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颜宁Cell子刊最新综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颜宁教授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dvances for the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 transporters”的综述文章,介绍了MFS膜转运蛋白超家族的最新结构生物学研究成果,并重点探讨了底物结合,协同运输耦合等方面的分子机制。相关内容公布在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上。磷脂双层膜为细胞或细胞器提供了一道疏水屏障,其中的膜转运蛋白承担着营养物质吸收、代谢产物分泌、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信息交换以及产能耗能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动。根据转运能
-
南京农业大学PNAS克隆新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克隆出了一个水稻微效数量性状遗传基因座DTH2,并确定了其特征。相关论文在线发布在2月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Jianmin Wan)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葛颂(Song Ge)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水稻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品种选育研究。后者的研究兴趣为植物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植物群体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及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多倍体进化。最佳的开花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对于局部环境和栽培地域扩张的良好适应,对于现代农业成功至关重要。光周
-
中国学者新晋Nature旗下期刊主编
生物通报道:作为著名的免疫学家,T细胞凋亡机制的发现者之一的时玉舫教授2010年入选“****”,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位学者近期成为了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的主编之一,另外两位主编分别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Guido Kroemer,以及麻省大学医学院的Eric Baehrecke教授。Cell Death & Disease是Nature出版社2010年推出的一份新期刊,同期推出的还有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这份同行评审的期
-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是人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发育及功能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科技大学的魏海明(Haiming Wei)教授和田志刚(Zhigang Tian)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兴趣是,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后者主要从事NK细胞生物学研究,肝脏免疫学研究,以及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NK细胞是在先天免疫中发挥中心
-
中科院、清华Cell子刊发表miRNA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及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斑马鱼胚胎实验,揭示了一个对咽软骨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小分子MicroRNA-92a及其作用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1日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王强(Qiang Wang)博士和清华大学的孟安明(Anming Meng)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和microRNA方面的研究。后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TGF-β/Nodal等重要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及microRNA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microRNA(miRNA)是一类大
-
创新参选:植物细胞组织中细胞分裂素测定
“赛默飞之生物通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同时近期我们还将进行新一轮抽奖,以飨读者。 参选项目:植物细胞组织细胞分裂素测定背景: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激素,对这类激素进行超微定量检测对于揭示其在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机理、发挥其对作物生长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细胞分裂素在大多数组织中的含量都很低,因此
-
上海交大Science子刊发表三聚氰胺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卡罗莱纳研究园区和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证实,三聚氰胺(melamine)中毒导致的肾病其严重程度受到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3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 Transl. Med)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的贾伟(Wei Jia)教授和赵爱华(Aihua Zhao)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物质基础与制剂研究,代谢性疾病及其药物治疗的代谢组学研究。后者主要从事各种生物体液、机体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和摸索。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中药产地、药效、质量控制进行研究。2008年,因不法商
-
我国学者发现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新病因
孕妇胆汁淤积综合征或是罪魁祸首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中国科技网讯 (邹争春 记者陈磊)“胆酸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可能是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重要原因。”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儿科副主任胡章雪提出的假设,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终被证实。他发现孕妇胆汁淤积综合征导致新生儿急性肺损伤发病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新生儿呼吸衰竭,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期刊《自由基生物与医学》上。 胆酸诱导的新生儿肺损伤主要发生于孕妇为中重度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的新生儿。临床研究中,胡章雪团队发
-
上海药物所等发现对环孢菌素敏感的基因多态性位点
甲酰肽受体1(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 FPR1)属于A族G蛋白偶联受体,可被菌源性甲酰化肽及部分病毒来源的蛋白所激活,引起嗜中性粒细胞趋化、脱颗粒和超氧离子释放。活化FPR1有助于清除病原菌和损伤组织,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对该受体开展了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通过检测209名汉族人群FPR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构建了相应的单倍型,发现有5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人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他们把呈现汉族
-
我科学家发现高效安全抗肿瘤转移新型抑制剂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中国科技网讯 最近出版的国际肿瘤学权威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发表了题为《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抑制剂高效安全抑制乳腺癌转移》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国家“****”入选者、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明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研发,发现了新型抗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抑制剂。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大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32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1/4在中国。针对这一严峻现状,近年来,学者一直在致力于战胜这个“恶魔”。分子靶向治疗,
-
科学家称生命科学进入大发现时代
近日,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发现时代”,指出集多种组学之大成的“生命组学”研究模式已现端倪,大发现时代将如影随形。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3年第一期。 自然科学史表明,当人类对某一领域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出现一位甚至数位科学大家,促使一系列重大发现纷至沓来,相关学科因而进入“大发现时代”。 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都曾出现过“大发现时代”。 而生命科学的“大发现时代”自16世纪以来层出不穷、持续不断。 随着分子生物学50余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生命科学的“大发现时代”临近再次爆发,而最终“
-
Cell封面故事:揭秘起源中国的遗传突变
生物通报道 由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构建出了第一个近代人类进化动物模型,揭示出一个单突变导致了东亚人群从浓密头发到密集汗腺等数个常见的性状。他们还模拟了这一基因突变在整个亚洲和北美的传播,由此推论出其最有可能出现在3万年前,地理位置为如今中国的中部地区。这些研究发现作为封面故事发布在2月14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上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Cell发布遗传学突破性发现 “这不仅直接向我们指出了对这一突变易感的器官和组织亚型,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证据:EDARV370A有可能受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Kamber
-
疾控中心将研究霾对人体影响 或发健康评估预警
新京报记者昨日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下属环境所,有计划全面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并及时启动雾霾天气下的健康评估和预警。霾可加重心血管疾病病症此前,环境所已用一年时间,开展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初步研究发现:霾天气引起的健康影响主要以急性效应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眼和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心血管系统紊乱等疾病的症状增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入院率增高。此外,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将推进
-
抑制肿瘤转移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明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抗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剂。国际肿瘤学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日前发表了这一成果。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大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32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1/4发生在中国。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致力于肿瘤学基础和转化研究的刘明耀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和细胞功能筛选,结合药物化学结构改造,获得了一类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抑制剂。该抑制剂能特异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活性,从而强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刘明耀
-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树鼩基因组 助力生物医学研究
2013年2月6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对树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分类地位和相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度解析。树鼩基因组的完成,将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作动物模型奠定重要的遗传学基础,进而使其更好的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树鼩(Tupaia belangeri)是一种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中国的西南地区的小型动物。由于其个体较小,繁殖周期较短,寿命较短,养殖成本低以及分子细胞层面与人的相似性,而被当作实验动物模型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目前,已经成功建立的多种人类病
-
陈竺陈赛娟院士2013开年连发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大瑞金医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8-CPT-cAMP结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靶向治疗变异型t(11;17)(q23;q2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一个有潜力的新策略,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4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这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近年来发表了多篇有关白血病研究的新成果论文,在国内该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1957年由瑞典的一位学者首先命名,当时被认为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英文缩写APL,也即AML-M3型,占所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
-
李孟森新成果可预警/示踪肝癌发生和转移
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研究员发现在肝癌细胞膜上存在2种不同亲和常数的甲胎蛋白受体(AFPR),利用受体在肝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特性,用乙型肝炎病毒转染正常肝细胞,证明AFPR表达是预警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并通过荧光标记,示踪肝癌细胞的转移,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的癌症杂志《Cancer Letters》最新的一期上公布。肝癌的发生和肝细胞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已经发现80%的癌症与病原体感染有关,而肝癌的发生与肝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尤为密切。由于感染HBV后,肝细胞被病毒自然重编程而变为干细胞,干细胞在甲胎蛋白(AFP)和癌蛋白的诱导下,向恶性方向发展而变为癌细胞。但是肝细胞
-
袁隆平院士PNAS发现水稻新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基因,其有望将其应用于培育新的水稻品种。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2月4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传友(Chuanyou Li)研究员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Longping Yuan)院士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1/2以上人口的主食。粒重、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大要素。其中每穗粒数高度变化,对粮食产量有极大的影响。在幼穗发育期,花序分生组
-
磁共振可视纳米基因载体研究获进展
最新发布的2013年1月SCI学术期刊《纳米尺度》(Nanoscale)中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磁共振(MRI)分子影像研究组与医药所肝脏基因与细胞治疗中心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自组装高灵敏度MRI探针在微环DNA(Minicircle DNA)传递中的应用研究。 微环DNA被公认为最具有潜力的基因治疗载体,但目前如何实现微环DNA的高效递送以及载体非侵入性生物学信息的获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乙烯亚胺(PEI)作为阳离子基因传递载体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但由于高分子量PEI在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细胞毒性,从而
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13-02-06
-
生物物理所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近期在新研究中证实,γ-干扰素(IFNγ)介导LXA4下调是维持非可控性炎症(non-resolving inflammation),促进乳头状瘤的重要条件。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4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秦志海(Zhihai Qin)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领导课题组主要从事细胞因子介导的肿瘤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在抗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肿瘤以其六个特征著称,包括不可控制的生长,不死性和侵犯其它组织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应该加入第七个特征——炎症。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炎症与一些肿瘤有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