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药物所等在楝科植物中发现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新成分
近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从楝科植物科特迪瓦桃花芯木(Khaya ivorensis)中发现了一新类型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大环内酯(Ivorenolide A)。该化合物具有罕见的共轭双炔片段以及5个手性中心,并在1,17-位形成了一18-员的大环内酯结构。研究人员通过波谱方法、X-单晶衍射等手段确定了其相对立体结构,同时还提出了该化合物形成的可能生源途径。在生源合成途经启发下,科研人员对该化合物进行了手性全合成,以12步的线性合成和22%的总产率得到其对映异构体(比旋光和CD相反),从而确定了该大环内酯(ivorenolide A)的绝对立体构型。该化合物和其合成的对映异构体均显示良好
-
中国网中国医药频道启动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束洪福)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与卫生部主管的吴阶平医学基金会,12月16日共同举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医药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同时启动共建的中国网中国医药频道上线。 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长晓萌介绍,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是经卫生部、民政部批准成立的部属行业组织。为了加快政策普及和行业信息化建设,创建中国医药频道就是要搭建一个中国医药政策和行业信息的发布平台,加强对中国医药现状、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提升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相关信息宣传质量,规范中国医药信息宣传管理等。 中国网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宣传报道工作,从2003年临危受命授权向全球发布非典疫情开始,中国网承担了近5
-
南开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通过CREB介导YAP癌基因促进了肝癌细胞生长。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的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晓东(Xiaodong Zhang)教授和叶丽虹(Lihong Ye)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开展乙肝病毒致癌分子机制和乳腺癌转移分子机制研究,筛选抗肿瘤药物。后者的研究方向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抗肿瘤药物筛选。乙型肝炎病毒
-
第二军医大Hepatology解析非编码RNA与癌症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与肝癌微血管浸润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以及其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这一RNA或可作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的生存率不良的预测因子。相关论文发表在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和周伟平(Wei-Ping Zho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后者科研主攻方向是肝脏肿瘤的临床治疗及术后抗复发治疗研究。血管生成,即新生血管
-
第四军医大JBC文章解析癌症耐药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转录因子CUTL1是胃癌耐药性的一个负调控因子。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2月19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刘志国(Zhiguo Liu)副教授,其主要从事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肿瘤的多药耐药的研究。现为美国癌症研究学会会员,国际细胞死亡协会会员,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肿瘤研究与临床特约审稿人。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且发病率在国内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而单纯性手术治疗常难以根治,化
-
中科院JBC揭示疾病病因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线粒体钙信号失调、氧化应激与亨廷顿氏舞蹈病(HD)基因组DNA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发现对于了解HD的发病及进程机制,以及开发出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唐铁山(Tie-Shan Tang)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钙信号的功能调控。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on、PNAS、J Neuroscience、 Development、J Biol Chem 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亨廷顿病(HD)为遗传性进行性神经
-
中科院院士组最新文章解析蛋白合成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研究体系:结核分支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MtbLeuRS) ,发现了原核病原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C-端延伸结构域在维持酶与核酸相互作用方面的重要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这项研究由王恩多研究组完成,第一作者为胡庆华博士。王恩多院士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肺结核(tuberculosis, TB)是威胁全世界人
-
我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专家指出,不应把SCI、SSCI作为判断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 中国科技网北京12月26日电 今天,《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CAJ-IJCR》)对外公布,同时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也新鲜出炉。报告显示,我国不少非SCI、SSCI收录期刊比SCI、SSCI收录期刊具有更高的被引用次数;同时在上榜的418个期刊中,中文期刊达312个,已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期刊。 该项成果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发布。报
-
生态中心在丛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保冬研究组在丛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发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与绝大多数的陆地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系,是迄今发现的与植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壤微生物之一。很多研究表明,菌根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丛枝菌根在植物抵御干旱胁迫中的积极作用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多数研究集中在AM真菌的间接作用,及菌根影响植物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时间:2012-12-27
-
中国科学家解读鲫鱼密码 揭示东亚物种进化规律
广袤的东亚大陆上,生物种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鲫鱼为我们带来答案。记者2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于近日对鲫鱼复合种种群分布进行研究,为揭示东亚地区物种形成和群体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鲫鱼复合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日本等邻近岛屿的淡水鱼类。其分布受到水域环境的限制,是研究东亚晚第三纪以来,重大地质气候环境转型期青藏高原隆升、东亚季风气候、冰期—间冰期交替造成的海陆变化等古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地理隔离、物种迁移扩散的绝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王姝妍通过对中国大陆、台湾、
-
《科学》发表北大成像中心、生命中心李瑞强与哈佛大学合作论文
2012年12月21日,《科学》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成像中心和生命中心的李瑞强研究组与哈佛大学谢晓亮研究组合作论文“Probing Meiotic Recombination and Aneuploidy of Single Sperm Cells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这项工作首次实现了高覆盖度的单个精子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迄今为止重组定位精度最高的个人遗传图谱,并且解决了一个困绕学术界多年的问题,即基因区附近重组率的降低是由于分子机制而非自然选择造成的。这项工作由一年级博士生樊伟(生命中心)和杨明玉与哈佛大学的博士生陆思嘉和博士后宗程航共同
-
研究揭示茶氨酸祛除烟瘾新机理
中国科学报讯(见习记者孙爱民)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保路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茶氨酸可通过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奖赏回路抑制尼古丁依赖。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祛除吸烟成瘾和戒烟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今年第10期《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第11期《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杂志。 研究人员发现,烟草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尼古丁依赖,即由于个体反复使用尼古丁所引发的一类慢性易复发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综合征。“与其他成瘾药物相同,尼古丁依赖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奖赏回路密切相关。”赵保路表示。 此前,有科研人员发现,茶质滤嘴对吸烟成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氨酸对动物尼古丁成瘾有明显祛除
-
Cell公布2012最佳论文 中国学者占三篇
生物通报道:Cell杂志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最新一期(12月21日)Cell杂志内容公布的同时,也盘点了本年度最佳论文,其中清华大学的戚益军研究组关于DNA双链断裂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的新型小分子RNA的成果,入选了最佳论文。生物通也曾就此成果采访过戚益军研究员(具体见:专访戚益军:只有积累才能使偶然成为可能)。戚益军研究组在过去几年中一直致力于植物小分子RNA的作用机理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曾于08年在Cell发表文章,报道拟南芥中AGO复合物结合小RNAs的分拣规律,揭示了小RNA的末端
-
清华大学:最新综述直击Science前沿问题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2005年Science在其纪念创刊125周年的特刊中,公布了125个未来1/4世纪里最具挑战性的科学前沿问题,其中关于意识的问题:“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位列第二。在
-
科学家发现抗高血压药物或可治疗疼痛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24日向媒体介绍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辉瑞公司以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正常人群体中疼痛敏感性基因鉴定”相关研究发现,疼痛敏感性与一些抗高血压药物的靶点――血管紧张素Ⅱ代谢通路相关,提示抗高血压相关药物或许可以用于疼痛治疗,从而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疼痛,常被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慢性疼痛在欧美国家发病率高达20%,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当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外显子测序的方法鉴定了与疼痛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
-
水稻氮利用效率研究获进展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命活动和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和要求。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营养生理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张明永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在水稻中超表达OsPTR9基因可促进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同时在低施氮肥的条件下可促进水稻增产。研究显示:OsPTR9基因的表达受外界氮源和光昼夜节律的调节。营养生长阶段,超表达OsPTR9能够促进铵的吸收,增加侧根的发生,提高水稻生物量。生殖生长阶段,超表达OsPTR9能够提高氮再动员和重新分配的运
-
中山大学、范德堡大学Nature子刊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三个与大肠癌相关的新遗传“热点”。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2月23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杂志上,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肠癌生物学的新认识,有可能指出了该疾病新的治疗靶点。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人科学家郑苇(Wei Zheng)教授,其现任范德堡大学Ingram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分子流行病研究室主任,亦为美国NCI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多个协会会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流行病与分子流行病学。近五年完成或参与美国国家级科研项目共18项,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148
-
华大基因、中科院Nature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OpGen公司今日宣布,通过利用ARGUS® Whole Genome Mapping System技术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生成了首个家山羊(domestic goat)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这一研究是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领导,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这篇题为“Sequencing and automated whole-genome optical mapping of the genome of a domestic goat (Capra hircus)”的研究论文,证
-
南开大学首席科学家JBC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Liver X Receptor Induces Macrophage Interleukin-5 Expression”,揭示了一条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新分子信号途径。相关成果发布在近期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南开大学的韩际宏(Jihong Han)教授与段亚君(Yajun Duan)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韩际宏现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动脉粥样硬化成病机理与治疗;胆固醇及脂质代谢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
-
Hepatology发表应用Arraystar Mouse LncRNA芯片研究肝癌的文章
第二军医大学孙树汉教授课题组使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芯片研究肝癌,连续发表了两篇Hepatology文章;近期,其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应用Arraystar Mouse LncRNA芯片,首次发现了能抑制肝癌转移的新LncRNA——Dreh,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著名肝病研究杂志Hepatology上。(所有Arraystar LncRNA芯片均由康成提供技术服务)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华人人群中肝癌的首要因素。乙肝病毒表达的HBx蛋白能促进肝脏肿瘤的形成,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孙树汉教授课题组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揭示HBx和热点分子——非编码RNA之间的关联。研究思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