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找到了!胡椒那么辣的原因

    胡椒为什么辣?胡椒碱含量的高低决定了胡椒的辛辣程度。10月16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找到胡椒碱的来源,以及哪些基因对胡椒“辣”味机制至关重要。《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这项最新成果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马来西亚科学院等7家单位完成。他们绘制了我国胡椒栽培种“热引1号”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这是木兰亚纲胡椒目首次报道基因组组装的物种;综合解读了胡椒的基因组特征,物种进化位置;并对胡椒碱合成代谢网络和关键基因及其基因家族进行深入研究,为被子植物演化及胡椒碱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胡椒是木兰亚纲胡椒目胡椒科胡椒属的热带木质藤本植物,素有“香料之王”“黑色黄金”的美誉,在人类历史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9-10-22

  • 中国学者发表Science,Cell Res等多篇文章全面解析非洲猪瘟病毒

    生物通综合:非洲猪瘟病毒起源于非洲,家猪感染致死率近100%,对家猪饲养产业乃至民生经济都有重大的威胁。非洲猪瘟病毒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从非洲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地区。2018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发现非洲猪瘟病病毒感染,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造成超过千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目前紧迫需要研发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控制及预防非洲猪瘟病毒。应国家之急需,由清华大学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及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等单位十几个研究组于2019年4月开始非洲猪瘟病毒攻关研究。9月,清华大学向烨团队在Cell Rese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1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子刊最新发文:精子发生过程中为何出现转座子沉默

    哺乳动物转座子(TEs)是一类可以在基因组自主移动的DNA片段,它们散在分布在基因组周围以及基因组内部,占据将近50%的人类基因组。在哺乳动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TEs的活性和结构有利于基因组的的多样性。然而,在短期内,TEs激活也可威胁基因组完整性,进而导致肿瘤发生、病理性发育以及不育的发生。因此研究雄性生殖细胞中转座子的沉默机制对治疗男性不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健康研究所袁水桥教授发表了题为“UHRF1 suppresses retrotransposons and cooperates with PRMT5 and PIWI proteins in male 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1

  • 饶子和/王祥喜/歩志高研究团队合力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助力新型疫苗开发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随后病毒很快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紧迫需要研发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用于控制及预防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类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首次发现,至今有约100年的历史。近百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从非洲传播至欧洲、南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近一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呈现愈

    来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时间:2019-10-21

  • 北京大学、Salk研究院最新Cell:首次从单个细胞获得胚泡状结构

    生物通报道:从学校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然后结婚,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但其实还有一些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得更早:在精子使卵子受精,细胞开始分裂的头几天。前100个细胞(统称为胚泡blastocyst)的组织方式对怀孕是否成功,器官如何形成,甚至对以后的疾病(例如老年痴呆症)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模拟胚泡的形成方式。近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Salk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第一次从单个培养细胞中获得了小鼠胚泡状结构,即“blastoid”,从而避免了实验过程对天然胚胎的需求。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10月17日的Cell杂志上,这些培养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8

  • Cell Res:RNA甲基化调控R-loop形成及转录终止

    R环(R-loop)是一种由DNA:RNA杂合链和单链DNA组成的特殊染色质结构,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分布广泛且普遍存在。R环在很多关键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质修饰、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等,但其精确调控机制尚不清楚。m6A修饰作为信使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类型,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的发育、免疫、干细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肿瘤生成和转移等生命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为R环中RNA组分来特异调控R环水平,进而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近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课题组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课题组、任捷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m6A能稳定R环的形成,进而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10-18

  • 浙江大学最新发表Nature文章

    晶莹透亮的各类碳酸钙晶体是每个自然博物馆里必备的展品,但它们的形成要历经千万年的地质积淀。如果用目前人工方法来制造碳酸钙,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不过,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实验室里得到厘米尺寸的碳酸钙晶体大块材料,并且这些碳酸钙的制备过程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样按照模具形状长成各式模样。用这种全新方法做出来的材料具有结构连续、完全致密的特点,在3D打印和物质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北京时间10月17日,这项研究正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Nature》)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刘昭明博士,通讯作者是唐睿康。“此前,在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10-18

  • Science Advances:酶定向进化的超高通量筛选领域新进展

    岩藻糖基化是生物体内一类常见的糖基化修饰,在血型决定、免疫调控、神经发育以及肿瘤发生等生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含岩藻糖的糖链结构不仅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的关键分子标记,或作为潜在的抗肿瘤糖疫苗药物,或作为益生元广泛应用于婴儿配方奶粉、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保健药品等领域。自然界的岩藻糖基化反应由岩藻糖基转移酶(Fucosyltransferases, FucTs)催化,但催化活性通常较低,极大的限制了岩藻糖类的大规模应用。酶定向进化技术是指通过在实验室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进而有效改善酶的性能。由于其在酶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定向进化技术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7

  • 王勇、张鹏研究组合作揭示二萜糖基转移酶SrUGT76G1的催化机制

    2019年9月28日,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研究组与张鹏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a Plant Diterpene Glycosyltransferase SrUGT76G1”。该研究详细阐释了二萜类化合物糖基转移酶SrUGT76G1的底物识别与催化的分子机制。糖基转移酶介导的天然产物糖基化是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修饰方式,也是植物细胞维持代谢平衡的主要机制之一,决定了次级代谢产物的水溶性、生物活性、稳定性、毒性

    来源:中科院植生所

    时间:2019-10-17

  • 纳米反应器作用让胰腺癌检测“快准稳”

    胰腺癌致死率较高,在美国高达98%,有效的早期诊断可将胰腺癌五年生存率提高到67%。但目前针对胰腺癌的筛查只能是通过检测血液中CA19-9等特定蛋白生物标志物,仅能发现约30%的特异性,如何解决胰腺癌在临床检测中时间长、特异性差、早期精准检测难等难题倍受学界关注。经过多年研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钱昆研究员团队合作,创新性的提出将多功能氧化硅铂基纳米反应器应用于胰腺癌检测中。检测结果显示,其检出的标志物特异性高达92%,实现了代谢物的即时检测和分子分型,这不仅为纳米反应器在医学诊断应用中提出了新思路,还为胰腺癌患者的代谢变化提出了新见解,对疾病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潜在可能。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9-10-17

  • 福州大学唯一通讯单位发表Nature子刊文章:DNA损伤修复分子新机制

    生物体包括我们人类每天都会受到的紫外线辐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诱变造成体内遗传物质DNA的损伤,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细胞自身进行分裂时DNA的复制也会产生错误。而即便如此,为什么绝大部分生物体仍然可以维持其基因组的稳定性而正常生存呢?研究发现,机体内拥有一套保卫系统能够时刻监视并修复着DNA。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正是颁给了在分子层面上研究这种DNA修复机制的三位科学家。2019年10月14日,福州大学,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林忠辉教授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equence-specific Holliday Junct

    来源:福州大学

    时间:2019-10-16

  • PANDAS复合物在piRNA调控异染色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转座子(transposon)由冷泉港实验室Barbara McClintock(诺贝尔奖)首先在玉米中发现。转座子又被称为“跳跃基因”,类似于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转座子的“跳跃”可能会产生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动物不孕不育。有多种调控机制沉默转座元件并维持基因组完整性,例如组蛋白修饰和DNA的甲基化等。为了抵抗转座子,动物的生殖系统进化出了一类小非编码RNA——piRNA(Piwi-Interacting RNA)——来严格调控转座子的表达。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类似于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统。piRNA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6

  • 北京基因组所合作揭示RNA甲基化调控R-loop形成及转录终止机制

      R-loop是一种由RNA:DNA杂合链和单链DNA组成的特殊核酸结构,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分布广泛且普遍存在。R-loop在很多关键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质修饰、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确调控的机制尚不清楚。m6A修饰作为信使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类型,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的发育、免疫、干细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肿瘤生成和转移等生命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为R-loop中RNA组分的本源特征来调控R-loop水平,进而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任捷与清华大学生科院孙前文团队合作研究,发现m6A能稳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10-16

  • 同济大学第一单位发表Cell文章:证实生殖细胞应对病毒入侵的免疫应答机制

    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着一类跳跃基因,被称为转座子或跳跃子,它们绝大部分来源于几十万年前甚至数百万年前的病毒入侵,虽然接受了宿主基因组的教化,却仍未泯灭入侵的本性,时不时在基因组中四处找地占座。这种转座行为可能会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导致不育。在百万年的斗争中,生殖细胞进化形成了一类长度仅24-32碱基的小RNA,被称为piRNA,可以抑制转座子的转座行为。如果说抗生素是有机体抵抗细菌入侵的强力武器,那么piRNA是病毒入侵后生殖细胞中产生的护卫队。但piRNA如何应对病毒入侵的机制仍然不得而知。10月10日,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翁志萍联合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9-10-15

  • Cell Res:Dux在早期胚胎发育胚胎基因组激活中的作用

    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是受精卵获得全能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由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数量少的限制,ZGA过程的关键因子及具体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近来,三个课题组在Nature Genetics 同时发文三报导了Dux/DUX4转录蛋白可能是激活小鼠ZGA和人ZGA的关键因子。这三篇研究论文主要发现在肌肉细胞或ES细胞中过表达Dux/DUX4会激活一部分ZGA基因,但是Dux在体内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课题组与杨鹏教授课题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ecise temporal regula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5

  • 刘兴国、裴端卿等人再发新文 揭示iPS重编程因子解锁异染色质之谜

    2006年,日本科学家Yamanaka成功利用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诱导成了多能性干细胞(iPSC)。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前者处于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后者处于聚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两者的相互转换是细胞命运转变的关键。与体细胞相比,多能干细胞的染色质呈相对松散开放的状态,异染色质少。因此,体细胞重编程过程需要发生染色质的重塑才能成功诱导出iPSC来。许多研究团队在不同侧面的分子水平描述了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的变化。然而,哪个(些)重编程因子行使着解离体细胞的丰富异染色质的功能却还未被阐明。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刘兴国研究组和裴端卿研究组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4

  • 中国学者研发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载体

    中新网上海10月11日电 (孙国根 陈静) 慢性眼底疾病是导致人们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记者11日获悉,经过近8年攻关,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教授研究团队在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对治疗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据魏刚介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底疾病是导致人们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当下,治疗此类疾病采用的方法是,将获准应用于临床的眼科基因药物,通过眼内注射方法给药。这位专家表示,但由于基因药物分子量大、亲水性强,眼球的特殊保护机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9-10-14

  •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微型“血栓探测器”

    新华社南京10月11日电(记者陈席元)把一块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仅有正常血管十分之一厚的柔性传感器,将其贴在血管或心脏周围,就可在体外设备清晰记录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全身血压的细微变化,精准确定血栓位置。记者11日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冯章启教授课题组原创的这项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已完成动物临床医学评价,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对这类疾病进行预测与术后跟踪,是临床有效诊疗的关键。然而,目前各类分子筛查和影像学技术仍缺乏精准识别功能,冯章启课题组的新技术就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据论文第一作者李通博士介绍,课题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0-14

  • 浙大学者Nature Neuroscience发文:磁遗传学研究的困惑和前景

    利用磁场控制细胞或生物体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医疗潜力,因为这是一种比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侵入性更小、更快速的方法。2016年发表在《自然》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在神经元中特异表达铁蛋白(Ferritin)与Trpv1通道(温度敏感蛋白)的复合蛋白,可以刺激下丘脑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的活动,动物暴露在磁场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水平下降。2016年《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铁蛋白与TRPV4通道的偶联蛋白对机械力和温度变化都敏感,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表达这种蛋白导致动物倾向于停留在磁化区中。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线虫的特定感觉神经元中表达MagR(另一种磁感应蛋白)后,施加磁场导致蠕虫运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10-12

  • Hepatology:IRF2BP2参与Hippo信号通路,调控肝癌新机制

      继2019年初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之后,生命学院田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张雷研究员研究团队合作在肝脏病学国际期刊《Hepatology》上发表题为“The novel tumor suppressor IRF2BP2 regulates Hippo pathway in liver cancer via a feedback loo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IRF2BP2通过参与Hippo信号通路调控肝癌发生发展的新功能和分子机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9-10-12


页次:1388/2414  共48270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