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大在乙肝病毒耐受及天然免疫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疫所教授田志刚课题组在乙肝病毒(HBV)耐受及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乙肝患者NK细胞高表达抑制性受体NKG2A,抗体阻断NKG2A信号能够使NK细胞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 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目前依赖于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常规治疗方法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本研究发现,活化期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NKG2A受体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而抗体阻断NKG2A可以显著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N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为了进行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课题组引入HBV携带小鼠模型,此小鼠模型展示出与人类HBV携带者非常类似的现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2-11-13
-
中科院Nature子刊iPS细胞理想来源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人类尿液中的肾上皮细胞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理想来源之一。这一方法相比其他方法更简单,重现性好,所产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表现出很好的分化能力。在11月8日发表于《自然实验手册》(Nature Protocols)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这一实验技术方案。这项研究由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iguel A. Esteban研究组和裴端卿研究组合作完成, Miguel A. Esteban博士早年毕业于西班牙纳瓦拉大学,2007年加入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肿瘤干细胞研究。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
-
上海交大贺林院士最新论文解答研究疑惑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associations of SP110/MYBBP1A/RELA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的文章,针对一种具有潜力的易感基因:SP110是否与结核病有关这一研究疑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指出结合MYBBP1A和 SP110 基因多态性分析将是识别中国汉族人群结核病患病风险的一种新标记。相关成果公布在Hum Genet. 杂志上。结核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等疾病的病原菌。肺结核曾长期被认为是
-
盘点大陆学者Nat Methods发表的原创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期饶毅的一篇博文“饶毅:比起创新,我们更缺认真执着”引发争议无数,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界确实需要更多的去除心浮气躁,沉下心来认真做实验,不过也有的人则认为其实国内的创新并不错。从生命科学的角度上来说,目前国内学者确实在Nature,Science,Cell这些顶级刊物中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然而在技术上的创新并不多见,以技术类顶级刊物Nature Methods为例,过去五年间,也就只有3篇,可见在技术创新上,不得不说还需更多努力,不过这三篇都是今年发表的,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正逐步崭露头角。以下是这三篇原创性技术成果:Spatiotemporal control o
-
创新参选:优化的有核细胞体外分离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同时近期我们还将进行第二轮抽奖,以飨读者。参选项目:优化的有核细胞体外分离背景: 截止目前国际国内从骨髓血、脐带血、外周血中分离提取有核细胞的方法有三类第一类是以除去红细胞的方法:如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Percoll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Hypaque 密度梯度离
-
韩家淮研究组2012最新综述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科院韩家淮教授回国后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发现了细胞坏死的“开关”,这个“开关”的重要性在于:细胞的“好死”或“坏死”,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近期其研究组以“New components of the necroptotic pathway”为题,介绍了这个重要过程中发现的途径新成员:MLKL, PGAM5, Drp1 和DAI,并探讨了它们可能的临床应用。 细胞的死亡机制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核心热点之一,目前公认的主要细胞死亡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坏死”,第二种是“凋亡”,第三种是“自噬”。凋亡和自噬均需要能量和合成新的蛋白质,是一个细胞自我调控的主动过程,因此也被称
-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世界主要人群骨性眼眶形状特点和差异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邢松博士与南非同行合作采用数字图像分析和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亚洲、非洲和欧洲现代人群骨性眼眶形状进行了研究。通过该研究,揭示了人类眼眶形状的表现特点、眼眶不同部位的变异情况、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情况。11月9日,国际专业期刊Anthrop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许多研究指出人类骨性眼眶形状具有明显的演化变化和人群差异。更新世晚期人类眼眶低矮,现代人类眼眶则呈增高趋势;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欧洲人群眼眶为圆形,而东亚人群眼眶呈方形。因而人类眼眶形状在古人类演化和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多年来对人类眼眶形状的研究主要采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时间:2012-11-09
-
靶向药物成黑色素瘤治疗新趋势
黑色素瘤,是肿瘤的一种,主要分布于皮肤表面,也是皮肤癌的前期症状,死亡率高。目前,黑色素瘤在全球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有十余万新诊断病例,虽然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极易出现复发和转移,一旦患者出现远处转移,进展迅速,预后效果极差。长期以来,进展期黑色素瘤一直是医学领域无法攻克的堡垒,传统的化疗或放疗几乎无能为力。但最近几年来,黑色素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是2011年以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相继批准了两项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新药,还有一些临床研究发现的其他治疗手段与药物,其有效率与生存期都较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治疗手段与理念都在向新的方向发展。日前,由北京大
-
联合国报告称中国不久将成为研究人员最多国家
11月6日下午在北京首发的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称,在人力资本趋势方面,中国不久将成为研究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报告指出,2002-2007年,中国、日本和新加坡商业研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提高,到2007年,韩国开始挑战日本技术领军国家的位置,新加坡已差不多追上美国,而中国也已能与欧盟比肩。研究人员的发展趋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关注研发投入的另一个核心领域。报告显示,中国在研究人员的绝对数量方面即将超过美国和欧盟,这3个大型经济体分别占世界研究人员总数的20%左右。如果加上日本(10%)和俄罗斯(7%),这5个最大经济体占世界人口的
-
精细化让中药更易被接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发现中医黄疸病证候的关键生物标记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及其他相关项目的资助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喜军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中医黄疸病证候的关键生物标记物,这为阐释中医黄疸病证候的生物学本质,及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和病证分型治疗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相关研究不久前在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杂志《分子与细胞蛋白组学》(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上发表。 揭示黄疸证候本质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手段,来阐明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阐明发病机理,鉴定证候的生物标记物,为建立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使诊断走出经验模式,实现
-
记广西医科大学尹瑞兴团队的高脂血、高血压相关研究
不久前,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已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早在10 年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人群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发病问题就引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视。 民族间差异研究较少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仅在广西境内就有12个少数民族居住,其中,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壮族中的黑衣壮族和瑶族中的白裤瑶族属于广西特有少数民族。 “虽然他们的人口不多,但往往高度聚集,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婚丧习俗。”广西医科大学教授尹瑞兴对《中国
-
智力游戏可降低老人患老年痴呆症风险
记者日前从在南京开幕的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上获悉,国内最新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认知训练可预防老人智力下降,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3700万人将会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俗称的“老年痴呆症”。而训练,包括猜谜语、做手工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智力活动能够降低老人患此病的风险,减缓病情的发展。之前的研究多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进行验证,但对智力训练对健康人群的作用知之甚少。一项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上海地区的社区健康老年人群中进行的试验结果则显示,认知训练可预防健康老人智力下降,帮助他们今后能够更长时间地独立生活,在一定
-
曹雪涛院士Immunity:当东方遇到西方
国际著名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近日推出新一期《聚焦中国》(Spotlight on China),介绍近年来中国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飞速发展,其电子版在细胞出版社及其子刊的网站上均能免费阅读或下载,纸质版则随下月最新一期的《免疫》(Immunity)同时发行。生物通报道:在此增刊前言中,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以“EAST MEETS WEST: Enhancing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Immunology Research in China”为题,介绍了中国的“阴阳”哲学理念以及传统医药对西方医学的发展和现代免疫
-
清华大学张雅鸥教授:癌症小分子RNA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深圳研究生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一种重要的癌症相关小分子RNA:miR-210在细胞周期调控中靶基因,从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靶基因,并深入分析了miR-210对有丝分裂的影响,指出miR-210能干扰有丝分裂过程,这也许解释了其对肿瘤形成的抑制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张雅鸥教授,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Burton B. Yang,其中张雅鸥教授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组主要以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为研究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为研究特点,在非编码RNA、干细胞的分化机理
-
中山大学PLos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三种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形成、进展及预后相关的蛋白质标记物,相关论文“Over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 αvβ3 and Pim-1 Associated with Prognostically Important Clinicopathologic Variabl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发表在近期的《PLos One》杂志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邵春奎教授和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家平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邵春奎教授主要从事胃癌分子病理及综合治疗研究,包括胃癌分
-
面向人工胰脏:数学模拟和糖尿病控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2012.10.4. 糖尿病是指人体血浆中的糖浓度总是高于正常水平的慢性疾病,该病的形成有两种可能原因,要么是由于促使人体细胞吸收糖分的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是由于人体对胰岛素产生了耐受性。I-型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胰脏(生成胰岛素的器官)丧失其细胞或是其 细胞功能紊乱。II-型糖尿病则主要是由病人带有缺陷的血糖-胰岛素协调系统造成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控制方式是人工胰岛素的皮下注射,例如通过胰岛素泵进行。在SIAM期刊《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今天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作者黄明湛,李嘉旭,宋新宇以及郭红建,针对I-型和I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11-08
-
高分辨率人类基因变异图谱绘成
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由中、美、英等多国共同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协作组近日宣布,已成功完成高分辨率人类基因组遗传变异整合图谱。相关研究论文11月1日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 “千人基因组计划”是由中国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桑格研究所、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启动的一项大规模人类基因测序计划,于2008年启动。按照这一计划,科学家将对全球各地至少2500个人类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绘制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探寻基因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目前,协作组已对来自欧洲、东亚、非洲和美洲14个种族的1092个个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目标序
-
上海交大培育出长春花抗癌生物碱含量倍增
治疗癌症药物价格有望降低一半以上 中国科技网讯 11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对外发布消息,由教育部“****”特聘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唐克轩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8年,发明了长春花代谢调控、代谢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长春花遗传转化再生植株体系,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十年的长春花遗传转化并再生植株的难题,培育出了用于治疗癌症的元素含量大幅提高的长春花。该成果有望使治疗癌症的药物价格降低一半以上。 长春花是在化疗阶段治疗癌症的药物提取源,被称为“生命花”。长春花体内有130多种生物碱,其中长春碱和半合成衍生物长春瑞滨是与肺癌、乳腺癌、睾丸癌和卵巢癌等作
-
我国医学专家发现造血干细胞发育新位点
中国科技网讯 解放军307医院肿瘤学研究室主任刘兵课题组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杨晓课题组紧密合作,在哺乳动物造血系统的起源研究中,发现小鼠胚胎头部是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新位点。这一研究成果于11月2日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该杂志为《细胞》子刊,2011年影响因子25.4。这是军队科研人员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造血干细胞的胚胎起源是干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一直存在争议。近20年来,主流学术观点认为:胚胎尾侧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区
-
北京大学对趋化素样因子1的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初步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广谱的趋化活性的趋化因子,而正是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吸引和活化引起炎性细胞浸润、进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迁移,形成内膜增生。目前为止,Cklf1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硬化斑块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是否具有促进增殖活性的研究,国内外尚无人报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沈晨阳主任医师带领的团队自2006年以来,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Cklf1在动脉硬化及血管外科术后再狭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