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访谈:一种中药“抗病毒青霉素”

    本文根据Illumina SciMon访谈内容整理而成Jacques:欢迎收看本周的科学星期一,我是JacquesSwati:我是科学事务处的Swati(这里是Illumina)Jacques:你可以看到叶子正在发生变化,流感季节又来了。Swati:我讨厌流感。本以为现在应该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Jacques:你这么说真有意思,你看了Zhou等人的论文吗?他们报告说,一种金银花提取物能对付流感病毒。Swati:金银花茶不是一种有名的传统中药吗?早在18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到过。Jacques:完全正确。但这篇论文不一样。作者鉴定出其中的活性成分是microRNA,它能靶定甲型流感病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7

  • 北京大学癌症研究刊登国际期刊

    生物通报道:β-连环蛋白(β-Catenin)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是无翅型整合位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一个关键中介物,通过调节许多不同的靶基因表达,在细胞增殖、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各种翻译后修饰参与β-连环蛋白的活性,但是,赖氨酸甲基化在β-连环蛋白活性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六月二十六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朱卫国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期刊《The FASEB Journal》发表一项研究指出,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7/9可通过影响β-连环蛋白的稳定性,调节癌细胞增殖。朱卫国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表观遗传学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复旦80后博导Cell stem cell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诱导的代谢重编程驱动了大肠癌CD110+肿瘤起始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发生肝转移。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清泉(QingQuan Li)博士,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多药耐药与侵袭转移相关性、肿瘤干细胞分子生物学。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又称结直肠癌,是目前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大肠癌发病率在欧洲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南方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鼻咽癌中EB病毒(EBV)编码的microRNA BART1通过调控PTEN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导了肿瘤转移。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方医科大学的李欣(Xin Li)教授以及李纪良(Ji-Liang L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欣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研究,鼻咽癌相关microRNA 表达及基因调控机制研究。李纪良教授则长期从事分子肿瘤学和疟疾学研究。鼻咽癌(NPS)是鼻咽癌是东南亚、我国南方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鼻咽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中科院国家项目PLOS干细胞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七月一日,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浙江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处的一项研究成果,题为“TopBP1 Governs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 Survival in Zebrafish Definitive Hematopoiesis”。 这项研究表明,在造血祖细胞扩增过程中,拓扑异构酶II β结合蛋白1(TopBP1)对于维持造血干/祖细胞(HSPCs)的基因组完整性和细胞存活,发挥一种新的、重要的作用。延伸阅读:造血干细胞发育不可或缺的蛋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沈毅:中国科学家在流感研究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科学通报》最新社论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生命科学处沈毅的文章:中国科学家在流感研究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文章指出,继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大流行之后, 2013年相继发生的H7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裴端卿教授JBC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日,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教授带领的一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失活细胞周期抑制剂能促进重编程,表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介导的Sox2磷酸化作用,调控着多能性的建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七月二日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研究员,是本文通讯作者。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欧阳娟(Juan Ouyang)。胚胎干细胞(ESCs)能够分化为成人体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它们一直都被认为是治疗各种人类退行性疾病的细胞资源。特别是,患者特异性的诱导多能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 揭示胃癌细胞新机制

      6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Biochem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研究论文“DDB2 is involved in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AQR3 and regulates tumori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 cells”,该研究揭示了DDB2通过参与PAQR3的泛素化降解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根治的五年生存率很低。陈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孕酮和脂联素受体家族成员PAQR3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7-06

  • 上海交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银屑病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银屑病中NF-κB诱导的microRNA-31通过抑制protein phosphatase 6 (ppp6c)促进了表皮增生。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宏林(Honglin Wang)教授。王宏林教授是首批上海市高效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皮肤免疫学和皮肤干细胞。近年来在Nature Medicine、Blood、 the EMBO J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6

  • 遵义医学院庹必光教授及团队破译胃肠病隐藏“密码”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杨芳)近日,经贵州省科技厅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遵义医学院庹必光教授及团队承担的项目“肠黏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及其机制的研究”,在该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际权威杂志《胃肠病学》执行主编罗欧教授、国际知名胃肠病学家巴伦教授、胃肠生理学家佛雷蒙斯特蒙教授分别在《胃肠病学》《千名医学家》上对该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网站首页,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据专家介绍,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临床上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性别差异的原因。同时,发现雌激素具有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降低溃疡发生的危险性的作用,为女性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有助于开发雌激素类似物(如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07-06

  • 一种新的来自白垩纪晚期的窃蛋龙类恐龙化石首现赣州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记者王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在江西省赣州火车站的施工现场发现了来自白垩纪晚期一种新的窃蛋龙类恐龙化石,这与早先在蒙古国发现的窃蛋龙类恐龙关系密切,表明这类恐龙曾经在亚洲分布广泛。根据赣州发现的窃蛋龙属的多样性,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一个新的恐龙群——赣州恐龙群。相关研究论文于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的《科学报告》上。白垩纪时期的窃蛋龙类是一群长着羽毛的恐龙,生活在如今的亚洲和北美洲地区。这一组恐龙最小的有火鸡大小,最大的有8米之高,它们的特点是头骨短而有喙,头顶上有时会有一个冠状突起。新发现的窃蛋龙化石被命名为赣州华南龙,和中国南方的南雄组地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07-06

  • 陈士林课题组完成紫芝基因组精细图 灵芝仙草基因面纱揭开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记者杨朝晖)灵芝是传统药物中的“四大仙草”之一。2日,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陈士林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紫芝基因组精细图,该精细图含有12条染色体,序列总长度达到48.86兆碱基,编码大约1.5万个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科学报道》上。课题组研究表明,紫芝在生长发育中具有多种防御机制,包括基因组防御机制和化学防御机制,紫芝的化学防御功能可能受到多种基因调控机制影响。基因组防御对于维持物种遗传物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化学防御与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调控具有密切关系。此研究为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灵芝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07-06

  • 专访储成才:从实验室到田间

      “我们常常自豪于只用了世界7%的可耕种土地养活了世界18%的人口,但你可能不知道,我们7%的可耕种土地却消耗了世界32-35%的化肥。2013年,我国化肥消耗量达6000万吨,今年5月,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的零增长。如何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唯一一条路,依靠科学!”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3

  • 张启发院士最新综述: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功能基因组研究是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从少数基因的克隆到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解析, 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阐明了水稻育种中的一些重大生物学问题, 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3

  • 清华大学多项经费支持项目发表eLife文章

    2015年6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Jose Carlos Pastor-Pareja研究组在eLife发表了题为“Plasma membrane overgrowth causes fibrotic collagen accumul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in Drosophila adiopcyt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果蝇脂肪细胞中,细胞质膜的过度增长可以导致纤维化胶原蛋白聚集以及相关免疫反应激活的现象,探究并揭示细胞质膜的失衡在纤维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慢性疾病都跟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纤维化沉积有关,但是关于在特定组织中纤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5-07-03

  • 同期Nature子刊发布三项中国学者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最新一期(7月)Nature Genetics杂志公布了三项中国学者的最新成果,包括垂体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水稻亚种间氮利用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以及第一个抗高温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其中来自中科院的两项水稻研究进展分别由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组和遗传发育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完成,前者发表了题为“Natural alleles of a proteasome α2 subunit gene contribute to thermotolerance and adaptation of African rice”的文章,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个抗高温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并深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2

  •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最新综述文章:聚焦转运蛋白

    生物通报道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颜宁(Nieng Yan)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Structural Biology of the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Transporters"的综述文章,针对一个主要的次级膜转运蛋白超家族——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FS)的结构生物学进行了介绍。2007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回国的几年间,颜宁教授研究组主要聚焦于膜蛋白、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相关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在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重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2

  • 王国栋研究组权威期刊破解NAD补救合成途径之谜

     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作为电子传递载体(辅酶)参与众多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为广大研究人员所熟知。在植物NAD补救合成途径中,都存在尼克酸(nicotinate,NA)和多种NA的衍生物(糖基化,甲基化等),但迄今为止,关于NA衍生物在植物代谢中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尚未有报道。 王国栋研究组组首先利用色质联用技术发现拟南芥中NA的糖基化修饰发生在NA的N-位或者O-位,并且O-位糖基化分布呈现十字花科特异性。进一步利用基因表达-酶活关联分析,在糖基转移酶家族1中(共有106个成员)发现并功能鉴定三个NA糖基转移酶,包括一个NAOGT(UGT74F2,之前报道是水杨酸糖基转移酶)和两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7-02

  • 西农康振生组:miRNA调控小麦抗条锈菌侵染

    小麦条锈病,由小麦条锈菌(Pst)引起,是全球范围内对小麦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miRNA是重要的调控元件,在植物器官发育,蔬菜相变,以及防御反应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本项研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振生教授和王晓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系统探讨了miRNA在小麦抗条锈菌侵染中的作用。课题组选用小麦品种Xingzi 9104(XZ),分别构建无毒性Pst种CYR32处理的和无菌水处理的miRNA文库,并进行测序分析(小RNA测序数据分析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测序共获得了596个miRNA候选者。研究人员使用微阵列在Pst处理的成年植株上对420个小麦特异的miRNA候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5-07-02

  • 李家洋院士权威期刊发表评论文章

    生物通报道:最近,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遗传所的李家洋院士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Oncotarget》,以Editorial的形式发表评论文章,题为“Plant and animal organelles in cell death”,文章介绍了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在动物和植物中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植物PCD知识的相对模糊性,并介绍了他们在植物PCD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一个精细调控和基因控制的过程,在各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中,不恰当的PCD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性损伤、资深免疫性疾病和许多类型的癌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付出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7-01


页次:1449/2293  共45850篇文章  
分页:[<<][1441][1442][1443][1444][1445][1446][1447][1448][1449][14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