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属裸子植物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它在三尖杉属中的地位特殊,形态、解剖、胚胎发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均支持将其独立成篦子三尖杉组。松杉类植物的叶绿体DNA因丢失了一个反向重复区而不具典型的四区结构。以往的研究认为,此反向重复区丢失现象是支持松杉纲为单系群的重要证据。但近来的研究指出,在松科和非松科裸子植物中发生的反向重复区丢失,可能属进化上独立的事件。因此,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裸子植物的进化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种群遗传学学科组博
-
北京建“生物银行” 系国内最大规模临床样本资源库
中国科技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刘晓军 韩义雷)北京市科委今天透露,国内最大规模临床样本资源库北京“生物银行”近日正式建成,目前二期建设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15年将建成引领和带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资源平台。 该生物银行能够实现样本采集、流转、冻存可追溯等功能,具有病种多、规模大、参与机构多等特点,如今已收集12个疾病种类、近5.6万病例,样本数超过32万份,可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药物研发与评价、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基础资源。 该生物银行按照统一的
-
第二军医大学Cell子刊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受到组蛋白去乙酰基化酶3(HDAC3)抑制调控的lncRNA-LET参与了低氧诱导的癌转移,相关论文“Repression of the Long Noncoding RNA-LET by Histone Deacetylase 3 Contributes to Hypoxia-Mediated Metastasis”发表在3月28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和王芳(Fang Wang)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
-
裴钢院士组连发多篇文章 解析关键蛋白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教授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过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FEBS Letters,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发现了一种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密切相关的蛋白:β-arrestin调控和作用新机制。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造成老年痴呆的最主要病因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病人大脑内形成致密淀粉样蛋白斑块,以及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导致的神经纤维丝缠结,同时会伴有神经元丢失和功能异
-
北京大学最新文章:细菌基因组学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报道了一种之前被认为是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
-
中国学者3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三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Strashila到底是什么,调控棕色脂肪生成的一种关键机制,以及发育卵细胞的第一个化石痕迹。这个月古生物研究接连发表了两篇Nature文章,首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组根据在我国内蒙宁城县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距今约1.65亿年)的13块恐怖虫化石,提出Saurophthirus实际是一种白垩纪特化的巨型跳蚤。研究人员发现雌性个体与雄性完全不同:其后足不呈螯状,腹部缺少成对侧叶,就像一只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不具备任何外寄生虫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雄虫长有宽大的翅膀,显然不符合寄生虫的特
-
创新参选:改进植物外源基因瞬时表达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改进植物外源基因瞬时表达背景:瞬时性表达是指外源基因没有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内,而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这些外源基因不依赖于受体植物染色体,在质粒本身调控序列的调控下表达。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的侵染方法有叶片注射法、真空侵染法和摩擦接种法等。这些侵染方法的操作都较为繁琐,不适合大量植物的侵染工作,而且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方法改进:我们改进了原有侵染技术,利用种子吸收法,通过种子自然吸收菌
-
昆明植物所建立全新植物基因链接与克隆系统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与基因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解析基因与基因组孕藏的功能信息成为我们了解生命密码的必需步骤。功能基因研究是破解基因组信息这部天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功能基因的研究离不开载体的构建与转基因方法。传统的载体构建耗时耗力,伴随着烦琐的酶切与连接手段,成功地构建一个用于植物转化的载体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有时操作人员因为找不到适合的酶切位点而头痛不已,这些都是限制功能基因研究的瓶颈问题。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向阳研究组的王春涛博士与博士生孔翔祥等人员,基于TA克隆技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基因连接与克隆系统。这一套系统完全克服了传统克隆过程中上述难题,而且
-
中科院动物所周琪研究员阐述干细胞研究引领新医学革命
3月2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143报告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干细胞——新医学革命的核心》的精彩学术报告。生命中心沈晓骅主持了报告。沈晓骅向与会师生简单介绍了周琪研究员的基本情况,并对他在干细胞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周琪研究员从自己第一次接触生物学产生的模糊兴趣讲起,以讲故事的形式和大家回顾了近年来他所领导研究组对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定向分化和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体细胞直接诱导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重大技术突破。通过已经建立起包括小鼠、猴子等在内的多种克隆及转基因动物模型,证明了小鼠克隆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为再生医学的应
-
癌症协同治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筹)蔡林涛研究员带领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研究表明,通过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多肽纳米体系实现基因与化疗药物的共传递,结合基因治疗中小干扰RNA(siRNA)能够特异下调肿瘤细胞中致癌基因表达的特点,降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并使化疗药物更高效发挥作用,进而杀死癌细胞。 联合基因-化学治疗被视为癌症治疗的新策略。为了确保基因药物和化疗药物能够被同时传输到肿瘤部位发挥多重协同功能,蔡林涛课题组针对基因与化疗药物的不同特性,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基于三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聚赖氨酸-聚异亮氨酸的多功能非病毒基因载体和药物载体。在此研究基础上,筛选出相对
-
厦大鲍仕登教授Cell解析肿瘤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凯斯西储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生成血管周细胞,支持了血管功能和肿瘤生长。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胶质母细胞瘤发病机制,开发出这一致命性疾病的靶向性新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28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华人科学家鲍仕登(Shideng Bao)博士,其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DNA损伤检控系统的信息传导,细胞周期检控系统功能失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肿瘤血管形成分子机理及其与肿瘤的发展,肿瘤的生物治疗和预防,干细胞技术及其在医
-
北京大学新文章:中药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武器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在一项新研究中证实,传统中药可能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武器。他们发现当将常规药物与中药联合使用时,2型糖尿病治疗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Lilong Ji)教授和昆士兰大学的Sanjoy Paul博士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纪立农教授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863以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糖尿病前期干预和逆转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和糖尿病分子遗传学及糖尿病强化治疗的研究。因其杰出成果曾获得美国礼来公司青年科研基金奖和中华医学基金会(纽约)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迄今在
-
天津师范大学最新文章:客家人体质特征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 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族群之一,近期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广东和江
-
中科院海归教授J Immunol揭示抗病毒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孙兵研究员90年代曾在美国NIH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之后入选中科院“****”免疫学专业,回国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了多篇SCI文章。近期其研究组发现TRIM家族分子:TRIM44是一个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正性调控蛋白,并由此揭示了一种新的调控抗病毒反应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即将公布在4月1日著名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上,2008年孙兵研究组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文章,在先天免疫细胞中发现了一个关键性的负性调控分子TRIM30,并证实TRIM30能够通过降解TLR信号通路
-
科学家揭示人体内硫化氢“保护机制”
记者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悉:该学院教授朱依纯带领科研团队,跨学科联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和生物医学研究院等单位,经8年科研攻关,终于发现硫化氢“受体”及其分子开关,揭开了体内硫化氢“保护作用”形成的新机制。业内专家表示,该研究对我国研制治疗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抗氧化剂与氧化还原信号》。 近年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由人体内一种特殊的酶催化后自身产生的硫化氢,是一种有益气体,如被适量产生和“激活”,可有效调节心血管活动、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保护缺血心肌、调控心肌离子通道,对有效预防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抗炎等有重要作用。然而,硫化氢作
-
上海生科院发表RNA编辑研究论文
3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omic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杨力研究组和生化与细胞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Prediction of constitutive A-to-I editing sites from human transcriptomes in the absence of genomic sequences。该项研究发展了一新的计算分析流程,在不需要相应基因组信息的情况下,仅通过对多个样本的RNA转录组信息进行比较,发现了体内存在的大量成簇RNA编辑新位点及其组织差异性调控。在高等生物中,最主要的RNA编辑是A(adenosine)-t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4-01
-
研究提出男性偏向母系亲属投入新假说
摩梭人(也称纳人)是分布在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他们通常居住在包括3-4代母系亲属的母系大家庭中,家庭成员包括外祖母、母亲、兄弟姐妹、姐妹的子女及其他母系表亲。摩梭人“走婚”婚姻最重要的特征是成年摩梭男性不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同住,仅在晚上去“走访”妻子,次日清晨返回自己的母系家庭。 在摩梭人传统习俗中成年男性可以不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但须为其姐妹的子女承担抚养责任。“走婚”婚姻只在世界上少数几个母系农业社会中存在。在“走婚”婚姻中女性与母系亲属共同居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在抚养后代时可以得到母系亲属的帮助),而男性为何更趋向于将自己的资源投给与其亲缘关系更远的姐妹的后代则一直是人类
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4-01
-
复旦大学最新Cancer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生科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胰腺癌中乳酸脱氢酶A(LDH-A)的一种上调作用机制,指出LDH-A的一种乙酰化修饰会抑制其活性,并靶向分子伴侣介导的细胞自噬,因此在胰腺癌患者体内,这种乙酰化会减少,并伴随LDH-A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1日Cancer Cell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生科院管坤良教授,熊跃教授(同属于北卡罗纳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以及雷群英教授,这一研究团队曾在2006年于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初步探明了基因突变促进神经胶质瘤生长的分子机理,找到了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代谢物,为神经胶
-
第三军医大学运用3D影像重建 为患者找到出血点
因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重庆市一50岁男性患者经过一年治疗无效后,见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就要求开刀。在几经检查不能确诊的情况下,采用3D成像重建为患者找到出血点,并确诊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入十二指肠球部。该病例为世界首例,国际消化专业顶级杂志《胃肠病》刊载了该病例诊疗的学术文章,影响因子达11.67,其影像图片被评为当周最佳图片。 该男子因大量呕血和急性发作的短暂意识丧失,收到大坪医院消化内科。入院后,医师了解到患者曾经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2011年全年有4次在著名某大医院住院治疗。 入院后以药物保守观察治疗,患者仍然黑便。在科室主任陈东风教授的主持下,胃镜检
-
中国学者:游隼和猎隼基因组研究成果发表
有助于揭示其捕食性进化机制 3月25日,由英国卡迪夫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联合完成的游隼、猎隼基因组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据悉,这是猛禽基因组成果首次被发表。该研究为科研工作者从全基因组水平探究游隼和猎隼的捕食性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对深入探究游隼和猎隼的起源、进化及其他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并将有助于挽救和保护这两个宝贵的物种。游隼是中型猛禽,被誉为“世上最快的动物”,但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其繁殖能力下降、数量锐减,目前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猎隼是大型猛禽,易于驯养,经驯养后是很好的狩猎工具。为了解游隼和猎隼捕食性的进化基础,研究人员分别对这两种猛禽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