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食道癌作用机制
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张灏带领的课题组发现了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对人类食道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集团所属期刊《细胞死亡及疾病》 该课题组从临床问题出发提出了科学假说:二甲双胍可能在不同肿瘤中通过作用于不同肿瘤特有的个性化分子靶点发挥作用,而阐明相应的个性化靶点有助于优化设计针对不同肿瘤的治疗方案。 课题组在分子、细胞、整体(动物模型)和病人标本等多个水平详细阐述了相关的科学问题。他们发现,二甲双胍可选择性地抑制食道鳞状细胞癌细胞的生长,除能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外,还能诱发自噬。而通过药物或基因水平抑制自噬,可使肿瘤细胞对二甲双胍诱
-
复杂体系酶促动力学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组(1809组)研究员叶明亮、邹汉法等人在复杂体系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酶促动力学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orrespondence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Methods上(Nature Methods, 2014, 11,220-222)。 蛋白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工具酶,利用蛋白酶可以将复杂蛋白质组样品中的蛋白质酶解成肽段而实现通量化的蛋白质分析鉴定。在复杂蛋白质组样品中存在数以十万计的不同蛋白质,它们的丰度相差很大,有些甚至相差十几个数量级。很多科研人员认为高丰度蛋白质由于其浓度高而具有更高的反应速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4-03-14
-
携带H9N2家禽或成新病毒孵化器
“携带有H9N2病毒的家禽就像一个孵化器,使得野生鸟类来源的禽流感病毒得到更大的重配机会,从而在家禽中存活和传播,并最终造成人感染。”日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翟等人在《柳叶刀》发表综述文章提出,应加强对家禽中H9N2病毒的防控,尽快关闭活禽市场。 据介绍,截至今年2月23日,我国已发现H7N9A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者213人,其中66人死亡。去年12月17日,江西省发现了首例致命的人感染H10N8禽流感病毒,随后该省又发现了2例相同的感染病例。 文章分析称,上述新型流感病毒H7N9和H10N8具有相似的遗传谱系:血凝素(H)基因来源于鸭子,而神经氨酸酶(N)基因来源于野鸟。此前已有研
-
上海交通大学构建双芯片系统用于转基因作物高通量检测
(记者黄辛)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利用高通量多重PCR芯片结合寡核苷酸探针芯片,获得了转基因作物高通量检测的最新成果。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杂志,并申请相关专利。 据了解,如何从复杂样本中对众多转基因作物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和标识,在技术上是一个重大挑战。为此,科学家发展了不同类型的检测技术,但绝大多数只能检测很少一部分转基因靶标。迄今为止,仍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或方法能在一次反应中实现对所有转基因作物的全局性检测。 此次研究人员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张微芯片上同时扩增上百种转基因靶序列,靶序列扩增产物由另一张包含所有识别靶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
-
汕头大学发现二甲双胍对人类食道癌作用机制
(记者朱汉斌)记者3月10日从汕头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教授张灏带领的课题组发现了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对人类食道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集团所属期刊《细胞死亡及疾病》。 该课题组从临床问题出发提出了科学假说:二甲双胍可能在不同肿瘤中通过作用于不同肿瘤特有的个性化分子靶点发挥作用,而阐明相应的个性化靶点有助于优化设计针对不同肿瘤的治疗方案。 课题组在分子、细胞、整体(动物模型)和病人标本等多个水平详细阐述了相关的科学问题。他们发现,二甲双胍可选择性地抑制食道鳞状细胞癌细胞的生长,除能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外,还能诱发自噬。而通过药物或
-
东北林大《Plant cell》报道木质素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在2014年3月11日《The Plant Cell》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中,东北林业大学、北卡罗拉纳州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美国黑杨木质素形成的综合性定量研究,为植物性状研究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这项研究工作,对于未来植物科学家理解植物如何适应环境,提高植物生产力和生物燃料潜力,起到了相当于GPS导航的作用。这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客座教授姜立泉(Vincent L. Chiang)。姜立泉教授还是北卡州立大学教授、国际木材科学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研
-
《柳叶刀》:高福院士最新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禽流感已经成为一个人们闻之色变的敏感词。继H7N9病毒致多人感染甚至死亡之后,去年十二月江西省又出现了首例致命的H10N8感染。二月二十六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疾控中心和泰山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有关禽流感研究的综述性文章。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副研究员刘翟、研究员高福和史卫峰教授,其中去年大热的高福院士是文章的通讯作者。文章指出,两个感染人类的新流感病毒H7N9和H10N8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源自于鸭子的血凝素(H)基因,和源自于野生鸟类的神经氨酸酶(N)基因。人们往往认为禽流感病毒是从野生鸟类传到家禽,然后再感染人体的。然而,绝大多数野生鸟类的流感病毒会在家禽
-
Nature关注中国科研新走向
生物通报道 上周,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Li Keqiang)发布了其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预算报告,让中国的科学界了解到了他们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但一些观察人士则谨慎地表示为了鼓励创新,国家应该将更多的支持放到基础研究上来,远离急功近利的做法。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研究与发展(R&D)总经费支出每年以平均23%的比例增长。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经济放缓的影响,科学家们担心今年的经费会有所削减(延伸阅读:Science聚焦中国,科研机遇与挑战)。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再次向科学界做出保证承诺将继续投入资金。今年
-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表干细胞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通过Smad1/5抑制内皮ERK信号是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峰(Feng Li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以斑马鱼和小鼠为模式动物,应用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多种手段研究血液与心血管系统发生的分子机制,尤其是血液与心血管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形成、动脉/静脉分化和造血干细胞的命运决定及其保持等。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
山东大学JBC:一个C-型凝集素可抑制虾血淋巴菌群
生物通报道:山东大学二级岗特聘教授王金星和马里兰大学Gerardo R. Vasta教授,在2014年3月11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报道了一个C-型凝集素(称为MjHeCL),它通过调节抗菌肽的表达,可抑制斑节虾血淋巴中的微生物群落。健康的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在其提供的微环境中与不同的细菌群落形成共生体。近年来,对于这种共生体建立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脊椎动物中,微生物主要居住在动物体外表面如皮肤,或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腔体如肠道。然而,在一些健康的无脊椎动物(如虾)中,细菌不仅存在于消化道,而且还存在于循环
-
中国学者Cell Res揭示新型组蛋白伴侣分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鉴别出了一个哺乳动物H2A.Z特异性的伴侣蛋白Anp32e。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3月1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Bing Zhu)研究员和Zhuqiang Zhang博士,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周政(Zheng Zho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作为染色质的最重要蛋白质组件,组蛋白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延伸阅读:Nature子刊:揭示组蛋白的运输列车)在过去的10年里,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些不同于经典组蛋白的组蛋
-
研究实现稀有人参皂苷CK的生物合成
3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关于酵母从单糖合成稀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 (CK)的最新研究成果Production of bioactive ginsenoside compound K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yeast。该研究发现与鉴定了一个来源于人参的UDP-糖基转移酶(UGTPg1),它特异性催化达玛型四环三萜化合物中的C-20S羟基糖基化,在酵母底盘细胞中将其与人工构建的原人参二醇合成途径共表达,实现了从单糖到稀有人参皂苷CK的生物合成。 人参号称“百草之王”,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用于强身、保健、防病以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3-13
-
中国农科院破译芝麻基因组
记者日前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由该所牵头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芝麻基因组破译工作顺利完成。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杂志。 据项目主持人、油料所研究员张秀荣介绍,在主要油料作物的种子中,芝麻的含油量平均较高,一般约为种子干重的50%~60%,最高可达65%,但其油脂合成基因相对较少。较高含油量和较小的基因组,使芝麻成为研究油脂合成的重要物种。 该团队发现,虽然芝麻油脂合成基因总数较少,但与油脂分子转运有关的基因LTP1较大豆等显著扩张。其数量达34个,其中29个呈串联重复的形式分布在4个基因簇,这些基因90%具有种子表达活性。同时,与油脂降解有关的基因LOX和L
-
湖南大学PNAS构建新型细胞系
生物通报道 来自湖南大学、湖南省肿瘤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的人类肝癌细胞系,证实可在这一细胞系中演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完整生活周期。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掌上PCR仪,现场PCR检测的解决之道。申请Demo演示或索取资料>>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的朱海珍(Haizhen Zh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生物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杨大荣(Darong Yang)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等3种途径传播
-
中国农大JBC解析RNA去甲基化酶晶体结构
生物通报道:2014年3月10日,在百年老牌杂志《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RNA去甲基化酶Alkbh5催化核心的5个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的陈忠周教授和清华大学的成昌梅博士,合作者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Yufeng Tong教授。该课题受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哺乳动物mRNA中最普遍和含量最丰富的一种RNA甲基化形式,也曾在植物和病毒的RNA中被发现过,
-
****吴玉章Hepatology发表肝炎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证实,通过促成Fgl2/fibroleukin表达C5a/C5aR信号通路在病毒性急性重症肝炎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第三军医大学的****特聘教授吴玉章(Yuzhang Wu)和许桂莲(Guilian X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吴玉章教授其长期从事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率先将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免疫学,以“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为研究方向,是我国免疫学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
-
天津医科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HIF-1通过激活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ascin促进了胰腺导管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侵袭和迁移。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Jihui Hao)教授。其以胰腺癌局部微环境及免疫调节机制为基础研究方向,临床方面倡导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胰腺肿瘤个体化治疗,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国际著名期刊收录。胰腺导管癌是消化系统中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的手术切
-
北京大学JBC文章解析Wnt信号调控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胰岛素受体底物1/2 (IRS1/2)通过阻断Dishevelled2(Dvl2)调控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3月1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Yi Li)教授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常智杰(Zhijie C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Wnt 信号通路作为一种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 在生长、发育、代谢和干细胞维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Wnt 通路的失控与癌症、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经典Wnt 通
-
栽培种和野生种辣椒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辣椒属的驯化与特异性
供稿人:覃成 Cheng Qin(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且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辣味的植物。和西红柿一样,这种最初被认为果实有毒的植物,现今已是全球约20亿人口日常饭桌上的常用蔬菜,但是对于这种植物的基因组特征、进化、驯化及遗传机制,科学家仍知之甚少。 来自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墨西哥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家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辣椒基因组研究成果于2014年3月3日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文章“W
-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蠕虫生命早期即可预测寿命
北京时间3月10日,国外媒体报道,2月12日《自然新闻》上发表的一片名为《生命早期可预测寿命》的文章引起了全世界各地媒体的注意。这项研究将蛔虫作为实验对象,探索了衰老的线粒体理论。结果表明现科学家们手里有了神奇的水晶球——蛔虫细胞里产生能量的线粒体活动精确的预测了蛔虫将活多久。白金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艾薇·罗伊(Avi Roy)提出了他对这项有趣发现的思考,罗伊主要研究衰老、线粒体和再生医学。生物的复杂性是令人惊讶的。这就是为什么生物学家非常感谢类似秀丽隐杆线虫蛔虫的生物体能被用于将生物过程分解成更简单的单元。秀丽隐杆线虫尤其是生物学家的最爱。它从单一受精卵细胞发展成成年个体的959个细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