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武汉病毒所在蝙蝠飞行和免疫适应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近期,由5个国家9个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解析了2种蝙蝠的全基因组序列。这2种蝙蝠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国的小蝙蝠大卫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结果提供了蝙蝠飞行、免疫系统及其它独特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进化的生物信息学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2012年12月20发表于Science。武汉病毒所为共同第一完成单位,新发病毒课题组的石正丽、周鹏和吴利军参加了这项工作。蝙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分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其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是地球上仅次

    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13-01-31

  • 全球化多因素致两栖动物疾病流行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义明领导的多样性与空间生态学研究组,通过研究、对比影响壶菌全球分布的几大因素,证实了国际贸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引进以及植被变化等全球化因素对两栖动物流行性疾病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并入选体现论文重要性的二次数据库“F1000”。 据介绍,近年来,人类及野生动物急性传染病在全球暴发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界普遍将其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及外来物种引进等全球化因素的作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1-31

  • 重庆医科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 SIRT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介导上皮间质转化(EMT),参与了肝癌的转移过程。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黄爱龙(Ailong Huang)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柯子斌(Ben C.B. Ko)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黄爱龙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现为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共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哺乳动物Sirt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厦门大学教授Nature综述介绍疾病蛋白

    生物通报道:说到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一般认为是一种参与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的关键蛋白,近期来自厦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以“Apolipoprotein E and Alzheimer disease: risk, mechanisms and therapy”为题,介绍了这种蛋白与阿尔茨海默氏病(AD)在患病风险,作用机制以及治疗方面的关联,这一综述性文章公布在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医学院卜国军教授,卜教授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及其相关生物学研究领域世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针对AD疾病,其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Nature旗下期刊解析鸡肠道微生物

      大量人体肠道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相关。但由于宿主遗传背景、生理条件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迄今为止,人类对于自身机体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2013年1月30日,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和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题为“Quantitativ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Host Influences Gut Microbiomes in Chickens”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论述

    来源:派森诺

    时间:2013-01-30

  • 华中农业大学Hepatology代谢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和德国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脂肪细胞分泌因子抵抗素(Resistin)诱导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于1月25日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的杨在清(Zaiqing Ya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脂肪细胞因子,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脂肪细胞分化与代谢,脂肪细胞功能基因组以及动物基因的表达调控与信号传导。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肥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流行病,它导致胰岛素、糖和血脂的血液水平的混乱,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高血压、Ⅱ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贺林院士组最新文章发现新突变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ASH1 regulates melanocyte transepithelial migration through a novel Gαs–SASH1–IQGAP1–E-Cadherin dependent pathway”的文章,发现了黑色素细胞中的三个杂合突变,并指出了能调节这种细胞迁移的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钙调蛋白信号之间的一种新交流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Signa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贺林院士,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刑清河(Qinghe Xi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北大生科院Cell子刊解析DNA修复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拿大西奈山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ell Cycle-Dependent Regulatory Circuit Composed of 53BP1-RIF1 and BRCA1-CtIP Controls DNA Repair Pathway Choice”的文章,DNA双键断裂修复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发现了53BP1的下游效应蛋白Rif1,由此找到了由RIF1和BRCA1主导的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回路。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冬一,以及加拿大西奈山医院Daniel Duro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科学家发现牛肝菌科一新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研人员对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态学证据和DNA序列分析,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属以及8个新种。相关成果发表在《真菌多样性》杂志上。 据介绍,牛肝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其中,一些种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部分种是有名的毒菌,多数种是树木外生菌根菌。该科真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平行进化与趋同进化并存,系统亲缘关系复杂,分类困难。这导致食用物种和有毒物种容易混淆,导致毒菌中毒。 为此,该所研究员杨祝良指导博士生M.I.Hosen、曾念开等对其中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孟加拉国龙脑香科森林中,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30

  • 败血症小白鼠存活率上升至75%

    败血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疑难杂症。经过两年半实验研究,宁波大学、浙大医学院等科研人员发现,败血症小白鼠接受LECT2激活巨噬细胞的治疗后,存活率从原先的12.5%提高到75%。这一生物疗法有望攻克败血症这一国际难题。这一发现于12月17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实验医学杂志》上。宁波大学的陆新江博士、陈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虞朝辉主任医生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陈炯研究员。 2007年5月,专家们发现鱼类染菌时,体内一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呈急速上升趋势,这种细胞因子在生物研究学上叫白细胞源趋化因子2,简称LECT2。“这种细胞因子在人类和小鼠染菌时,指标是下降地,和鱼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1-30

  • 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毁灭性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自1999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生后,又陆续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暴发成灾,致死松树700余万株。 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江华研究组一直从事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鉴于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昆虫年度回顾》(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编委会特邀请撰写综述。 综述首先阐明了红脂大小蠹、本地种黑根小蠹、伴生真菌和寄主的协同入侵机制;提出并验证了入侵种与本地种之间互惠的“化学信息调控”,与伴生菌“共生入侵”两个

    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30

  • 兔出血症病毒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的资助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飞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兔出血症病毒结构及其表位抗原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病原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 兔出血症(RHD)是一种急性、致死传染病,家兔在感染后48~72小时死亡。1984年,中国首次报道了兔出血症的暴发,随后在欧洲、美洲等地区逐渐流行。该病的病原体兔出血症病毒(RHDV)隶属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相比杯状病毒科其他病毒属,有关兔病毒属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研究尚属空白。 孙飞等通过对RHDV衣壳蛋白的结构进行分析以及不同病毒株的序列比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30

  • 陈竺陈赛娟院士2013开年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riocalyxin B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Th1 and Th17 cell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萜类化合物: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EriB)能通过靶向关键信号通路,选择性调控Th1和Th17细胞,发挥强有力的抗炎作用,这不仅有助于癌症治疗的研发,也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向。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这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近年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Lancet报道中国学者疫苗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healthy Chinese children and infant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clinical trial”的文章,报道了肠道病毒71型疫苗,在国内健康幼儿和婴幼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II期临床试验结果支持开展III期临床。相关成果公布在医学类顶级期刊Lancet杂志上。文章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介绍生命科学信息工程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所谓生命科学信息工程,是指以生命信息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医学手段,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利用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这门学科是针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昆明动物所发现癌细胞抗药新机制

    癌症治疗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肿瘤细胞具有原发的耐药性以及治疗后逐渐产生抗药性。顺铂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化疗药物,它通过造成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杀死癌细胞。但是癌细胞抗药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泛素化是一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其系统功能紊乱与癌细胞凋亡以及癌症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蛋白泛素化过程由三种酶依次催化完成,包括泛素激活酶(E1)、泛素连接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其中,E3泛素连接酶决定修饰底物的特异性。HECTD3 (Homologous to the E6-associated protein carboxyl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9

  • 贺福初院士最新综述: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3年的第一期上,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特以“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为题,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发现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哈尔滨医科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肝癌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机制,并找到了一种能够克服耐药且与索拉非尼协同发挥作用的新分子。这一发现对于改善肝癌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连新(xin Liu)教授和姜洪池(Hongchi Ji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原发性肝癌(HCC)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我国是肝癌高发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四川大学教授再发PNAS文章解析分子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四川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第四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JNK inhibition reduces apoptosi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文章,发现c-Jun氨基端激酶(JNK)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具体分析这种作用因子对细胞凋亡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相关成果公布在1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张康博士,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ichael Kar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科学家建立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

    记者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血管内纯水(蒸馏水)灌注法+高脂饲料饲养法,成功制作出一种简单易行、可控性强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有助于深入探讨血管内膜增生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功能障碍、细胞迁移、血流动力学、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机制,揭示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奥秘”。相关论文刊发在最新一期美国《心血管病理学》(Cardiovascular Pathology)杂志上。 课题组研究发现,纯水(蒸馏水)可以通过导致血管管腔内的低渗透压环境,进而诱导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功能障碍,低渗性休克甚至凋亡。且这种低渗造成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8


页次:1416/2079  共41568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