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IBS何新建研究组最新文章解析RNA介导DNA甲基化

    2013年7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何新建实验室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PRP6-like splicing factor STA1 is involved in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by facilitating theproduction of Pol V-dependent scaffold RNAs”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拟南芥中mRNA前体的剪接因子STA1参与RNA介导DNA甲基化(RdDM),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DNA甲基化是植物和很多其它真核生物中一种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以往的研究表明

    来源:NIBS

    时间:2013-07-26

  • 浙江大学最新Science文章

    细胞分裂,一个变两个,看似简单而奥妙无穷的生命过程。在开始分裂的那一刹那,是什么力量让细胞产生“凹陷”,进而一分为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叶升课题组,第一次解析了细胞分裂蛋白FtsZ所形成的原丝纤维的三维结构,找到了其中的答案,这一研究将为广谱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依据。7月26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题为《FtsZ原丝纤维通过轴转机制而产生分裂力》(“FtsZ protofilaments use a hinge-opening mechanism for constrictive force generation”)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生李颖。细胞分裂时,母细胞中间会先产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3-07-26

  • 二医大开拓脑卒中研究新视角

    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最新的研究中,共同揭示了miRNA-124抑制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元凋亡信号通路,保护神经元免于凋亡。该项发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杂志上。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缺血后脑组织内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可触发易损区域的大量的神经细胞不可逆的坏死和凋亡,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近几十年中,脑缺血的临床治疗未有根本性的突破,中风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和功能紊乱仍需要深入的研究。研究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在MACO小鼠体内及易卒自发

    来源:锐博生物

    时间:2013-07-26

  • 最早竹子化石告诉你什么?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后王力在导师周浙昆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合作者在云南镇沅县哀牢山西坡发现了大量保存良好的竹子叶片和竹竿化石。这些化石标本产自距今15.97—11.61百万年前的中中新统地层。据悉,竹亚科为禾本科最大的亚科之一,“根据发现化石的假叶柄形态、叶片宽度、侧脉条数、竿环和箨环的形态等宏观和微观特征,我们描述了化石竹亚科两个属(包括一个新属)和四个新种:窄叶竹、宽叶竹、粗竿竹和细竿竹,其中宽叶竹中还保存了营养叶和茎生叶。”王力说,该发现提供了我国最早的竹子化石证据,说明竹亚科在我国已经演化了较长的地质时期,在云南的分化时间不晚于中新世中期。(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26

  • 中国科大研究发现肿瘤发生新机制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 通讯员姚琼)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缅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杨小鲁合作,在肿瘤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一项新的突破性发现,证实p73蛋白激活了肿瘤细胞中的磷酸戊糖途径,支持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该成果为肿瘤代谢研究找到了新机理,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p73是p53家族蛋白成员之一,通常被人们视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然而,p73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很少发生缺失或突变,反而呈现出很高量的表达。那么,p73在肿瘤细胞中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26

  • 中山大学权威期刊文章解析抑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icroRNA-212下调可导致MnSOD调控失常,从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即将发表在8月纸质版的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的黄文林(Wenlin Hua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以及病毒感染宿主后的炎性因子以及分子间信号通路研究。2000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院士,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一等奖及第二届国家专利金奖。迄今在Nature medicine、PN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microRNA(miRNA)是一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5

  • 中外学者合作Cell子刊解析蛋白翻译后修饰

    生物通报道:来自密西根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IRT5-Mediated Lysine Desuccinylation Impacts Diverse Metabolic Pathways”的文章,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对去乙酰化调控酶Sirt5调控的琥珀酰底物进行了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在779个蛋白上鉴定出2500多个琥珀酰位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赵英明研究员,以及密西根大学David B. Lombard。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起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5

  • 饶毅最新评述:同源异形盒的发现及其意义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在此前介绍了摩尔根在遗传学研究领域中的贡献后,近期饶毅教授又以“发育的基因调控: 同源异形盒的发现及其意义”为题,讲述了发育基因调控研究中同源异形盒的发现及其意义的故事。文章分成六个部分,包括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5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近日,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冯英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Far upstream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and RNA secondary structure both mediate second-step splicing repression”。该研究揭示了RNA二级结构在剪接调控中的新机制,并首次证明了MYC调控蛋白FUBP1同样具有剪接调控活性。RNA剪接是连接转录与翻译的重要桥梁,也是生物体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保证。在真核生物中,mRNA前体被剪接成为成熟的mRNA一般需要在多种蛋白质及snRNA的帮助下,经历两步转酯剪接反应来

    来源: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时间:2013-07-25

  • 浙大:MiRNAs调控宫颈癌对紫杉醇的抗性

    化疗耐药性是引起癌症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肿瘤化疗敏感性越低,癌细胞越难杀死。宫颈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在临床上对化疗不敏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RNAs(miRNAs)在癌症化疗敏感性的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谢幸教授,领衔其团队,对miRNA在宫颈癌的紫杉醇敏感性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刊的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研究人员首先使用miRNA芯片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联川生物提供miRNA芯片服务),发现在紫杉醇处理前和处理后宫颈癌组织间有21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m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3-07-25

  • 联合用药可减少32%严重脑血管病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新发缺血性轻微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约为 300 万,因为临床症状表现轻微,容易被患者、家属和医生忽视。如何预防此类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国际脑血管病指南尚无明确指导意见。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由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教授王拥军牵头,联合北京、天津、浙江等中国 17 个省市 114 家医疗机构,历时 5 年合作完成的题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的成果,这项研究也是目前全球关于缺血性轻微脑血管的最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主要针对轻型卒中(即轻微脑中风)和 TIA(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7-25

  •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最新综述解析转运蛋白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颜宁教授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ton-coupled secondary transporters”的综述文章,针对一种特殊的转运蛋白——质子耦合次级转运蛋白进行了介绍,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营养吸收,代谢产物排出,多药耐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子,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杂志上,这是一份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期刊,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文章作者颜宁教授膜蛋白和植物脱落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4

  • ****Nature子刊揭示细胞重编程路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促凋亡蛋白PUMA作为p53的作用靶标参与抑制了体细胞重编程,抑制这一分子有可能提高体细胞重编程的效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2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程涛(Tao Cheng)教授,其为教育部特聘教授(****)。擅长造血干细胞诊治,在干细胞生物学和肿瘤干细胞项目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近5年在国际杂志上发表20余篇期刊论文,均为SCI收录,他人引用591次。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教授首次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四种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4

  • 中科院PNAS解析母系线粒体遗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日提出了关于小鼠母系线粒体遗传的一些独特见解,相关研究论文“Unique insights into maternal mitochondrial inheritance in mice”发表在7月2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孙青原(Qing-Yuan Sun)研究员。其二十多年来,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卵子成熟和受精研究,在卵子减数分裂恢复信号转导通路、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分离调节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4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840,被引用4500多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4

  • 南方医科大学最新文章:差异表达基因解析癌症转移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是造成大肠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因此明确大肠癌早期转移相关分子事件中的关键基因, 对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4

  • Blood: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Fev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velopment via ERK signaling”的文章,发现了ETS家族转录因子Fev在造血干细胞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封面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动物所王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天会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琳杰。造血干细胞是一类来源于骨髓,具有生成各种血细胞能力的成体干细胞。这种细胞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作为预备役部队静静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4

  • 胡以平小组肝干细胞研究获重大进展

    (通讯员肖鑫 记者黄辛)近日,第二军医大学胡以平课题组经过4年艰辛攻关,实现了小鼠成纤维细胞向肝干细胞分化的重编程,并证明了通过这种重编程方法所产生的肝干细胞具有与活体内自然存在的肝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细胞—干细胞》上。 肝干细胞是肝脏中数量极少,但可分化产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种子细胞”。它所产生的这两种细胞,可以参与肝脏细胞的自然更新和肝脏组织的损伤修复,对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胡以平课题组联合内蒙古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健康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的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7-24

  • 高润霖院士等领衔中药治心衰研究获国际认可

    慢性心衰,被称为“生命绊脚石”。中药能否对其进行有效治疗?芪苈强心胶囊的循证医学研究给出肯定回答。近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上获悉,此项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张伯礼和教授黄峻牵头,联合23家综合三甲医院,收集512个病例,历时15个月完成,相关论文及专题评论日前在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 据介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形成心衰,心肌收缩舒张能力逐渐减弱,出现水肿、瘀血等病变。慢性心衰的心脏病变机理非常复杂,引起的症状繁多。西药治疗慢性心衰需要多种药物组合,患者每天都要吃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 中药芪苈强心胶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7-24

  • 王纲小组揭示癌症相关信号通路重要功能及机制

    (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王纲研究组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与癌症相关的ERas-Akt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克服抑癌基因FoxO1的阻碍作用,能促进体细胞的“重编程”而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产生原理及方法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快速增殖和向三个胚层细胞分化的多能性等特征,理论上可为细胞治疗提供无限的细胞来源。近年来一项极为突出的重编程技术,是通过外源过表达多能性转录因子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逆转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多能干(iPS)技术的出现为细胞治疗及很多遗传疾病的研究带来了新希望,但目前相关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7-24

  • 首批全基因测序试管婴儿相继诞生

    我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世界领先  (记者李浩鸣、成舸 实习生周婕)记者在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采访中得知,近一年内,世界上首批采用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与筛查(PGD/PGS)的试管婴儿在该院相继诞生,共有15对夫妇生育了17个非常健康的孩子。7月8日,我国学者在英国伦敦举行的 “欧洲生殖医学年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与此同时,中南大学教授卢光琇科研团队有关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学术论文在《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上发表。这表明,中国已成功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遗传学诊断并走在世界前列,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7-24


页次:1411/2113  共42241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