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瑞金医院与华大基因联合发现胰岛素瘤致病基因 助力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及治疗

    2013年12月11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对10例胰岛素瘤患者样本进行外显子测序研究,发现位于转录因子YY1 (YIN-YANG 1)上的T372R高频突变与胰岛素瘤发病机理相关,为今后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也为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糖尿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胰岛素瘤又称胰岛B细胞肿瘤,占胰岛细胞肿瘤的70~75%,其发生和发展的遗传学机制尚不明了,且与糖尿病的特征相反。。胰岛素瘤是引起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所致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12-12

  • 蒋华良研究员解读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为深入解读2013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成就对当前自然学科发展的贡献,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发挥探索和创新精神,上海市科协于12月5日至12月1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二楼卢浮宫举办了三场报告会,由相关领域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分别解读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奖”和“化学奖”。   12月10日下午2:00,适逢今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夕的特殊时刻,上海科学会堂迎来了第三场报告会。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蒋华良研究员为听众们详细解读诺贝尔“化学奖”及其背后的故事。来自上海市科教系统的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三百多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药物所有近40位研究生聆听了蒋华良研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13-12-12

  •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病因有新解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课题组经4年多研究,首次成功解析了哺乳动物骨髓造血关键蛋白TET2的三维结构。该成果对研究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尤其对血液肿瘤(如髓系白血病)治疗性药物开发有重大意义。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 哺乳动物TET蛋白家族有3个成员,即TET1蛋白、TET2蛋白和TET3蛋白,在哺乳动物发育和骨髓造血等关键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TET蛋白丧失功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发生。人体DNA上有一种甲基化特殊标记,该标记对哺乳动物发育和癌症发生有重要作用。甲基化标记位点排列正确的话,生命运动运转正常;标记位点紊乱,就会导致各种疾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2-12

  • 迄今最全面的人类眼泪脂质组建立

    近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报道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类眼泪脂质组。相关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脂类研究杂志》。 覆盖在前眼上的泪膜及其各种成分的精确平衡对于维持视觉健康至关重要。但是,泪膜脂质双极性分子亚层的成分因眼泪中脂质两性分子含量极低而不易被检测及精确定量。 应用系统而敏感的脂组学分析方法,税光厚研究组测试了不同眼泪采集技术的有效性,并报道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类眼泪脂质组:包含于17个脂质大类中的600多个脂质种类。 业内专家表示,该研究针对眼泪中种类相对丰富的各类脂双极性分子的发现及定量的报道,对于人们理解现有的泪膜模型具有深远的影响。(来源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12

  •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遗传缺陷可以触发男性形成最常见的一种肝癌类型和糖尿病。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12月9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罗荣城(Rongcheng Luo)教授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肖华(Hua Xiao,音译)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罗荣城教授长期从事临床非常肿瘤学医教研工作,在肿瘤综合诊疗方面有较深造诣,是我国肿瘤多学科综合关系治疗和循证医学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和开拓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新研究揭示,当雄性小鼠的NCOA5基因发生改变至缺陷水平时,会发生一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1

  • 管敏鑫领衔探索建立单基因聋病早期诊断预警体系

    中国聋病患者2780万人,其中超过1100万人的聋病是由单基因遗传带来的。由浙江大学教授、国家“****”特聘专家管敏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单基因遗传性聋病的分子机制研究”973计划项目日前启动。 据介绍,单个基因上携带的遗传信息,导致患者一出生就耳聋,或者在使用了某些特定药物后耳聋。管敏鑫表示,团队将致力于研发基因诊疗技术,建立单基因聋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预警体系,使患者能免遭耳聋痛苦。 这是中国“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以来遗传性聋病领域的首个项目。项目联合了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7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2-11

  •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PM2.5净化器 去除率逾99%

    科技日报上海12月9日电 (吴苡婷 记者王春)这些日子,国内城市雾霾频现,威胁着百姓的身体健康。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陈剑波教授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自主研发出一款高性能的空气净化器,能够有效去除0.3微米以下微粒。根据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检测,此款新型净化器对PM2.5去除率超过99%、甲醛的净化效率达到96%;经瑞士公证行SGS检测,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净化效率达到96.5%。陈剑波说,与传统空气吸附剂(活性炭等)最大的不同,该款净化器研发的空气净化媒介不仅能够物理吸附,还能不断地将污染物分子进行催化氧化分解,瓦解污染物分子结构。也就是说既能“吃掉”污染物,还能将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2-11

  • 中沙科学家联手绘制椰枣基因组图谱

    中国和沙特科学家12月8日在利雅得宣布,经过6年研究,他们已成功绘制了中东和北非地区主要农作物椰枣的基因组图谱。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城主席穆罕默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椰枣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将会对椰枣产量、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产生重大影响。 2008年,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城投资2000万美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开始进行椰枣基因组研究计划。 椰枣树在中东北非地区广泛种植,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其果实椰枣因其营养丰富、口味香甜而受到大众喜欢。据悉,全世界有2000多个椰枣品种,其中沙特就有450种之多。沙特椰枣产量相当于全球总产量的14%。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2-11

  • 徐彦辉小组成功解析TET蛋白结构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课题组经过4年潜心研究,首次成功解析了哺乳动物骨髓造血关键蛋白TET2的三维结构。该成果对揭示疾病发病机制、开发血液肿瘤(如髓系白血病)治疗性药物等具有重要意义。12月6日,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 哺乳动物TET蛋白家族有TET1蛋白、TET2蛋白和TET3蛋白3个成员。如果TET蛋白失去活性(丧失功能)的话,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会罹患血液肿瘤。 徐彦辉课题组开展研究,获得了TET2蛋白与DNA的三维结构。利用X射线晶体学等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发现,TET2蛋白特别“聪明”,它能自动识别、找到甲基化标记,并将甲基化标记修饰过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11

  • 同济大学教授发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arget analysis by integration of transcriptome and ChIP-seq data with BETA”的文章,开发了识别转录因子和染色质调控因子的靶基因的预测方法BETA,并提供了详细实验手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Protocol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教授刘小乐,和同济大学生科院教授张勇,第一作者是博士生王苏。其中刘小乐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担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与计算生物学系的终身正教授、Dana-Far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0

  • 曹雪涛院士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深度测序检测了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SCs)和各种树突状细胞(DCs)亚型的miRNA组(miRNomes),并揭示出了免疫反应的一个负调控因子:miR-30b。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miRNAs在干细胞生物学以及DC亚型发育和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宝贵资源。该研究在线发表在12月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其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0

  • 生命科学领域Nature发表论文最新排名

    生物通报道:自然出版指数(NPI)是根据各科研机构与高校在《自然》和其他17本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出版的文章数计算,常被作为衡量高质量的基础性研究的标志性指标。该指数每周更新一次,记录过去12个月内发表的文章数据。根据近期公布的数据,在生命科学领域亚洲地区发表论文(包括Articles, Letters和Brief Communications) 最多的依次是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京都大学。其中中国高校的排名依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在过去一年间,发表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2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0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发表自噬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孤儿受体TR3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在自噬性细胞死亡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8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黑素瘤(melanoma)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其恶性程度高﹑侵袭力极强,且多发、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极低。目前虽然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恶性黑素瘤的首选方法,但是即使外科手术切除,预后仍然较差。化疗效果亦不佳,有效率低于25%。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0

  • 科学家发现天然抗菌肽可有效预防败血症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课题组发现,天然抗菌肽具有选择性免疫激活和调节功能,对败血症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药化学杂志》。 传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临床上出现各种耐药菌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与致病菌变异竞争的过程中,自然界各种来源的抗菌肽成为人们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新希望,但目前人们对抗菌肽的认识和研究仍集中于其直接杀灭细菌生长的效应上。 张云认为,败血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伴随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状的一种危重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促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多种重要器官衰竭,具有较高死亡率。 “为此,我们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和相关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10

  • 973项目连发三篇文章 获代谢研究新进展

     最近,国际临床营养学杂志《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英国营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和糖尿病临床医学杂志《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分别发表或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组在膳食结构、内源性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方面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是以脂肪和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为特征,但碳水化合物仍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精加工的谷类如精白米的摄入比例日渐增加。最近一项基于欧美和亚洲人群的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2-09

  • 科研人员找到玉米驯化关键基因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解释玉米从短日照到长日照的驯化找到了“钥匙”。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属于短日照区,而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玉米主产区都属于长日照地区,如何解决玉米对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的适应,一直是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人员对一个来源不同,具有广泛多样性、代表性的500余份玉米自交系从南到北进行了种植并调查其开花时间,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分子标记,结合全基因的关联分析找到了一个影响开花期的关键位点。这个位点是一个包含CCT结构域的基因,命名为ZmCCT,其携带一个CACTA型转座子,能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09

  • 金头蜈蚣所含物质镇痛作用超吗啡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团队与澳大利亚Glenn King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的抑制剂多肽具有比吗啡更强的镇痛作用。该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 蜈蚣常用于治疗中风和疼痛等疾病。赖仞团队对蜈蚣来源的活性多肽及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蜈蚣神经毒。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与Glenn King团队合作,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到专一的钠离子通道1.7(NaV1.7)亚型抑制剂多肽。该通道的选择性抑制剂几乎可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其高度选择性抑制剂是目前镇痛药物研发的热点。 科研人员发现,金头蜈蚣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09

  • 果园推广生草栽培有利固碳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占锋与同事合作,在亚热带果园林下植被管理的土壤固碳潜力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刘占锋等研究人员对亚热带果园系统中传统清耕和生草栽培两种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生草栽培的土壤固碳潜力。经过长期实验观测,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清耕,生草栽培在不增加生产成本和降低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表现出较强的土壤固碳潜力,每年可在每公顷1米深土壤中多固持2.85吨碳。 研究人员认为,我国果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但仅有不到10%的果园采用生草栽培管理措施。生草栽培管理措施在我国果园的推广和应用将会显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09

  • 我国成立首个精神疾病联合工程实验室

    (科学网 成舸 李则宣报道)记者12月7日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由该院牵头的“精神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近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在该院正式落户。这是我国在精神疾病领域的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也是湘雅二医院继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科研平台。 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是我国四大区域精神卫生中心之一。据该所负责人介绍,新成立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将以重大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出发点,阐明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建立精神疾病的客观生物学识别、诊断技术和有效治疗模式,促进解决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客观诊断和有效干预这三个临床中的“瓶颈”问题。&nb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12-09

  • 复旦大学最新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破解了TET2 - 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将有助于了解TET介导的5mC氧化机理,从而为解析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相关疾病进程提供了一个结构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5日Cell杂志在线版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科院的徐彦辉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组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研究方向为染色质组装和修饰的调控机制、肿瘤发生信号转导通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筛选。DNA的胞嘧啶(C)5-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修饰,它参与基因调节、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重复序列抑制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06


页次:1388/2113  共42244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