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胚胎干细胞源心血管前体细胞及其分泌因子促进缺血/再灌损伤心肌修复
2月2日,Stem Cell Transl Med在线发表了杨黄恬研究组题为"Neurotrophin-3 contributes to benefits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against reperfused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心血管前体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hCVPCs
-
背靠背两篇Cell论文 中国学者揭示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演化过程中的遗传创新基础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登陆事件发生于有颌类的硬骨鱼类群。现生硬骨鱼类包含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这两个类群中物种数量最为繁盛的是肉鳍鱼类中的四足动物(成功登陆的脊椎动物类群)以及辐鳍鱼类中的真骨鱼类。相对于这两个最为繁盛的类群,硬骨鱼类的基部类群物种数量相对稀少,但却隐藏着祖先演化所遗留的痕迹,有“活化石”之称。 2月5日凌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Cell分别以African lungfish genome sheds light on the vertebrate water-to-land transition和Traci
-
利用仿生肠芯片研究新冠病毒感染诱发肠组织损伤获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已导致全球大流行,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仍有20%~50%的患者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甚至肠道穿孔等。另有报道在COVID-19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可发现病毒RNA,提示肠道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攻击的另一个主要靶器官。尽管已有基于细胞和动物水平的感染模型,但针对新冠病毒诱发肠道感染的研究并不多,感染机制仍不清楚。特别是现有研究模型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尚难以反映人体肠道组织界面、多细胞组成及粘液分泌等器官特异性关键特征。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昆
-
中国地质大学NSR发文:上下游联动检测系统揭示细胞周期依赖性端粒酶活性表达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因此,发展和实现细胞内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对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自2009年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以来,端粒酶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端粒酶的活性在正常人体组织中是被抑制的,但在约90%的癌细胞中会被重新激活。大多数肿瘤细胞能够在细胞分裂期(S期)维持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的长度和稳定性,从而维持肿瘤细胞的永生化。因此,端粒酶可以作为癌症鉴定的重要标志物。传统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有直接检测(端粒重复序列延伸法)和间接检测法(检测TERT的mRNA或蛋白表达),但这些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都是基于整体细胞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1-02-07
-
北大学者Cell发文,揭示多癌种内髓系细胞特征图谱
2021年2月4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步召德课题组和季加孚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A Pan-Cancer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Atlas of Tumor Infiltrating Myeloid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单细胞水平对15个癌种内肿瘤浸润髓系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刻画,比较了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不同癌种内的特性,为靶向不同癌种内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肿瘤具有复杂的生态
-
同济大学Nature子刊揭示心跳“中枢”的调控网络和标志物
人类心脏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跳动,从而输送血液到全身脏器,维持生命的正常机能。心脏跳动的控制“中枢”或者说最高司令部为窦房结。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类就发现了窦房结,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它的认识还相当贫乏。窦房结位于心房之中,窦房结不但体积小,其实质细胞也很少,而且细胞的分离和功能分析也比较有难度,这些阻碍了国际上对窦房结的研究的进程。最近,同济大学学者借助起搏细胞分离技术、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技术、细胞影像学技术、基因修饰技术、细胞诱导分化技术和系列电生理学技术,从单细胞分辨率水平解析出了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核心基因调控网络,同时发现了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潜在重要前景的生物标志物。多个问题困
-
Advanced Science:CD146促进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
CD146分子于1987年作为黑色素瘤标志分子被发现。其后30余年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该分子在胚胎发育、免疫应答以及肿瘤、炎症及自身免疫病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卜鹏程课题组与中科院院士阎锡蕴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上,合作发表了题为CD146 is a Novel ANGPTL2 Receptor that Promotes Obesity by Manip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Energy Expenditure的论文,首次报道了CD146分子在脂肪细胞分化、脂质代谢及能量稳态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抗CD146抗体
-
鱼是怎么爬上陆地的?华大等机构同期2篇Cell论文揭示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之谜!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北京时间2021年2月5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华大主导及参与的两篇研究论文 “Tracing the genetic footprints of vertebrate landing in non-teleost ray-finned fishes”和“African lungfish genome sheds light on the vertebrate water-to-land transition”。两项姊妹篇研究解析了原始辐鳍鱼类的塞内加尔多鳍鱼、匙吻鲟、弓鳍鱼和鳄
-
Nature亮点推荐厦门大学深海塑料生物群落最新研究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西北大学、德国巴伐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ZSM)等合作单位在国际著名环境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大型塑料堆──深海海床上的生物多样性新热点”,并被选为封面文章。2021年1月28日,该研究被《自然》杂志(Nature 2021, 589: 459)遴选为研究亮点予以报道。该研究使用了“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西沙海槽9次下潜的样品、“嘉庚”号在南海陆坡4个航次的对比性样品,以
-
中科大学者Molecular Therapy报道高效诱导分化成熟红细胞的新体系
中国献血量日益增长,但仍供不应求。目前红细胞和其他血液制品主要来源于志愿者外周血捐献,供者不足、感染风险、稀有血型缺乏等仍是世界性的输血难题。早期研究者通过优化体外诱导方法和培养体系将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但由于造血干细胞及红系祖细胞体外扩增能力非常有限,导致获得的红细胞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红细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研究逐渐发现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的红系祖细胞脱核效率非常低,难以产生足够的成熟红细胞。因此,如何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功能性的红细胞,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近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程临钊教授领导的课
-
上海交大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发文: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新策略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杨选明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with antigen-independent OX40 signaling mediate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并被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杂志online图文推荐。该研究首次发现抗原非依赖OX40信号,为提高CAR-T细胞抗肿瘤活性、突破实体肿瘤治疗挑战提供了新策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杨选明为通讯作者,上海交通
-
Nature子刊:CREPT通过调控小鼠肠干细胞功能促进肠道上皮再生
结直肠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而几乎所有的肠癌细胞都来源于肠上皮细胞。肠上皮的持续更新能力主要由腺窝内的肠干细胞来维持。研究较多的肠干细胞是Lgr5阳性干细胞。干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以及调控干细胞的信号因子,在维持干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肠上皮细胞稳态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对于揭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月11日,清华大学常智杰教授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EPT通过调控小鼠肠干细胞功能促进肠道上皮再生》(CREPT is required for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LIGHT是高致病流感肺损伤的重要促炎因子
流感病毒侵入下呼吸道后,损伤支气管粘膜上皮和肺泡微血管。机体启动炎性免疫反应,清除病毒,修复损伤组织。然而,危重症病毒性肺炎,包括流感和新冠肺炎,常因过度的促炎因子释放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血症(sepsis),病死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常见的病毒性肺炎致病因子,然而该家族另一成员LIGHT在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中的作用鲜有研究。 1月26日,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唐宏课题组的研究论文“LIGHT of pulmonary NKT cells annihilates tissue protective alve
-
北大学者Science Advances揭示亚实性肺腺癌结节肿瘤微环境特征
随着低剂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 技术在肺癌筛查中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比例大幅度提高[1]。依据在CT下能否完全遮盖肺实质可将肺结节分为实性和亚实性两类,而亚实性结节(Subsolid Nodule, SSN)又可根据有无实性成分进一步分为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两类。SSN是一种影像学上的非特异表现,恶性SSN病理特征可能是浸润前或者浸润性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目前的临床共识认为影像学表现为SSN的肺腺癌是一种相对惰性的特殊亚型,具有非常好的预后[2]。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
-
JCB:Hedgehog信号途径稳态调控新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健课题组2021年2月1日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发表了题为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phosphatases fine-tunes Hedgehog signaling” 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发现了磷酸酶PP6的催化亚基PpV特异地调控Hedgehog (Hh) 信号途径,阐释了PpV通过竞争结合磷酸酶PP2A调节亚基Widerborst (Wdb) 介导Wdb蛋白降解,并且作为Hh的直接感受器精密调节Hh稳态的作用机制。多细胞生物个体由单一受精卵发育成熟而来。在这个复杂的发育进程中,基因的时空表达受到精细和完善的调控。
-
Nature子刊:首个可遗传编码的甲醛荧光探针
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常见致癌物,甲醛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但另一方面,生物体本身也产生一定量的甲醛。这些“内源”甲醛分子是多条生理代谢途径的原料或产物,与细胞的存活与生长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作为一碳化合物,甲醛能够被纳入一碳循环(one-carbon-cycle),用于DNA与必需氨基酸的合成(Nature, 2017, 548, 549–554)。虽然甲醛的这些生理功能逐渐被揭示,与甲醛相关的许多疑问仍有待探索。例如,细胞是通过何种机制来特异识别和感知内源甲醛的浓度?甲醛对应的信号是如何在细胞内传递,产生响应,并避免甲醛造成的损伤?我们又能否对细胞内的甲醛动态分布进行精准探测,以揭示甲醛的生
-
实现用于水稻黄单胞菌基因表达研究的模块质粒组装系统
1月24日,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陈功友课题组题为“An improved, versatile and efficient modular plasmid assembly system for expression analyses of genes in Xanthomonas oryz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研发了一套模块质粒组装系统,解决了适用于水稻黄单胞菌的低拷贝载体DNA遗传操作效率低的瓶颈,将功能DNA模块,通过高拷贝的遗传操作背景,转移至低拷贝的骨架载体上,用于基因的蛋白表达、启动子活性、突变体的功能互补以及病原
-
中国西北大学Nature最新发文: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遗传病的分子机制
北京时间1月28日凌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严健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解析非编码DNA突变对转录因子结合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成功利用SNP-SELEX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中95886个常见的非编码位点突变对270个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进展。一般来讲,人与人之间在基因组DNA序列上存在约千分之一甚至更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了个体间遗传性状的差别。比如,在同样生活环境下,有的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目前的
-
施一公研究组最新Science,报道首个人源次要剪接体的电镜结构
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西湖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Science)发表题为《激活状态的人源次要剪接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Activated Human Minor Spliceosome)的科研论文,是剪接体结构与机理研究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在这篇论文中,他们首次报道了迄今整体研究知之甚少的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展示了在剪接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构象——激活态次要剪接体(activated minorspliceosome,定义为“次要Bact复合物”),整体分辨率高达2.9埃。该结构第一次展示了人源次要剪接体的组成、以及对稀有内含子(U1
-
复旦大学,牛津大学《Nature》发现METTL3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异染色质形成机制
mRNA上的m6A修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对于mRNA的命运调控涉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方方面面,包括剪接、转运、降解、翻译等,m6A主要由METTL3/METTL14复合物催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ETTL3/METTL14对于细胞质中mRNA的调控研究。但是METTL3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调控染色质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元件是基因组转座子元件之一,约占小鼠基因组的10%,为了阻止这些转座元件在基因组中四处移动造成遗传突变,细胞进化出了相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抑制这些转座子的活性。小鼠胚胎干细胞主要通过H3K9me3和H4K20me3修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