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发育所等在UV影响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紫外线(UV)辐射对地球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生物DNA复制的影响上,而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知之甚少。UV按其波长分UV-A、UV-B和UV-C三个波段。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马润林课题组研究发现,UV-C辐射在细胞分裂中期也能引起DNA损伤反应,导致g-H2AX在中期染色体上的显著聚集,与此同时,UV-C辐射导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停滞,延长了中期染色体的排布时间。出乎意料的是,这种阻滞不是由于DNA损伤反应所引起,而是由于细胞有丝分裂激酶Mps1重定位而诱导的检测点复合体重新激活所导致。进一步研究发现,UV-C辐射激活了Aurora B激酶,而该酶的激酶活性对于Mps
来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3-05-09
-
我科学家找到人类产生抗体的“发动机”
为医学界研制疫苗提供新思路 中国科技网讯 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诱发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免疫新功能——直接控制免疫细胞T细胞在体内迁移运动,为理解免疫器官产生抗体提供了新线索,从而给保护性疫苗的研制指出了新方向。相关论文刊登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人类抵抗长期感染类疾病的过程,其实是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祁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抵抗病原,有两类免疫细胞特别重要:T细胞和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的B细胞不单独工作,必须和T细胞的一个亚类——滤泡性辅助T细胞协同工作才能产生抗体。可以说,滤泡性
-
《遗传》:中国斑马鱼遗传发育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 生物通报道:4月著名期刊《遗传》杂志推出了斑马鱼遗传发育研究专刊,分别在“综述” 、“研究报告” 、“技术与方法” 、“实验指南”等4个栏目共收录了16篇论文,凸显斑马鱼作为脊椎动物模式的研究优势与特色,并且也指出斑马鱼遗传发育研究在坚持以遗传发育研究为核心的同时, 适当向组织器官再生以
-
中科院PNAS文章解析植物重要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实验中证实,WRKY8转录因子通过介导脱落酸和乙稀信号,参与了十字花科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cg)防御反应。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余迪求( Diqiu Yu)研究员。其主要从事一类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植物特有转录因子WRKY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所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研究。同时,系统开展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MicroRNAs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WRKY 转录因子是近年来在植物中发现的,N-端含有 WRKYGQK
-
四军大:骨质疏松症中miRNA的研究
在衰老的过程中,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本来应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细胞谱系转向骨髓脂肪细胞,导致骨质疏松症。然而,我们对这种细胞谱系决定开关的细胞内在机制知之甚少。microRNA(miRNAs)的转录后调控在MSCs的分化和骨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第四军医大学的金岩教授,带领其团队,对骨质疏松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四月刊的Cell Death & Disease上。研究人员使用微阵列技术,首先对骨质疏松症进行了全面的miRNA表达谱分析(微阵列技术服务由联川生物提供),发现miR-705和miR-3077-5p在骨质疏松症骨髓中的
-
安徽医科大研究发现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易感基因
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德国鲁道夫大学医学中心等多家单位,首次发现中国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ALS)的易感基因。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据介绍,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了该疾病的多个易感基因。但由于欧美人种与亚洲人种的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存在易感基因的差异。依托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平台和先进的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历时3年多,首次在中国人群中筛选ALS的易感基因,发现了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两个易感基因S
-
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教授加盟BIOPIC
庄小威教授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物理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小威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她的实验室发展并应用先进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生物系统。庄小威教授是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STORM技术的发明人,对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巨大贡献。STORM技术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达到纳米尺度的荧光成像分辨率,从而为在亚细胞结构上进行重要发现提供了新的工具,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她的实验室还发展和应用了单分子技术来研究蛋白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核酸复合物的功能。庄小威教授19
-
禽流感病毒是如何与人类受体结合的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禽流感病毒颗粒(H5N1)可以感染人,但是在此之前他们一直不了解完成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要感染一个宿主,某个病毒必须要与宿主气道中的一种受体结合。禽类病毒会与禽类的受体结合,人类病毒则与人类受体结合并依次类推;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互作用是具有物种特异性的。尽管H5N1病毒引起过零星的人类感染,但它还没有获得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的能力(即可在空气中以呼吸道飞沫穿行)。先前的研究确认了可让禽流感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在雪貂——这是普遍接受的人类流感的实验模型——之间传播的基因突变。这些研究聚焦于一个叫做HA的基因的突变上——HA编码H5N1表面的一种蛋白,该蛋白会与可能的宿主(即吸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3-05-08
-
中加学者发现首个抑制房颤发生的微小核苷酸
中国科技网讯 记者今天(6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miR-26可降低房颤易感性。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上。此项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发病率约为0.4%,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达9%。房颤可引起血栓栓塞,易伴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房颤治疗是世界性难题,用药效果仍不理想。如何发现新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和难点。微小核苷酸是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神奇小分子。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
-
南方医科大学Nature medicine揭示不快乐的根源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机制,相关论文“Astrocyte-derived ATP modul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发表在5月5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南方医科大学的高天明(Tian-Ming Gao)教授和朱心红(Xin-Hong Zhu)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为“****”特聘教授,国际著名杂志《Stroke》特约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脑损伤与修复机制及其应用研究;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分子机制研究;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及
-
浙江大学赵烨博士PNAS揭示体细胞超突变的分子机制
B细胞被抗原激活之后,将会迅速增值。在快速增殖的过程中,编码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将会通过一种成为体细胞超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过程,发生非常高概率的点突变。这种突变方式可以增加抗体池的多样性,并且对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产生影响。那些表达亲和力增强的抗体的B细胞,会在与免疫系统其他部分的交互过程中,获得比较弱者更强的生存信号,后者会逐渐因为凋亡作用而消失。这种使得产生的抗体逐渐增加亲和力的过程,就是抗体亲和力成熟的过程。尽管该过程的具体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但大量证据表明DNA聚合酶η参与介导了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一个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生存期相关的基因SLC39A6。相关研究论文于5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教授为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系统研究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
-
中国科大研究发现酶促聚合反应可用来保护丝绸文物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科研小组发现,利用酶促聚合反应修补古代丝绸纤维的微裂隙,可增加脆弱丝绸文物的强度,从而为珍贵文物的保存与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世界》杂志新闻栏目4月25日以Filler to patch up ancient silk delicates为题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丝绸织染是我国古代先民的重要发明创造。由于长期埋藏,丝绸文物出土时往往非常脆弱,力学强度极低,触之即粉,无法长期保存。合成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机械与胶结性能而常用于此类文物的加固,但是这些材料与文物本体材料相容性差,时间一久便会对丝绸文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3-05-07
-
生物物理所研究发现秀丽线虫精子活化的调控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苗龙研究组以The micronutrient element zinc modulates sperm activation through the SPE-8 pathway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题,在Development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文中报道了在秀丽线虫的精子成熟过程中,生殖道上皮细胞分泌的微量元素Zn2+作为内源性活化因子依赖于SPE-8信号通路促进精子的成熟。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只有经过活化后方能形成具有运动和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细胞。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在天然状态下,主要以雌雄同体通过自体受精(即同一个体所产生的精子与卵细
-
复旦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移植获新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神经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张素春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艰辛, 首次将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转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并将转化后的中间细胞注入到小鼠大脑中,使已丧失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小鼠恢复了学习和记忆能力,该成果第一次证明人类干细胞可以成功将自身植入到大脑中,对治愈各种神经功能缺陷疾病有重大意义。目前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引起世界同行高度关注。 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中一些具有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能力的细胞,在医学上具有巨
-
上海巴斯德所揭示MLL5蛋白调节细胞周期的新机制
4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张岩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LL5 Protein Regula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E2F1-responsive Gene Expression via Association with HCF-1。该成果揭示了一种组蛋白H3K4甲基转移酶MLL5蛋白调节细胞周期的新机制,为探讨MLL5调节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子作用机理做了前期研究。Mixed Lineage Leukemia 5 (MLL5)蛋白是Trithorax (TrxG)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MLL5编码基因定位在人
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3-05-07
-
H7N9病毒传播路径:迁徙候鸟 鸭群 家禽
中国科技网讯 禽流感为什么能够传染给人类一直是科学家们想解开的谜。5月1日和5月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科学》分别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关于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发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研究发现,造成这次H7N9病毒暴发的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主要由4个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很可能来源于我国长三角鸭群中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而这种病毒则很有可能是由在东亚迁徙线路上的候鸟传入;另一个表面抗原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
-
H5N1与甲流病毒结合或可人传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团队研究发现,H5N1病毒确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从而引起人间大流行。该研究从全新角度揭示了H5N1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现实威胁,5月3日,《科学》在线发表了相关论文,并配发了摘报评论和专题报道。同时,《自然》杂志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据了解,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分子组成,两种病毒共感染同一宿主,可发生基因分子节段的重配,理论上可以形成256种不同的基因重配病毒。历史上,禽流感病毒通过在中间宿主体内与哺乳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造成了多次全球流感大流行,包括1957年的H2N2流感
-
中国科学家Science同期发表2篇研究论文
生物通报道 自从3月底中国首次报道人类H7N9禽流感病例以来,已有20%的感染人群死亡。生活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威胁下,人们对于禽流感人传人的担忧日益加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5月3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如何才会发生禽流感感染人类这种情况。在第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晶体学,在原子水平上显现了突变是如何改变H5N1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呼吸系统细胞的结合力的。在第二项研究中,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构建出了一种能够更轻易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H1N1杂合病毒(hybrid viruse)。中科院结构
-
中科院《柳叶刀》文章揭示H7N9谱系
生物通报道 根据发表在5月1日《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自二月以来一直在感染中国人群的新型H7N9病毒至少从四种不同的鸟类病毒处获取了基因。在这篇文章中,由中科院高福(George F Gao)研究员领导的一个中国科学家小组,通过检测从感染患者处分离的四种不同病毒株的序列,确定了病毒的起源和多样性。这种H7N9病毒于一个多月前被首次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其导致了126人感染,24人死亡。它被发现存在于活动物市场中的鸡、鸭和人工圈养鸽子体内,因此人们怀疑H7N9是在这些动物市场内感染了大量的受害者。流感病毒名称中的Hs和Ns分别来自两种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