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个慢性髓性白血病检测标准化平台建成
科技日报 讯 (记者李颖)“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简称慢粒)分子学检测标准化平台的搭建及标准化项目的顺利推动,将为更多的慢粒患者带来益处。”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测”对慢粒的治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检测试剂及统一的检测方法,报告也不统一。“因此,建立标准化的检测体系非常重要。” 据了解,由于检测方法不同、检测试剂有异,我国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慢粒相关基因检测结果不能互认。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牵头实施中国慢粒患者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标准化项目。该所于近日成功实现与国际一级参考实验室——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实验
-
千年中药有了“指纹图谱”
光明日报北京1月9日电(记者邓晖)“六味地黄丸里有一味药是山萸肉,它的有效成分是熊果酸,常规检查看药品是否含有一定量的熊果酸为标准。可是苹果皮、山楂里也含有熊果酸,要是六味地黄丸里用它们替代山萸肉,传统标准难以判断,药效也完全不一样了。”在今天举行的我国首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英文著作《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成果发布会上,该书作者、清华大学退休教授罗国安如是阐述描绘“中药指纹图谱”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自1996年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以来在国际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英文专著,该书通过对药材进行图谱描绘、复方进行定量测定等工作,力图做到“两个基本讲清”:基本讲清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和化学机理,用科学的
-
玉米可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马永清研究员及其学术团队撰写的论文《一些玉米杂交系可以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Potential of Some Hybrid Maize Lines to Induce Germination of Sunflower Broomrape)在《作物科学》(Crop Science)杂志发表。 玉米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可以作为食物、动物饲料以及能源物质,其管理方式灵活,用途多样。马永清及其学术团队研究发现,玉米具有诱导向日葵列当“自杀萌发”的能力。 向日葵列当给亚洲、非洲以及东欧南部地区的蔬菜和农作物造成大量的破坏。由于向日葵列当自身缺乏叶绿素,它完全靠
-
中国农大特聘教授Nature子刊获免疫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xtensive diversification of IgH subclass-encoding genes and IgM subclass switching in crocodilians”的文章,分析了拥有强大免疫系统的鳄鱼的免疫基因,并从中发现了鳄鱼体内存在α基因和δ基因,这表明现代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IgH位点具有共同的祖组织。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特聘教授赵要风博士,赵要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分子遗传学,曾首次在低等脊椎动物
-
武汉大学J Virol解析病毒转录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Lerner研究所(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磷酸蛋白的三个磷酸化位点突变之后,会剥夺了功能性N-RNA模板的形成,从而影响病毒的转录复制。这不仅有助于分析磷酸化在磷酸蛋白P3A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也能揭示一些传染病病毒的作用机理。相关成果公布在1月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明周博士,第一作者为陈龙云博士。这一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RNA 病毒的基因表达和感染机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机制和以负链RNA病毒作为载体用
-
Macrogen千年基因联合河南师范大学启动娃娃鱼全基因组测序
近日,娃娃鱼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已全面启动,该计划由Macrogen千年基因和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存拴教授以科研合作的形式共同启动,将沿用目前国际公认的de novo测序方案(454&454+测序平台为主,结合多种平台)完成娃娃鱼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将于国际上首次绘制其全基因组图谱。在本次科研合作中,Macrogen千年基因将全面负责娃娃鱼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及信息分析,双方共同负责测序数据的生物学意义挖掘及文章撰写。本次科研合作是对Macrogen千年基因国际最高测序质量的肯定,并再次巩固了千年基因在中国高通量测序市场的领先地位。娃娃鱼学名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
INT J BIOCHEM CELL B : miRNA参与叶酸缺陷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近期,北京大学研究者揭示了miRNA在调节细胞周期中的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杂志上。怀孕期间,母体中叶酸的摄取不全会干扰胚胎的正常的发育及发育缺陷。北京大学研究者证实了这种叶酸缺乏导致的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缺陷是由miRNA特异性调控而导致。研究者以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为研究模型,在叶酸缺乏培养基及完全培养基培养中分别进行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叶酸缺乏培养基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G1/G0期的细胞显著积累,且不能增殖。随后,经表达谱分析的深入研究显示,叶
-
华大基因:非洲立品牌
自2012年年初,华大基因开始与非洲展开国际科研合作,现在他们在非洲大陆取得了怎样的发展?对未来又有什么构想?为此,记者采访了华大基因欧洲片区、非洲区域科技代表李桃。 记者:华大基因何时开始构想布局非洲,何时开始试水,目前进展怎样? 李桃:伴随着华大基因在世界基因组学研究舞台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在产业发展上的超常规速度, 目前华大基因已与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海外单位,进行了包括人类健康方向、国际科研合作以及环境与生态方向等三个重要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正如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所说,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协同创新是华大基因最大的长处。而面积广大、国家众多、发展
-
中国社科院公布2012年考古新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研究员1月9日在北京宣布,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山东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河北邺城遗址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和佛教造像埋藏坑、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等6个考古项目,被评为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苏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的重岗山北缘坡地之上,遗址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国内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代表淮河下游地区距今7000-8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为厘清淮河
-
院士称商业文化侵蚀致中国科研表面繁荣
网易探索1月9日报道 科研诚信、科技评价等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的热点。中科院院士陈佳洱日前表示,现行评价体系的误导和商业文化的侵蚀导致我国科学事业表面上的繁荣,真正有分量的科研工作反而相对较少。在陈佳洱眼中,科学研究是一项崇尚追求真理的事业,但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的侵蚀使我国科技界的一部分人把科学研究作为谋生获利甚至升官发财的手段,造成学风浮躁、诚信缺失以至于剽窃造假等各种不当行为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科学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仅2011年就投入86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陈佳洱表示,现在科研物质条件好了,不过就科研水平而言,虽然科研文章的数量上去了,有些领域的论
-
数据显示中国近六成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应用
盘点2012年,各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得奖情况作为喜报。然而,这一份份喜报背后却深藏隐忧。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六成的科研成果闲置在院所“高墙”内,得不到转化应用。最近在南通举办的“国家****”创新论坛上,有专家发问:高校科研,到底该盯着得奖还是生产?“最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高校院所更注重推出了多少项科研成果,而对有多少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与应用不太在意。”中科院客座教授、海门慧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登贵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不少专家教授只顾埋头做科研,成果却未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不仅无法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在无形中造成科研资源浪费。杨登贵说的这种情况,在江
-
青霉素形态代谢工程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郑之明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课题围绕“形态基因-代谢活性-产率”的研究思路,将RNA干扰技术与形态代谢工程相结合,在产黄青霉形态代谢工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工业上用于发酵生产青霉素的重要真菌。作为丝状真菌,产黄青霉一般是通过菌丝延伸和分枝进行生长,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未完全了解。 菌丝形态差异直接影响青霉素发酵效价,这已成为工业上的共识。几丁质作为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决定顶端生长、分枝以及细胞壁分化等形态变化的相关过程中居核心地位。技术生物所项目组采
-
中国学者Cell子刊破解长寿基因的秘密
生物通报道:SIRT基因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2同源性最高的同系物,被称为长寿基因,围绕这一基因已经展开了许多研究,近期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研究与创新深圳研究院,广东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sveratrol Rescues SIRT1-Dependent Adult Stem Cell Decline and Alleviates Progeroid Features in Laminopathy-Based Progeria”的文章,发现白藜芦醇能通过LAMINA激活SIRT1,从而增加成人干细胞数量,延缓衰老。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
中国科技大学最新Hepat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引发肝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和孙汭( Rui S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可通过药房购买得到的,很常用非处方止痛药,主要作用为解热镇痛,因其止痛效果好,又没有成瘾性,所以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止痛药,广泛的用于退热药、止痛药、感冒药。但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并非绝对安全,严重的对乙
-
中科院JBC揭示重要信号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肌微管素相关蛋白4(MTMR4)通过去磷酸化Smad蛋白抑制了BMP/Dpp信号,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4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唐宏研究员和潘磊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唐宏研究员主要从事冠状病毒、肝炎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以及T细胞对炎性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超家族包括近30种与生长和分化相关的分子成员,主要由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
-
PLoS ONE:鹌鹑PIWI基因的克隆及其结合小RNA的鉴定
PIWI 蛋白能通过与多种内源非编码小RNA结合在表观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然而在家禽中,PIWI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结合小RNA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国宏教授课题组对该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12月刊的PLoS ONE上。PIWI 基因最早在果蝇的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s,GSCs)中被发现,因其编码的蛋白质能调节GSCs的数量与分化率而得到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在果蝇中,PIWI亚家族包含三个成员:PIWI, AUB, AGOs。对于PIWI突变个体,雄性与雌性均表现不育。而在人类中,PIWI蛋白除了参与精子
-
中山医院成功切除脊柱造釉细胞瘤
患者术后8天即出院 中国科技网讯 (通讯员冯颖 记者王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日前发布消息,该院骨科董健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运用经单一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技术,为一名患者切除了累及三椎节胸腰段脊柱的复发巨大造釉细胞瘤,术后第二天,患者下肢及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8天即出院。 28岁的蔡先生就诊时,背部剧烈疼痛,且排尿已受影响。影像学检查发现,其第11、12胸椎及第1腰椎有一巨大实质性肿瘤占位,骨质破坏明显,巨大肿瘤向后方凸入椎管,严重压迫脊髓。如不及时治疗则会造成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nb
-
复旦学者发现防脑出血新法
文汇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孙国根)最新的2013年第一期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学年报》,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赵冰樵教授研究团队的成果:首次发现了一种在特定细胞内合成并提取出的物质“重组ADAMTS13”,可以有效减少溶栓治疗脑中风时引起的脑出血。该成果有望为脑中风患者接受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据悉,这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国家973项目等经费支持下,经3年艰苦攻关取得的。 脑中风是全球性三大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安全。目前,治疗急性脑中风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病3至6小时的时间
-
新手段可击碎肿瘤表面“糖外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授高锋课题组潜心攻关十余年发现:肿瘤表面拥有一层厚厚的“糖衣盔甲”,但利用生化手段,可以将“糖外衣”分解,并最终击碎“糖衣盔甲”。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 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为肿瘤化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同时也开辟了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路径。 据高锋介绍,人体细胞表面有无数的分子环绕着,医学上将其统称为细胞外基质成分。肿瘤发生时,这些分子会发生成分改变,其中有部分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头颈部癌等的细胞表面会出现膜受体重新分布、膜受体被诱导而局部聚集成簇的现象。由此,肿瘤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糖衣盔甲”,化疗时,药物很难突破这一屏
-
中国科学家Nature medicine发布肝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coding RNA editing of AZIN1 predispose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证实ADAR 介导的AZIN1基因 A至I RNA编辑是诱发肝癌的一个潜在因素,研究成果发布在1月6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来自香港大学的关新元(Xin-Yuan Guan)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Daniel G Tene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关新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