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肿瘤科发表Nature子刊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Fu)是最常用的尿嘧啶抗代谢药,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因药物抗性,极大限制了其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2019年3月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结直肠癌对FU药物敏感性的关键,主要完成单位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肿瘤科,主要作者包括李建军教授和梁后杰教授等人。 根据美国结直肠癌流行病统计,近20年美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而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在不断攀升。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单独或联合使用一种类似尿嘧啶的药物氟尿嘧啶
-
Cancer Discovery:具有促癌作用的调节性B细胞新亚群
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唯一的主导细胞,主要通过呈递抗原和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在机体抵抗外来抗原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B细胞的研究国内外多以免疫器官为模型,对组织局部微环境中B细胞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知之甚少。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邝栋明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PD-1HighIdentifies a Novel Regulatory B Cell Population in Human Hepatoma that Promotes Disease Progression”的文章,在肝癌组织中发现一群具有促癌作用的调节性B细胞新亚群。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权威杂志Cancer Disc
-
北京师范大学Nature Neuroscience发现“爱情荷尔蒙”的重要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催产素被称为“爱情荷尔蒙”,这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它在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在分娩与母婴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之前的研究显示,鼻喷催产素可促进人类信任,还被探索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如自闭症、社交焦虑症和抑郁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xytocin modulates social valu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amygdala”的文章,报道了催产素在单人社会认知、双人社会互动及群体互动这些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燚娜
-
Science Robotics:可用于癌症诊断治疗的磁性微游动机器人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自组织系统,表现出高度的群体智慧,可以解决个体无法胜任的复杂问题。比如分工协作的蚁群可构建复杂而精巧的蚁巢、搬运超重猎物,布阵捕食的鲱鱼群可轻松捕获非常警觉的桡足类动物等等。受此启发,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谢晖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Reconfigurable magnetic microrobot swarm: Multimode transformation, locomotion, and manipulation”的文章,开发了一种磁性微游动机器人,这将有望为癌症治疗中高效靶向给药和早期诊断体内成像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子刊Scienc
-
【文献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发现骨髓瘤骨病的新型标志物
这篇题为“Tumor-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hibit osteogenesis and exacerbate myeloma bone disease”的文章于1月发表在《Theranostics》杂志(IF: 8.537)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李秋柏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郭安源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背景介绍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约80%的患者会出现骨髓瘤骨病(MB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MBD的特点在于成骨细胞活性严重受损,这是因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
-
最新研究发现基因组健康体检与针对性预防有极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张磊教授(同时也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副教授)在Genetics in Medicine(影响因子IF=9.94)发表论文,首次对全民基因组普查的经济效益进行系统性测算,发现全民普遍进行基因组健康体检与针对性预防可获得惊人的社会经济效益。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成年人群进行基因组筛查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某些发达国家的卫生系统已经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进行单一疾病的基因筛查资助,但其效费比一直饱受争议。对50,726个不符合家族史模型的人群进行基因组筛查研究显示,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检出率竟然比具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检出率高出5倍以上。这提
-
复旦大学等处发表Nature文章 解析肝癌蛋白质组学研究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症死亡的第三大杀手,更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癌症。诱发肝癌的因素很多,包括病毒、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国,肝癌发生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是乙肝病毒感染。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测定了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图谱,发现了肝细胞癌精准治疗的潜在新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钱小红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
-
华中农大最新文章:柑橘前苦味驯化分子新机理
柑橘是我国南方乃至世界第一大水果,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品质生物学团队近日在柑橘前苦味驯化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报道了诱发柑橘果实产生前苦味特性的新橘皮糖苷类积累的关键控制基因。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Exprimental Botany杂志上,研究指出诱发柑橘果实产生前苦味特性的新橘皮糖苷类积累的关键控制基因,即1,2-鼠李糖基转移酶基因(1,2RhaT)和1,2RhaT-like基因。这一研究将为后续深入解析驯化过程中柑橘果实前苦味性状的形成及演变提供理论基础。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所高级科学家Jia-Long Yao和华中农业大学徐娟
-
金属硫蛋白在心肌梗死保护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金利泰教授课题组在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杂志(TOP一区)发表题为《Metallothionein Protects the Heart again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via the mTORC2/FoxO3a/Bim Pathway》的文章,揭示金属硫蛋白在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并阐明金属硫蛋白主要通过调控mTORC2/FoxO3a/Bim通路,抑制心梗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凋亡,进而保护心肌梗死损伤的新机制。该刊五年影响因子为7.389,温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硕士研究生薛梅为第一作
-
“少年杀手”骨肉瘤的新细胞起源以及STK11/LKB1对骨癌的发病影响
【背景】成骨肿瘤(osteogenic tumor)是骨组织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包括良性骨形成肿瘤、骨瘤、成骨细胞瘤和恶性肿瘤(又称为成骨源性肉瘤或骨肉瘤)。骨肉瘤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高发,老年人位列第二发病率高峰。由于传统化疗生存效益不理想,因此预后较差,当前迫切需要更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治疗骨肉瘤的方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小鼠模型可以概括人类骨肉瘤的基本方面,并提供靶向治疗目标。利用转基因小鼠或基因敲除小鼠模拟人类癌症已经被证明可以显著地加深我们对肿瘤形成的确切细胞来源以及信号通路的理解。以往的研究表明,p53和/或Rb基因突变以及其他成员参与鼠模型和人类骨肉瘤患者起源,破坏间充质祖细胞
-
上海交大学者Science子刊:发现并命名人类新遗传疾病“卵子死亡”
近日,《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影响因子18.6)发表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匡延平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桑庆、王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 Pannexin 1 Channelopathy Causes Human Oocyte Death”。研究成果揭示了PANX1突变致疾病产生并明确了致病机制,同时提供了首个深入研究PANX1病理学功能的鼠模型。人类新的孟德尔遗传病、糖基化疾病及离子通道疾病——“卵子死亡”被发现并命名。历时15年,研究团队在四个独立家系中,发现了细胞连接蛋白家族成员PANX1存在不同的突变,并通过细胞水平、爪蟾卵子、鼠模型等多个角度深入揭示了
-
Neuron:新型基因编码的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作为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中都参与诸多必要的生理过程,如感觉信号的调节、注意力的调控、清醒与睡眠、学习与记忆等。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或信号传递的受损与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息息相关。因此,在复杂神经环路中以高时空分辨率的方式检测去甲肾上腺素的动态分布对完整解析去甲肾上腺素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功能和调节尤为重要。然而受限于现有技术的灵敏度、特异性、时空分辨率和组织创伤性等,无法实现对它在体分布的精确检测。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瓶颈,北京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
上海交大许杰教授Nat Biomed Eng
报道PD-L1棕榈酰化修饰及相应的抑制剂开发策略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所等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hibiting PD-L1 palmitoylation enhances T-cell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tumours”的文章,报道了PD-L1的棕榈酰化修饰促进其表达的机制,并设计开发了可竞争抑制PD-L1棕榈酰化的靶向多肽分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影响因子16.24)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所的许杰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姚晗博士,以及共同第一作者兰江博士研究生、
-
“饮食限制”延长寿命的新机制
2005年 , 美国 Science杂志为了庆祝创刊 125周年, 向全球的科学家征集了125个有待解答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How much can human lifespan be extended?”, 翻译为中文的意思为“人类寿命到底能延长多久?”.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最大的困难是人类无法进行寿命的严格对照实验.人类寿命的延长既涉及个体的遗传因素, 也与人类文明和医学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希望能弄清楚饮食与寿命的关系,之前的研究层发现在1961-2009年间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所消耗的肉类蛋白、每个人的无营养热量及总热量增加。结合这些趋势与未来数
-
Biological Psychiatry揭示精神疾病认知受损的脑网络机制
2019年3月1日,《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发表了北师大贺永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Common Dysfunction of Large-Scale Neurocognitive Networks Across Psychiatric Disorders”。该论文采用精神疾病和健康被试的多模态脑影像大数据(共45760名被试),揭示了多个精神疾病认知受损的共享脑网络机制及其脑灰质结构基础,并探索了这些脑网络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不同精神疾病(如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认知紊乱,在治疗后表现出部分或者完全的认知康复。精
-
华中科技大学发现骨髓瘤骨病的新型标志物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外囊泡(MM-EV)有望作为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骨髓瘤骨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篇题为“Tumor-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hibit osteogenesis and exacerbate myeloma bone disease”的文章于1月发表在《Theranostics》杂志(IF: 8.537)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李秋柏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郭安源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背景介绍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约80%
-
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Cell报道一种细菌可收缩注射系统的精细结构
北京大学高宁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团队共同在Cell杂志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an Extracellular Contractile Injection System》的研究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完整地解析了细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可收缩注射系统(Contractile Injection Systems, CISs)的高分辨率结构,并构建了其组装模型。 细菌CIS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胞穿刺纳米装置,可以将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等效应因子转移到其它细胞中,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菌自身防御和致病性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细菌C
-
北师大PNAS揭示脑胶质瘤基因组不稳定性
2019年3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的江涛教授团队及天津医科大学康春生教授团队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Elevated signature of a gene module coexpressed with CDC20 marks genomic instability in glioma”的文章(DOI:10.1073/pnas.1814060116),此文基于胶质瘤转录组数据库首次发现并建立了CDC20-M共表达模块,CDC20-M在胶质瘤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检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选上具有重要意义。
-
Science子刊:一类膜蛋白分子机器动力学新态
膜蛋白分子机器是一类重要的分子机器,以往一般采用荧光技术对其活体动力学进行研究。由于荧光漂白效应,对单机器的动力学很难做长时间观测,有可能会忽略其动力学过程的某些重要信息,这些技术难点让相关研究面临很大的挑战。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在生物分子机器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类膜蛋白分子机器(鞭毛马达)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状态:暗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细菌鞭毛马达是一种典型的膜蛋白分子机器,袁军华、张榕京团队以其为例,发展了对单马达动力学进行长时间精确观测且对大量单马达数据进行统计物理分析的方法,从而发现了其动力学过程的暗态(hidden s
-
武大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解析翻译后修饰调控蛋白质活性
作为重要的细胞周期激酶,Plk1通过磷酸化修饰不同的蛋白底物参与调控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Plk1的蛋白水平和激酶活性受到严格的调控,其蛋白水平及酶活性的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海宁教授课题组在翻译后修饰调控蛋白质活性与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A methylation-phosphorylation switch determines Plk1 kinase activity and function in DNA damage repair”。该研究揭示了甲基转移酶G9a甲基化修饰Plk1从而调控其激酶活性以及该甲基化修饰在DNA损伤修复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