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Cancer Res解析癌症代谢特征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非目标性代谢分析方法(non-targeted metabolic profiling strategy)解析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代谢特征。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1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许国旺(Guowang Xu)研究员和第二军医大学的王红阳(Hong-Yang Wang)院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及其在疾病、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济大学医学院,美国NIH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fSETvs methylation of histone H3K36 represses virulence genes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文章,首次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实现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并为研制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员,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Louis H. Miller教授。这项研究获得了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863),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0

  • 科学家推导出生物形状基因定位新模型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计算生物学中心研究人员将生物形状几何分析方法与基因功能作图理论相结合,成功推导出一批影响生物形状变异的基因定位新模型。该成果的两篇论文日前发表于《生物信息学》和《遗传学》。   据专家介绍,生物各个器官的形状及内部结构和功能息息相关。比较生物的形状和解剖结构是生物学最基本研究要素之一。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生物形状作为复杂的表型性状,一直缺乏理想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与描述。   研究人员新发表的两篇论文将传统的叶型定性描述推进到定量描述高度,使叶型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比以往更加合理、高效。论文阐述了形状分析的几何方法,将之巧妙运用到QTL定位模型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7-10

  • 科学家揭开“独角兽”板齿犀起源之谜

    已经灭绝的真板齿犀一直被认为是“独角兽”的原形——它的额骨上长有一只两米长的角。这种巨大的犀牛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并被富有艺术气质的古人类“定格”在洞穴壁画上。科学家对它一直有一个疑问:所有其他的板齿犀都有一个或强或弱的鼻角,只有真板齿犀突然失去了鼻角,同时获得了巨大的额角。这种巨大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真板齿犀是从何起源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邓涛研究员等人在最新一期《科学通报》英文版上,报道了他们在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中的新发现——一具大型的拉氏中华板齿犀头骨,由此为真板齿犀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中华板齿犀是一种生活在远古的、体型巨大的犀牛,体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7-10

  • 我科学家找到“葡萄溃疡病”元凶

    4种病原菌与地理气候相关  科技日报北京7月8日电(通讯员蔡万涛)葡萄穗轴干枯、烂果、落粒,在我国20个葡萄主种植省份均有发生,病害造成葡萄减产3%至8%,严重地区达10%至20%,个别地区葡萄园达50%以上。    一支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把引起上述症状的病害定名为“葡萄溃疡病”,并率先找到了病因。今天,这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真菌多样性》在线发表,首次系统阐述了我国葡萄溃疡病的发生特点与危害程度。    在过去的5年里,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葡萄病害研究团队发现,4种病原菌可能引起葡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10

  • 北大生科院,加州大学合作发表Cell封面文章

    2013年7月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樊圃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论文,揭示了黑腹果蝇识别其它物种果蝇的生物学机制,鉴定出参与该行为的感觉受体、化学分子和相关神经回路。樊圃等的论文题为“抑制黑腹果蝇与其他种属交配的遗传和神经机制”,同期《细胞》还发表了耶鲁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Carlson对该文的评论。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需存在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机制。作为实现生殖隔离重要步骤的求偶识别行为虽普遍存在且在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行为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却知道的很少。樊圃的研究使用黑腹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发现失去前足跗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3-07-09

  • 中科院Nature解析人类新型病毒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解析了近期出现的新型人类冠状病毒MERS-CoV的致病分子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7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George F. Gao)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现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学,尤其是有关T细胞识别、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的机制的研究。在Nature,、Nature Medicine等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Middl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9

  • 昆明动物所Nature子刊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旱稻(upland rice)优良品种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位基因(elite variety tag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lleles ,ETASs)。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王文(Wen Wang)研究员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胡凤益(Fengyi H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文研究员长期来一直致力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新遗传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9

  • 南开大学权威期刊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乳腺癌细胞中癌蛋白HBXIP核转运依赖于HBXIP与c-Fos相互作用以及两个蛋白磷酸化。研究论文发表在6月28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叶丽虹(Lihong Ye)教授和张晓东(Xiaodong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分子机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筛选。后者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生物学,探讨乙肝病毒致癌分子机制和乳腺癌转移分子机制,筛选抗肿瘤药物。细胞核是大多数细胞遗传信息储存的重要细胞器。细胞内核质转运(Nucleocytoplasmic t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9

  • Hepatology:c-Myc-MicroRNA功能反馈循环通路影响肝癌形成

    武汉大学研究者新发现了一种miRNA参与的Myc反馈循环调控通路,可促进肝癌发展的进程。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Hepatology》杂志上。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万。过去十几年中,研究者关注于在肝癌发生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和蛋白上。近年来,随着miRNA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与肝癌进展相关的新的微小RNA分子(miRNA)。许多研究表明,miRNA 在肝癌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参与了肝癌细胞周期、分化、凋亡、侵袭和远距离转移等过程,同时miRNA表达谱还与肝癌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分期、分级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miRNA不仅可能

    来源:锐博生物

    时间:2013-07-09

  • ”耐旱”干细胞拯救更多心肌梗死患者

    中国科技网讯 众所周知,干细胞可以治疗心肌梗死,然而全球上百个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移植细胞存活率低效果不理想。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曾春雨带领科研团队通过3年攻关,研制出抗缺血缺氧的“耐旱”型干细胞,使移植的细胞在“恶劣”条件下,成活率提高一倍,为干细胞疗治心肌梗死带来曙光。日前,该团队撰写的论文发表在基础心血管研究的国际期刊、最新一期美国《循环研究》杂志上。既往临床试验结果证明,移植干细胞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干细胞在缺血缺氧的移植微环境下的存活率低。用目前的移植技术,移植干细胞在心肌梗死的心脏中存活率仅为8%左右。曾春雨研究团队把科研思路定格在研制一种类似“耐旱水稻”的耐缺血缺氧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09

  • 中国疾控中心Nature新文章揭示H7N9特征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研究人员,对今年二月出现在中国的禽流感病毒H7N9的遗传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该研究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之所以会对人类造成威胁,是因为它能够在肺部深处复制,并触发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危险的反应。此外,没有人对于H7N9预先存在免疫力,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能提供保护,从而证实了许多病毒学家的怀疑。实验室测试表明,抗流感先导药物是有效的,但研究人员担心病毒有可能获得了一些基因突变削弱这些药物的效力。严重的肺炎和呼吸窘迫症状,病死率高,老年人尤其如此,是H7N9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根据中国的统计数据,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8

  •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人体共生菌通过诱导M2肺泡巨噬细胞,保护机体抵抗了流感介导急性肺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为NK细胞生物学研究,肝脏免疫学研究,以及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自然条件下,有多个细菌种群寄居在人类的上呼吸道粘膜上,并不断地通过呼吸进入到肺泡中。当发生这种情况时,肺部对于气道小生物群的免疫反应,有可能会影响对其他“入侵”病原体的免疫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8

  • 中科院连发两篇文章 解析乙肝病毒感染新机制

    T细胞免疫,特别是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在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慢性乙肝感染中高浓度的病毒抗原长期作用是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和特异性T细胞耗竭的直接原因,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直接导致病毒持续性感染和病毒难以清除。但长期以来乙肝慢性感染中T细胞抗病毒功能缺陷与免疫耐受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这阻碍了进一步设计有效的针对性免疫治疗方案和药物。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研究发现在慢性乙肝患者T细胞中microRNA-146a水平在病毒抗原和炎症因子的作用下明显上调,microRNA-146a的上调通过靶向Stat1显著抑制T细胞的抗病毒功能,这为揭示病毒感染导致T细胞功能受损和免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8

  • H7N9病毒不可忽视 应严密监控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今天发表了我国疾控中心舒跃龙教授和他的团队的论文,题为《H7N9甲型流感病毒的新生物特征》。论文提出,大量生物特征表明,H7N9甲型流感病毒对人类已构成重大威胁,应对该病毒进行严密监控。“与H5N1和H1N1病毒不同,H7N9病毒能够和人类受体结合,感染人类气管和肺部,并在细胞内自我复制,哪怕是支气管最末端的细胞。”舒跃龙说,“双重受体结合与高增长速度使H7N9病毒更容易从鸟类传播到人类。然而,H7N9病毒在人类气管和肺部的自我复制下降,因此其人传人的效率并不高。”对于H7N9型禽流感的高致命性,此项研究显示,受感染的患者会出现异常高的炎症和免疫细胞水平。这个俗称“细胞因子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08

  • 一种基因突变可导致骨质疏松

    据芬兰广播公司报道,芬兰研究人员识别出一种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基因新突变。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发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开始,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赫尔辛基大学和赫尔辛基中心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遗传基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进行了研究。他们在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报告说,研究者在人体第12号染色体的Wnt-1基因中发现了一种突变,该突变改变了正常骨骼发育及维持骨量的重要信号活动。这表明,儿童骨质疏松症和早发性骨质疏松症很可能是由Wnt-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密度下降及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骼变脆。迄今医学界很少将骨质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3-07-08

  • 研究证实精子指导胚胎早期发育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江及其研究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子代会选择性地继承父本而抛弃母本的DNA甲基化图谱,从而揭示了精子对遗传使命的新贡献,有助于揭开从受精卵到个体发育的奥秘。《细胞》杂志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特别报道了该发现。 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是遗传,父母的DNA序列信息会遗传给子代。一个生物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同样的DNA序列,那是什么决定了它们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呢?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是由表观遗传信息决定的。它使得动物在仅一套DNA序列的基础上,从一个受精卵分化成200多种表型各异的细胞,最终形成大脑、心脏等不同器官。”刘江说,“但表观遗传信息能否从父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7-08

  • 世界首例“蜘蛛丝”羊在内蒙古诞生

    世界首例蜘蛛牵丝细毛羊和绒山羊6月中旬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诞生。7月4日上午,记者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实验室看到,这些出生半个多月的羊羔健康状况良好,外形与普通羊羔没有什么差别。 蜘蛛牵丝是目前发现的韧性、强度和弹力最优质的天然纤维,其超高的强度和出色的弹性是其他天然和人工材料无法比拟的。同等重量蜘蛛牵丝的强度是钢的五倍,几乎与强度最高的碳纤维及高强复合纤维强度等同,但韧性远远大于这两类纤维。蜘蛛牵丝这一优异的机械性能使其在军工、医疗、建材和纺织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蜘蛛难以人工大规模饲养,牵丝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201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始对细毛羊和绒山羊进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7-08

  • F1000推荐中科院973项目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转录能够远程诱导DNA产生G-四链体结构,这表明基因组DNA双链中下游基因的转录能够远距离地影响和调节上游DNA的结构和相关的生物学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得到科技部973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含有连续鸟嘌呤碱基的核苷酸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倾向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序列(PQS)广泛分布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5

  • 蒲慕明院士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Axon position within the corpus callosum determines contralateral cortical projection”的文章,揭示了轴突在胼胝体内的有序分布是胼胝体等位投射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由博士研究生周静等在蒲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的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05


页次:1416/2114  共42269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