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mBio发文:发现新的HIV潜伏感染关键基因
朱焕章团队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艾滋病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然,该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患者体内病毒复制,使血浆病毒载量降低至现有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出的水平,然而,一旦停止药物治疗, 病毒载量又会反弹到治疗前水平。艾滋病不能被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HIV潜伏感染细胞构成的潜伏病毒储藏库的长期存在,而HIV-1潜伏细胞是如何形成及维持的分子机制迄今仍未阐明。近日,复旦大学朱焕章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mbio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FKBP3 induce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
武汉病毒研究所Immunity发文:靶向病毒RNAi抑制子的抗病毒药物研发
RNAi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也是一种高效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RNA复制所产生的dsRNA被RNAi通路关键蛋白Dicer识别,并切割成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siRNA),这些vsiRNA进一步组装入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ISC,介导被感染细胞内病毒RNA的降解。同时,许多病毒通过编码病毒RNAi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 of RNAi,VSR)来拮抗RNAi抗病毒免疫。201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溪团队合作发现,肠道病毒EV71的非结构蛋白3A具有RNAi抑制(VSR)活性,
-
研究发现一条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调控水稻籽粒大小
经典的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依赖于组氨酸受体激酶HK、组氨酸磷酸转移酶HP,以及细胞分裂素响应因子RR中的组氨酸(H)和天冬氨酸(D)之间磷酸基团的转移,然而这一磷酸中继(phosphorelay)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仍有待探究。在水稻中,细胞分裂素可以显著调控穗粒数,但对粒重或籽粒大小的调控功能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研究员张劲松/陈受宜研究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童红宁研究组合作发现,控制籽粒大小的PPKL1是细胞分裂素信号新组分,PPKL1的D364位点通过引诱细胞分裂素磷酸转移蛋白AHP2上的磷酸基团,降低从AHP2向细胞分裂素响应因子RR21蛋
-
Nature Communications:北大学者揭示蓝细菌藻胆体光能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1年9月17日,北京大学赵进东院士课题组与高宁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Energy Transfer in Cyanobacterial Phycobilisomes” 的研究论文。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两种蓝细菌藻胆体(Phycobilisomes, PBS)的高分辨结构,并结合生化试验,首次证明了PBS亚基上的芳香族氨基酸直接参与光能传递(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EET)。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将光能
-
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布植物microRNA数据库新版本
2021年9月2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磊研究组与合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miREN2.0: from data annotation to functional exploration of plant microRNA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介绍了植物microRNA综合数据库PmiREN的最新版本。 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具有基因调控功能的内源小RNA。植物的microRNA在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功能,影响器官发育、形态建成、环境适应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日益成为作物分子育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09-28
-
纪念人类基因组测序20周年:付巧妹用古老的DNA解码人类历史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测序20周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付巧妹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回顾了古代DNA(aDNA)领域的最新进展,即从过去生物遗骸中获得的DNA。这篇题为“从古人类基因组学的第一个十年洞察人类历史”的综述发表在9月23日的《Science》杂志上。古代的DNA研究始于短DNA片段,后来由于高通量测序(HTS)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取得进展。2010年,三份古代基因组草案(即尼安德特人、杰尼索万人和一名来自格陵兰的4000岁现代人)的出版标志着aDNA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已经灭绝的古代人类(即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已经重建。重要的是,丹尼索瓦人最初仅通过aDN
-
侏罗纪情景再现?中国科学家提取出了1亿年前的恐龙DNA!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和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STM)的科学家团队从中国东北一只1.25亿年前的恐龙身上分离出保存完好的软骨细胞,其细胞核中含有残留的有机分子和染色质。这项研究发表在2021年9月24日的《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这种被称为尾羽龙(Caudipteryx)的恐龙是一种孔雀大小的杂食性恐龙,长着长长的尾羽。早白垩世,它在辽宁热河生物群的浅水湖岸游荡。IVPP副教授、本研究合著者LI Zhiheng说:“多年来积累的地质数据表明,热河生物群的化石保存非常特殊,因为细小的火山灰掩埋了尸体,并将其保存到细胞水平。”科学家们从这个标本的右股
-
高福团队Cell Reports发表GITR/GITRL识别新机制研究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 TNF superfamily)相关分子是天然/获得性免疫调节和功能发挥的关键,该家族许多成员都是肿瘤免疫治疗和抗炎症药物研发的药物靶标。4-1BB和GITR等激活型免疫检查点分子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TNF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全球有多款抗体药物处在临床验证阶段,其配体结合机制和抗体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新型免疫治疗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前期研究中,高福团队阐明了4-1BB与其配体和激活型抗体作用的分子基础,对于理解4-1BB活化的分子基础及抗体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Li Y., et al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09-27
-
Nature子刊报道一氧化氮受体sGC被刺激剂和激活剂活化的结构机制
9月17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陈雷研究组解析了人源sGC全长蛋白与刺激剂YC-1和riociguat以及激活剂cinaciguat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揭示了小分子药物与sGC相互作用模式,并阐明了药物的激活机制。该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617-0)。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在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血管舒张、血小板凝集、神经信号传递和呼吸作用等。NO也是第一个信号通路被完整描述的动物自身合成的气体信号分子
-
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发文:谷氨酸受体GluK2调控机制
神经递质是在突触传递中担任"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大脑中存在上百种神经递质,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以及分布最广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大脑的信息筛选、过滤、储存以及认知和学习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包括NMDA受体、AMPA受体和Kainate受体,它们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通过结合谷氨酸从而调控通道的开闭状态。Kainate受体作为三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之一,不仅与学习、记忆以及感觉信号转导等过程相联系,也与许多神经性系统疾病的产生相关。与AMPA受体和NMDA受体不同,Kainate受体在突触前和突触后膜均存
-
上海交大宋明柯研究组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不仅有助于AD早期识别,还可用作新药靶标和药效学评价指标。近日,基础医学院宋明柯研究组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论文“Imaging asparaginyl endopeptidase (AEP) in the live brain as a biomarker for Alzheimer's Disease”,率先报道天冬酰胺内肽酶(AEP)的脑成像分析有望成为早期诊断AD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年龄是AD的主要风险因素。AD患者和动物模型脑组织的AEP随着年龄的增长出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9-24
-
Microbiome:大熊猫对竹子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规律及其肠道微生物适应性响应机制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PSMs)在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生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PSMs,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具有显著的促进健康的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以及心血管保护等功能。但目前,对食源性黄酮类天然复合成分的整体代谢规律及其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双向作用,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态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其对濒危野生动物的生理影响及动物对食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适应性演化机制缺乏研究。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具有食肉目动物的消化生理特征,但其食性特化为专性食竹。竹中具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因此,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09-24
-
人工智能推测:美国新冠肺炎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9月前后已开始流行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中科院预印本平台(ChinaXiv)22日发布的一项基于大数据建模分析的新冠肺炎疫情起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9月前后已开始流行。病毒溯源对传染病防治至关重要,此前一系列研究显示,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多国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前就已出现遭病毒侵袭的痕迹。该研究认为,结合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染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传染病流行规律。研究人员依据传染病传播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优化模型,基于已公开数据对美国东北部12州和中国武汉市、浙江省等地的疫情起源时间进行了推断——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美国东北部这12州,
-
浙江大学、上海药物所合作发表Nature文章:揭秘糖蛋白激素作用机制
2021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full-length glycoprotein hormo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首次解析了糖蛋白激素GPCR,即全长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choriogonadotropin receptor, LHCGR)处于失活状态和多种激活状态下的四个结构。该工作揭示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识别LHCGR的分子机制,揭示了1期临床实验的小分子化合物O
-
山东大学发现Smek1在脱髓鞘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刘奇迹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Smek1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上的成果拓宽了我们对脱髓鞘发病所涉及到的遗传因素的了解。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脱髓鞘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和视神经脊髓炎等。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一种动物疾病模型,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免疫功能引起脱髓鞘。目前,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如何促成了MS和EAE中的神经炎症。SMEK1是蛋白磷酸酶4(PP4)
-
Nature Communications:北大学者揭示蓝细菌藻胆体光能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1年9月17日,北京大学赵进东院士课题组与高宁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Energy Transfer in Cyanobacterial Phycobilisomes” 的研究论文。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两种蓝细菌藻胆体(Phycobilisomes, PBS)的高分辨结构,并结合生化试验,首次证明了PBS亚基上的芳香族氨基酸直接参与光能传递(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EET)。 光合作用是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09-22
-
中国首个CAR-T疗法:患者的癌细胞在两个月内被清除
中国首个CAR-T治疗:患者的癌细胞在两个月内被清除。花费约120万人民币,约18.6万美元。在美国,类似的治疗费用在37.3万到47.5万美元之间。近日,一针120万元的注射剂可以让癌细胞消失,让大家的眼睛都亮了:癌症患者有救了吗?中国首个获批的CAR-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Yikaida)于今年6月获准上市。这种抗癌药物是一种“CAR-T”疗法,在中国首次应用。人体的免疫细胞被用来治疗肿瘤。然而,每剂120万元的价格仍然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中国首例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癌细胞在两个月内就被清除来自上海的陈女士成为中国第一个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人。据《健康时
来源:medicaltrend
时间:2021-09-18
-
上海交大最新发文: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转录后调节新机制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18-021-00865-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渐进性、多因素驱动的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揭示AD早期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动因和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昊教授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专教授联合团队在Nature旗下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Cwc27 contributes to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by repressin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9-18
-
Genome Med:EB病毒阳性胃癌肿瘤细胞与EB病毒共进化特征
胃癌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排名第三,患者五年生存率通常不到40%,其中约10%的胃癌与EB病毒(EBV)相关。相比于EBV阴性胃癌,EBV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EBVaGCs)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包括PIK3CA高频突变,CDKN2A表达缺失,高甲基化,以及9p24.1扩增等,表明EBV在EBVaGCs的肿瘤发生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提出,癌症恶化前的遗传变化与EBV感染有关。然而,EBVaGCs肿瘤发生的分子时序以及介导其发展的驱动事件仍待阐述。 2021年9月8日,北京大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09-17
-
中国学者合作发表川崎病单细胞免疫图谱最新研究成果
2021年9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川崎病外周血单细胞免疫图谱的绘制工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该论文名称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acute Kawasaki disease patients”。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急性全身发热疾病,为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好发于婴幼儿,可见于学龄儿童,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