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研制H7N9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评审
记者昨天(4月23日)从北京市药监局获悉,北京研制的甲型H7N9流感病毒RNA检测试剂盒已通过国家医疗器械应急审批专家评审,北京市药监局将指导企业尽快完成H7N9流感疫苗研发生产,预计上市后年产量将达2000万人份。 北京市药监局局长丛骆骆昨天介绍,中国华东地区集中出现人感染甲型H7N9流感病毒后,该局启动应急机制。一方面,在使用终端加强重点品种实时监测,保障药品供应和储备;另一方面,在研发源头,采取早期介入的方式,实地走访、了解H7N9流感疫苗及H7N9病毒检测用体外诊断试剂研制情况。 目前,北京市研制的甲型H7N9流感病毒RNA检测试剂盒已通过国家医疗器械应急审批专家评
-
上海巴斯德所发现柯萨奇A16型病毒的保护性抗体表位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疫苗学》在线发表了上海巴斯德所黄忠研究组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onserved neutralizing linear epitopes within the VP1 protein of coxsackievirus A16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柯萨奇A16型病毒(CA16)的保守线性中和表位,为设计针对CA16的广谱性多肽疫苗奠定了基础。C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该疾病是五岁以下儿童常见传染病,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仅今年1月至2月,我国内地报告94,693个病例,其中20例死亡。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无有
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3-04-24
-
病毒与宿主小RNA互作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宿主与病毒在microRNA(miRNA)水平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种miRNA 可以抑制EV71病毒的复制,而病毒则可以通过突变的方式来逃逸这种抑制效应。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miRNA是一类宿主体内参与包括抗病毒免疫在内的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的小RNA分子,研究发现microRNA:hsa-miR-296-5p在EV71感染的细胞中明显上调。随后,利用多种方法发现过量表达miR-296可以有效的抑制EV71病毒的复制。相反用针对miR-296的抑制剂,则可以促进EV7
来源: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13-04-24
-
单分子检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张春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单分子检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3, 52, 691-694)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3, 135, 2056-2059)。 单分子检测是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作为一种在细胞内外研究生物过程的强大工具,此研究领域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其它的分子检测技术相比,单分子检测技术具有快速、超灵敏和样品消耗量低等突出优点,能
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13-04-24
-
ABA介导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获进展
水分胁迫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利因素,也是农业生产减产的重要因素。植物由于自身限制,当遭受逆境环境时无法逃避,只能选择应答外界胁迫,因此植物演化出一套复杂而精密的调控机制,来感应外部胁迫并传递信号,最终在分子、细胞和整个植株水平上形成精确反应。这种逆境胁迫首先被植物细胞膜上的感应器所感受,然后信号被传导到下游并且造成第二信使的产生,包括脱落酸(ABA)、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水分胁迫生物学学科组施海涛博士在产祝龙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拟南芥谷氨酸羧肽酶AMP1在ABA介导的植物干旱胁迫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对A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3-04-24
-
胆固醇控制成中国慢病防控重大课题
在4月17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分论坛上,中华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强调指出,慢病负担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面对的重要挑战,而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病致死的首要原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胆固醇又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因此胆固醇控制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积极有效进行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慢病防控领域的重大课题。
-
接种疫苗降低肺炎链球菌耐药率
在今年4月25日以“宝宝健康——从接种疫苗开始”为主题的第2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来临之际,由原卫生部疾控局指导,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共同举办的“爱在百天——中国宝贝健康行动”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项目于20日在北京启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强调,我国目前对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为代表的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感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尚待加强。肺炎位列我国五岁以下儿童死因的第二位,而在各种肺炎之中,大约有50%的重症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弘强调,抗生素
-
上海交大PI连发两篇文章解析离子通道
3月6日及4月18日,国际著名《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相继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的内源性新配体和ASIC内吞分子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意义。 成果一:Serotonin facilitates peripheral pain sensitivity in a manner that depends on the nonproton ligand sensing domain of ASIC3 channel 组织酸化和炎症因子堆积是导致慢性痛的常见原因之
-
上海学者在艾滋病机会性病原体感染致病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HIV-1感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不能有效抵御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已被认为是机体免疫激活的重要标志,而机体的免疫激活可能更进一步增强HIV-1的复制和传播。但机会性病原体如何加速免疫系统的破坏尚未研究清楚。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HIV-1感染中,DC却起到了双刃剑作用。DC能被病毒调控以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也能够被HIV-1利用增加病毒的传播。因此,研究DC-HIV-1的相互作用对于病毒致病机理的阐述非常重要。常见的艾滋病病人机会性病原体约有10多种,如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分支杆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卡
-
华南植物园等发现兰科植物新属种
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物种多样性和保育研究组翟俊文博士、导师邢福武研究员和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教授以及仁化县政府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广东韶关丹霞山发现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腐生兰花,经过解剖学、孢粉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确定该兰花是一个新物种,取名为——丹霞兰(Danxiaorchis singchiana),以丹霞兰成立了兰科的一个新属——丹霞兰属(Danxiaorchis),并确定其系统位置,完成其所在的布袋兰族(Calypsoeae)系统学研究。众所周知,兰科植物的种子多是灰尘状,偶见呈颗粒状的种子,比如香荚兰种子,呈圆形,大小不超过1毫米。而丹霞兰的种子长达2毫米,直径可达1毫
-
1微升血即可寻胃癌“蛛丝马迹”
仅需1微升的血量,就有望“预测”胃癌——诊断准确率高达80%,大大超过现有胃癌筛查指标平均33%的准确率。这得益于医生们在上万人体蛋白芯片中筛选出的几组特异性、敏感性极高的血清标志物。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胃癌诊治研究领域的这一成果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新标志物大幅提高诊断率 目前,我国胃癌诊治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确诊者已属中晚期。项目第一完成人、瑞金医院消化道肿瘤专家朱正纲称,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二位,与早期诊断率过低有关。 我国主要基于从病人血清中寻找生物标志物指导胃癌早期诊断。“现在这样的血清指标很多,要么
-
H7N9病毒或产生于活禽市场
科技日报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操秀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最新的研究提示, 近期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为采取进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将于近期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 研究人员在上海、安徽的活禽市场和养殖场采集病原学样品970份,经过检测,其中20份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基因序列分析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的各个基因片段与H7N9人体分离株高度同源,证明了导致人感染和致死的H7N9流感病毒直接来源于同一时期内在家禽中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病毒都分离自活禽市场采集的样品
-
新研究可使任何植物变成食物来源
在世界上很多欠发达地区,能不能吃饱饭都成为一大问题。很多地区因为干旱或是土地等原因无法种植粮食作物,但仍然有不少其他植物存在。如果能把这些植物作为食物来源,那无疑能够解决很多饥饿问题。现在,这一设想或许将很快成为现实。这要归功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一项关于使纤维素转化为淀粉的研究。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碳水化合物,主要被发现于植物的细胞壁中;而另一方面,淀粉占到人类日常每日热量摄取量的约 20% 到 40%。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这项研究,可以将任何植物材料——包括农业肥料中约 30% 的纤维素转化成直链淀粉。研究人员表示,纤维素和淀粉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化学键,而他们的研究正是要把
来源:weiphone
时间:2013-04-23
-
北大葛子钢课题组接受《生物医学材料》网站采访
近日,葛子钢课题组在用于软骨再生的功能性生物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相关论文《PHBV微球复合PLCL弹性多孔支架材料作为新的系统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发表在《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上(Poly (L-Lactide –co- Caprolactone) scaffolds enhanced with poly (β-hydroxybutyrate-co-β- hydroxyvalerate) microspheres as a new system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Biomedical Materials
-
詹启敏院士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进行了microRNA 表达分析,揭示出了一种重要的预后不良生物标记小分子miR-886-3p。相关研究论文“DNA methylation mediated repression of miR-886-3p predicts poor outcome of human small cell lung cance”发表在4月16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Qimin Zhan),其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细胞
-
院士组发表文章:tRNA阴阳学说
来自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法国科研中心分子细胞及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tRNA的阴阳为题,揭示了tRNA 3’CCA末端在EcLeuRS分子内的摆动对其催化和编校功能的影响,同时为以tRNA在LeuRS中分子内的摆动机制为靶点的新型抗生素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院士,其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影响H1N1流感暴发的因素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极端天气与气象异常对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影响”的文章,以2009-2010年长沙市甲型 H1N1流感大
-
中科院《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杨君兴(Jun-Xing Yang)研究员和陈小勇(Xiao-Yong Chen)副研究员,在最新一期(4月19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章,呼吁关注中国的洞穴动物区系,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对其造成的影响:2005年-2012年期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来自中国和国际的科学家们在一项洞穴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对于中国广西自治区的32个地区117个洞穴动物区系展开了调查。采集了近1万份洞穴标本和超过500个物种标本,其中
-
浙江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期H7N9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令相关疫苗的研发呼声越来越高,来自浙江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合遗传技术与生物矿化的组合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提高疫苗的热稳定性和有效性,未来也许将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唐睿康,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员。随着近期H7N9人感染禽流感事件的逐渐升温,公众对于流感传染病疫苗的关注度增大,最新消息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说全球尚无国家或地区生产H7N9禽流感疫苗,世卫组织流
-
我专家发现抗艾药警戒值“中外有别”
科技日报北京4月16日电(段文利 张程达 记者李颖)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等研究发现,一线抗艾药奈韦拉平警戒值“中外有别”。这一论著发表在《艾滋病杂志》,为修订我国艾滋病诊治指南提供了重要依据。 奈韦拉平是非核苷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抗病毒作用较好,耐药风险相对不高,长期使用对骨髓造血、脂肪分布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极小,亦无神经系统副作用,有很高的性价比,一直作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两个最主要一线配伍方案中的“固定搭档”。 既往临床报道,该药在HIV感染者早期使用时,易引发肝毒性反应,因此,欧美国家将男性HIV感染者使用该药的警戒CD4值定在400个/微升,女性为250个/微升,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