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一基因变异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

    同样是食管癌,不同患者生存期大相径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合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基因SLC39A6与食管癌患者生存期长短相关,存在这一基因变异的食管癌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治疗。该基因也可能成为食管癌潜在的治疗靶点。相关研究论文日前由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基因》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东昕教授领衔,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对1300余个食管癌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变异的基因,然后分别在另外两个独立样本(共1962名食管癌患者)中进行了验证。该研究确定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03

  • 蛇形机器人检测结肠疾病

    科技日报讯 (丁珊)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速明显。而80%的结肠癌是由肠道良性息肉转变而成的,及早发现和切除息肉是预防结肠癌的有效手段。日前,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5位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仿生学原理研制出一种仿蛇形结肠疾病检测机器人,希望能减轻病人在检查时的不适与痛苦。 在目前结肠内窥镜检查中,内窥镜通过外力进入肠道后,只能通过操作部的旋钮控制前端大约长10厘米、弯曲方向可调的导向段转向。后端的镜体部分通过与肠道壁接触产生挤压力被动弯曲,容易对肠道软组织造成损伤,引起病人的不适和痛苦,甚至会造成肠道壁“穿孔”。因此,目前的结肠内窥镜检查和手术主要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医院中进行,对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6-03

  • 脑功能障碍是脑发育缺少“修理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晔 通讯员蔡心轶)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副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如果脑发育过程中缺少了一种名为OGG1(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的基因,就会形成脑损伤。这为大脑保护性药物研发及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日前,该项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OGG1的作用相当于“修理工”,它能够识别DNA损伤并启动修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神经元不发生退变。顾爱华介绍,人体一边耗氧,一边会产生一种叫作自由基的副产品。它“个性活泼”,不喜欢安安稳稳呆在原地,甚至喜欢去攻击别人。而大脑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因自由基造成的氧化性DNA损伤也会更多,这就与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病有着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6-03

  • 江南大学最新文章解析钠尿肽受体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钠尿肽药物已成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阶段治疗药物研发的热点, 因此, 研究钠尿肽受体的结构、活性、信号通路及调控, 探析钠尿肽受体与钠尿肽功效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1

  • Nature及其子刊论文排名出炉 中科院第一

    生物通报道:本周《自然出版指数2012中国》(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2 China,网络下载地址:http://www.natureasia.com/en/publishing-index/pdf/NPI2012_China.pdf)发布,这个指数是以Nature系列期刊在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为基础,衡量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这一报告指出,在2011-2012年期间,中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发表的Nature及其子刊论文数量增幅为35%,这比较于2011年的11.3%,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学者共发表了303篇Nature及其子刊论文。相关人员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1

  • 首席科学家Cell Res中风防治新策略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4-HNE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风险因子,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2,ALDH2)可通过清除4-HNE预防中风,从而为防治中风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新靶点。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1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第二军医大学的苏定冯(Ding-Feng Su)教授和刘爱军(Ai-Jun Li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苏定冯是我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高血压、脑卒中、血压波动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1

  • 植物所在高等植物导管分化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进化过程中,导管的出现是陆生高等植物成功的主要原因。导管的分化过程经历了细胞伸长、细胞壁局部加厚和细胞程序化死亡3个阶段。与真菌和动物不同,保守的exocyst分泌复合体的EXO70亚基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大量扩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春明组对在分化的导管细胞特异表达的EXO70A1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基因参与了拟南芥导管分化,通过控制囊泡的定向运输决定导管细胞壁定点增厚。该研究对于了解高等植物维管束分化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已于5月24日在线发表于The Plant Cell期刊(doi:10.1105/tpc.113.112144)。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植物器官发生

    来源: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3-05-31

  • 中医治肺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加速

    健康报讯  (记者崔  芳)2013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肺癌中医临床指引的示范与推广项目启动会近日在京召开。该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分两部分实施:首先进行肺癌强化治疗阶段、肺癌康复阶段以及肺癌巩固治疗阶段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分层次推广效果评估研究;其次是将《肺癌中医临床指引》在示范区内全面推广,最终实现从核心示范区到基层的逐级推广和应用。 该项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介绍,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之一,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中医药防治肺癌的研究,涉及治法、方药以及复发转移、放化疗减毒增效等方面。目前,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已形成《西太区肺癌中医临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5-31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可治干眼病

    健康报讯  (记者刘泽林)海南省眼科医院刘红山教授5月初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眼科大会上发表演讲称,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干眼病在小鼠实验中获得成功。 干眼病是一种多因子的泪液和眼表面疾病,患者眼睛敏感、怕光、有异物感、眼痒、充血,甚至会发生疼痛及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干眼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刘红山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干眼病转基因动物的角膜基质和结膜下组织内,术后应用体视显微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眼表面组织发现,与没有进行移植的眼比较,接受干细胞移植干眼病动物的角膜混浊度从术后1周开始明显减轻,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浸润被干细胞移植所抑制。 对术后实验小鼠眼部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5-31

  • 基因功能分化或致人类脑容量急剧扩增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近期发现,导致人类大脑发育异常的MCPH1基因,在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起源中起到关键作用,可能是人类大脑区别于其他非人灵长类大脑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物学》杂志。 据该所研究员宿兵介绍,人类区别于非人灵长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容量的大脑和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但人们缺乏对灵长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扩增遗传学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寻找那些突变后会导致人类大脑发育异常的基因。MCPH1基因是最早被发现导致人类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而引起遗传性小头症的基因。”助理研究员石磊说。 通过对MCPH1基因的蛋白序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5-31

  • 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发布 中科院排名第一

    5月30日,作为《自然》增刊的《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发布。来自中国的的作者在2012年度在《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共发表了303篇论文。2012年,在所有《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中,有8.5%的论文是来自于中国的作者,这一数字比2011年同比增长了35%。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225篇,占当年总数的7%;2010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52篇,占当年总数的5.3%。如果追溯得再久一点,在2000年,当年只有6篇发表在《自然》和自然子刊的论文有来自中国的作者参与。 《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发表的数据更明显地说明了中国科研产出的质量正在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成为科技论文发表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5-31

  • 研究发现墨旱莲提取物或有助抗肿瘤

    (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课题组在对一个包含3000多个天然产物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时,发现中草药墨旱莲提取物中的天然产物蟛蜞菊内酯可显著增强干扰素-γ(IFN-γ)信号,并且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美国《生物化学杂志》。 据介绍,干扰素-γ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不仅在控制人类微生物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俞强等人研究发现,蟛蜞菊内酯并不影响干扰素-γ和其受体的结合,而是通过延长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的酪氨酸磷酸化从而增强干扰素-γ信号。进一步研究显示,蟛蜞菊内酯作用于STAT1的去磷酸化过程,通过抑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5-31

  • 哈尔滨医科大学最新文章:细菌基因组的奥秘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细菌在进化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遗传稳定性来实现种系的繁衍, 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变异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对看似尖锐的矛盾在细菌基因组内却实现了完美的调和。已有大量研究确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0

  • 饶毅PNAS新文章解析性取向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课题组在近期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了神经递质五羟色胺(Serotonin)对于性取向的影响,证实大脑中的五羟色胺信号对于成年雌鼠性取向至关重要。这一研究发表在5月2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饶毅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等。2007年他作为北京大学首位全球公开招聘的院长回国,之后带领国内的学生发表了25年来中国的第一篇Cell论文。2011年,他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探讨了哺乳动物的性取向选择问题,并提出了五羟色胺在雄性小鼠性取向中的关键作用,引起国内外关注。五羟色胺,又称血清素,是一种重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0

  • 施一公发表最新综述解析转运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施一公教授近期发表了题为“Common fold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ers”的综述文章,聚焦于继发性主动转运作用元件的常见折叠,以及共有的转运机制。通过一些结构信息,分析新发现结构,生化和计算模拟证据相关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Annu Rev Biophys杂志上。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自回国之后就引起了各方关注,虽然经历了不少舆论争议,但他在学术上依然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回国后这5年里,施一公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高水平成果产出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0

  • 复旦大学Cell子刊细胞不对称分裂机制新解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深入解析了细胞不对称分裂过程中,关键蛋白质复合物中一个重要组件LGN的晶体结构,从而为细胞不对称分裂这一干细胞和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刊物《Structure》杂志上。复旦大学的王文宁(Wenning Wang)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张明杰(Mingjie Zh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文宁教授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及计算生物学,主要包括神经系统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的分子及结构基础,膜蛋白的构像变化动力学及生物功能等。张明杰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细胞讯号传导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30

  • 饶毅:饶有性趣—卿为谁狂

    两性生殖的动物需要决定偏好何者。哪些分子可以控制性偏好这一基本行为决策?这是理解异性恋的必要基础。最迟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学者们就对性偏好的多样性感兴趣。对人类性取向和多种动物性偏好的观察发现:并非每一个动物都偏好异性,表明性偏好的多样性可能有进化的理由。已知影响性激素、或嗅觉的分子能影响性偏好。直接或间接调节性激素可以影响包括性偏好在内的性行为,但性激素作用较为广泛,包括影响一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可以间接通过其他分子调节性行为。对于老鼠来说,嗅觉是识别对方性别的关键器官,影响嗅觉也可以影响性行为,这是外周感觉系统对行为的影响。在脑内更直接影响性偏好行为决策的分子于2011年见于我们实验室刘琰、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5-30

  • 中国西南山区发现两个蜘蛛新物种

    中国研究人员28日在新一期开放期刊《Zookeys》上报告说,他们在中国四川省洪雅县和重庆市缙云山分别发现两个蜘蛛新物种。它们的体长在1毫米左右,小小的头部与超大的身体不成比例,而且结的是三维立体的球形网。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玉成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枢强报告说,两个蜘蛛新物种均隶属于蛛形纲蜘蛛目密蛛科。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隐蔽,生活习性不为人知。由于个体微小,在野外采集时用肉眼往往很难区分是否成熟或是否为其他蜘蛛的幼体。 其中一种蜘蛛叫瓦屋密蛛,是2012年6月在四川省洪雅县发现的。它们生活在瓦屋山山顶原始森林地表阴暗潮湿的苔藓丛中,雄蛛体长仅0.6毫米,雌蛛体长仅0.75毫米,这也是世界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5-30

  • 纳米科技破译人骨“密码”

    骨骼虽为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却最容易引起缺损。在我国,每年因骨折、骨肿瘤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就超过300万人。随着纳米与生物技术在医用材料领域的不断渗透,患者看到了“断骨再生”的曙光。 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放大镜分析,人体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结构:一束束胶原蛋白与一层层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晶体,极为均匀、有序地“镶嵌”在一起。这种多层复合的自组装结构,也让骨骼兼备硬度和抗弯能力。 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崔福斋看来,通过纳米技术获得与天然骨中晶体尺寸相同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并与胶原蛋白均匀复合,就成为仿生人工骨材料研究的关键。 人骨的高科技“替身”&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5-30

  • 南方医科大学Hepatology乙肝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体内,循环CXCR5+CD4+T细胞通过IL-21促进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肝脏病研究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IF: 11.67)杂志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金林(Jinlin Hou)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宇(Yu Zhang)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侯金林教授主要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尤其在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及基因型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属国际领先。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SCI论文68篇。乙型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9


页次:1423/2113  共42254篇文章  
分页:[<<][1421][1422][1423][1424][1425][1426][1427][1428][1429][14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