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疫苗有望预防肿瘤
“常见的”癌细胞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许多所谓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正处于癌变的微小肿瘤。 例如从意外死亡的40~50岁健康妇女尸检中发现,大约有1/3的妇女乳腺中有微小原位肿瘤;在男性前列腺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多数年龄在50~70岁的人的甲状腺活检也都能发现原位肿瘤,但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会患肿瘤。此外,在部分乳腺癌患者治愈20~30年后,血液中仍可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称作肿瘤休眠。 大多数人体内存在癌变细胞但并不发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的T细胞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免疫系统会及时清除这些癌前突变细胞从而使机体免受肿瘤的侵害。 肿瘤发生是
-
研究发现水稻应答镉胁迫关键基因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6月17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科研人员完成的“水稻金属耐受蛋白OsMPT1及其编码基因和其RNA干涉片段”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过量的重金属在水稻体内累积,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动物和人类健康。研究水稻对重金属吸收转运的分子机制,可为无公害稻米的生产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金属耐受蛋白主要负责细胞内二价金属阳离子的传输。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该类蛋白大多与植物体应答和耐受多种重金属胁迫相关。此次研究人员发现,水稻金属耐受蛋白OsMPT1的编码基因是应答镉胁迫的关键基因,这对于全面理解植物中
-
曹雪涛院士PNAS连发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锌指蛋白ZBTB20通过抑制IκBα基因转录,促进了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触发的先天免疫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1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等
-
中国科技大学PNAS细胞动力学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GTP酶激活蛋白ACAP4调控细胞膜动力学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信号通路及调控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新线索,相关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1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姚雪彪(Xuebiao Yao)教授,姚教授是我国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细胞周期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及蛋白质分子时空动力学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ADP核糖基化因子(ARFs)是真核细胞中广泛表达的且是高度保守的GTP结合蛋白
-
四川农大:转录组测序揭示猪内脏脂肪组织炎症特征
实验已证实,相比于身体脂肪重量,肥胖发生相关的代谢风险因素与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更为相关。在哺乳动物中,脂肪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内脏脂肪组织(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VAT在生化上明显不同于SAT,其与多种肥胖诱导的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等。为了更好分析VAT和SAT间的不同特征,四川农业大学李学伟教授和李明洲教授领衔的团队对猪的VAT和SAT的转录组展开比较分析,系统研究与炎症反应、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谱*。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刊的Int J Biol Sci。研究人员利用Solexa转录组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服务由联川生物提
-
研究解析老年人为何具有更强流感抵抗力
吐唾沫、流口水……唾液通常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谈话主题。但中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唾液中含有的糖蛋白成分可以部分解释健康老年人具有更强的流感抵抗力这一事实,将来或许能够利用这种糖蛋白开发出抗流感病毒的口鼻喷雾或口含药。 唾液不仅能帮助消化食物,它也含有抗菌蛋白,是应对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中国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检测了180名不同年龄的健康人唾液中的糖蛋白糖链谱,发现与儿童和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唾液中的糖蛋白唾液酸α2-3和α2-6糖链结构能更有效地与H9N2禽流感病毒等病毒结合。 研究负责人李铮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这
-
中南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BTBD7蛋白促进了肝癌上皮间质转化(EMT),可作为肝癌的一个预后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6月12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研究实验中心的申竑(Hong Shen)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疾病(重点:消化道肿瘤、肝脏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研究。近5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为具有活动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病理现象。它参与胚胎发育和组织重建。此外,也存在于如上皮组织的伤口愈合过程、
-
中科院最新文章:海洋生物cDNA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造礁石珊瑚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对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指示意义,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取了澄黄滨珊瑚(P
-
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发表miRNA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微囊泡(microvesicle)介导miR-150从单核细胞转移至内皮细胞,促进了血管发生。这一研究在线发表在6月13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特聘教授张辰宇(Chen-Yu Zhang),其现担任国家“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microRNA,线粒体功能及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作用机理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曾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上发表论文17篇,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文章共
-
徐国良研究组Cell子刊发现DNA酶促氧化修饰的新调控作用
哺乳动物基因组DNA中5-甲基胞嘧啶(5mC)的动态平衡调节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发生。这种表观遗传修饰不仅控制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还会影响新生神经元的轴突生长。近期研究发现5mC在体内可以被TET家族蛋白氧化成5-羟甲基化胞嘧啶(5hmC)等形式,而这些氧化修饰在早期胚胎和哺乳动物脑内有较高水平的分布。Tet酶催化的DNA氧化修饰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已有一些报道,但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还鲜为人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徐国良实验室和美国Beckman研究所史艳红实验室以及新加坡临床科学研究所丁春明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Tet1基因敲除虽然不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但对成年小鼠海马区
-
计算生物学所揭示汉族和日本人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6月4日,《医学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well-differentiated gene expressions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Japanese using genome-wide microarray data analysis。该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中国汉族与日本人之间在转录水平的差异,并估计了遗传变异对人群基因表达谱差异的贡献率,有助于理解基因表达与遗传变异之间的联系,并为阐明近缘人群之间表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中国汉族和日本人有共同的遗传起源,在外表形态上也存在很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6-18
-
分子探针为乳腺癌基因描绘“显像图”
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核医学科赵长久、付鹏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及时、无创性地评价乳腺癌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DM2)表达程度的影像学方法,使乳腺癌在分子水平发生改变的“早早期”被诊断成为可能。此项成果日前刊发于《美国核医学》杂志。有文献报道,癌基因MDM2在鼠和人的很多组织中都有表达,被证实是一种癌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放化疗抵抗等有关联。因此,在乳腺癌病人放化疗之前,及时、准确评价MDM2表达程度,对临床上制定医疗方案尤为重要。赵长久教授课题组将小鼠MDM2作为研究靶点,利用“反义技术”合成了针对恶性肿瘤特异性极强的新
-
中科院Nature子刊表观遗传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5-羟甲基胞嘧(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的动态机制,相关论文“Dynamics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 during mouse spermatogenesis”发表在6月1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韩春生(Chunsheng Han)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汤富酬(Fuchou T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精子发生(spermatogene
-
唐铁山研究组:异常表观修饰参与亨廷顿舞蹈病病理发生
亨廷顿氏舞蹈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纹状体神经元的渐进性死亡。亨廷顿基因突变导致纹状体神经元选择性死亡的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也没有任何治疗手段。DNA胞嘧啶的甲基化修饰是一重要的表观修饰方式,在染色体结构重塑、基因沉默、发育与分化等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最近有研究结果证实,胞嘧啶的甲基化可被进一步氧化为羟甲基化修饰,有证据显示胞嘧啶羟甲基化修饰(5hmC)在胚胎发育和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神经细胞的分化成熟中有重要作用。关于DNA的5hmC修饰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还未见报道。动物研究所唐铁山研究员领导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组以酵母人工染色体转基因舞蹈病(YA
-
昆明动物所在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且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力。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逐步开展,人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欧洲人群,所报道的易感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是否也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并不清楚。ZNF804A基因内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1344706在欧洲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并已在独立的欧洲群体样本中得到重复验证。然而,在中国人群中rs1344706是否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仍然有争议,国内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各自的样本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鉴于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
清华大学Nature新文章挑战前论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保守调控元件的结构,相关论文“Conserved regulatory elements in AMPK”发表6月1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嘉炜(Jia-Wei Wu)教授,其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蛋白质分子的微观结构基础上研究其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先后在Nature,Cell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2011年12月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淋巴瘤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中国汉族人群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6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Adeline L H Seow博士、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贾卫华(Wei-Hua Jia)教授,以及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的刘建军(Jianjun Liu)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恶性淋巴瘤是起源
-
生物传感器的纳米“开关”
近日,据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报道,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赵永生课题组利用高比表面积的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出一种更加灵敏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生物传感器。该项研究也为低维纳米材料制备生物传感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赵永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感器和光学元件都将趋于小型化和集成化。有机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传感、纳米光子学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提高检测性能 从细菌到人,所有生物都在使用“生物分子开关”来监测环境。此类“开关”
-
科学家首次解析丙肝感染蛋白结构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周界文团队的一项研究,首次解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蛋白——p7的精细空间结构,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一类抑制剂的分子机理,为丙肝药物的研制带来曙光。相关论文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HCV与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一样,属于强危害性的RNA病毒。丙肝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严重时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估计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HCV,我国的HCV携带者和患者总数均居世界首位。而迄今为止,丙肝的治疗一直缺乏令人满意的方法。p7是丙肝病毒基因表达的唯一离子通道蛋白,对病毒颗粒的组装、成熟乃至释放至关
-
北大韩鸿宾小组实现脑细胞生存微环境可视
由我国科学家发明的一项脑研究专利新技术,将为目前陷入困境的脑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日前,这项由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及其团队发明的技术,在动物活体上实现了神经细胞生存的微观内环境三维可视化成像显示与定量分析。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第7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这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 这项新的脑成像技术转变了以往只针对脑细胞的研究思路,是一项可对脑细胞生存微环境进行活体检测和可视化的专利技术。尽管脑细胞外间隙占据着人脑20%的脑容积空间,但100多年来一直被科学界所忽视。该技术在为神经系统新药研发、干细胞治疗等提供有效技术手段、为这些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疗效评价方法的同时,可为目前严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