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周军团队发现“纤毛病”或与一种肿瘤抑制蛋白有关
■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吴军辉 记者冯国梧)多趾、不育、肥胖症、视网膜变性、多囊肾、肿瘤……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疾病已被科学界证实,均与人体细胞上一种叫做“纤毛”的结构发生异常密切相关。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军教授领衔的“细胞骨架与疾病”课题组发现了纤毛发生的新机制:在细胞纤毛形成过程中一种名为“CYLD”的肿瘤抑制蛋白发挥了关键作用。经过反复试验,课题组绘制出了CYLD蛋白调控纤毛发生的完整路径。近日,《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纤毛突出于细胞表面,长度为几到十几微米、富含微管的毛发状结构,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中。课题组成员杨云帆博士介绍说,
-
内蒙古大学基因组研究揭示骆驼沙漠适应性机制
沙漠生存动物能忍受普通生物不能容忍的高温、缺水的环境,过去人们对动物的沙漠适应性基因机制知之甚少。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城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骆驼科的三个物种:双峰驼、单峰驼、羊驼的基因组序列,首次从基因层面剖析了骆驼科的沙漠适应性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 科研人员分别对一头双峰驼,一头单峰驼和一头羊驼提取血液DNA进行了高深度全基因组从头(de novo)测序,并同时结合双峰驼的转录组数据,研究骆驼的沙漠适应性以及骆驼科物种的进化历程。群体历史规模分析显示这三个物种的群体规模与地质年代变化
-
华人学者《Neuron》解析为什么越抓越痒?
生物通报道:我们都知道,抓痒只会越抓越痒。最近,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抓痒可引起大脑释放血清素(5-hydroxytryptophan,5-HT,5-羟色胺),它可以加剧瘙痒的感觉。这项研究是在小鼠中开展的,最近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euron》。在人类中,存在着痒和抓的恶性循环,这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可能打破这种循环,特别是患有慢性瘙痒的人。本文通讯作者是华盛顿大学瘙痒研究中心主任陈宙峰(Zhou-Feng Chen)博士,陈博士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上世纪90年代初赴美深造,先是在德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接着又在加州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开始在密苏里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
10月23日,《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付巧妹博士为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题目是《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前的现代人基因组》(Genome sequence of a 45,000-year-old modern human from western Siberia)。该文系与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西班牙等国的学者联合撰写,所发布的DNA数据是迄今为止提取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序列。 2008年,俄罗斯的一个名为Nikolai Peristov的艺术家在西伯利亚西部沿额尔齐斯河(Irtysh)寻找象牙时,
-
Nature Genetics:中国科学家破译金丝猴基因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诺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金丝猴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为解析金丝猴适应植食性的分子机制、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11月2日在线发布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s),疣猴亚科(Colobinae),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与大熊猫齐名,是国宝级保护动物。疣猴亚科是旧大陆猴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类似反刍动物的复杂的胃,其肠道微生物可以发酵和消化纤维素,具有独特的植食性适
-
我学者发现新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
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坏死小体蛋白复合物RIP1-RIP3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核糖核酸(RNA)病毒感染诱导的炎性小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从而发现一条新的天然免疫抗病毒信号通路,为病毒感染相关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该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免疫学杂志《自然·免疫》上。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周荣斌教授研究组、田志刚教授研究组与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 据介绍,病毒感染可以诱导天然免疫系统中炎症反应的发生,机体依靠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清除病毒感染,从而维持机体的健康。但另一方面,如果炎症反应过度活化或者持续存在,病毒感染就
-
上海生科院揭示CK2调控组织生长的双重作用
10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张雷研究组关于Hippo(Hpo)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Drosophila CK2 promotes Wts to suppress Yki activity for growth control”,揭示了激酶CK2在调控组织生长方面具有双重作用。 Hpo信号通路通过协调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来控制组织器官的大小,并且在果蝇和高等动物之间高度保守。作为一个抑癌信号,该通路成员的失活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ts是Hpo信号通路中的核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11-03
-
天津工生所ω-转氨酶研究取得新进展
手性胺和非天然氨基酸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精细化学品、化妆品、食品和农业等众多领域。ω-转氨酶能够拆分伯胺消旋体和催化前手性羰基底物的不对称加氨,催化条件温和,反应无需额外的辅酶循环,且具有较高的催化速率和立体选择性,有利于实现手性胺类化合物的绿色生产。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朱敦明研究员和吴洽庆研究员带领的生物催化反应机理及应用团队针对新ω-转氨酶的生物催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基因数据库中筛选鉴定出一种新的(S)立体选择性ω-转氨酶((S)-TA)和五种新的(R)立体选择性ω-转氨酶((R)-TA),并测定了其酶学性质,进行了水相和有机相催化应用试验。 来自Burkholderi
来源: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时间:2014-11-03
-
大连化物所在海洋生物多糖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1802)组在海洋生物多糖材料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2014,18,1606-1610. DOI: 10.1002/marc.201400267)上。 以海藻酸钠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多糖材料来源广泛、生物安全性高、可降解,并且具有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用材料及药物传递系统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研究。科研人员在对海洋多糖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发现了海藻酸钠形成的聚合物具有抑制胰蛋白酶酶解这一新的生物学特性。该聚合物通过缠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4-11-03
-
版纳植物园揭示多种碳源对斯达油脂酵母产油的影响
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碳源转化为菌体内大量储存的油脂。与其它生物柴油的原料油相比,微生物油脂生产周期短、不占用耕地和淡水资源且可规模化管理和生产,因此成为生物柴油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发高油脂含量微生物资源、增加微生物的油脂产量、降低微生物产油成本等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共识。葡萄糖是微生物油脂生产常用的底物,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本太高。为降低微生物油脂的生产成本,探索产油微生物的发酵底物范围、利用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水解物作为发酵底物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艺植物育种研究组王如玲等研究人员以产油微生物斯达油脂酵母 (Lipo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4-11-03
-
海水里种出稻谷 破解“抗盐性”世界难题
本月中旬,众多著名水稻专家赶往湛江。他们此行,只为3个字—海水稻。 28年前,广东湛江果农陈日胜偶然在海滩上发现几株奇异稻种,经过一年一年试种,稻子可以迎着海潮生长,这就是“海水稻”。2012年起,湖北荆楚种业公司与陈日胜联手,在全国选点试种,展开有序研发,并取得突破。 我国有盐碱地、荒芜海滩共十几亿亩。能在咸水中生长的“海水稻”一旦试种成功,这些荒地可望焕发生机,这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而一旦确认“海水稻”属于野生稻,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具有世界性意义。 稻蔸乘上飞机“旅行” 10月14日,段洪波携带一株稻蔸,从武汉乘飞机赶往广东湛江。 这株稻蔸乍看并不打眼,却并非人们熟知的
-
Nature:中国建立首个国家转化医学中心
生物通报道 过去的十年,中国在科研、尤其是生物医学科学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随着国家医疗保健费用在过去的几年不断攀升,一些批评人士认为投资并未得到回报。现在,一群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希望通过本月在上海开建国家转化医学中心来提高这些投资收益。这一投资达10亿人民币(1.63亿美元)的中心预计将在2017年完工,这是即将建立的五大机构之一,旨在通过让研究人员、医生和患者齐聚同一屋檐下,建立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中国的生物学家们在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结构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引人瞩目的进展,但在药物和其他医疗产品方面却产出甚少。杜克大学癌症研究人员王小凡(Xiao-Fan Wang
-
孙兵、刘勇军研究组PNAS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细菌感染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机体需要先天免疫系统提供的保护。炎性体(Inflammasome)是机体感知致病菌的一种平台,这种多蛋白复合物能够激活caspase-1,诱导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加工和分泌。细菌RNA能够激活人类和鼠类巨噬细胞的NLRP3炎性体。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深入研究了人类NLRP3炎性体对不同类型细菌RNA的感知。这一成果发表在十月二十九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孙兵(Bing Sun)研究员和刘勇军(Yong-Jun Liu)教授。研究人员发现,细菌的全部三种RNA(mRNA
-
Nature关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生物通报道 中国给自己下了一个不安的结论:它的科技资金投放系统状况不佳。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性国家,中国在过去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已显示出一些明显的成功迹象:其太空计划蓬勃发展,在基因组测序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并建立了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但在此外表下的一些裂痕却揭示出了隐约的不安:中国并没有从科研经费投资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这些疑虑似乎已经达到了临界点。现在的中国启动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改革及反腐运动,旨在让这个国家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中国朝着这条道路坚持到底,将必定会对科学造成巨大的影响(延伸阅读:Science:中国即将实行科技经费重大改革 )。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科学领域效率低下
-
周树堂研究组PLoS等多篇文章解析生殖调控机制
昆虫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例如,每只雌性飞蝗产卵达300-400粒。与果蝇不同,飞蝗的卵小管属于无滋式,即卵小管没有滋养细胞,卵成熟所需的营养和大分子主要在脂肪体中合成,通过血淋巴运输到发育中的卵母细胞。而且,飞蝗的卵子产生包括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成熟主要是由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调控。但是,对以飞蝗为代表的具有无滋式卵小管及由保幼激素调节的生殖过程的分子机理缺乏了解,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 细胞多倍性在昆虫脂肪体、卵泡细胞、滋养细胞、中肠和唾液腺中广泛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也受昆虫激素例如保幼激素的调节,但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不清楚。
-
科学家首证RNA编辑对蚂蚁等级分化具关键作用
庞大的蚁群蚁后、工蚁等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严格的等级分化,是什么让看似低等的小昆虫有着如此社会化的属性呢?近期,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解开了这一谜题,相关研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作为一种真社会性昆虫,切叶蚁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其行为模式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有研究认为,动物的等级分化主要通过基因差异表达,DNA甲基化以及组蛋白修饰等分子机制决定,然而对于基因转录后调控机制的影响却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利用链特异性RNA-seq以及DNA重测序技术,结合自主研发流程对切叶蚁不同等级的处蚁后和大、小工蚁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检测,平均获得了1100
-
河北农业大学首次完成枣全基因组测序
日前,记者从河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刘孟军带领的枣研究团队经多年努力,终于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枣树的全基因组测序,并使枣树成为世界鼠李科植物和我国干果树种中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 2010年,刘孟军带领研究团队,在20多年科研积淀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枣树探月工程”,即完成我国原产重要果树——枣树的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河北农大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国际园艺学会枣工作组等密切合作,30多名科技人员历经3年多艰辛努力,终于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枣树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据刘孟军介绍,该研究成果将对揭开枣树进化和生长发育之谜、加速枣树
-
华南理工,华大基因Nature子刊首证RNA编辑对蚂蚁等级分化具关键作用
庞大的蚁群蚁后、工蚁等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严格的等级分化,是什么让看似低等的小昆虫有着如此社会化的属性呢?近期,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解开了这一谜题,相关研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作为一种真社会性昆虫,切叶蚁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其行为模式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有研究认为,动物的等级分化主要通过基因差异表达,DNA甲基化以及组蛋白修饰等分子机制决定,然而对于基因转录后调控机制的影响却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利用链特异性RNA-seq以及DNA重测序技术,结合自主研发流程对切叶蚁不同等级的处蚁后和大、小工蚁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检测,平均获得了11
-
王红阳院士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通过TLR4与肿瘤细胞释放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l(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相互作用,血小板促进了肿瘤转移。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28日的《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Hong-yang Wang)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鄢和新(He-Xin Yan)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迄今在Cancer Cell、Nature等有影响的
-
曹晓风实验室PNAS发布表观遗传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拟南芥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3(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3,PRMT3)可影响核糖体RNA前体(pre-rRNA)加工,是核糖体生物合成的必要条件。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曹晓风(Xiaofeng Cao)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DNA 及组蛋白甲基化和小分子RNA 调控机理。曾于2008年获得美国杜邦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奖”(延伸阅读:曹晓风课题组PNAS解析水稻小RNA合成调控 )。核糖体是存在于各种细胞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