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高等生物的细胞核负责储存基因组DNA,这些DNA环绕着由四种组蛋白组成的八聚体,形成碟状的核小体结构。基因组DNA以这样的形式包装成为染色质,使DNA受到良好的保护。但在这种紧密包装的状态下,转录、修复和复制酶难以接触DNA,基因无法得到有效表达。细胞为此配备了能够调节核小体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比如染色质重塑蛋白。在真核细胞中,SWI2/SNF2家族的蛋白通过移动、去除和重建核小体调控大量的核酸事务。这些蛋白具有两个RecA-like核心结构域,将ATP水解、DNA易位与染色质重塑关联起来。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七月十一日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
-
安徽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布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香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对中国人和欧洲人进行了全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鉴别出了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10个新位点。研究结果发布在7月11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安徽医科大学的崔勇(Yong Cui)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Timothy J Vyse教授,及香港大学的香港大学杨万岭(Wanling 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崔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性皮肤病,特别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杨万岭教授则长期致力于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
-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发布端粒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在增殖的人类细胞中同源重组依赖性的端粒双链断裂(DSBs)修复。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1月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赵勇(Yong Zha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赵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端粒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以及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索以端粒酶为靶标的肿瘤治疗新方案。人类的端粒是由DNA序列TTAGGG/AATCCC的串联重复序列和称作为shelterin的蛋白质复合物所组成,保护了染色体末端避免磨损、降解、混杂重组事件及导致与其他染色体融合的端
-
Autophagy:AMPK信号调控自噬新机制
自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Autopha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知学组的研究论文:AMPK regulates autophagy by phosphorylating BECN1 at Threonine 388。该研究发现AMPK信号通过磷酸化Beclin1的苏氨酸388位点从而调控细胞自噬,进一步揭示了自噬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解析细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赖溶酶体途径对胞质蛋白和细胞器进行降解的一种过程,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广泛存在于从酵母、线虫、果蝇到高等脊椎动物的细胞中。在哺乳动物中,当细胞感受外来刺
-
多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GWAS-meta分析 推动免疫性疾病精准医学进程
7月12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在线发表了中日友好医院、安徽医科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与香港大学共同完成的多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基因组meta分析研究成果,该研究不仅发现了10个新的SLE易感基因或位点,同时在揭示了SLE在人群间患病率不同的遗传学基础,为进一步探讨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产生自身抗体、补体活化、免疫复合物沉积并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为特征,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异常、性激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由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引起,属于多个易感
-
第三军医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吞噬细胞呼吸爆发激活了巨噬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信号,促进了急性炎症消退。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第三军医大学的吴玉章(Yuzhang Wu)教授及张志仁(Zhire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吴玉章教授长期从事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率先将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免疫学,以“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为研究方向,是我国免疫学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第三军医大学Nature
-
华中科大权威期刊发表癌症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Tumor-associated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Promote Lymphatic Metastasis by Highly Expressing and Secreting SEMA4C”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马丁教授和高庆蕾博士,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阅读: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现抑癌miRNA;华中科大****Lancet发表糖尿病新成果;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揭示促癌miRN
-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The plant journal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基于代谢组学预测了杂交稻的产量。他们的研究结果发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杂志上。我国著名的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以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启发院士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旨在通过植物基因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子评估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稻改良。索取Omega-ACU多功能细胞代谢检测平台相关资料,请填写信息>> 去年3
-
清华大学钟毅教授Cell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重复学习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技能,也是巩固记忆的有力途径。那么,重复学习是如何巩固记忆的呢?目前的重复学习研究大多着眼于记忆形成的强化。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探讨了遗忘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他们七月七日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重复学习抑制遗忘的分子机制。文章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钟毅(Yi Zhong)教授。单次训练会使个体形成抗麻醉记忆ARM,随后小G蛋白Cdc42激活,导致ARM衰退或遗忘。研究人员发现,反复抑制Cdc42依赖性遗忘能够延长ARM,增强ARM形成并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抑制Cdc42活性可以模拟重复学习的效果,提高Cdc4
-
中科院等单位Cell子刊发表代谢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研究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化和代谢转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理和疾病状态的能量代谢。中科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microRNA可以调节葡萄糖利用,进而控制肌肉的代谢内稳态。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应浩(Hao Ying)研究员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金子兵(Zi-Bing Jin)教授。人类基因组只有不到2%是蛋白编码基因,其余98%过去被视为无功能的“垃圾DNA”。如今大家都很清楚,这些非编码D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决定着基因表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MicroRNA
-
清华大学生科院最新Cell Research文章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王宏伟领导的研究组,在2016年7月出版的《Cell Research》发表题为《酵母细胞质RNA外切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 of Yeast Cytoplasmic Exosom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实验室曾于2009年和2014年分别在PNAS和NSMB杂志上报道十亚基RNA外切体Exosome复合物的多构象负染结构以及其内部的多条RNA降解通路等研究成果。本论文承前拓展,揭示了在酵母细胞质中内源性外切体复合物(Exo-Ski7)的RNA-free和RNA-bound两种构象,并报道了
-
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Cell子刊发布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在玉米(maize)中,遥远的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和非编码序列对调控基因表达和数量性状变异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4日Cell出版社旗下的Molecular Plant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严建兵(Jianbing Yan)教授。严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玉米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以及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在主流期刊如Nature Genetics,Science等发表论文60余篇。可简化二代测序建库流程,详细了解罗氏新技术>> >> 2014年,严建兵教授与华中农业大学的罗
-
中科院Cell子刊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都来自间充质干细胞(MSC)。MSC分化命运的改变与骨质疏松和肥胖症有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MSC分化的一个关键蛋白。他们七月七日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SHP1通过指导MSC分化调控小鼠的骨量。文章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的时玉舫(Yufang Shi)教授和王莹(Ying Wang)。研究显示,SHP1诱导MSC的成骨分化,缺乏SHP1的motheaten小鼠会发展成骨质疏松。SHP1缺陷显著减弱了小鼠MSC的成骨潜能,大大增强了MSC的成脂潜能。研究人员将SHP1缺陷型MS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7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Methylation interactions in Arabidopsis hybrids require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and are influenced by genetic vari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材料,发现了RdDM 路径在F1杂交一代的DNA 甲基化相互作用中起到关键作用,并首次明晰该途径所产生的DNA甲基化并不是调控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表观遗传因子。 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生物学
-
复旦钟扬教授Nature子刊基因组测序成果
生物通报道: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QTP)引起极端环境而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为研究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近期,来自复旦大学、云南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牛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of Trichormus sp. NMC-1: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extreme environment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的学术成果。本研究
-
中科大教授发表文章:肿瘤持续生物自发光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梁高林课题组利用细胞内组装-解组装萤光素纳米粒子的策略,实现体内外脂肪酸酰氨水解酶(FAAH)活性的持续跟踪,并在构建有肿瘤模型的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持续生物自发光成像效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7日的《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 2016, DOI: 10.1021/acsnano.6b03412)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后袁月和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王富强。 FAAH属于丝氨酸水解酶家族,能降解人体内大麻素,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体内过表达FAAH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紊乱综合症,而治疗策略则是使用FAAH的抑制剂。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
-
南农大隆小华组:人参果会影响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吗?
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是贫瘠环境中植被恢复的两个关键因素。生态化学计量学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局限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地上和地下化学计量学与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南京农业大学隆小华课题组运用人参果研究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化学计量特征,并确定喀斯特地区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壤的pH值相对较高,肥力低,以及质地粗糙。叶片氮磷比与土壤氮、磷的相关性研究暗示氮限制。人参果的种植增加土壤中脲酶的活性,但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研究人员运用基于Illumina的16S测序方法检测出人参果根际土壤比非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更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
-
复旦大学汤钊猷院士权威期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肝细胞癌中肿瘤相关内皮细胞CD109表达减少通过旁分泌IL-8促进了肿瘤的进展。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期的Oncotarget杂志上。国际著名的肝癌研究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的肿瘤外科专家汤钊猷(Zhao-You Tang)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汤院士从60年代末起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迄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5篇,被1096篇文献引用,被引用2000余次。吉凯基因公司提供biomarker筛选服务: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学组,点击索取资料>> 2006年
-
专家呼吁:不要再失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发展良机
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合成牛结晶胰岛素,但是第一个上市的药物却是美国公司,目前胰岛素在我国每年销售接近于200亿,国内企业所占份额寥寥无几。说起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发展,专家们五味杂陈。7月5日,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在南京市举行。多位专家借此呼吁,应重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研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能再次错失发展良机。多肽药物与蛋白质药物相近,都是由氨基酸构成,区别在于氨基酸数量和空间结构。它们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活性和安全性高、特异性强、成药性好。化学药物由化合物分子构成,大部分非靶向化学药物进入人体后
-
孟安明院士信号机制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枯氏囊泡(KV)是硬骨鱼类中所谓的左右组织者。KV是由背侧先驱细胞(DFCs)形成的,并且能够生成不对称的信号,用于打破胚胎的对称性。但是,DFCs或KV细胞是如何被阻止与相邻细胞混合在一起的,目前还不明确。6月10日,《Development》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孟安明院士带领的一项研究成果,题为“Eph-ephrin signaling maintains the boundary of dorsal forerunner cell cluster during morphogenesis of the zebrafish embryonic left-right organ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