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大JBC解析新的肿瘤靶标
生物通报道:在常规肿瘤治疗过程中,免疫细胞被认为参与启动抗肿瘤作用。这个过程的一个根本机制是,所谓的应激诱导的免疫刺激配体的表达。虽然活化性受体NKG2D已被证明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通过靶定其配体),但是另一个关键的活化受体NKp30的作用,还不明确。十月十五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一项研究指出,肿瘤疗法可促进NKp30配体B7-H6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增强肿瘤对NK细胞裂解的敏感性。从而指出,B7-H6可能是未来肿瘤疗法的一个潜在靶标。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孙汭教授(Rui Sun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布新基因组图谱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测序705个不同的芝麻品种构建出了一张芝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获得了与芝麻油产量和质量相关的一些遗传发现。这项研究发布在10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芝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秀荣(Xiurong Zhang)以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Xuehui Huang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人类依赖于含有丰富淀粉、油脂和蛋白质的农作物来获得食物及饲料。在禾本科植物中,许多禾谷类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大麦和高粱)都成功地接受了驯化,可生
-
多位中国学者合作发文:世界首个基因敲除狗模型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和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合作,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培育两只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敲除狗,从而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狗的基因打靶技术体系,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千百年来,狗作为人类的同伴,被用于看家护院、狩猎、导盲、警用及救援等工作。狗在营养代谢、生理解剖等方面与人类极其相似,因此狗也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机理的理想实验动物,基因敲除狗的培育将为开发人类疾病疗
-
福建医科大教授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建立神经元连接是哺乳动物大脑发育的一个基本过程,由此形成的神经网络对于大脑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神经元通过延伸自己的轴突与其他细胞接触,而生长锥是轴突生长和发挥导向作用的关键部位。在轴突导向中,吸引轴突生长的因子和排斥轴突生长的因子共同起作用,使不同类型的轴突精确地投射到靶部位。轴突导向需要将细胞外的信号梯度准确转化为细胞骨架的局部改变。但人们对这种剂量依赖性应答的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最近,著名华人科学家卢坤平(Kun Ping Lu)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轴突导向的一个重要调控机制。卢坤平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教授以及福建医科大学转化
-
南京大学、北大Cell子刊揭示转录后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心脏发育过程中RHAU介导了对Nkx2-5的转录后调控。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0月15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南京大学的杨中州(Zhongzhou Yang)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文恭(Wengong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杨中州教授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心脏发育和心脏疾病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王文恭教授研究方向为转录因子与RNA结合蛋白介导的基因调控机制,非编码RNA的作用。G-四链体(G-quadruplexes, G4s)是由富含鸟嘌呤的DNA或RNA序列形成的四链螺旋结构。钾离子(K+
-
Oncotarget:首个靶向Skp1的抗癌中药小分子化合物
泛素化修饰是细胞常用的标签,被贴上该标签的蛋白质将在蛋白酶体降解,而蛋白质修饰、降解的异常往往会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许多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迁移、代谢等重要生理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质是由SCF复合物调控其泛素化修饰与降解的。SCF复合物由Skp1、Cullin 1及含有F-盒结构的泛素E3连接酶组成,Cullin 1、E3连接酶在多种肿瘤中发生异常,并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靶标。但是,作为连接Cullin 1和E3连接酶接头蛋白的Skp1在肿瘤中是否发生异常、是否参与肿瘤的发生及能否成为肿瘤治疗的药物靶标,一直未见报道。 为了解Skp1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光
-
陈润生院士、赵春华教授Cell子刊解析长链非编码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长链非编码RNA ADINR通过在转录水平上激活C/EBPα调控了脂肪生成。这项研究发布在10月15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润生(Runsheng Chen)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赵春华(Robert Chunhua Zha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润生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赵春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干细胞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曾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亚全能干细胞学说”概念。长链非编码(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缺少
-
景乃禾课题组Cell子刊老年痴呆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证实,胚胎干细胞(ESC)衍生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BFCNs)改善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一些认知症状。这一研究发布在10月15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景乃禾(Naihe Jing)研究员和岳春梅(Chunmei Yue)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景乃禾研究员二十年来一直从事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多能干细胞神经定向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已在包括Dev Cell、 PNAS、eLife、Development、Cell Res、MBC
-
中山大学余学清教授Cell子刊发表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肥大细胞(MC)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瘦素缺乏能改变肥大细胞的功能,使其发挥抗炎症的作用,帮助小鼠抵御肥胖症和糖尿病。这一成果发表在十月十五日的Cell Metabolism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余学清教授和哈佛医学院的Guo-Ping Shi。在比较瘦的人和小鼠体内,白色脂肪组织的肥大细胞基本不表达瘦素。研究显示,植入这些缺乏瘦素的肥大细胞,可以缓解小鼠的肥胖症和糖尿病。这是因为缺乏瘦素的肥大细胞能够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使其从M1型转变为M2型。 &
-
上海交大张大兵教授新发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花药是高等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由产孢细胞周围的四个细胞层组成,随后它会形成成熟的花粉。花粉壁是花粉粒周围的一个多层特化细胞壁,不仅为雄配子体提供机械保护,还在植物生殖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研究花粉壁生成的控制机制,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上海交大生科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在Cell旗下的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了花粉壁发育的遗传和生化机制。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大生科院的张大兵教授。张大兵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水稻遗传学、花器官和花药形成分子基础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lant Cell等期刊上发表80多
-
Science:屠呦呦获诺奖是对中医学的认可吗?
生物通报道 在本月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闻发布会上,一个问题在斯德哥尔摩大厅中引发了一阵紧张。提到因从过去中国传统医学使用的一种植物中获得了抗疟药物青蒿素(artemisinin),药理学家屠呦呦(Youyou Tu)得到今年一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时,一位中国记者问到:“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是你们第一次将奖颁给(承认了)中医学?”推选委员会委员Hans Forssberg回答道:“我们没有将奖颁给传统医学。”他解释说,中医学是灵感的源泉,但颁发此奖是因为发现了一种新药物。这一信息却被广泛地忽视,尤其是在中国。诺奖得主、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在接受新华社的一次采访时说:“
-
中山大学副校长Nature子刊发表癌症miRNA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异常表达的miR-582-3p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维持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的癌症干细胞特性。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0月1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医学院院长黎孟枫(Mengfeng Li)教授,其主要致力于认识病原感染、炎症过程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阐明相关的信号控制机理与临床意义。肺癌是全球主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占据了80%的肺癌病例。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方法和策略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免疫学新机制
新华网重庆10月15日电(记者赵宇飞)记者从第三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转录因子TCF-1对TFH细胞的分化作用机制。该发现将为因抗体生成紊乱而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过敏等,提供新的靶点,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治疗。 近日,第三军医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形成论文《转录因子TCF-1启动急性病毒下的TFH细胞的分化》,发表于国际免疫学顶级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TFH细胞存在于人体免疫系统内,它参与了机体免疫,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20多年前就有研究证明,B淋巴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必须在淋巴滤泡中接受TFH细胞的辅助,才能活化、
-
华中农大副教授谢为博:大数据分析育种印迹
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对大数据痴迷,农业基因组学也不例外。近期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分析1479个水稻品种绘制出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出了水稻改良的育种印迹,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粮食产量与品种中育种印迹的数量呈正比,表明了一个品系中的育种印迹数量或许可用于预测水稻的农艺潜力,选出的基因位点或可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些水稻改良的靶点。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及练兴明教授,第一作者为谢为博副教授和王功伟副教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项重要的成果,生物通特联系了谢为博副教授,就读者感兴趣的问题请
-
南方医白晓春连发mTOR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是雷帕霉素(rapamycin)的靶分子,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感受营养信号、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mTOR在细胞生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可在多种因素的活化下参与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起始、核糖体生物合成、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另外,mTOR信号通路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南方医科大学的白晓春教授在mTOR信号通路调节机制、活性氧调节骨代谢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15年,白晓春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mTOR信号通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成果,分别发表在
-
中科院发表Natur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数十年来,人类学家一直试图追踪走出非洲的最早期现代人类留下的零碎踪迹。化石记录中的某些空白或不可靠的数据却一直阻碍了他们,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现在,中国的人类学家报告称他们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47颗人类的牙齿,距今有8万到12万年历史。如果这一年代测定准确的话,该研究发现将人类在亚洲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至少3万年,由此扫除掉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画面:现代人类是在5万年到7万年前从一个洞穴中走出非洲的。牛津大学考古学家Michael Petraglia说:“这改变了一切。这是我们拥有的最好证据,证实现代人类这样就早出现在了东亚。Petraglia并未参与这项研究工作,但他长
-
上海生科院《Genome Res》生物信息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十月十三日,国际基因组研究权威刊物《Genom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题为“A probabilistic method for testing and estimating selec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s”。该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概率统计方法可用于检测和估算群体间的选择差异。延伸阅读:序列分析/生物信息学的十个手机应用程序。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的何云刚研
-
我科学家PNAS:测序诊断癌症的强大工具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血浆DNA中的甲基化序列,能够检测到癌症患者的肝肿瘤和淋巴瘤,以及孕妇胎盘中的遗传异常。他们使用已知的组织甲基化图谱,能够识别循环DNA的组织起源,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筛选、癌症检测和治疗监测。这项研究是由几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由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卢煜明院士指导完成,发表在最近的《PNAS》杂志。延伸阅读:专访卢煜明:寻找科学宝藏,不可一叶障目。表观遗传学表明,DNA往往有附着于胞嘧啶5碳的甲基原子团。某些组织和组织内某些类型的细胞,在其DNA中有一个明显的甲基化模式,从而使科学家们能够对身体的不同组织,创建
-
中科院博导发表权威期刊论文 解析热点研究新机制
植物在从海洋向大陆拓展和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生殖结构和生殖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子运动能力的逐步丧失,多细胞配子体、花结构和管粉受精的出现,使得被子植物在陆生植物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管粉受精就是雄配子体(花粉)通过萌发出花粉管将不能运动的精子传递到雌配子体(胚囊)的卵子,完成受精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雌雄器官和配子体之间的密切协调和互动,又称为花粉管导向(图A)。花粉管导向机制对植物受精至关重要,也是构成物种间生殖隔离的关键机制环节,是当今植物科学研究热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组在2007年首次发现了胚囊中央细胞在花粉管导向中的关键作用,打破了人们认为只有助细胞负责吸
-
中国农大****PLOS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最近,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PLOS Genetics》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表明,在拟南芥中,IBP5调节着温度依赖性的R蛋白CHS3介导的防御反应,IBP5在多个R蛋白介导的防御反应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讯作者杨淑华教授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94年在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受聘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系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