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人、猪EPSCs创建成功!干细胞研究再上崭新平台

    香港大学领衔创建出了猪和人的扩展潜能干细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EPSCs)。这些干细胞具有早期胚胎细胞的特征,可以发育成任何类型的细胞。香港大学、Wellcome Sanger研究所和德国Friedrich-Loeffler-Institut的研究为人类发展和再生医学提供了巨大潜力。6月3日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这项研究是科学家们第一次从早期猪胚胎中获得干细胞。由于家猪与人类的基因和解剖结构相似,因此它们具有很大的生物医学研究用途。另外,能够对猪干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也将有利于动物健康和食品生产。干细胞有能力发展成其他类型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5

  • Advanced Science:原位光激活的生物正交偶联反应

    近几十年来,体内标记和追踪细胞的方法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近期的一系列新方法延伸了谱系研究的范围——新工具能获得非常多样的细胞标记,并以高分辨率解析它们。来自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otoactivatable Fluorogenic Labeling via Turn‐On “Click‐Like” Nitroso‐Diene Bioorthogonal Reaction”的文章,开发了基于亚硝基(nitroso)和二烯(diene)的原位光激活生物正交偶联反应,为化学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由上海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5

  • Cell子刊:环形RNA调控细胞代谢的新机制

    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AMPK作为细胞中重要的能量感受器,监控整个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并调控细胞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当细胞内能量缺乏时,AMPK激活并关闭耗能的合成代谢,与此同时开启产能的分解代谢。AMPK在细胞代谢的调控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机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本身的活性也受到严格的调控。目前已知的AMPK上游激酶有LKB1、CaMKK2和TAK1,除此之外一些小分子如AICAR、A-769662等也可以激活AMPK。近年来,非编码RNA作为一个新兴的功能性分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长链非编码RNA参与调控AMPK已有报道,但是环形RNA是否参与调控AMPK却未被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5

  • 南京大学生科院PNAS发现肝脏疾病引起肺部炎症的关键机制

    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肝损伤、肝炎和肝癌等。全球肝脏疾病人数高达13亿,我国约为4亿。临床数据表明肝脏疾病往往会引发多个组织的并发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肺部出现肺炎、肺水肿和肝肺综合征等多种病变。然而,肝脏疾病引起肺部炎症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jured liver-released miRNA-122 elicits acute pulmonary inflammation via activating alveolar macrophage TLR7 signaling pathway”的文章,发现肝脏疾病发生时,miR-122作为肝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4

  • eLife:表观遗传甲基转移酶SET8动态构象图景

    甲基化转移酶是表观遗传领域的重要治疗靶标,现已有FDA批准的靶向甲基化酶的药物小分子用于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药物分子设计成为当今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SETD8 (SETD8/Pr-SET7/KMT5A)是甲基化转移酶家族中重要成员,是组蛋白赖氨酸H4K20的特异性单一甲基转移酶,参与转录调控、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相关研究表明,SET8在癌症的侵入、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高表达还与儿科白血病及其存活率紧密相关。发展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探针,通过靶向干预SET8以探索其结构功能关系不但可以推动表观遗传学基础生物学研究,同时可以促进相关的靶标成药性验证工作,还对药物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4

  • Molecular Cell:参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转录调控的新分子

    转录调控是干细胞功能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核心过程。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需要细胞保持高水平的转录和核糖体生成活性,破坏细胞正常的转录和核糖体生成状态都会导致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丧失。真核细胞的转录调控受到一系列蛋白因子和非编码元件的精细调控,目前的研究大量集中于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在这一过程的功能,RNA结合蛋白在转录中的功能研究相对较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NA分子(包括编码和非编码RNA)能够结合在基因组的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上参与转录与染色质调控。比如,在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会产生双向转录的正义/反义的不稳定转录本TSS-associated RNAs(简称TSSa-RNAs)或PROMPTs(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6-04

  • 暨南大学吴宝剑团队发现生物钟基因在氨基酸代谢中的关键作用

    人类的身体遵循着一定的昼夜节律进行生活、工作,这种节律被称为人体的生物钟。生物钟不仅帮助人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生活、保持健康,同时还帮助控制人体中细胞产生和使用各种营养物质。之前的研究发现一种可以控制细胞内脂肪合成的蛋白质,同时也控制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过程(包括自噬),这种蛋白质称为REV-ERBα和REV-ERBβ。虽然这两个因子在维持昼夜节律和调节脂质/葡萄糖代谢方面具有相似的功能,但REV-ERBα似乎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且REV-ERBα还参与了乳腺癌,衰老,以及心肌损伤的调节。吴教授研究组此前的研究表明,REV-ERBα的缺失会导致小鼠昼夜节律的破坏。同时,它还调节了代谢基因的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3

  • 两篇文章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系统解析癌症发生机制

    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是肾癌中最主要的一种亚型,具有典型的Warburg表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海腾课题组的早期工作发现线粒体的损伤促进ccRC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但是线粒体在ccR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2019年5月13日,该课题组与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合作在《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目为“HSP60敲低促进ccRCC细胞瓦博格效应并将线粒体功能从ATP生成转变为的生物合成”(HSP60 Silencing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6-03

  • iScience:花粉管微丝高级结构控制新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黄善金课题组在Cell期刊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微丝成束因子之间的平衡控制花粉管微丝结构”(The Balance between Actin Bundling Factors Controls Actin Architecture in Pollen Tub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综合生物化学、遗传学和活体成像技术揭示了在拟南芥花粉管中维持微丝成束因子FIM5和PLIM2a/PLIM2b之间的平衡对于产生正常的微丝结构至关重要。花粉管生长为两个不能运动的精细胞提供运输载体,最后将精细胞送到胚珠完成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花粉管生长非常快速,探讨花粉管生长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3

  • 瞿礼嘉教授最新Science发表长文:一种促进被子植物种间遗传隔离的分子机制

    物种之间的遗传隔离是维持一个物种不与其他物种混杂的关键,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物种间的遗传隔离。160年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中说,他亲自用实验验证了一种植物的花粉在与其他物种花粉的竞争中“胜出”的现象(后来称为“同种花粉优先”现象),认为这种现象非常重要,可造成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隔离。人们在动物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称为“同种精子优先”,这种现象保证了一个物种的精子被相同物种、而不是其他物种的卵子细胞所吸引,进而完成后续的融合(受精),维护了物种的纯系遗传。然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来自北京大学的瞿礼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Cyste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1

  • Hepatology发现生物钟基因在氨基酸代谢中的关键作用

    生物通报道:氨基酸代谢稳态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来自暨南大学药学院的吴宝剑教授研究组发表了题为“REV‐ERBα antagonism promotes homocysteine catabolism and ammonia clearance”的文章,发现生物钟基因REV-ERBα在氨基酸代谢的昼夜节律调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拮抗作用可以缓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促进氨清除,从而有助于科学家们寻找一种管理同型半胱氨酸和氨相关疾病的新方法。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4月份的Hepatology杂志上,由暨南大学药学院的吴宝剑教授领导完成。人类的身体遵循着一定的昼夜节律进行生活、工作,这种节律被称为人体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1

  • NAR:揭示细菌ECFσ因子介导的转录起始分子机制

    细菌基因转录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与转录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随后RNAP全酶识别启动子DNA,打开双链DNA形成转录泡,起始RNA合成。细菌的基因表达主要由转录起始σ因子调控。其中看家σ因子负责细菌基本生命活动的基因表达。而Extra-CytoplasmicFunction (ECF) σ因子主要负责响应环境以及胞内信号,开启特异的基因表达程序。5月27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余研究组题为Structure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5-31

  • 中科大最新Nature报道人类疱疹病毒的基因组包装新机制

    疱疹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感染人体后能够引发多种疾病,包括带状疱疹、出生缺陷、多种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疱疹病毒包括囊膜、中间体蛋白层、衣壳和基因组四层结构,其中衣壳通常被视为一个正二十面体,其上有一个独特的DNA通道,是病毒基因组进出的地方。在疱疹病毒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过程之一就是将DNA剪切酶“召集”到该DNA 通道上,识别、包装和切割双链DNA,最终产生含有基因组的病毒粒子。当病毒基因组在病毒衣壳内装满后,会发出某种信号,从而切除冗余的DNA以完成组装。由于缺乏病毒基因组和衣壳DNA通道的高分辨结构,人们对于病毒粒子的基因组包装过程知之甚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周正洪教授,中国科大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0

  • 北大白凡研究组连发Cell子刊等多篇文章解析肝癌分子机理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中13%的肺癌患者被诊断为小细胞肺癌(SCLC)。SCLC是一种侵袭性极强,极易转移的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初治即为晚期,SCLC组织标本获取常常受限,探索通过替代标本进行SCLC基因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对于治疗过程中SCLC基因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也极其有限。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游离于癌症病人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通过CTC进行单细胞基因检测,是对SCLC病人基因变异及疾病进展进行监控的一种有效方式。北京大学白凡、谢晓亮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团队合作在题为“Inferring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ion o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0

  • 中国学者Science子刊发文:端粒酶装配的新机制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端粒研究领域的三位科学家——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和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末端的机理。端粒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由于DNA复制的“末端复制问题”,端粒DNA会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当其缩短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触发DNA损伤反应,进而诱发细胞发生衰老和死亡。端粒酶则是细胞中一种负责端粒的延长的逆转录酶,其由几十个生物大分子组成。端粒酶的核心成分是蛋白亚基TERT和RNA亚基TR,二者装配在一起就可以产生端粒酶活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5-30

  • 中山大学生科院Nature子刊发现非典型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X的催化过程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其完整性对于生物体至关重要。DNA损伤被认为是诱发细胞功能障碍、细胞衰老以及癌症的主要原因。在DNA中,胞嘧啶(dC)的脱氨基作用可形成脱氧尿嘧啶(dU),引起G-to-A的碱基转换突变(transition)。为应对此类DNA损伤,细胞形成了包括碱基切除修复路径BER在内的多种 DNA 修复机制,而尿嘧啶DNA糖苷酶UDG则负责切除dU, 并起始下游的修复过程。随着UDG各家族成员的研究在近年内被相继报道,人们对该家族酶的催化性质及机制也逐渐了解。但是,耻垢分枝杆菌来源的UDG(以MsmUdgX代表)被发现具有独特生化性质。例如,MsmUdgX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9

  • Nature子刊:m6A调控肿瘤细胞上皮间质化新发现

    EMT是上皮细胞获得间充质细胞特质的一种重要现象,即细胞获得具有纤维母细胞样的形态,增强的运动性,通过丢失黏附性和紧密连接,跨越基膜与邻近细胞进行交流。EMT的概念最初由胚胎学领域的发育生物学家提出,近年来已扩展到肿瘤的进展、侵袭和转移,被认为是肿瘤转移起始和关键步骤。其表型为上调间充质标志物,下调上皮标志物如E-Cadherin,使细胞从基底部脱落,细胞膜变得更具纺锤形表型和运动性,并获得细胞凋亡抵抗,其中转录因子Snail在其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本领域科学家围绕EMT的表观遗传调控因素做了诸多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等均可参与肿瘤细胞EMT的发生发展,但mRNA修饰对肿瘤细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9-05-29

  • 大连医科大学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β5i在心脏肥大发展过程中的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病理性心脏肥大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一组研究人员报道的最新发现指出,在血管紧张素II(Ang II)处理过的心肌细胞和肥大心脏中,免疫蛋白酶体催化亚基β5i表达和活性显著增加,而且这种作用在心肌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中通过β5i过表达加剧。这表明了β5i在调节心脏肥大中的新作用,因此抑制β5i的活性也许可以为肥厚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8日的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李汇华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王红霞,李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发生发展的病理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8

  • 鸭嘴兽为啥不耐热?中科院研究员探讨哺乳动物温感进化之旅

    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离子通道是哺乳动物面对高温警报的分子传感器,有着受热激活和高温介导失活的特点,因其在热活化(heat-induced activation,Ah)后紧跟着发生快速热脱敏(desensitization,Dh),导致其在持续热反应中的作用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和杨仕隆研究员,浙江大学杨帆教授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郑劼教授等人借助嵌合体构建、非天然氨基酸标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变构构象模拟等技术,对小鼠TRPV1通道(mV1)和鸭嘴兽TRPV1通道(pV1)进行了比较研究

    来源:赛业生物

    时间:2019-05-28

  • Cell子刊:参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转录调控的新分子

    转录调控是干细胞功能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核心过程。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需要细胞保持高水平的转录和核糖体生成活性,破坏细胞正常的转录和核糖体生成状态都会导致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丧失。真核细胞的转录调控受到一系列蛋白因子和非编码元件的精细调控,目前的研究大量集中于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在这一过程的功能,RNA结合蛋白在转录中的功能研究相对较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NA分子(包括编码和非编码RNA)能够结合在基因组的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上参与转录与染色质调控。比如,在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会产生双向转录的正义/反义的不稳定转录本TSS-associated RNAs(简称TSSa-RNAs)或PROMPTs(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5-28


页次:1455/2470  共49392篇文章  
分页:[<<][1451][1452][1453][1454][1455][1456][1457][1458][1459][146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