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厦门大学等《Cell Reports》发表肿瘤形成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日,知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刊登了厦门大学和美国匹茨堡大学的最新研究论文“Impeded Nedd4-1-Mediated Ras Degradation Underlies Ras-Driven Tumorigenesis”。该研究指出, Nedd4-1介导的Ras降解受阻,可引起Ras驱动的肿瘤发生。本文通讯作者分别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创新中心的王洪睿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尹震宇教授。王洪睿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西奈山医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5

  • 李林研究组最新文章解析经典Wnt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林实验室的研究论文Thymine DNA glycosylase promotes transactivation of ß-catenin/TCFs by cooperating with CBP。这项研究揭示了碱基错配修复酶TDG参与经典Wnt 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促进下游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Wnt信号通路是一类在多细胞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决定了生物体早期胚胎发育多个环节,并且Wnt信号通路异常活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4-25

  • 中国科学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载体的结构奥秘

    一个困扰生物学界30余年的最基本问题被中国科学家破解了。 据来自中国科学院方面的确切消息,4月25日,美国Science杂志将以长篇幅研究论文形式报道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项关于30nm染色质高级结构解析的重大成果,标志中国科学家在这个现代分子生物学难题上的研究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该论文的评审人评论该成果是“目前为止解析的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在理解染色质如何装配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61年前,同样是在4月25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向世界宣告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信息如何传递这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4-04-25

  • 仿心肌运动人工心脏有望“解救”更多心衰患者

    4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精密心脏仪器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实验室研究人员探索新型动作技术驱动的仿心肌运动人工心脏,目前已研制出直径60毫米高度40毫米的人工心脏血泵样机,可模拟自然心室的血流运动,从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使更多的心衰患者聆听到永恒的心跳声。心脏移植是治疗严重心衰病人的黄金标准,但是捐赠器官的短缺限制了这种选择的临床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工心脏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临床。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使用人工心脏,两年生存率已超过60%。人工心脏技术正在由为心脏移植提供桥梁向永久心脏辅助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人工心脏平流式血泵,虽具有体积较小、易植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5

  • 填补中药标准化缺失“短板”

    去年,美国药典会将丹参的标准作为中药进入美国药典的典范,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制定的第一个进入美国药典的中药标准品种。这项研究成果就来自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果德安领导团队起草并制定了丹参的标准。 今年年初,果德安凭借其在2013年取得的多项殊荣,当选为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谈及取得的成绩,果德安说,这离不开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建立中药炮制规范 据常州市中医院院长张琪介绍,在国家标准中明确炮制标准的药材仅占全部药材的2.7%,绝大多数处于空白状态。 “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现有的标准在生产、经营、使用、检验上没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5

  • 南方医科大等《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结直肠癌研究新论文

    生物通报道:2014年4月21日,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最新研究论文“Regulation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Stemness,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an miR-200c-Sox2–Negative Feedback Loop Mechanism”。该研究证实了结直肠癌肿瘤发生与miR-200c相关联的一种全新机制。本文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的李学农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转移与抗转移;肿瘤病理诊断与分子诊断。近年主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4

  • 中国学者连发PNAS等两篇文章 解析病毒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tick-borne segmented RNA virus contains genome segments derived from unsegmented viral ancestors ”的文章,发现了第一个从单片段病毒祖先中进化出基因组的多片段RNA病毒,这将有助于解析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多样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永振教授,张永振教授一直致力于病毒生物学研究,在传染病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RNA病毒基因组有单一片段RNA分子,和多个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4

  • 组蛋白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调控的新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研究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Cell Science分别发表题为“HSCARG, a novel regulator of H2A ubiquitin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RC1 ubiquitin E3 ligase a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cell proliferation”和“RNF168-mediated H2A neddylation antagonizes its ubiquitination and regulates DNA damage rep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4-04-24

  •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破译芝麻抗衰老功能密码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芝麻基因组破译工作近日顺利完成。这项研究分析了芝麻高含油量和特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性成分芝麻素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专业刊物《基因组生物学》上。  据项目主持人、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秀荣介绍,芝麻油保存期明显长于其他食用油,原因在于芝麻中含有特殊物质芝麻素。芝麻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增加油质的稳定性,临床已证实芝麻素具有治疗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科研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研究发现,芝麻素合成关键基因仅存在芝麻中,芝麻种子发育早期的差异表达,对芝麻素的合成和积累有重要影响。研究团队发现,芝麻约含有27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4-24

  • 成都生物所揭示干旱胁迫下大熊猫主食箭竹抗氧化防御机制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干旱强度和受旱区域不断增加,并开始由干旱半干旱区向湿润区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屡屡发生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灾害。干旱作为一种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子,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箭竹是我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山地森林中的林下植物,也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但箭竹作为浅根系植物对水分需求较高,在干旱年份常会遇到箭竹出笋少或不出笋以及竹叶脱落甚至提早开花死亡的现象,使大熊猫面临缺食危机。然而,有关箭竹抗旱机制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下生态学学科组研究员潘开文课题组刘成刚、王彦杰等人对干旱胁迫下大熊猫主食箭竹抗氧化防御机制

    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4-04-24

  • 华南农大潘庆华等揭示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军备竞赛分子机制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潘庆华课题组以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k为研究对象,首次阐明了寄主植物的抗病基因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之间存在的阶梯性“军备竞赛”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分子植物与微生物互作》。 自然界的寄主生物与其病原物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军备竞赛”。稻瘟病既是农作物中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又是研究寄主生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如何了解和把握寄主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共进化的分子机制,是植物病理学、植物遗传育种学以及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潘庆华课题组利用群体遗传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4

  • 污染大米或成居民暴露重金属最大风险源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污染大米成为居民暴露重金属的最大风险源。相关研究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 据介绍,湖南、江西、广东北部等地区是典型多金属成矿带,矿冶活动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如大宝山矿区周边的新江镇上坝村村民癌症发病率高,癌症致死率高达56%,成为全国闻名的癌症村。有科学家指出,环境中重金属即使剂量较低,也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甚至导致癌症。 因此,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庄萍等科研人员对大宝山矿区周边居民癌症高发与食物重金属污染是否有关,饮食途径中不同暴露参数对风险度的贡献率如何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4

  • 中山大学PNAS发表免疫信号调控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基底脊索动物中A20/ABIN通过改变泛素化蛋白,介导了NF-κB信号通路抑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山大学的徐安龙(Anlong X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徐教授主要从事各种不同进化地位物种的免疫基因与分子的功能与演化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在Nature、NEJM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延伸阅读: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 )。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核转录因子,可以被细胞因子(如TNF、IL-1)、细菌、病毒、免疫刺激剂等多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3

  • 新一代国产基因测序仪样机研制成功

    4月18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和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春举办国产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样机观摩研讨会,向国内基因测序领域专家和应用单位代表展示这一合作成果,并向社会公开征集部分应用单位进行免费测试使用。 目前市场上所有的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和试剂均需进口。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我国在测序仪器和试剂上的投入就超过20亿元。此次由中科院基因组所等联合开发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样机,是在技术性能上唯一可匹敌国际市场主流产品的国产基因测序系统。该系统与国外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相比,已成功解决“读长较短”这一关键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该基因测序仪已达到和部分超越国际主流设备技术指标,其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3

  • 上海交大进一步阐述尼古丁等环境毒物的降解机制

    在烟草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尼古丁等烟碱类化合物的固体和液体废弃物,易进入地下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降低烟草废弃物中尼古丁含量对于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恶臭假单胞菌S16能够以尼古丁作为底物生长并将其完全矿化,在降低烟草中尼古丁含量和处理烟草废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假单胞菌属中参与重要环境毒物尼古丁分解代谢的一个新的调控蛋白NicR2与DNA的结合方式,发现NicR2虽然包含helix-turn-helix (HTH) motif,其结合DNA的方式却与β-片型调控蛋白类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HTH型调控蛋白结合DNA的模型。该研究成果《A

    来源:生物帮

    时间:2014-04-23

  • 肺癌细胞中异常剪接的关键调控因子

        Pre-mRNA可变剪接是一种增加基因组多样性和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剪接事件发生异常变化。然而,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异常剪接事件是如何产生的,异常剪接产物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产生什么影响。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是癌症相关致死的头号杀手。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因此,需要更全面地认识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以期发现可靠的早期标志物和有效的治疗靶标。  在该项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宗峰阳、傅兴博士以及其他同事通过多种实验与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发现RNA结合蛋白QKI在非小细胞肺癌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4-23

  • 南开大学Cell子刊解析线粒体自噬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Regulatory Signaling Loop Comprising the PGAM5 Phosphatase and CK2 Controls Receptor-Mediated Mitophagy”的文章,发现了线粒体自噬通路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并由此揭示了一种调控信号环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佺教授,以及朱玉山副教授,其中陈佺教授主要从事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线粒体动态变化调控和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分子机制,肿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2

  • NIBS王晓东发表Molecular Cell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LKL Causes Necrotic Membrane Disruption upon Phosphorylation by RIP3”的文章,发现了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关键蛋白:RIP3的特异性底物蛋白MLKL,参与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具体分子机制,这将有助于深入探索细胞程序化坏死作用过程,也为检测细胞程序化坏死提供了新工具。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Molecular Cell杂志封面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2

  • 浙大: 测序鉴定小白菜花粉发育阶段miRNAome

    花粉发育是开花植物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microRNAs(miRNAs)是有调节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发育和应激反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对miRNA在开花植物有性生殖上的功能了解有限。为此,浙江大学曹家树教授领衔团队对参与花粉发育过程的miRNA做了深入探索*,成果发表在近期的BMC Genomics上。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两个独立小RNA文库,分别来自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雄性不育系(Bcajh97-01A)和雄性可育系(Bcajh97-01B)的花蕾,然后进行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04-22

  • 蓝柯研究组J. Virol发布卡波氏肉瘤病毒潜伏感染建立新机制

     4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蓝柯组的研究论文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Encoded LANA Interacts with Host KAP1 to Facilitate Establishment of Viral Latency(《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潜伏态核抗原与宿主KAP1分子相互作用促进病毒潜伏感染的建立》)。  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是一种致瘤性疱疹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特征:存在潜伏感染和裂解性复制两种不同的生命周期。在宿主原发感染KSHV后,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4-22


页次:1389/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