物材料打印。新华社
-
赵立平教授发表Nature综述:肠道菌群的致病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并通过多年研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期他受邀在Nature Review of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综述性文章,论述了肠道菌群作为致病因素在肥胖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的策略。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人体健康,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人的基因组成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上。但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不仅有人的基因,还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的基因。 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一个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人基因
-
浙江大学Cell Res发表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濒危扬子鳄(Chinese alligator)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解析了它的潜水行为和一些独特特性的遗传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6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方盛国(Sheng-Guo Fang)教授,其主要从事濒危野生动物分子生态学、保护遗传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鳄鱼(crocodilian)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动物之一,它是在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 约两亿年前)由两栖类进化而来,延续至今仍是半水生且性情凶猛的爬行动物。能够长时间潜入
-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布椰枣基因组序列
生物通报道 来自KACST和中国科学院共建中沙基因组科学与信息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椰枣(Phoenix dactylifera L)的基因组拼接及序列分析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沙基因组科学与信息联合研究中心的Ibrahim S. Al-Mssallem博士,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于军(Jun Y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于教授目前担任国家重大科学计划转录组研究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人类遗传学等研究。2003年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2年
-
复旦大学权威期刊解析癌症与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icroRNA 23b通过提高ATG12水平和细胞自噬,促进了胰腺癌细胞辐射耐受。这一研究发现于8月5日发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孟志强(Zhiqiang Meng)教授和陈震( Zhen Chen)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科研方向是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及基础的研究,特别是肝胆胰腺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海扶、消融等微创治疗。后者主要从事胰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与临床,恶性肿瘤中医证型研究。胰腺癌是恶性度最高、预后最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
-
中外学者最新文章发现成骨细胞功能调控新机制
8月5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研究组题为“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DCAMKL1 regulates osteoblast function via repression of Runx2”的研究论文。此研究发现微管结合蛋白DCAMKL1通过抑制转录因子RUNX2活性进而调控成骨细胞的功能。骨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是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成骨细胞来源于中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骨基质并使之发生矿化,从而形成新的骨结构。 该项研究通过将慢
-
JBC:蛋白核心序列对致病机理的影响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yloidogenic Core Region of TDP-43 Protein Initiates Its Aggregation and Cytoplasmic Inclusion”的文章,利用多种技术方法解析了TDP-43蛋白核心序列,从中发现TDP-43蛋白C-端区域的淀粉样核心序列是TDP-43蛋白在病理情况下形成积聚和包涵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将有助于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发生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
-
脲水解酶的三维结构及作用机制
近日, 《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向嵩研究组的研究论文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llophanate hydrolase。该研究解析了脲水解酶(allophanate hydrolase,AH)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它催化反应的机制。AH分布于多种微生物中,催化脲(allophanate)到氨的转化。AH与尿素羧化酶(urea carboxylase,UC)构成尿素酰胺水解酶(urea amidolyase,UA)复合物,催化尿素到氨的转化,是多种微生物利用尿素作为它们代谢所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8-08
-
粒子植入术治愈下咽癌颅底转移患者
中国科学报讯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成功利用粒子植入术,治愈了一名家属准备放弃治疗的下咽癌颅底转移患者。据介绍,该患者的肿瘤长在颅底和颈椎管交界区,是微疗中难度系数最大的。患者四肢瘫痪无力,全身痛觉消失。该院主任医师王振豫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很快,目前起居生活一切正常。(史俊庭 高歌)
-
同济大学医学院Cell子刊发表免疫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s)Dectin-3和Dectin-2形成了一种异源二聚体模式识别受体介导了宿主防御真菌感染。相关研究论文于8月1日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细胞》(Cell)旗下的子刊《免疫》(Immunity)杂志上。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贾鑫明(Xin-Ming Jia)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林欣(Xin Li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林欣教授在免疫及癌症学领域有深入研究并获得许多原创性科研成
-
南开大学PNAS文章揭示血管发生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TNFSF15) 通过调控膜结合型VEGFR1和可溶型VEGFR1的相对水平,抑制了血管发生。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5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南开大学药学院的李鲁远(Lu-Yuan Li)教授和张智松(Zhi-Song Zh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鲁远是南开大学的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主要科学贡献是发现了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TNFSF15及相关功能研究。在生物化学、肿瘤生物学、血管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主要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多项。张智松博
-
康九红教授研究组JBC发现癌细胞转移新机制
2013年7月29日,国际生化领域著名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表观遗传学实验室HDAC10 suppresses cervical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 and 9 expression的研究成果。在这项康九红教授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吴传跃教授(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共同指导的研究中,硕士研究生宋辰琳等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0能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转移,并且探究了HDAC10调控肿瘤转
-
中科院JBC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乳腺癌中KLF5(Kruppel-Like Factor 5 Transcription Factor)通过诱导mPGES1基因表达,促进了乳腺癌细胞增殖。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2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策实(Ceshi Chen)研究员,其从事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十多年,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泛素化修饰与乳腺癌。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3篇。KLF5属于人类Sp1/KLF转录因子家族,其C末端区域包含有3个保守的C2H2型锌指,高度表达于雌激素受体阴性(ER-
-
浙江大学抗癌新药设计取得重要进展
7月12日,国际化学类顶级刊物《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IF14.829)》刊登了浙江大学药学院陈枢青课题组在抗肿瘤新药设计上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是2009级博士研究生潘利强。该论文全部研究工作均由本院师生在国内完成,这标志着该课题组的研究水平进入了国际前沿。另一篇抗肿瘤新药设计的论文也于8月1日在国际重要刊物《新药研究(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IF3.498)》在线发表,第一作者为2008级博士生李朝辉。肿瘤难治,原因在于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也很大,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病人最后都是无法耐受化疗
-
裴端卿研究组Plos One获iPS细胞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研究员主要从事干细胞全能性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多能性转录因子Oct4、Nanog和Sox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新成果,发现了iPS细胞研究的一些作用新机制。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将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皮肤纤维细胞,诱导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为世界上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方法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研究存在的伦理争议,为开展干细胞对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但是一些科学家提出iPSC会受到了小鼠免疫系统
-
中国学者J IMMUNOL解析艾滋病免疫应答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CL19 and CCL28 Augment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 to HIV-1 gp140 by Mobilizing Responsive Immunocytes into Secondary Lymph Nodes and Mucosal Tissue”的文章,分析了三个质粒型细胞因子作为分子佐剂对HIV疫苗候选抗原gp140的免疫增强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免疫学领域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文章的通
-
北大蒋争凡最新综述:接头分子研究进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外来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 这一信号通路中的模式识别受体PRR可识别入侵机体的外来微生物及机体自身的一些内源性物质, 将信号中转至细胞内重要的枢纽分子——接头蛋白。近期
-
中外科学家Nature发表单细胞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们,利用强大的单细胞RNA测序技术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水平,追踪了人类和小鼠胚胎的遗传发育。该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早及更准确地诊断遗传病,即便是在8细胞期。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薛志刚(Zhigang Xue)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的刘嘉茵(Jia-yin Liu)教授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教授范国平(Guoping Fan)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单细胞RNA测序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在某一特定细胞中全部基因转录物的精确状态,或是所有活性表达的基因。
-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7月28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林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mall-molecule modulation of Wnt signaling via modulating the Axin-LRP5/6 interaction”。在这项工作中,汪胜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Wnt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激动剂N-甲基-4-乙基-5,6-二氢-8,9-二氧亚甲基-菲啶(代号为HLY78),阐明了其在Wnt信号通路激活过程中的作
-
南京医科大学Hepatology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和南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证实,Brg1(Brahma-related gene 1)通过表观遗传调控促炎细胞因子生成,促进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病。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7月29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南京医科大学的徐涌(Yong Xu)教授和南通大学的沈爱国(Aiguo S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涌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翻译后修饰及表观遗传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在国内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