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医PLOS解析mTOR信号在骨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通报道:雷帕霉素的作用靶点mTOR可与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结合,调节细胞生长和代谢。然而,mTOR信号在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中的作用,还是不确定的,其潜在的机制也尚未阐明。八月四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一项研究成果,题为“mTORC1 Prevents Pre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he Notch Signaling Pathway”。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mTOR复合物1(mTORC1)在成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mTORC1可刺激前成骨细胞的增殖,但是通过激活Notch
-
陈剑峰研究组最新文章解析肠道先天免疫与肠炎
7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Mucosal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Regulatory T-cell depletion in the gut caused by integrin β7 deficiency exacerbates DSS colitis by evoking aberrant innate immunity,揭示了整合素α4β7通过调控Treg细胞功能,抑制肠道先天免疫异常活化与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特殊的
-
交大医学院:揭示冠状动脉疾病发生机制
冠状动脉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内皮细胞的功能和完整性受损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因素。相关报道指出MicroRNAs(miRNAs)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亚臣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对冠状动脉疾病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健康对照组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人员采用miRNA芯片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中的miR-206的表达显著上调(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进一步地,研究人员证实miR-206通过靶向蛋白激酶PIK3C2α,该酶在冠状动脉疾病组内皮祖细胞中表达下降,
-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发表自噬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自噬,对于造血作用和防御白血病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必需的分子机制的基本原理,尚未得到充分的探讨。近期,苏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条件性小鼠模型,在造血级系(hematopoietic hierarchy)中产生策略性缺陷,发现如果自噬受损或有缺陷,干细胞和体细胞的恢复能力有所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八月五日的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延伸阅读:第三军医大自噬研究刊登权威期刊。本文通讯作者是苏州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王建荣。王建荣教授先后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学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
-
中国科学家两篇Cell Stem Cell同期发布重编程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 分别利用来自健康个体和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人类细胞或小鼠细胞,来自中国的两个实验室独立地采用一种化合物鸡尾酒成功地将皮肤细胞转化成为了神经元。这两项研究均支持了这一观点:纯粹的化学方法是扩大细胞重编程研究的一种有前景的途径,并有可能避开与更流行的转录因子方法相关的一些技术挑战和安全问题。两篇研究论文同期发布在8月6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迫使细胞改变身份面临的其中一个挑战就是,你最终得到的这些细胞有可能看起来正常,却与天然形成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内部活性(延伸阅读:Cell重编程重大成果:高度同质iPS细胞 )。这两篇研究论文均
-
张凯、赵永芳研究组Cell Research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使耐药菌日渐增多,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通过耐药泵将药物排出是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而多重耐药泵可以排出多种药物和有毒的代谢产物。以质子为驱动力的MFS(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反向转运蛋白,是一类备受关注的多重耐药泵。不过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多重耐药泵与底物结合的结构基础。大肠杆菌(E. coli)的MdfA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耐药MFS反向转运蛋白。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MdfA结合配体形成复合体时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2.0 Å)。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四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
-
2015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同济大学,山东大学
生物通报道: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了,今年是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院士推荐范围、渠道都较以往有较大修改,因此初步候选人数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选时大幅减少——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共有391人入围初选。而今年的初选入围名单只有157人,还不到2013年的一半。 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30人,初步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候选人就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即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邵峰(43岁),专访邵峰:着眼于感兴趣,但机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另外从整体分布来看,中科院系统最多(7人),其余均为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平分,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
-
浙江大学PNAS文章解析肝癌
2015年7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仓勇研究组合作研究的题为“ALDH2(E487K) mutation increases protein turnover and promotes murine hepatocarcinogenesi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2(ALDH2)通过维持肝脏基因组稳定性来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 大约40%的东亚人群(中国、日本和
-
中科大****连发权威期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日,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姚雪彪带领的研究小组,接连在《PNA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细胞分裂调控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姚雪彪教授199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细胞分裂调控的博士后研究。1997年被聘为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2002年被聘为973项目“调控细胞增殖重要蛋白质作用网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3年获Georgia Cancer Coalition Eminent Sch
-
2015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上海交大,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通报道: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了,今年是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院士推荐范围、渠道都较以往有较大修改,因此初步候选人数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选时大幅减少——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共有391人入围初选。而今年的初选入围名单只有157人,还不到2013年的一半。 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30人,初步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候选人就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即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邵峰(43岁),专访邵峰:着眼于感兴趣,但机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另外从整体分布来看,中科院系统最多(7人),其余均为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平分,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
-
著名期刊:经常吃辣可降低死亡风险
生物通报道:根据本周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日常饮食中经常吃辣,可降低死亡风险。这种关联性也存在于某些疾病死亡,如癌症、缺血性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关于因果关系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作者呼吁开展更多的研究,有望带来更新的膳食建议和功能性食品的发展。以前的研究表明,辣椒和它们的生物活性成分——辣椒素,具有有益作用,包括抗肥胖、抗氧化、抗发炎和抗癌特性。延伸阅读:《JCI》:辣椒素可抑制肠道肿瘤。因此,由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小组,检测了“食用辛辣
-
武大舒红兵院士权威期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arafibromin是IFN-γ触发信号通路中的一个组成元件,其促进了JAK1/2介导的STAT1酪氨酸磷酸化。相关成果公布在7月31日的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舒红兵(Hong-Bing Sh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舒红兵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武大舒红兵院士Cell子刊发表最新免疫成果)。干扰素(IFN)最初是由于其在干扰病毒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血管畸形,可导致多种神经性损伤,引起出血性中风、癫痫等症状。人们发现这种疾病与三个致病基因有关,它们编码的蛋白分别是CCM1、CCM2和CCM3。这三种蛋白都是接头蛋白,能够和多种配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理解CCM蛋白与其他蛋白的互作,有助于揭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理。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与CCM2缺陷有关,而CCM2能够与蛋白激酶MEKK3相互作用。已知MEKK3对于小鼠胚胎的血管生成非常重要,但人们并不清楚MEKK3与CCM2互作的分子基础和具体功能。(延伸阅读:中科院Cell子刊解析致病基因作用机制)上海交大和
-
上海交大Oncogene发表肿瘤代谢研究新成果
肿瘤代谢异常是肿瘤十大特征性标志之一,并成为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近日,国际学术权威杂志《Oncogene》(SCI IF=8.559)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研究团队最新成果:p54/NONO regulates lipid metabolism and breast cancer growth through SREBP-1A。该研究首次发现了p54nrb蛋白Y267突变体在抑制肿瘤脂质合成的同时遏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生,揭示了p54nrb经SREBP1激活肿瘤细胞脂代谢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成果是由核医学科2014届硕士研究生朱宗平和赵小平副研究员共同完
-
孙学军:抗艾滋病新思路—先激活后杀灭
2015年7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一名在出生时即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法国少女,在停止药物治疗12年后仍处在检测不出病毒的“未发病”状态,创全球首例。她5岁时,家属因为不明原因终止治疗,她在1年后回到医院却“测不到病毒量”。因此医生决定不要恢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但持续观察。因为可以在细胞里面找到HIV,但在血浆里没有病毒复制的情况,所以医生不认为这名18岁的少女已完全治愈,但其身体状况显示其治疗反应良好。女孩长期处在病毒缓解的最有可能原因是,她在感染不久后立即接受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合并治疗。曾轰动一时的“密西西比婴儿”2010年出生时因携带HIV病毒而注射过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
-
中国科大长江特聘教授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八月三日,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姚雪彪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PNAS》发表一项研究成果,题为“Dynamic localization of Mps1 kinase to kinetochores is essential for accurate spindle microtubule attachment”。这项研究对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激酶Mps1活性在着丝粒上的时空动态,提供了新的机理性见解。本文通讯作者姚雪彪博士,是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加州大学圣迭亚哥分校从事细
-
戚益军教授Cell子刊发布小RNA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拟南芥中cma33 / XCT通过调节Dicer-Like(DCL)基因的转录调控了小RNA(sRNA)的生成。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刊的《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上。现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及清华大学的戚益军(Yijun Qi)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戚益军是RNAi方面的专家,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Cell、Nature、Mol 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的研究论文。小分子RNA(Small RNAs ,sRNAs)是一类长约20-30核苷酸(nt)的非编码RNA分子,
-
2015中科院候选院士之首都医科大学
生物通报道: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了,今年是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院士推荐范围、渠道都较以往有较大修改,因此初步候选人数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选时大幅减少——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共有391人入围初选。而今年的初选入围名单只有157人,还不到2013年的一半。 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30人,初步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候选人就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即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邵峰(43岁),专访邵峰:着眼于感兴趣,但机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另外从整体分布来看,中科院系统最多(7人),其余均为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平分,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
-
《科学通报》:谁来投入罕见病研究和药物研发?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2014年西非暴发了历年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虽然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已有近40年, 但目前却还没有批准上市的有效药物和疫苗. 直至2014年, 在本次疫情的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表自噬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CapZ通过促进隔离膜(isolation membrane)内肌动蛋白(actin)组装调控了自噬体膜形成。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3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清华大学的俞立(Li Yu)教授、陈柱成(Zhucheng Chen)教授及Na Mi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俞立教授主要从事自噬方向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显著,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陈柱成教授曾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尼古拉-帕夫拉提奇,研究DNA损失修复以及DNA同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