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豪客户发表鸡肝脏脂质代谢分子机制研究新成果
摘要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它在脂类合成、降解以及转运过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鸡的脂类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RNA测序技术探讨了青年鸡与产蛋鸡肝脏脂类代谢相关基因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青年鸡相比,产蛋鸡在转录水平发生变化的基因大多与脂肪代谢有关,同时发现了一批新的基因以及可变剪接体,它们的功能也可能与肝脏脂肪代谢相关,但还需进一步加以验证。本研究提供了产蛋鸡肝脏表达谱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鸡肝脏脂质代谢分子机制,以及提高家禽产蛋性能和肉质品质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中RNA-Seq服务由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研究思路研究结果1. 青年鸡与产蛋鸡肝脏
-
四川大学Nature发布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四川大学、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与TP53丢失有关联的片段缺失通过p53非依赖性机制驱动了癌症。这项研究工作发布在3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四川大学是这篇论文的第一研究机构。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Scott W. Lowe博士。四川大学的Yu Liu 和Chong Chen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突变使得肿瘤抑制基因TP53丧失功能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事件,往往是通过“两次击中”机制而出现,涉及到一个等位基因错义突变,及包含另一个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发生称作为“杂合子丢失”( loss of heterozygo
-
清华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 Stem Cell发布lncRNA重要发现
生物通 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在多能细胞中Divergent lncRNAs调控了基因表达和谱系分化。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7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清华大学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沈晓骅(Xiaohua Shen)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跨学科生物手段,包括小鼠遗传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研究表观遗传学机理在干细胞分化,细胞功能和命运决定中的作用。哺乳动物基因组序列中,90%转录成RNA,而转录产物中只有10%具有蛋白编码功能,其余90%转录产物被认为是非编码RNA,其
-
“以痛镇痛”: 条件性疼痛调节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条件性疼痛调节(CPM)是一种内源性疼痛调节, 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持续性疼痛可以抑制施于身体另一部位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知. 近期来自西南大学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
-
Development发表上海生科院关于精原细胞分化新发现
3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童明汉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Retinoid signaling controls spermatogonial differentiation by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replication-dependent core histone genes。 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是一个起始于精原干细胞,完成于长形精子的高度复杂和特化的细胞发育过程。精原细胞分化是精子发生的关键步骤,也是精子发生不可逆转的起始。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
-
香港大学发表寨卡病毒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在2007年之前,非洲和亚洲感染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病例不足20例,而近几年,它却在巴西等国家大规模流行。对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流行前和流行中的寨卡病毒开展比较基因组分析,以期找到其中的原因。这项成果于本周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之后,寨卡病毒在美洲快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针对这种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最佳预防方式是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蚊子叮咬。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
-
中科院Nature研究开辟癌症免疫治疗新领域
生物通报道 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T细胞可以提供肿瘤监测,并发挥直接的抗肿瘤效应。但肿瘤可以通过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机制来逃避T细胞的攻击。重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已在各种癌症的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临床获益。然而,当前以T细胞为基础的癌症免疫治疗只对小部分的患者群体起效。因此,需要新的癌症免疫疗法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在发表于3月17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新研究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SIBCB)的许琛琦(XU Chenqi)研究小组与李伯良(LI Boliang)课题组发现,抑制胆固醇酯化(cholesterol esterificati
-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研究组Nature Microbiology报道
蚊媒肠道内生菌群稳态的维持机制
2016年3月1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研究组在《自然 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 上以长文 (Article) 形式发表题为Mosquito C-type lectins maintain gut microbiome homeostasis (蚊子C型凝集素维持肠道内生菌群稳态) 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媒介昆虫肠道内生菌在肠道内的定植的分子机制,为媒介传染病的防控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程功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博士后庞晓静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及动物宿主的一类
-
Cell综述:细胞进程的时间表
生物通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张时间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不过有的人能坚持按照时间表来做自己的时候,有的人则无法做到。然而对于细胞来说,它们的时间表自细胞生成那天起就决定了,了解这一时间表能帮助我们理解细胞生长和与其它细胞沟通的方式。最新一期(3月10日)Cell杂志整理了细胞进程的各种数据。代谢能等得及基因表达吗?活细胞是一个一直在使用中的化学工厂。细胞摄取诸如葡萄糖等糖类,将这些糖类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利用它们来构建DNA、蛋白质、细胞膜和驱动细胞工厂的能量分子。这种逐步的过程称作为代谢,它使得细胞能够执行各种功能以及生长和增殖,由此创造了整个身体。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网络是生物学调控
-
NIBS饶枫研究组《PNAS》解析泛素链接酶作用新机制
2016年3月15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饶枫实验室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nyder实验室合作在《PNAS》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 (IP6) generated by IP5K mediates Cullin-COP9 signalosome interactions and CRL 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体内小分子六磷酸肌醇衔接Cullin E3泛素链接酶及其抑制剂COP9信号复合体的功能。 Cullin家族的E3泛素连接酶介导百分之二十体内蛋白底物的泛素化,对蛋白质组的平衡起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这些泛素化底物,Cullins
-
同济大学Nature子刊解析lncRNAs与癌症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了前列腺癌中由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介导的一个海绵调控网络。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第一单位归属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杜舟(Zhou Du)博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分别为Dana-Farber 肿瘤研究所功能性癌症表观遗传组学中心主任和同济大学生物信息学系教授并****讲座教授刘小乐(X. Shirley Liu),哈佛大学的Philip W. Kantoff
-
中科院傅阳心Cancer Cell:如何改善癌症免疫治疗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3月14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报告了一种能够让癌症治疗更上一层台阶的新策略,以及一种测试和完善这种新型免疫治疗的方法。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09 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现任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病理学和免疫学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的傅阳心(Yang-Xin Fu)博士。肿瘤细胞具有一些免疫检查点分子,能够几乎让免疫系统看不到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就是采用一些药物来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癌症。论文的主要作者
-
专访田见晖:体外受精引发表观修饰出错
生物通报道:有一个孩子,是许多不育夫妇的梦想。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试管婴儿,也就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为许多家庭带来了福音。在过去将近40年时间里,成千上百万的孩子通过体外受精出生,而且这种辅助生殖技术也广泛用于牛、猪等家畜育种。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婴儿存在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显著高于自然受孕,而且还会出现性别失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近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田见晖教授研究组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表型分析,确定了这种性别失衡是由于IVF胚胎附植后出现雌性偏好性地发育异常所致,进一步研究人员认为,
-
同济大学发表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人类大脑是极为复杂的,数十亿神经元形成的庞大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正因如此,解析神经回路的分子基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人们大多是在一块脑组织上进行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图谱分析,但这样的方法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精确性。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电生理学技术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了神经元成熟背后的分子机制。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三月份的Protein & Cell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的孙毅(Yi E. Sun)教授。研究人员对来自人类干细胞的神经元进行了膜片钳记录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称为Patch-seq),通过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布免疫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蚊子共生菌群利用C型凝集素(lectins)抵消肠道免疫维持了肠道菌群稳态。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4日的《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程功(Gong Cheng)研究员。程功研究员主要致力于蚊媒病毒感染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从分子层面阐明多种重要蚊媒病毒感染传播的分子机制及宿主免疫保护机制,根据发现的靶点研发新型疫苗干预措施,为重要蚊媒病毒的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专访程功 创新研究填补虫媒疾病医学空白 )。免费索取Takara EIA 试剂盒的
-
韩敬东研究组Cell子刊解析节食为何能使寿命延长
3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的论文A Systems Approach to Reverse Engineer Lifespan Extension by Dietary Restriction。该研究揭示了节食导致线虫寿命延长的分子机制。 众所周知,衰老关乎人类的健康和寿命。随着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关于衰老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节食,作为在多个物种中可以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衰老研究的一个经典范式。研究表明,不少与营养感知和应激反应相
-
周政研究组Nature子刊发布组蛋白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SRCAP (SWR1)染色质重塑亚基YL1识别H2A.Z的结构基础。研究结果发布在3月14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周政(Zheng Zhou)研究员,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吴以仲(Carl W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组蛋白H2A有不同的变异体,而且这些变异体也属于组蛋白,在自然界(包括动物和部分植物)中存在着H2A的变异体H2
-
NIBS饶枫博士PNAS揭示癌症治疗新靶点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IP5K生成的肌醇六磷酸(IP6)介导了cullin-COP9信号小体(signalosome)互作及CRL的功能。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饶枫( Feng Rao)博士,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Solomon H. Snyder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饶枫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新兴信号小分子的功能和机制。免费获取CellInsight CX5全自动细胞定量成像分析仪的最新资料 泛素化的调控对维持蛋白质组和细胞的稳态至关重要。Cull
-
中山大学团队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厂”
广州3月1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林洁)中山大学今天宣布,该校奚志勇团队首创的控制蚊虫媒介技术经过初期试验显示,沃尔巴克氏菌可抑制蚊子体内的寨卡病毒。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寨卡病毒等由伊蚊传播。伊蚊是传播重要虫媒传染病的媒介。奚志勇介绍,该团队利用显微胚胎注射技术,在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使其与蚊虫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实验室雄蚊与自然界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像寨卡和登革热的虫媒病要维持传播,都需要一个最低的蚊媒数量临界线。”通过大量释放实验室雄蚊,可以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到足以引起疾病流行的
-
南医大王慧博教授著名期刊揭示脑胶质瘤母细胞瘤耐药机制
生物通报道:脑胶质母细胞瘤(GBM)获得性耐药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难题,大大限制其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耐药性产生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清楚。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慧博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脑胶质瘤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TMZ)耐药新机制,为克服TMZ耐药提供了潜在途径。这项研究于2016年3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最新影响因子9.329)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王慧博教授。Pol κ 是一种参与跨损伤DNA合成的易误修复聚合酶,在该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GBM细胞株及GBM患者原代细胞在TMZ治疗后会出现Pol κ显著上调,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