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明年到期 商业化前景不明

    中新社武汉10月20日电 (记者 张芹)“证书明年就到期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出台,再申请有什么意思。”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该校两个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品种依然没有获得品种审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商业化种植遥遥无期。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单位,2009年,农业部为其研发的含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颁发了安全证书。同时强调,颁发安全证书不等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我们用了11年的时间去申请这两张证书,现在觉得离商业化种植的道路更加远了。”张启发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水稻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13-10-22

  • 研究人员繁育出金龙鱼F2代群体

    (记者彭科峰)10月14日,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繁育出金龙鱼F2代幼鱼2窝共计80尾。 金龙鱼是远古遗存物种,是华盛顿公约保护名录I类水生动物。此次成功繁育金龙鱼F2代,标志着珠江水产研究所将有资格申请CITES龙鱼繁殖场证书,成立中国大陆首个进行金龙鱼繁育和贸易的金龙鱼繁殖场。 为突破金龙鱼F2代繁育技术难关,珠江水产研究所专家进行了多年的技术攻关,在不可能完全模仿原产地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通过科学设计和使用人工生态等方法,改造养殖池塘,科学饲养给饵,设计建造室内饲养自动控制系统,摸索产卵条件,攻克了亲鱼池塘驯化养殖和亲鱼性腺发育技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10-22

  • 中国学者同日发表3篇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分别在免疫学、自噬和癌症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研究论文于10月17日分别发表在Cell旗下的子刊《免疫》(Immunity)、《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和《细胞报告》(cell report)杂志上。Circulating Precursor CCR7loPD-1hi CXCR5+ CD4+ T Cells Indicate Tfh Cell Activity and Promote Antibody Responses upon Antigen Reexposure. Immunity, Volume 39,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21

  • 北大张慧课题组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人类癌细胞中多能干细胞蛋白Sox2是脱甲基酶LSD1的一个重要下游靶点。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0月17日的《Cell Report》杂志上。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学技术学院的(Hui Zhang)张慧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叶涛(Tao Y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慧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癌症遗传学、染色体多倍性及基因组稳定性调控、蛋白质水解及疾病等。叶涛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与药物、临床前先导化合物的合成与优化、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基于细胞周期控制的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21

  • 第二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封面文章:抑癌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MPK Activa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tform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发现一种药物:二甲双胍对肝癌具有抑制作用,这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治疗方案。 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发表在10月1日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这是肿瘤学领域的主要国际期刊,旨在发表肿瘤学研究临床前沿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教授,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21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文章 获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近日,生物材料学领域权威杂志《Biomaterial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胡荣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The use of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 to encapsulate bortezomib and improve efficac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rapy ”。 该论文报道了通过使用空心二氧化硅纳米球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HMSNs) 负载蛋白酶体抑制剂类化疗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0-21

  • 厦门大学最新文章揭示癌基因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科院,佐治亚摄政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P1 and GSK3β Cooperate to Promote c-Jun Degradation and InhibitBreast Cancer Cell Tumori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癌基因c-Jun在乳腺癌细胞中的降解途径,并提出GSK-3泛素连接酶COP1具有协同抑癌作用,这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oplasia杂志上,文章第一作者是厦门大学韩家淮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邵靖,通讯作者为黄双(Shuang Huang,音译)。据介绍,c-Jun是AP-1转录因子的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21

  • 浙理工:测序揭示鲨鱼肝脏再生相关miRNAs

    大量的证据表明,microRNAs(miRNAs)丰富地存在于肝脏中,并对肝脏的发育,再生及疾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肝脏疾病与海洋生物的研究,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吕正兵教授,领衔其团队,对条纹斑竹鲨肝脏的miRNA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刊的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虽然条纹斑竹鲨的基因组测序尚未完成,但最近提出的叶吻银鲛(callorhinchus milii)基因组是一个软骨鱼类基因组理想模型。因此,研究人员使用叶吻银鲛基因组预测pre-miRNA的发夹结构。通过小RNA测序,共有91个已知的miRNA和166个假定候选的miR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3-10-21

  • 科学家发现膀胱癌新突变基因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与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及分离(SCCS)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于2013年10月13日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  中国男性膀胱癌的年发病率已达十万分之八,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对其却没有充足的基因组学数据。  来自华大基因和深圳市二院的科研人员对99个膀胱癌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共发现13个重要的新突变基因和24个已知突变基因。在所发现的新突变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STAG2基因显得尤为特别,该基因与SCCS过程息息相关。科研人员发现STAG2基因发生了高频非同义突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10-21

  • 浙江新发禽流感病例病毒基因未发生明显变异

    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省应急检测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亦愚10月18日在杭州表示,省疾控中心对浙江省15日新报告的一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患者体内的病毒与今年上半年的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未发生明显变异。浙江省卫生厅15日通报,绍兴县一名35岁的男性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浙江省今年秋季报告的第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也是自今年9月来,中国报告的首起禽流感病例。在获得确切诊断结果后,浙江省疾控中心连夜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了基因扩增。经过1天半的测序,得到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与今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序列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0-21

  •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研究人员在一种新发现的爬虫或浮游动物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早,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 生物通报道: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helicerate neural ground pattern in a Cambrian great appendage arthropod”的文章,在中国西南地区昆明附近著名的澄江区域,发现了一种3厘米长的动物(一英寸多一点)化石,这种动物具有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神经系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云南大学的侯先光教授,以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Gregory D. Edgecombe教授,其中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8

  • 苏州大学JBC发表癌症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抗寄生虫要氯碘羟喹(clioquinol,CQ)可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活性诱导白血病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凋亡。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苏州大学的毛新良(Xinliang Mao)教授,其多年从事药物研究,在分子肿瘤学、肿瘤药理学、药理毒理学、基因靶向药物研究、前体药物的高效筛选、依据结构活性关系的新药设计、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临床药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发表SCI研究论文近20篇。乙酰化是指发生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的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作为一种表观遗传调控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8

  • 南方医科大学Hepatology丙肝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丙型肝炎病毒(HCV)/ GB 病毒B (GBV-B)嵌合体,成功构建出了普通狨猴(common marmose)慢性肝炎模型,这一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的黎诚耀(Chengyao Li)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液安全和分子病毒免疫。重点围绕输血传播病毒或病原微生物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诊断、预防与治疗等研究。近年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炎,具有“高隐匿、高漏诊、高慢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8

  • 两项中国学者研究解析关键通路的新功能

    生物通报道:Hippo信号转导通路是几年前发现的一个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发现Hippo信号通路是参与调控器官大小发育的关键信号通路,这一观点首先在果蝇中被发现,后来的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Hippo有相同的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条信号通路还调控干细胞自我更新及组织再生,特别是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这一通路的研究不但是发育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而且对人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近期两项研究分别在干细胞调控,以及对癌症的抑制作用方面取得了新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拓宽Hippo信号转导通路的功能作用,也将促进多通路研究的延伸。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8

  • 中国文化下“家庭我肯定”对自我的保护作用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们可能每天都会遇到挫折、批评或压力,如:被老师或领导批评、考试或应聘失败、被歧视或不公正对待等。这些负面信息、反馈或经历,或多或少都会对“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威胁。这种“自我威胁”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给个人带来多种消极影响,如情绪低落、抑郁、认知偏差、行为绩效下降等。人们可以通过向下的社会比较(如“小明还不如我呢”)或否认威胁信息的有效性(如“这个评价是不客观的”)等手段或方法来避免或减轻自我威胁的消极影响。这些防御性的方法虽然有用,但却不利于个体的长期进步。西方大量研究表明,“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即对自我的能力、价值进行肯定)

    来源:心理研究所

    时间:2013-10-18

  • 印遇龙小组发现复合抗菌肽可修复仔猪肠道损伤

    (记者成舸 通讯员张梅)近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一项研究证实,具有抗菌活性的复合抗菌肽对断奶仔猪的肠道具有损伤修复作用,可缓解呕吐毒素诱导的系列猪场病对仔猪的毒害。相关研究成果以两篇文章的形式,发表于美国动物科学学会10月出版的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抗菌肽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被公认为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而呕吐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伴随着谷物的生长过程而产生,不易预防,严重影响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目前,在饲料生产环节已有不少控制毒素污染的手段,但从动物机体自身抵抗毒素侵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该所研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0-18

  • 武汉大学、中科院Nature子刊绘制东亚钳蝎基因组图谱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东亚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由此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节肢动物适应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10月1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武汉大学的李文鑫(Wenxin Li),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亦学(Yixue Li)研究员以及李轩(Xuan Li)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其出现在寒武纪,在过去的500多万年里放射状地进化出了百多万种不同形状的物种,其中包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7

  • 浙江大学生科院JBC解析Hippo抑癌通路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斌教授实验室2013年10月8日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发表研究论文“Phosphorylation of angiomotin by Lats1/2 inhibits F-actin binding, cell migration and angiogenesis”,其中赵斌博士是本文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代晓明是本文第一作者。Hippo信号转导通路在器官大小调控、癌症发生、组织再生、以及干细胞的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该通路的核心部分是一个由Mst1/2和Lats1/2蛋白激酶组成的激酶链组成。激酶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由底物决定,然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3-10-17

  • 中国科学家找到新型致病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新可能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市二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99个膀胱癌患者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发现了与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及分离(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and segregation, SCCS)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13日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膀胱癌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而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是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多发生于4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10-17

  • 金头蜈蚣所含物质镇痛超吗啡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团队与澳大利亚Glenn King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的抑制剂多肽具有比吗啡更强的镇痛作用。该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   蜈蚣常用于治疗中风和疼痛等疾病。赖仞团队对蜈蚣来源的活性多肽及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蜈蚣神经毒。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与Glenn King团队合作,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到专一的钠离子通道1.7(NaV1.7)亚型抑制剂多肽。该通道的选择性抑制剂几乎可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其高度选择性抑制剂是目前镇痛药物研发的热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0-17


页次:1399/2114  共42269篇文章  
分页:[<<][1391][1392][1393][1394][1395][1396][1397][1398][1399][14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