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研究发现抑制老年性痴呆病理发生潜在药物靶标

    阿尔兹海默病(Alzhermer’s disease, AD),又叫老年性痴呆。其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病人大脑神经元中微管结合蛋白Tau的过度磷酸化而形成神经纤维缠结。除了AD,其它多个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中也有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这类疾病统称 为Tau蛋白病(tauopathy)。正常生理情况下,Tau起着稳定微管的作用,但在Tau蛋白病的病人大脑中,Tau蛋白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微管结构破坏。前人的研究表明,在Tau蛋白病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中,稳定微管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挽救神经元功能异常和认知功能缺陷等表型,但上述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了寻找和鉴定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3-06

  •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抗线虫衰老分子机理

    阿司匹林作为一个非甾体类抗炎药已经使用超过一个世纪,其长期广泛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由于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又用于防治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目前也有报道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改善很多健康状况,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罗怀容研究组发现阿司匹林抗线虫衰老及其新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延长野生型线虫寿命达14.5%,阿司匹林通过激活节食类似的线虫长寿信号通路延长线虫寿命。在此作用过程中,阿司匹林通过增加AMP:ATP的比率和激活LKB1来激活 AMPK,而AMPK的激活又会激活DAF-16诱导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最终达到延长线虫寿命的目的。该研究成果以Aspiri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3-06

  • 中南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确定了一个与肝癌相关的miRNA,并揭示了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学教授杨连粤(Lianyue Yang)。其长期从事肝脏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曾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并予以定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肝癌不可切除的传统观点,使得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得以显著的提高,为大肝癌的外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广泛存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5

  • 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获首发性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 Deletion of Gabarap Enhances Nlrp3 Inflammasome-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文章,首次针对γ-氨基丁酸A受体相关蛋白(Gabarap)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展开了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能参与巨噬细胞线粒体质量控制,并由此影响NLRP3炎性体(inflammasome)依赖性的炎症反应。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科院韩家淮教授,韩家淮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在先天性免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5

  • 山东大学Hepatology乙肝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通过治疗修复HBV诱导的肝细胞免疫缺陷,逆转全身适应性免疫耐受的慢性乙肝治疗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来自山东大学的张彩(Cai Zhang)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 Zhigang Ti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免疫识别和天然免疫调节;基于RNA干扰技术的核苷酸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CD1d抗原递呈和NKT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分子机制及新型糖脂类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后者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5

  • 教授JBC解析miRNA与免疫调控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美国新泽西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R-155 Regulates Immune 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y Targeting TAK1-binding Protein 2”的文章,发现一种称为miR-155的小分子RNA能通过靶向TABs,减少iNOSitol的表达,从而调控MSCs的免疫调节能力,由此揭示了miR-155的新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时玉舫研究员,时玉舫研究员是激活诱导淋巴细胞死亡和c-my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5

  • 中国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对维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胚胎细胞对于母体来说是一个半基因不合的异物,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后会发生免疫排斥,类似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中国科大研究人员发现在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与众不同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天然杀伤能力很低,但可以产生伽马干扰素,抑制由于胚胎基因不合而产生的炎性Th17细胞,并将Th17应答控制在生理范围内,维持母胎耐受和免疫平衡。如果母体同时遭遇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会产生大量Th17细胞,导致炎症反应,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抑制能力,甚至暴露出杀伤的真面目,加剧胚胎局部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3-03-05

  • 科研人员解析韧革菌素生物合成途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活性天然物质产生的分子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Vibralactone是该所刘吉开课题组从高等真菌褐盖韧革菌Boreostereum vibrans 中发现的具有很强的胰脂肪酶抑制剂活性的小分子,其罕见的4/5融合双环内酯骨架在真菌体内如何形成,始终是一个谜。课题组运用13C同位素标记谱 (isotopologueprofiling)、定量核磁共振以及代谢谱技术,结合酶化学与基因表达实验证据,揭示Vibralactone的双环内酯骨架既不是聚酮也不是倍半萜 来源,而是由莽草酸和苯丙氨酸途径的芳环衍生而来,直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3-05

  • 研究揭示STE20家族激酶MST4的激活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子刊Structure近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和赵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the MST4 in Complex with MO25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Activation Mechanism。该研究阐述了支架蛋白MO25对STE20家族激酶MST4的激活机制。 MST4属于STE20激酶GCKIII亚家族,在细胞极性、增值、转化与迁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O25与假激酶STRAD共同激活肿瘤抑制 蛋白LKB1,从而使得LKB1发挥抗肿瘤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3-05

  • 甲型流感病毒的进化和传播规律研究新进展

    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自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2010年8月,世卫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2012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例超过300例,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漂移,因此经常发生规模大小不等的暴发流行。何宏轩研究员领导的野生动物疫病研究组2009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甲型H1N1北美毒株特征(Chinese Sci Bull, 2009),证明了甲型H1N1流感的变异和进化,对于人类呈现高亲和力、低致病性、不具有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特性、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但对金刚烷胺类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3-05

  • 贺福初院士最新文章获蛋白研究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teome-wide prediction of self-interacting proteins based on multiple properties”的文章,研发出了一种在线分析工具SLIPPER (SeLf-Interacting Protein PrEdictoR) ,利用这一工具,研究人员可以从整体水平上理解自相互作用蛋白在细胞功能中的角色。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贺福初院士主要从事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4

  • 关新元教授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个新肿瘤抑制因子DIRAS1,研究结果表明DIRAS1下调预示着疾病预后不良。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22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来自香港大学的关新元(Xin-Yuan Gu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等。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70%在我国。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食管癌从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4

  • 盘点中国学者Nature Methods杂志文章

    生物通报道:Nature Methods杂志是Nature出版社旗下的著名期刊之一,也是方法学领域的权威刊物,在2011年之前,大陆学者在此刊物上未发表过一篇文章,而在近两三年时间内,大陆学者相继在这一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五篇方法学成果,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了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创新力的逐步提升。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by a light-switchable transgene system.Wang X, Chen X, Yang Y.Nat Methods. 2012 Feb 12;9(3):266-9. doi: 10.1038/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4

  • 北大近年来首篇Nature Methods文章

    生物通报道:Nature Methods杂志是Nature出版社旗下的著名期刊之一,也是方法学领域的权威刊物,主要刊载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进展,在去年之前,大陆学者在此刊物上发表的技术文章仅有3篇。近期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这一著名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ALEN-mediated precise genome modification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zebrafish”的文章,获得了备受关注的技术:TALEN的新进展,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大学的首篇Nature Methods文章。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生科院张博(Bo Zh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1

  •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人类大脑可谓是世界上最精细复杂的机器了,比如我们平时最简单的摄食动作,也需要眼,手与神经系统协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受信息与作出应答,那么这个动作过程是何时出现的呢?近期来自云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表了题为“Specialized appendages in fuxianhuiids and the head organization of early euarthropods”的文章,找到了目前为止已知出现这一系统协调的最早动物,并解开了之前关于这一方面的争论。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科学家指出,这可能是最早,最简单的操控四肢用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1

  • 2012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自西方生命科学与中国古老的生物医学相交融以来,涌现了大量生命科学领域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主攻科研方向代表着最热门的技术领域,他们一直试图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困难的科技问题。其中不仅很多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的奠基人,大大促进了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有不少科学家在世界上也颇具学术影响。 2012年已经走完了它辉煌的历史进程,让我们回首这一年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汇聚新一批科技人物。他们是这一领域的力量所在,他们也是这一领域的希望和未来。 继生物通与多家网站和学术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五届十大科技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之后,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大型网络互动调查活动。 目前“2012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01

  • PNAS:细胞线粒体之间的交流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Kissing and nanotunneling mediate intermitochondr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heart”的文章,报道了细胞线粒体通讯研究的最新进展:静止不动的心肌线粒体表面会生发出纳米管,可瞬态接通相邻的或较远距离的线粒体,在一分钟内实现相连线粒体的物质交换,这揭示了一种线粒体物质交换和通讯、不同于融合-裂解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郑铭研究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3-03-01

  • 解开骆驼生存基因魔方

     2012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者完成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成果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有科学家指出,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为人类提供了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增强免疫力的另外一种思路。骆驼加快进化的基因,特殊的代谢特性,使其有望成为一种研究代谢综合症的新型模式生物,揭示这种疾病的内在原理和应对方案。而这是许多医学科技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   打开双峰驼分布图会发现,在荒漠化程度较高的地带,骆驼的数量最集中。   骆驼在沙漠里生存“游刃有余”。它们每餐都要食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时间:2013-03-01

  • 中科院Nature子刊植物代谢信号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动物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揭示了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的一个新调控机制,相关论文“S-nitrosylation of phosphotransfer proteins represses cytokinin signaling”发表在2月2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左建儒(Jianru Zuo)研究员。现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以及植物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8

  • 转录因子Nanog的双重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朱学良研究组发表了题为“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的文章,发现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可通过下调下游基因Thymosin β4和Rnd3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的迁移,从而指出了Nanog等转录因子具有调节干性和迁移能力的双重作用,而这种两面性可能有助于细胞分化和迁移的协调。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上。细胞迁移对胚胎发育的组织、器官形成等有重要贡献。干细胞需要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8


页次:1411/2079  共41568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