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清华大学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康奈尔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成功揭示出了分辨率达到3.8埃近原子水平的真核生物MCM复合物结构。这一重要的研究结果发布在7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高宁(Ning Gao)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的Yuanliang Zhai助理教授及康奈尔大学的Bik-Kwoon Ty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高宁实验室主要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降解、核糖体的组装成熟、蛋白翻译的调控等重要生物过程。在DNA的复制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将双链的DNA解开成两条单链,进而DNA聚合酶才能以两条单链作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1

  • 中国学者最新评述:多功能生物医学超声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超声作为一种安全、经济、便携、快速的成像方法,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并几乎涉及每一种人体器官和每一个医学分支. 近年来, 随着重大疾病早期诊疗的迫切需求, 结合物理、工程、技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1

  • 中外学者Diabetologia获得2型糖尿病代谢组学新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高分辨分离分析和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临床和生物化学系及德国图宾根大学医学院合作,应用代谢组和转录组研究了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的应答,相关研究结果在《糖尿病学》(Diabetologia)杂志作为“up front”文章发表(Diabetologia. 2015 Aug;58(8):1845-54.)。  一直以来,人们认可运动对人类健康的好处,尤其是对2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然而,2型糖尿病对运动过程中的燃料供应和氧化的调节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尚不明确。在本次的国际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在50%最大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7-31

  • 华大基因王俊接受Nature、Science专访(上)

    生物通报道  王俊(Jun Wang)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自从16年前在华大基因(BGI)成立之时加入到这一基因组测序大型机构以来,他参与完成了BGI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测序亚洲人、大熊猫和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首个基因组。自2007年起王俊成为BGI的负责人。但在7月17日,这一研究机构对外宣布王俊将会辞去他在BGI担任的首席执行官职务,转而从事人类智能研究(延伸阅读:Nature关注:王俊卸任华大基因CEO )。7月28日,王俊接受了Nature和Science网站的专访,畅谈了他现在想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一项新的“研究计划”的原因,他想构建出一个人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0

  • 中国农大博导连发多篇权威期刊论文

    生物通报道: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陈忠周博士,曾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利用X射线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蛋白质立体结构,从分子水平分析和了解表观遗传或其它重要生命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和结构基础,从而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近,陈忠周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Genes&Development》发表多项研究成果。延伸阅读:中国农大JBC解析RNA去甲基化酶晶体结构。三月二十三日,陈忠周博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固定沉淀剂的分子印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0

  • 复旦大学Science子刊参与重要炎症新研究

    生物通报道:在2002年的圣诞节前夜,年仅两岁的Bryce Faber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叫做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的致命癌症。之后他接受了治疗,这包括外科手术,还有大剂量的辐射,再辅以更大剂量的抗生素治疗,这些治疗无疑挽救了他的生命。但是这些超大剂量的抗生素在避免他的免疫被抑制的身体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个永久性的副作用——耳聋。这种抗生素就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美国每年都有近50万的婴儿用这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接受这类药物治疗的病人很有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听力丧失,其原因在于氨基糖苷分子可侵入血迷路屏障,进入耳蜗,这些分子可在耳蜗中破坏感觉性的毛细胞并造成不可逆的听力丧失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0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Nuleic Acids Res解析DNA损伤

     REV1是真核生物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其可以作为一个有效靶标用于肿瘤治疗,降低REV1水平不仅能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还能有效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前期研究显示REV1能参与跨损伤DNA合成并引发基因组突变。最近一些研究发现,在出芽酵母、鸡DT40细胞、黑腹果蝇细胞及人类细胞中REV1参与DNA双链断裂的同源重组(HR)。然而关于REV1是如何被招募到HR位点及其确切功能还很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郭彩霞研究组和动物研究所生物膜国家重点实验室唐铁山研究组合作发现,在复制压力存在下,REV1和FANCD2能协同作用保护新复制的DNA链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7-30

  • 中科院PI Cell Res解析热门信号通路

    生物通报道:雷帕霉素最初是从复活节岛的土壤样品中提纯出来的,由于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被用来减轻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后来,人们发现了雷帕霉素的作用目标——雷帕霉素靶蛋白。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TORC1)能够整合生长因子、激素、ATP和氨基酸等多种外界环境信号,通过影响蛋白合成、细胞自噬等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酵母EGO复合物由GTR1,GTR2,Ego1和Ego3组成,定位于细胞内体膜及液泡膜上,能将氨基酸信号传递给TORC1。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和Fribourg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进一步阐明了这个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文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0

  • 华大基因王俊接受Nature、Science专访(下)

    生物通报道  王俊(Jun Wang)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自从16年前在华大基因(BGI)成立之时加入到这一基因组测序大型机构以来,他参与完成了BGI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测序亚洲人、大熊猫和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首个基因组。自2007年起王俊成为BGI的负责人。但在7月17日,这一研究机构对外宣布王俊将会辞去他在BGI担任的首席执行官职务,转而从事人类智能研究。7月28日,王俊接受了Nature和Science网站的专访,畅谈了他现在想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一项新的“研究计划”的原因,他想构建出一个人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来识别人类个体基因组数据、生理性状(表型)和生活方式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0

  • 厦门大学****权威期刊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RHOBTB3通过促进羟基化并推动了HIFα蛋白酶体降解,并抑制了Warburg效应。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8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Sheng-Cai Lin)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细胞代谢稳态维持及其调控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在Science、Cell Metabolism、Dev. Cell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氧是需氧生物生长和存活的一个必要元素。后生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复杂的分子机制感知供氧不足,诱导包括代谢重编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30

  • 水稻SPL5基因在抗病应答中负调控5-羟色胺的生物合成

    本研究是由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完成,本文的通讯作者是马伯军教授。背景简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是一种植物特有的防御机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在侵染部位诱发细胞死亡,从而有效阻止病原菌增殖的防卫反应。水稻spl5(spotted leaf 5)突变体能自发产生类似HR的细胞坏死斑(lesion),并显著性增强对病原菌的抗性,表明SPL5基因在细胞死亡和抗病应答中起负调控的作用,但是SPL5介导的调控途径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亮点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水稻spl5突变体与野生型对照叶片组织的转录组水平,发现几百个基因在spl5

    来源:上海伯豪

    时间:2015-07-30

  • 遗传所周俭民发表植物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七月二十一日,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带领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报道称,丁香假单胞菌III型效应蛋白AvrB,可通过COI1和NAC转录因子定义的一条经典JA信号通路,诱导气孔开放,并使气孔对丁香假单胞菌产生毒力。延伸阅读:《Cell Host & Microbe》:周俭民等新发天然植物免疫研究进展。 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是陆生植物表皮中的重要结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作为一个天然的开口,气孔被许多细菌性病原体作为入侵的门户。气孔开度是由保卫细胞的体积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9

  • 王晓东院士、王洁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证实,BMP-BMPR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了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 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 W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NIBS王晓东、沈志荣PNAS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肺癌导致的死亡超过100万人。根据临床和组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9

  • 蒲慕明院士发表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ynaptotagmin-6和complexin调控了通过胞吞信号通路的神经活动依赖性BDNF释放。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蒲慕明(Mu-ming Poo)教授。蒲慕明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其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蒲慕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9

  • 陈策实Oncogene发表乳腺癌研究新发现

        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转移是乳腺癌研究的关键。而在乳腺癌中,基底型ER/PR/HER2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最高,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疾病进展快,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靶标,是乳腺癌治疗的瓶颈和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策实领导的肿瘤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多年研究证实KLF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是三阴性乳腺癌一个潜在治疗靶点。然而,KLF5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同时调节大量下游靶基因,对于KLF5在乳腺癌如何发挥促癌作用迄今仍缺乏全面的了解。  陈策实研究团队早期用芯片技术发现TNFα-inducible pr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7-29

  • 中国科技大学单革教授PNAS发布p53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采用一种新的筛选方法成功筛选出了针对具有单氨基酸突变p53蛋白的RNA适配体。这一重要的成果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单革(Ge Shan)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因表达调控、非编码RNA的功能及作用机理、模式动物中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分化。p53为肿瘤抑制蛋白,属于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或抑癌基因)之一。p53蛋白能调节细胞周期和避免细胞癌变发生。因此,p53蛋白被称为基因组守护者。p53在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避免突变发生。在遏制肿瘤细胞生长、DNA修复、以及细胞凋亡等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9

  • 赵立平教授等人发现儿童遗传性肥胖营养治疗靶点

    儿童遗传性肥胖营养治疗靶点发现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李斌)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发现,在一种名为“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儿童遗传性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失调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而通过营养治疗改善菌群,可以有效控制“小胖威利”们的食欲,降低体重,改善健康状况。由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尹爱华主任医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惠儒教授共同领导,中、美、英、德、法等国12家机构40名研究者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和《柳叶刀》联合支持的开源杂志《EBioMedicine》上。作为一种染色体缺陷导致的遗传性肥胖症,“小胖威利综合征”发病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07-29

  • 专访陈捷凯研究员:提高实验有效性,无往而不利

    生物通报道:改变命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细胞来说也是如此。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需要唤醒原本受到压制的多能性网络,克服体细胞方面的重重阻碍。正因如此,目前iPS重编程的效率还比较低,大多数细胞仍然不会执行多能性程序。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GIBH)的裴端卿和陈捷凯研究组日前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癌基因c-Jun是体细胞重编程的一个重要障碍,抑制c-Jun不仅可以促进重编程,还能替代Yamanaka因子中最为核心的Oct4。他们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组建了一套不包含Yamanaka因子的全新重编程因子组合。生物通特别联系了陈捷凯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8

  • 黄岩谊、汤富酬组开发新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法

    生物通报道: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dy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 BIOPIC)是北京大学于2010年成立的一个跨学科合作实体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标是发展和利用最先进的生物成像与基因测序手段,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生命科学与医学基础研究。中心配备了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和条件,有重点地发展最新的生物成像和测序技术。2015年七月二十三日,该中心的黄岩谊、汤富酬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Genome Biology》发表题为“Single-cell RNA-seq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linear and circular 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8

  • 中国科学家7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7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清华大学的两篇关于脂代谢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新成果,以及四川大学关于白内障治疗的新发现。首先清华大学的颜宁研究组报道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3处于不同构象的3个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通过与之前该组解析的GLUT1的结构比对,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底物识别与转运的分子机理,为基于结构的小分子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GLUT1的结构处于向胞内开放的状态,是GLUTs蛋白在行使转运功能过程中众多构象的一种。为了揭示整个转运过程,获得GLUTs处于其他不同转运状态下的结构信息至关重要;为了理解底物识别,则需要获得G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28


页次:1439/2289  共45766篇文章  
分页:[<<][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1438][1439][144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