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启动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
将于4年内完成4000名志愿者相关数据采集 (记者倪思洁)日前,中国科学院的重点部署项目“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正式启动。项目由北京基因组所牵头,中科院多个院所交叉学科团队参加。 研究将在4年内完成4000名志愿者的DNA样本和多种表现型数据的采集,并对其中2000人进行深入的精准医学研究,包括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组健康档案和针对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遗传信号开展疾病风险和药物反应的预警和干预研究。这一计划还包括进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观基因组研究和肿瘤的早诊与治疗的精准医学方案等研究项目。 该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基因组所中科院精准基因组医学
-
清华施一公院士发表2016开年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分辨率为3.8埃(Å)的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复合物(U4/U6.U5 tri-snRNP)三维结构,由此提供有关剪接体(spliceosome)组装和催化的新见解。研究结果发布在1月7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生
-
高福院士PNAS发表重要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在高福(George F Gao)院士的领导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人类破骨细胞相关受体(OSCAR)识别胶原蛋白的结构基础,并为未来开发出特异性调节胶原蛋白及胶原蛋白互作的新疗法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这项工作发布在1月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延伸阅读:高福院士最新文章解析埃博拉病毒入侵分子机制 )。OSCAR是一种激活型的免疫球蛋白(Ig)样胶原蛋白受体。小鼠OSCAR只表达于破骨细胞,而人OSCAR可表达于破骨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上。目前认为OSCAR是破骨细胞形成过程
-
西南大学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西南大学、美国乔治亚摄政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KDM4C与ATF4协同作用转录调控了氨基酸代谢。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月7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西南大学特聘教授崔红娟(Hongjuan Cui)与乔治亚摄政大学的Han-fei Di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崔红娟教授的主要科研领域包括肿瘤生物学及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家蚕、昆虫干细胞生物学发育及细胞生物学领域;肿瘤药效评价及转化医学。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KMTs)和去甲基化酶(KDMs)通过控制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化状态在转录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MTs利用S-腺苷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
-
2015国家科技奖:两大奖得主70后超一半
两大奖得主 70后占比超一半中青在线北京1月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大榜”随之揭晓,295个项目榜上有名,包括42项自然科学奖(含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6项技术发明奖,187项科技进步奖。另有7名外籍科技专家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的统计,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进一步减少,总数比2011年减少21%,科技进步奖减少近100项,减幅近35%。他说,此举是为响应以“提高质量、减少
-
Nature:中国大力推进精准医学
生物通报道 拥有强大的基因组测序能力,千百万的患者,及政府承诺给予的坚定支持:这些都是中国有望带给精准医学新兴领域的宝贵资产。精准医学是指利用基因组学、生理学和其他的数据来为个体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延伸阅读:2015精准医学压轴大戏即将上演)。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一年后,中国当前正在最后确定它自己的更大型的项目计划。但随着一些大学和测序公司组织起来收集及分析这些数据,一些观察人士担心国家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缺少医生,会对改善病人护理这一最终目标构成威胁。精确医学是利用来自基因组序列到健康档
-
季红斌Cancer Research发表文章获癌症研究新进展
2015年9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YAP Promotes Malignant Progression of Lkb1- Deficient Lung Adenocarcinoma through Downstream Regulation of Survivin。该工作揭示Hippo通路效应分子YAP是调控LKB1缺失的肺腺癌恶性进展的重要分子并阐明其分子机理。 LKB1是肺癌中常见的突变抑癌基因之一,在大约30%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着LKB1基因的突变。
-
今年哪些科研会成为热点 中国科研受关注趣味研究受青睐
(综合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林小春、驻伦敦记者张家伟报道)(据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2016年到来之际,两大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相继刊发文章,梳理今年全球科研热点。中国科研受关注《自然》杂志认为,中国“科学”系列卫星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值得关注。《自然》说,中国于去年12月成功发射了5颗“科学”系列卫星中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紧随其后,还将于2016年发射这一系列的第二颗和第三颗卫星,分别是量子通信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后者主要任务是利用硬X射线发现高能天体和天体高能辐射现象,并观测黑洞、中子星等重要天体。同时,位于贵州的FAST项目于今年完
-
中国科学家或揭开生物第六感之谜
1.5亿年前就出现在这个淡蓝色星球上的蜜蜂,天生就是建筑师。不过当有人试着把磁铁放在旁边干扰时,它们搭建的蜂巢立马变成东倒西歪的“豆腐渣”。 形态丑陋的裸鼹鼠终年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没有发育出视力,却依然逃脱不了地球磁场的掌控,它们打造的地下通道总是南北朝向。 就连结构简单的细菌,有的也会在磁场作用下来回移动。 最近,欧洲科学家还发现,当地球磁场稳定时,狗总是趴在南北朝向上排便,甚至还会极力避免头尾指向东西。 可惜,此前所有试图一探究竟的人,都在磁场大网里变成了“路痴”。 最近终于有人找到了方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年轻教授谢灿宣布,找到一种被命名为MagR的全新磁受体蛋白,研究成果发表于《
-
中科院研究员发表HIV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HIV的治疗和预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HIV携带者的寿命大大延长,新HIV感染者已经从2002年的三百三十万减少到了2012年的两百三十万。但人们仍未找到治愈这种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没有开发出相应的疫苗。HIV-1是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它们依赖宿主细胞编码的因子来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全面理解HIV-1如何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操纵宿主,有助于鉴定抗病毒药物或基因治疗的新靶标。宿主细胞的Naf1蛋白(HIV-1 Nef-associated factor 1)是一个CRM1依赖的核质穿梭蛋白,在炎
-
军事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揭示DNA修复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华盛顿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细胞周期依赖性BRCA1–UHRF1级联反应调控了DNA双链断裂修复信号通路的选择。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裴华东(Huadong Pei)研究员及楼振昆(Zhenkun L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军事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揭示DNA修复新机制 )。DNA双链断裂(DSBs)严重危害了细胞活力和基因组稳定性。正确修复
-
钱煦院士、朱毅教授等PNAS解析致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局部血流模式决定了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均匀分布,血流切应力(shear stress)异常被认为是这种病变形成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西安交大和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易发性血流(atheroprone flow)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机制。这项研究发表在一月五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朱毅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西安交大医学部的John Y.-J. Shyy,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煦(Shu Chien)教授。钱煦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浙江大学发表自噬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自噬是一个在进化上(从酵母到人类)非常保守的生物降解程序,细胞通过这一过程在多种生理条件下维持内稳态。自噬也是细胞应对内质网(ER)压力的保护性应答,有助于未折叠蛋白的去除和降解。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日前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细胞在内质网压力下的自噬调控机制。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卫军教授。研究显示,营养匮乏和脂毒性带来的压力,使人胃癌MKN45细胞启动了不同类型的自噬。一个自噬通路的调控依赖mTOR,另一个通路的调控不依赖mTOR。(延伸阅读:多种工具帮你玩转自噬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用棕榈
-
瞿礼嘉研究组发现控制RNA剪切以及基因表达的重要基因
细胞内有一大类蛋白质,它们可以结合RNA,因此称为RNA结合蛋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有600多个RNA结合蛋白,其中有一些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RNA结合蛋白,但这些植物特有的RNA结合蛋白调节什么生物学过程、有什么生物学功能等科学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植物学家们。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研究组通过反向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针对两个植物特有的RNA结合蛋白RZ-1B和RZ-1C进行了生物学功能鉴定。他们发现,RZ-1B和RZ-1C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如种
-
中山大学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人类肝细胞癌中MEP1A促进了肿瘤进展,预示着不良的临床预后。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肝胆科副主任医师石明(Ming Shi)博士,其主要从事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尤其注重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围手术期的处理。肝细胞癌(HCC,也称为恶性 肝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的肝癌。大多数肝癌病例继发于感染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肝)或肝硬化(酗酒是肝硬化最常见原因)。在我国,肝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更是高居第2位,总的5年生存率还不足5%。尽管目前已提出了许多有关肝细胞癌分
-
北大长江教授Plant Cell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核定位RNA结合蛋白参与RNA代谢的各个方面,而这反过来又调节着基因的表达。然而,我们对核定位RNA结合蛋白在植物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12月31日,来自北京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和英国John Innes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Plant Cell》发表题为“RNA-binding proteins At RZ-1B and At RZ-1C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regulation of pre-mRNA splicing and gene expression during Arabid
-
北京大学Nature Medicine发布程序性坏死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CaMKII作为RIP3的底物介导了缺血及氧化应激介导的心肌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月4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Rui-Ping Xiao)教授及张岩(Yan Zh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肖瑞平教授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β-AR)信号传导,20年科研求索之旅中,系统地研究了心肌细胞β-AR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生理学、病理学意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迄今已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4500次
-
康乐院士PNAS发布miRNA研究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蝗虫中MicroRNA-276通过上调brm促进了卵孵化同步。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项研究的是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Le Kang)。主要研究领域是以昆虫为模式系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获何梁何利生命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13年获美国昆虫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发育同步是一致群集、迁移和性成熟的基础,是群居动物适应变化环境的一种重要策
-
刘默芳亮点推荐:小RNA与组蛋白甲基化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生物体内存在大量的不编码蛋白质序列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 这些非编码RNA 广泛参与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 包括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抵抗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发布光遗传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背外侧大脑脚盖 (laterodorsal tegmentum, LDT) 中间神经元亚型调控了嗅觉信号诱导的先天性恐惧。这项研究工作发布在1月4日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导汪浩(Hao Wang)研究员及段树民(Shumin Duan)院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先天性恐惧,指的是动物体无需学习,可以通过遗传获得的对特定物体,环境或境遇的恐惧。比如,老鼠怕猫。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猫的实验室饲养的小鼠,第一次遇见猫时也会恐惧,害怕。先天性恐惧这种负面情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