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RDR6调控减数分裂DNA双链断裂的形成

    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事件,该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相对于母体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保证了物种世代交替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减数分裂起始源于程序化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 DSBs)的形成。因此,DSB正常产生是确保减数分裂一系列重要事件顺利进行的前提。2020年7月30日,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题为“Oryza sativa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6 contributes to DSB formation i

    来源:

    时间:2020-08-05

  • 葛峰研究组:首次揭示蓝细菌中去酰基化酶CddA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赖氨酸上的酰基化修饰是一种精细的调节过程,往往由对应的酰基转移酶和去酰基化酶对蛋白质赖氨酸上的一个或多个位点进行酰基化和去酰基化修饰,从而改变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对细胞内众多代谢相关通路进行精确的调节与控制。然而,蓝细菌中是否存在相应的去酰基化酶,这些酶催化的靶标蛋白又有哪些?以及调控底物蛋白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目前还知之甚少。由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系统参与了蓝细菌的胁迫响应,能量代谢以及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的进程,是蓝细菌信号转导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发现蓝细菌中去酰基化酶并了解其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蓝细菌的光合作用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赵进东研

    来源:水生所

    时间:2020-08-04

  • Science子刊发现线粒体代谢物调控衰老的新机制

    线粒体是细胞内生物能和物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在环境压力应激的状态下与细胞质、细胞核不断地进行交流,维持细胞基本需求的同时,减轻线粒体功能损伤对于机体造成的伤害。尽管线粒体功能严重损伤对机体是有害的,但是在发育过程中轻微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TC)活性的降低,反而可以诱导寿命的延长,这一现象在线虫、果蝇以及小鼠中都有报道。线粒体功能的下降是如何延缓衰老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烨研究组利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质谱分析,首先鉴定到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NuRD)复合体的多个组分与线粒体应激通路中的重要的转录因子DVE-1互作。在线粒体ETC活性降低时,NuRD复合

    来源:

    时间:2020-08-04

  • Cell:利用新型绝对定量质谱法揭示CD3ε的多重信号转导功能

    2020年7月29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黄超兰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许琛琦团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团队,联手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Multiple signaling roles of CD3ε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T cell therapy”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开发基于质谱的绝对定量蛋白质组新方法,揭示了T细胞受体-共受体(TCR-CD3)复合物酪氨酸在不同抗原刺激下的动态磷酸化修饰全貌,解析了不同CD3链ITAM结构域磷酸化特征的奥秘,从中发现了其中一条亚基CD3ε的单磷酸化新功能,有望助力于设计全新的CAR-T疗法。

    来源:

    时间:2020-08-03

  • Nature Immunology:中性粒细胞稳态和炎症状态下的单细胞发育和异质性图谱

    2020年7月2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程研究组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罗鸿博研究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马凤霞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reveals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 in homeostasis and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循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类型,是宿主抵御入侵细菌等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目前对中性粒细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经典的形态学,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一直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认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8-03

  •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结核分枝杆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新机制综述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是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感染人口,每年超过120万人死于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细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进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活。近年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天然免疫的新机制,为发展靶向病原-宿主互作界面的抗结核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靶点。   近日,刘翠华研究组和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3

  • 广州健康院等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细胞机理

     7月16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与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合作在Protein & Cell杂志以“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bronchoalveolar epithelial dysfun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为题发表了新冠病人急性呼吸窘迫症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  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目前大部分新冠病人的直接死因源于呼吸衰竭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ARDS是新冠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症,同时病程极长,导致重症监护室(ICU)资源急剧耗尽,因此,新冠危重症的ARD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3

  • 中外学者Nature发文:快速转录延伸标志性组蛋白修饰

    高等生物能够在环境因素刺激下,快速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保证了炎症反应、热休克应激等诸多细胞过程的发生。以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为代表的表观机制是真核生物进化出来的重要转录调控策略。那么在刺激诱导型转录过程中,是否存在标志性表观修饰参与其中并发挥着关键调控作用呢?2020年7月30日,清华大学李海涛课题组携手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Steven Josefowicz实验室、洛克菲勒大学C David Allis实验室等在《自然》(Nature)杂志正式发表题为“Histone H3.3 phosphorylation amplifies stimulation-induced transcript

    来源:

    时间:2020-07-31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最新论文:一种在肝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等。尽管已有多种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然而肝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的转移。因此,研究肝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理,研发新型靶向药物阻断肝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对降低肝癌术后的转移率,提高患者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曾勇和吴泓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7-31

  • 同济大学Aging Cell发文:新型SIRT6激活剂可改善年老小鼠来源iPSC质量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伴随的人口健康问题对医疗卫生领域造成了巨大挑战。伴随着衰老的进程,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由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功能丧失密切相关,细胞疗法成为了一种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新选择。与其他类型的细胞疗法相比,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细胞疗法极大地减少了包括移植排异反应与伦理相关问题在内的多项潜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基于iPSC的细胞疗法在未来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多项研究显示:年老个体来源的iPSC基因组稳定性与多能性明显下降,基于年老患者自身iPSC治疗衰老相关疾病面临巨大困境。SIRT6是重要的衰

    来源:

    时间:2020-07-31

  • 高绍荣教授发表综述:全面总结哺乳动物植入前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团队在《Protein & Cell》杂志(IF:10.16)发表特邀综述“Insights into epigenetic patterns in mammalian early embryos”,详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微量细胞多组学的方法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重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比较了这些重编程事件在小鼠和人类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了表观修饰如何调控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细胞命运的转变。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经历了剧烈细胞命运转变,重编程调控网络必须精准运作方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表观遗传信息在维持细胞命运和控制基因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解析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对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20-07-31

  • Nature子刊:揭示树木叶片衰老响应全球变暖的机制

    7月6日,由四川大学牵头,与中山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发表了题为“Leaf senescence exhibits stronger climatic responses during warm than during cold autumns”的论文,揭示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秋季物候变化——叶片衰老的响应机制。四川大学陈磊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联系人,中山大学刘志勇和四川大学刘建全共同通讯联系人。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树木的生长发育,比如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等,会随着一年四季气候

    来源:四川大学

    时间:2020-07-31

  • 四川大学最新发表Nature重要成果:新冠疫苗证实在动物试验中有效!

    2019年冠状病毒病(SARS-CoV-2)引起的冠肺炎引起了全球关注,病原体被鉴定为SARS-CoV-2。全球累计新确诊病例超过1600万例,死亡人数达60万。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2020年7月2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魏霞蔚研究员、逯光文教授与张康教授,第一作者是杨静云博士、王玮教授以及杨自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0-07-30

  • 高彩霞研究组Cell子刊开发出高精准胞嘧啶碱基编辑工具

    碱基编辑技术(Base Editing)是基于CRISPR系统开发的基因组定向修饰技术。该技术由于不需要DNA双链断裂和外源供体DNA可以实现对目的碱基的精准替换,在疾病治疗、植物性状改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创新及应用研究,前期已经在植物中建立了完善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osine Base Editor, CBE)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 ABE)技术体系(Zong et al., Nat. Biotechnol. 2017; Zong et al., Nat. Biot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7-30

  • 中科院李海鹏团队揭示决定动物社会阶层形成的关键机制

    社会阶层存在于许多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蚂蚁和蜜蜂。蜂王和工蜂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在形态、生理与行为上有着明确的分化,这背后的遗传机制逐步被揭开。然而,对于羊膜动物(包括哺乳类和鸟类),目前还不清楚哪些遗传学改变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形成。近日,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李海鹏研究组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发现了对羊膜动物社会阶层形成极其关键的PAS1-Lhx2 体系,揭示了演化过程中羊膜动物的社会性、社会阶层的形成机制。PAS的全基因组筛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外表与鼩鼱相似,据推测应为独居生活,而现在胎盘哺乳动物中则有着丰富的社会形态。因此,在胎盘哺乳动物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7-29

  • PNAS:中国国内悄然流行的可感染人类的猪流感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在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revalent Eurasian avian-like H1N1 swine influenza virus with 2009 pandemic viral genes facilitating human infection》的文章。文章中指出,一种新型且具备感染人类能力的猪流感病毒自2016年起已逐渐在至少10个省份的猪群中流行。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猪是大流行性流感病毒重要中间宿主,对猪流感进行系统性监控是预警流感大流行的重要措施。研究团队监测2011年至2018年,中国十个省份猪群中流感病毒情况

    来源:义翘神州

    时间:2020-07-29

  • Nature:哺乳动物基因组6mA修饰调控染色质结构与早期发育

     6mA修饰是近年来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鉴定出的新型DNA甲基化修饰,被称为基因组第九碱基,但其丰度、分布和产生方式等在领域内仍存争议,亟需深入细致的机制性研究突破。  2020年7月23日,《自然》杂志正式发表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李海涛课题组和耶鲁大学萧琢(Andrew Z. Xiao)实验室题为“N6-methyladenine in DNA antagonizes SATB1 in early development”(DNA N6-甲基腺嘌呤(6mA)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拮抗SATB1)的合作文章。该论文发现DNA 6mA修饰可以拮抗基因组组织蛋白SATB1在SIDD(压力诱

    来源:

    时间:2020-07-29

  • 周斌研究组在Circulation发表心肌干细胞与心脏再生的综述论文

           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员在Circulation发表了题为“Heart Regeneration by Endogenous Stem Cells and Cardiomyocyte Proliferation: Controversy, Fallacy, and Progres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系统总结了成体心脏心肌干细胞的兴起、发展和衰落,并深入讨论了心肌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心脏再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新的研究思路。 &nb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7-29

  • Advanced Science:暨大学者发表食管癌治疗药物的重要发现

    食管癌是人类高发的癌症之一,具有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其五年生存率仅为15%左右。筛选发现一批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抗癌药物,且针对肿瘤个体的基因组/蛋白组图谱差异进行相应的个性化用药选择,对分秒必争的临床肿瘤治疗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肿瘤细胞本身和肿瘤微环境中基质细胞都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包括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等,这些细胞因子可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以及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然而,关于TGFβ2能否诱导食管癌的侵袭转移仍然未知,其在食管癌中

    来源:

    时间:2020-07-28

  • 上海师范大学最新论文:解析盐生牧草小花碱茅叶绿体应答碱性盐的蛋白质图谱

    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盐渍化和碱化经常同时发生[1]。盐碱胁迫导致渗透胁迫、离子胁迫,以及高pH胁迫,是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限制了植物的生产力和地理分布[2]。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对盐碱胁迫极为敏感[3]。Na+的过度积累降低了气孔和叶肉细胞CO2的扩散,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4]。同时,过度的激发能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造成类囊体膜损伤[4]。然而,目前人们对植物叶绿体响应碱性盐(如Na2CO3和NaHCO3)胁迫的精细分子机制仍不清楚[5,6]。禾本科盐生牧草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也称星星草,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盐碱地广泛分布,是苏打碱型

    来源:

    时间:2020-07-28


页次:1416/2470  共49392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