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同济大学,中科院最新文章:iPS诱导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liferation Rate of Somatic Cells Affects Reprogramming Efficiency”的文章,挑战传统观点,获得了提高iPS诱导效率的新发现:减缓体细胞的增殖有利于iPS细胞的诱导。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儒副教授,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谢欣研究员。其中谢欣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GPCR的新药发现及机制研究,以及小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3-04-18

  • 创新参选:利用LSD1抑制剂提高iPSC诱导效率

    生物通报道:“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利用LSD1抑制剂提高iPSC诱导效率背景:iPS技术备受瞩目,但是这一方法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无难题,其一是诱导效率问题,其二是安全性文章。iPS细胞诱导获得的效率很低,大约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2010年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们都进行了多方面尝试。LSD1是一类将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甲基移除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干细胞的甲基化模式与分化程度较高的体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8

  • 中医药参与救治2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效果肯定

    使用中药3小时后发汗、5小时后体温降到37.5摄氏度以下。有关专家在介绍中医药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效果时这样表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4月17日在京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专家对中医药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效果进行了介绍。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医药防控专家组成员刘清泉介绍,北京这例患儿是中西医并重早期干预的成功案例。病人发病较快,高热、肺部有炎症。中医药是在达菲用过后15个小时,病人体温39.8摄氏度左右时参与治疗的。在使用银翘散合白虎汤3小时后,病人开始出汗,5小时后病人体温降到37.5摄氏度以下。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人在服中药后16至17个小时经加用酒大黄,大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4-18

  • 双酚A致糖尿病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双酚A (BPA)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容器和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最近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表明,BPA暴露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关联。确定BPA致血糖代谢紊乱的作用并明确其机制,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董四君课题组以大鼠胰岛素瘤β细胞INS-1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剂量BPA暴露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随着BPA暴露浓度增大,INS-1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功能(GS

    来源:城市环境研究所

    时间:2013-04-18

  • 重大项目“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结题验收

    2013年3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重大项目“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的结题验收评审会。结题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的9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和答辩,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该项目在代谢性核受体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代谢相关疾病研究的新方向,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结题评价等级为特别优秀,一致同意按期结题。该项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汪南平教授主

    来源:北医新闻网

    时间:2013-04-18

  • 华南植物园在植物叶片发育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中获进展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DAC通过去乙酰化作用移除核心组蛋白N-末端的乙酰基,增加DNA与组蛋白之间的引力,使松弛的核小体变得十分紧密,从而抑制基因转录的起始与表达。研究表明,HDAC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ASYMMETRIC LEAVES 1 (AS1) 作为一类MYB型转录抑制因子,通过调控KNOX基因的表达影响植物叶片发育,但是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组罗鸣博士等科研人员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手段,深入研究了表观遗传因子HDAC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

    来源:华南植物园

    时间:2013-04-18

  • 武大舒红兵病毒先天免疫应答负反馈调控最新进展

    病毒感染能激活转录因子IRF3,转录因子IRF3在I型干扰素(IFNs)产生过程及抗病毒先天免疫应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病毒诱导的I型IFN信号通路是如何控制的,至今还未完全清楚。近日,武汉大学舒红兵教授带领的团队确认了转录因子 FoxO1在病毒诱发IFN-β过程中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于2013年3月26日在线发表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病毒感染能激活转录因子IRF3,转录因子IRF3在I型干扰素(IFNs)产生过程及抗病毒先天免疫应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病毒诱导的I型IFN信号通路是如何控制的,至今还未完全清楚。近日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3-04-18

  • 乙酰“武装”蛋白质可抑制肿瘤

    文汇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孙国根)复旦大学学者找到了肿瘤发生和恶化的“微环境”新机制,这一研究有望为胰腺癌等早期诊断提供可能。国际权威杂志《癌细胞》今天以《乳酸脱氢酶A去乙酰化导致胰腺癌发生》为题,刊发了这一引人关注的重要成果。 “乳酸脱氢酶A”是人体内的蛋白质,也是一种能够产生乳酸的代谢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适量的乳酸可作为能量来源的补充,不会对肌体产生副作用,但如果过多产生,就会“左右”肿瘤生存的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浸润、侵袭和恶化。 正常人群中,体内乳酸脱氢酶A水平始终处于低表达水平,但乳酸脱氢酶A在多种肿瘤中却呈高表达状态,它在人体内大量积累后,会产生大量的代谢物乳酸,也就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4-18

  • H7N9单克隆抗体有望两月内面世

    中国科学报 讯(实习生赵广立)4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他们有望在两个月内完成高特异性、低副作用H7N9单克隆抗体的研制。贺建奎告诉记者,抗体治疗是应对H7N9禽流感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以前由于局限于制备技术,抗体只能从康复患者的血浆中提取;如今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人们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抗体”。“即将康复的H7N9禽流感患者的外周血血清中,有大量B淋巴细胞分泌的H7N9抗体。”贺建奎介绍说,“我们可以从他们外周血中提取B细胞,将B细胞所有的RNA分离混合,利用RT-PCR扩增技术对抗体RNA进行扩增;之后,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抗体RNA进行测序,最终从得到的数十万个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4-18

  • 北京大学Cancer cell研发新型癌症抗体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新型单克隆癌症抗体1B50-1,证实其可以通过结合钙通道α21亚单位靶向肝肿瘤起始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TICs),新研究为复发性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治疗。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15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张志谦(Zhiqian Zhang)研究员和邢宝才(Baocai Xi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专业领域为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从事肿瘤干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及阻遏研究。后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7

  • 中国学者两项成果同登Developmental Cell杂志

    生物通报道:Cell出版社旗下的老牌发育生物学杂志Developmental Cell,创刊于2001年,该期刊在细胞生物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在第九位,在发育生物学同类期刊中排在第二位。近期来自第二军医大,以及中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别在此期刊上,报道了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以及Wnt经典信号通路新调控因子的作用新机制。第二军医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厚奇教授研究组发现了一个lincRNA:linc-RoR可能是连接miRNAs网络和核心转录因子,如OCT4,SOX2,和Nanog的一种关键竞争性内源RNA。这项成果无论是对于干细胞自我更新研究,还是miRNAs的研究都具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7

  • 中国科学家Nature揭示衰老关键酶的新功能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个为生物学家们所熟知的衰老相关酶SIRT6从所未知的新功能。这一研究发现有可能推动科学家们更深入地认识机体免疫反应相关信号分子,帮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癌症等疾病。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4日《自然》(Nature)杂志上。来自香港大学的郝權(Quan Hao)教授和康奈尔大学化学及化学生物学副教授林和宁(Hening Lin,音译)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郝權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开发和利用晶体学方法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蛋白质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后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其主要利用合成和生物化学针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酶开展化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7

  • 裴钢院士PNAS发布免疫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β-arrestin1,并证实缺失β-arrestin1可导致TH17细胞分化受损,从而使疾病获得改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15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裴钢院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裴钢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在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7

  • 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北京4月16日讯(记者潘希)记者从中国科协今天召开的201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2年度全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揭晓。“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黄金大米”事件讨论等引发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强烈需求的十大科普事件上榜。 根据投票数从多到少,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分别为:PM2.5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瞩目;“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发布,力促科普工作开展;北京暴雨险情和悲剧震撼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成焦点话题;“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启动,为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探路;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首次纳入国家科技发展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4-17

  • 生物物理所Hippo信号通路和癌症及细胞衰老研究取得进展

    Hpo/MST-Yki/YAP通路对于调控细胞生长和器官大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YAP2(Yes associated protein2)作为该通路的核心蛋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强课题组一直关注与研究YAP2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最近,其研究成果分别在Oncogene和Cancer Research发表。2013年4月1日在Oncogene上在线发表的文章报道了YAP2新的分子调控机制在肝癌细胞增殖及耐药性中的作用。YAP2作为原癌蛋白存在多种翻译后修饰(磷酸化和泛素化等),调控其转录活性与功能。研究揭示了YAP2新的翻译后修饰——乙酰化和去乙

    来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3-04-17

  • 越南在金丝燕体内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

    新华社电 越南媒体近日报道说,越南中部藩朗市一家饲养场的近5000只金丝燕死亡,卫生部门已在死亡样本中检测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 据藩朗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氏惠介绍,从3月28日至4月11日期间,当地一家企业饲养的4900多只金丝燕陆续死亡,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检测结果,确认其中的8只死亡样本感染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 目前,藩朗市卫生部门已再次提取活体金丝燕样本及其饲料、巢等进行进一步检测。此外,相关部门也对藩朗市其他54家金丝燕饲养场加强了监管。 2012年和今年第一季度,胡志明市卫生部门曾对94例活体金丝燕样本进行过检测,但均未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 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和野鸟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4-17

  •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报讯(通讯员张旦昕 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所时玉舫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采用miRNA芯片技术,对IFNγ 和 TNFα 处理前和处理后的间充质干细胞miRNA表达差异做了系统研究(联川生物提供miRNA芯片技术服务),首次揭示了miRNA在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中的调控作用,为临床免疫相关疾病治疗和组织缺损修复及移植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生物化学杂志》。 据介绍,间充质干细胞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4-17

  • 我科学家找到“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七寸

     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解析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并阐述了其工作机制。这将有助于研发抗“革兰氏阳性病原菌”药物。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两点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是近几年才成功鉴定的一类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中,负责帮助细胞摄入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如果确定这个蛋白的三维结构和工作机制,科学家们就能够靶向设计药物小分子,进而治疗由革兰氏阳性病原菌引致的多种疾病。”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王廷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作为一类细菌总称,成员众多。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17

  • 新疆科学家攻克土壤砷污染难题

    记者4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干旱区盐碱土砷(As)污染的微生物控制技术难题,该技术的推广可降低人们来自土壤中砷中毒的风险。 据了解,砷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有毒元素,主要以硫化物矿的形式存在。砷在盐碱土中特别活跃,很容易迁移到农作物、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从而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潘响亮16日在其实验室里告诉记者,他们研发出原位微生物矿化固定新技术,从土壤中分离出耐盐碱、耐低温的高效细菌,目前已筛选出25种能有效控制砷的细菌。 潘响亮称,筛选出的细菌很快能形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4-17

  • 抑制剂治肺癌较化疗有效

    中新社香港4月15日电(记者 梁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的临床治疗结果发现,一种抑制剂对特定基因变异的肺癌,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化疗更显着。 中大临床肿瘤学系莫树锦教授15日召开记者会,讲述这次研究成果。 研究指出,在部份肺癌患者身上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在没有吸烟或只有轻度吸烟的患者身上出现的机会更大。中大这次临床研究确立,一种口服的抑制剂有效针对这种基因变异,抑制肺癌肿瘤生长。 根据临床研究,香港有病人使用这种抑制剂约8个月,原本在肺部及淋巴的肿瘤,缩小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莫树锦教授表示,这种抑制剂已在美国和内地获准使用,但暂时未于香港注册,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不过,病人现时可以个别向卫生署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4-17


页次:1449/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441][1442][1443][1444][1445][1446][1447][1448][1449][145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