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Sci Rep:中国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流行情况综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童连博士课题组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在过去40年间出版的有关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流行情况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准确估计世界范围内多动症流行率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我国开展多动症防治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的客观依据。8月16日,该研究以《中国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的流行情况》(“The Prevalence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为题,正式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Scientific Reports)。注意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8-28

  • 中科院学者《Nature》发表首发性成果

    SIRT6调控猴胎儿发育机制模型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析结果显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见加速衰老表型,却表现出严重的全身发育迟缓。新生SIRT6敲除猴的脑、肌肉及多种其他器官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细胞和分子特征。此外,利用人类干细胞模型开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滞人类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进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8-27

  • 同济大学高绍荣、张勇教授Cell Stem Cell揭示DNA再甲基化新机制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aberrant DNA re-methylation improves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of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发育命运体细胞克隆胚胎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小鼠克隆胚胎早期着床前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的重编程过程,并揭示了异常的DNA再甲基化(DNA re-methylation)是导致克隆胚胎着床后发育异常的关键因素。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23日的Cel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24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接连两篇文章:基因编码的二氟代酪氨酸的新作用

    氟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氟化物可用于牙膏和饮用水中以防止蛀牙,其也被药物化学家广泛用于生产抗生素,抗抑郁药,类固醇和其他药物。一组研究人员首次在酶的氧化催化中发现碳-氟键的裂解(断裂)。虽然药物化学家在药物治疗中广泛使用氟化物,这个发现启示我们氟化学是非常复杂的,氟化物可能在人体内被降解。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云课题组分别与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刘爱民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孙金鹏课题组合作,通过使用遗传密码扩展的技术,发现了C-F 键可以被半胱氨酸双加氧酶催化断裂的研究。通过基因编码二氟酪氨酸在GPCR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两项成果均公布在Nature Chemical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8-24

  • Immunity:新的诱导性果蝇抗病毒通路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团队以果蝇为研究模型,深入阐明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取得重要进展。该论文近期发表在Cell子刊Immunity杂志上。在果蝇中,过去研究发现RNA干扰机制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主要作用,对其它诱导性的免疫应答了解甚少。最新研究发现,果蝇的免疫缺陷通路的两个重要蛋白,激酶dIKKb及转录因子Relish,在抑制果蝇细小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了一系列病毒感染后受dIKKb和Relish调控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人类重要的抗病毒分子STING的同源基因,并阐明果蝇STING抗病毒功能的部分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STING的抗病毒功能在物种进化过程具有保守性,揭示新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时间:2018-08-23

  • 武汉大学PLoS Pathogens解析KSHV重要功能蛋白ORF57结构

    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KSHV ORF57 reveals dimeric active sites important for protein stability and function”的文章,成功解析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重要功能蛋白ORF57 C端(ORF57-CTD)的单体和二聚体结构,并对其二聚化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0日的PLoS Pathoge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董宇辉研究员,和美国国立卫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23

  • 上海科技大学Nature Biotechnology发文:CRISPR普适型碱基编辑器

    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base editing in methylated regions with a human APOBEC3A-Cas9 fusion”的文章,开发出一系列基于人胞嘧啶脱氨酶APOBEC的新型普适碱基编辑器,其中基于人APOBEC3A(hA3A)的碱基编辑器可高效介导甲基化胞嘧啶mC到胸腺嘧啶T的编辑。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20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杨力,上海科技大学陈佳和黄行许,第一作者为王潇、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22

  • 武汉大学学者提出生物传感器设计的新思路

    在生物体中,5-醛基尿嘧啶(5fU)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并在许多相关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当生物体暴露于紫外线、Fenton型试剂、电离辐射、受到活性氧攻击或酶氧化时,就会产生5fU,导致基因错配、DNA功能的扰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调控以及DNA结构的改变。人们往往采用一些化学工具对5fU进行选择性标记以产生对环境敏感的核苷碱基(nucleobases),并以此来检测这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比如,肼、羟氨基、苯二胺和茚三酮衍生物都可以与5fU的醛基发生高效反应。因此,5fU类似物的设计有望带来有效且生物相容的生物传感器。基于DNA的生物传感器在许多领域不断发展,并在生物标志物检测、疾病治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22

  • 肥胖、不孕症与卵细胞氧化应激

    过多的身体脂肪对女性生育和怀孕有负面影响。在小鼠中,母体肥胖损害卵母细胞(oocytes)发育。在最近发表的一篇《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文中,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强课题组描述了小鼠卵母细胞发育不良和氧化应激之间的联系。作者们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了喂食高脂饮食发展为肥胖的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卵母细胞,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他们发现许多线粒体和氧化还原蛋白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TP53诱导糖酵解和凋亡受体(TP53-inducible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蛋白,在高脂饮食条件下,这种线粒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22

  • Cell子刊:蛋白酰化修饰调控天然产物生物合成

    细胞重要中间代谢产物酰基-CoA类化合物,作为供体直接参与生物体内的蛋白酰化修饰,从而调控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如表观遗传、能量代谢、精子发育等,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生物体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过程中,酰基-CoA扮演的角色一直被认为是聚酮类、生物碱类、脂肪酸类及异戊二烯类等多种重要天然产物的合成前体,然而目前人们对其作为酰化修饰供体调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过程的作用认知明显不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叶邦策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赖氨酸酰化修饰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中的调控新机制,研究工作发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25(8)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8-22

  • Nature子刊:山东大学学者获GPCR信号转导研究新发现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膜受体药物研究团队孙金鹏教授课题组在GPCR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Allosteric mechanisms underlie GPCR signaling to SH3-domain proteins through arrestin”8月17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1区期刊,5年影响因子IF: 13.99)。山东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博士生杨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讲师肖鹏、博士生屈昌秀,生理学系博士生刘琪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基础医学院孙金鹏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18-08-22

  • PNAS发现滤泡辅助性T细胞分化调控新机制

    8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海坤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 promotes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的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分化的机制。B细胞和浆细胞分泌的高亲和力抗体对于机体抵抗和清除病原体感染至关重要,而生发中心的形成、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都离不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21

  • Nature子刊:群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适应低温逆境新机制

    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着粮食供给。亚洲栽培稻(俗称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一般而言,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由于比籼稻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多种植在温带地区。随着水稻种植区的不断北移,揭示粳稻驯化过程中适应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低温耐受性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植物应答外界不利环境如低温等主要通过两大类基因实现。第一类是功能基因,如渗透保护剂合成酶类、分子伴侣类及抗氧化酶类等基因,其产物在植物遭遇低温等逆境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8-21

  • Cell Stem Cell:干细胞微环境如何影响细胞再生能力

    来自NIBS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oxc-dependent mesenchymal niche heterogeneity drives regional hair follicle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发现在小鼠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中,Hoxc在干细胞微环境中的差异性表达引起下游Wnt信号通路的激活的差别,从而引起毛囊干细胞再生的位置性差异,揭示了干细胞微环境在身体水平的异质性与可塑性如何影响干细胞再生能力的分子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6日的Cell Stem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NIBS的陈婷博士和王凤超博士,第一作者为于宙。表皮组织再生在机体

    来源:NIBS

    时间:2018-08-20

  • NIBS邵峰研究组连发Nature,Nature子刊文章:细胞宿主防御新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邵峰博士近期接连在Nature和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文,分别通过CRISPR–Cas9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发现了新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与其对应的模式识别受体,以及首次报道了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IcsB具有全新的长链脂肪酰基转移酶活性,通过修饰宿主中多个膜相关蛋白帮助拮抗宿主防御的分子机制。在“Nε-fatty acylation of multiple membrane-associated proteins by Shigella IcsB effector to modulate host function”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17

  • 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Immunity揭示体液免疫反应调控新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D-1 controls follicular T helper cell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的文章,深入研究了经典共抑制分子PD-1如何调控T细胞被招募迁移进入滤泡区,帮助B细胞建立生发中心反应,并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分子机制,为未来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Immunity杂志上,由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教授课题组完成,第一作者为史静雯博士。在机体遭遇外来病原体感染时,原本定居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的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可以在活化后迁移至B细胞滤泡区,并帮助B细胞建立生发中心。在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17

  • 中科院傅向东研究组历时六年攻关,最新发表Nature文章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新品种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绿色高效提高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经。 8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组关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该项成果进一步深入了我们对于植物生长与代谢协同调控机制的认识,从而找到了一条在保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可持续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8-16

  • Nature子刊:ROS介导肿瘤免疫耐受的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NP3 maintains the stability and function ofregulatory T cells via BACH2 deSUMOylation”的文章,发现T细胞受体(TCR)信号诱导的ROS控制去类泛素化酶SENP3的蛋白稳定,从而介导转录因子BACH2的去类泛素化修饰及其维持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活性,进而促进肿瘤免疫耐受的建立。本研究系统阐述了ROS介导肿瘤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8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由于基础医学院邹强课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8-08-16

  • 上海科技大学PNAS发现抗体保护中风引起的细胞凋亡作用机制

    来自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SIAIS),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lection of an ASIC1a-blocking combinatorial antibody that protects cells from ischemic death ”的文章,首次利用抗体通过调节酸敏感离子通道保护中风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杨光、Richard Lerner、副研究员曲志虎,第一作者为强敏和董雪。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简称ASIC)是一类广泛表达在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8-15

  • 复旦大学学者Nature子刊实现无创活体多重成像

    复旦大学化学系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 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的文章,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肿瘤精准诊断方法,这种方法将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当中,证明了荧光寿命工程化的近红外第二窗口纳米颗粒可以解锁活体多重成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6日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第一作者为凡勇博士。目前,对组织进行切片仍为临床医学中诊断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这一诊断方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与隐患。切片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8-15


页次:1423/2417  共48324篇文章  
分页:[<<][1421][1422][1423][1424][1425][1426][1427][1428][1429][143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