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课题组揭示平滑肌细胞中经典TGF-β信号
抑制主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功能和机制
2015年12月21日,《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主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Smad4 Deficiency in Smooth Muscle Cells Initiates the Formation of Aortic Aneurysm”。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建立多种条件基因敲除导致主动脉瘤的小鼠模型,揭示了平滑肌细胞中Smad4依赖的经典TGF-β信号抑制主动脉瘤发生及其炎性进展的重要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 主动脉瘤是一种威
-
徐州医学院特聘教授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与癫痫相关的Slack 通道突变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导致了通道过度活化。这项研究发布在12月23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徐州医学院特聘教授张赭(Zhe Zhang),张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离子通道的生物物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论文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J Neurosci,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hann
-
南方医科大学权威期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4, USP4)介导PRL-3去泛素化及稳定PRL-3,促进了大肠癌发生及进展。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2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任职于南方医科大学及苏州大学的李建明( Jian-Ming Li)教授,及苏州大学的吴华(Hua W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又称结直肠癌,是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大肠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
-
伯豪助力张旭院士《Cell Research》发表单细胞测序研究最新成果
背景介绍 在神经网络中,外部刺激通过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假单极感觉神经元(Pseudo-unipolar sensory neurons)传递到脊髓(Spinal cord)中。小的DRG可以通过无髓鞘的轴突(Un myelinated axons,C-fibers)和薄髓鞘的轴突(thinly myelinated axons,Aδ-fibers)传递从神经末梢(Peripheral nerve terminals)发生的疼痛感、温度和机械感受信号至脊髓的I-II层。大的DRG则通过厚髓鞘
-
北大特聘教授:基因组学与癌症耐药性
生物通报道:癌症精确医疗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靶向性治疗总是会遇到抵抗。因此了解和克服癌症耐药性,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北京大学的张泽民教授前不久在Trends in Genetics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了破解癌症耐药性机制的基因组学方法。癌症耐药性背后的生化和遗传机制非常复杂。为了克服这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篇综述文章首先简略回顾了目前已知的主要癌症耐药机制。(延伸阅读:Nature封面:致命癌症基因组全解析)文章指出,有很多机制都能引发耐药性,比如次级突变、癌基因bypass和表观遗传学改变。人们发现的耐药基因正在快速增加,为克服癌症耐药性带来了新
-
NSFC疾病动物模型项目5年资助回顾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疾病动物模型是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 为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解析、预防、诊断预后标志物发现、药物筛选和评价、疫苗开发等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国家自然科学
-
深圳大学最新文章:抑郁障碍的核心脑机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 是情感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 其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伤、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 抑郁症的病因复杂, 受到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 近年随
-
中科院学者PNAS解析关键生长机制
12月2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刘宏涛课题组题为Cryptochrome 1 interacts with PIF4 to regulate high temperature mediated hypocotyl elongation in response to blue light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两个关键环境信号蓝光信号和环境温度信号协同调控拟南芥下胚轴伸长的分子机制。 隐花素CRY是光裂解酶类似的蓝光受体,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主要功能是调控下胚轴伸长和光周期诱导的开花时间。CRY1调控下胚轴伸长的分子机制尚不
-
川大****结肠癌新成果刊登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转移是结直肠癌(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癌症发展的促进作用。E-cadherin /β-连环蛋白粘附复合体的解离,代表着EMT的关键一步,并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但是,调节这种相互作用的上游信号通路,我们还了解甚少。延伸阅读:一个蛋白是结肠癌的“双刃剑”。 12月23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黄灿华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权威癌症研究杂志《Cancer Research》发表题为“PDLIM1 stabilizes the E-cadherin/β-catenin
-
兰州大学教授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类受体蛋白激酶(RLK)是植物中的一大类跨膜蛋白,在细胞-细胞、细胞-环境的通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RLK根据细胞外结构域可分为二十多个亚家族,富亮氨酸重复的类受体蛋白激酶(LRR-RLK)是其中最大的一个。LRR-RLK具有胞外LRR结构域、单次跨膜区及胞内激酶结构域,胞外结构域能与多种信号分子结合,激活胞内激酶结构域的活性,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LRR-RLK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比如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和抗逆性。(延伸阅读:中国农大****新发Cell子刊文章)拟南芥拥有大约223个LRR-RLK,功能已知的只有60个左右,大多数LRR-RLK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
第二军医大发现肝癌相关重要lncRNA
生物通报道: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乃至生命的恶性疾病。目前对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等,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tar carcinoma,HCC)是最为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病变,其死亡率呈逐渐增长趋势。HCC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患者死亡,属癌症中的第三杀手,引起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并发症,并与较差生存期相关。已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有助于HCC的转移,但是,lncRNAs是否以及如何影响PVTT的发
-
北大学者最新Cell文章
11月17日,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北京大学邓宏魁和赵扬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A XEN-like State Bridges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 during Chemical Reprogramming”。该研究发现化学重编程过程中的一个类似于胚外内胚层细胞的中间态,并据此大幅提升了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的诱导效率。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是指将体细胞的发育过程逆转,使之重新获得类似
-
博奥晶典助力第三军医大学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免疫学重要成果
最近,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周新元教授、叶丽林副教授、吴玉章教授周新元副教授研究组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TCF-1 initiates TFH differentiation during acute viral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TCF-1调控TFH细胞分化的新机制 (Nature Immunology. 2015;16: 991–999;doi:10.1038/ni.3229)。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博士生许力凡、曹毅及谢淳怡副教授。这是我国
-
新晋院士张旭Cell Research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张旭研究员在十二月二十二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新成果。他领导研究团队根据单细胞RNA测序和功能异质性鉴定了躯体感觉神经元的类型。前不久,张旭研究员刚刚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人员指出,感觉神经元以独特的信号网络和接受特性为特征。因此,将转录组数据与感觉表型结合起来,可以定义感觉神经元的类型。他们通过这种方法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的躯体感觉神经元(somatosensory neurons)进行了分类。(延伸阅读:2015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邵峰,庄小威入选)研究人员把小DRG神经元分为一类低阈值机械感器和五类机械热伤害感受器
-
中国科学家新成果引Nature热切关注
生物通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全球的细菌都在共享一个基因——它能够让细菌对被称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last resort)的抗生素粘菌素(colistin)耐药。中国的科学家们将这一研究发现报告在近期的《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上(延伸阅读:华南农大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刊登Lacent )。随后包括丹麦、荷兰、法国和泰国等国家也报告了相似的耐药研究发现。12月21日,Nature网站在新闻报道中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结果令人担心,它们可能不像许多媒体报道说的那样是场灾难,因为粘菌素只是几个很少在人类中使用的抗生素之一。犹他大学传染病医生
-
南京大学Nature子刊解析青蒿素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青蒿素提取自传统中药,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不过,人们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杀死疟原虫的机制。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青蒿素对抗恶性疟原虫的重要作用机制。通讯作者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林青松(Qingsong Lin)、Kevin S. W. Tan以及南京大学的Jigang Wang。南京大学的华子春教授也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无偏好的化学蛋白
-
兰州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牦牛(Yak)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出了一些驯化标签和史前的种群扩张。这项研究发布在12月2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任职于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刘建全(Jianquan Li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刘教授主要从事进化生物学研究,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如Nature 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篇), PNAS (3篇), Nature Communication, Molecular Ecology(8篇), New Phy
-
鲍岚研究组Cell Reports发现miRNA与轴突的新关系
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于12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FMRP-Mediated Axonal Delivery of miR-181d Regulates Axon Elongation by Locally Targeting Map1b and Calm1。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FMRP能够负责轴突中miR-181d的运输并通过调控靶基因Map1b以及Calm1的轴突局部翻译,进而调控轴突发育的过程。 神经元作为一类高度特化的细胞,形成树突和轴突。神经元胞体中的mRNA可以运输至树突和轴突,
-
水稻产量调控“密码”破解
若成果转化应用,我国水稻或将年增产2300万吨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怡 谢开飞 通讯员黄献光)武汉大学李绍清、福建农业科学院赵明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和李云海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朱旭东等科学家分别组成的三个科研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调节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新分子模块。三个科研团队的三篇独立论文于12月22日在线发表在本周《自然·植物》学术期刊上。根据研究成果显示,三个研究团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使生长调节因子受到了小核糖核酸分子miR396的抑制,而这两者在一起控制了水稻籽粒的大小和数量,这表明它们可能是未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通常增加水稻产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植物上花或者是穗
-
2015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现将2015年度入选项目名单(附后)予以公布。入选项目名单按主持单位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附件1 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名单注:按申报学校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