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加速进入临床
本报讯(记者成舸 通讯员张曼芝)记者日前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获悉,该院王维课题组对22例施行“猪—人”胰岛移植的糖尿病患者的远期效果评估已于近期完成。研究人员表示,远期目标已基本达到,表明生物安全是可控的。这意味着异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或将迅速进入临床阶段。 胰岛移植是被公认为有可能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与人类同种移植相比,异种移植不但可降低感染性疾病在供、受体之间传播的风险,还可从根本上解决供体来源短缺问题。但由于远期效果有待明确,加上供体质量难以保证,世界卫生组织对异种移植进入临床一度持“谨慎乐观”的态度。2008年,世界上首个国际异种移植临床标准在长沙诞生,为推动异种移植技
-
蛋白分子可预测糖尿病发生
本报讯 (记者唐闻佳)最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贾伟平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发现了2型糖尿病预测新标记物——Ficolin-3。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分子细胞生物》杂志(《JMCB》),为糖尿病临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糖尿病在全球呈流行趋势,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3.66亿。我国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15000万,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第一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糖尿病患病率将进一步增加,糖尿病临床防治据此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寻找糖尿病发生标记物、发现糖尿病发生的高危人群,是该学科领域的
-
田间昆虫攻防战
我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8%,而化学农药用量超过了全球的1/3。如何利用生物间的天敌关系开展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是保证我国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浙江大学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团队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相关防治理论及综合治理和实践在国际学术界和农业生产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超级害虫”入侵 “当时在河北、天津一些虫灾严重地区,空气中都有害虫。在浙江、江苏等一些棉田、菜地里,农作物上白茫茫一片,有的叶片上甚至有几千头烟粉虱。”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刘树生日前对《中国科学报》说。 烟粉虱的危害不只是
-
抗甲基化干扰的小分子RNA芯片研究取得新进展
小分子RNA,包括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miRNA(microRNA)、piRNA(piwi- interacting RNA)等,多次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和“十大科学进展”,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大量实验证据表明,这些小分子RNA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在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周期、生物体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小分子RNA都存在3’末端甲基化,如植物中的miRNA、siRNA、hc-siRNA(heterochromatic small interfering RNA)、ta-siRNA(trans-act
来源: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时间:2012-08-02
-
杭州师范大学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院和蒙纳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可通过与端粒酶组件(TERC)互作抑制端粒酶活性,破坏端粒维持,诱导细胞衰老。相关论文发布在7月30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刘俊平教授和李贺(He Li,生物通音译)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刘俊平教授是国际染色体端粒研究的著名科学家,现任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所长、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终身高级职员和墨尔本大学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衰老是一种大多数细胞,器官和个体都得经历的生命过程。端粒是一种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
-
新晋****JBC获信号传导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兰州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ghly Conserved Salt Bridge Stabilizes Rigid Signal Patch at Extracellular Loop Critical for Surface Expression of Acid-sensing Ion Channels”的文章,首次证明了ASICs酸敏感离子通道正常作用需要两个条件,这将有助于评估如何阻止与组织酸中毒,以及ASIC活性有关的过度兴奋和神经损伤,并提出了新的治疗方向。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神经所,上海交大
-
北大张传茂课题组Cell Research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传茂教授课题组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Chromatin-bound NLS proteins recruit membrane vesicles and nucleoporins for nuclear envelope assembly via importin-α/β”,证实染色质结合NLS蛋白通过importin-α/β招募膜囊和核孔蛋白进行了核膜组装。核膜(NE)是指包裹真核细胞核将其与细胞质分离的膜系统,是由通过一个宽度为20~40 nm的间隙分开的脂双层所组成的双层膜。核外膜与细胞的内质网
-
第三军医大学PLo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中解析了MDM2 SNP309变异与肺癌的风险,相关论文“Association of MDM2 SNP309 Variation with Lung Cancer Risk: Evidence from 7196 Cases and 8456 Controls”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陈正堂教授和卓文磊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正堂教授长期主攻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是重庆市首批学科技术带头人,2004年和
-
浙江大学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美国凯西眼科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NMNAT1 mutations as a cause of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的文章,发现一种导致儿童失明的遗传新基因。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祁鸣教授,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遗传性失明患者的发病机理,为尽快探索出治愈该病的方法奠定基础。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又称黑蒙症。是一种幼年期发病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为眼科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可致一岁以
-
研究发现肿瘤血管生成新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通过研究,揭示了肿瘤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146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机制,从而获得了CD146作为肿瘤血管生成标志分子的最直接证据。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之后的又一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血液学会主办的《血液》杂志。 据该课题组博士生姜天霞介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因此靶向VEGF治疗已成为靶向肿瘤血管治疗的热点。其中,最有效的抗体药物是贝伐单抗(Bevacizumab),即抗VEGF的单克隆抗体。 “该药物通过阻断VEGF与其受体VEGFR-2的结合,阻断V
-
芯片实验室:肿瘤基因表达高效评估芯片
日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陈艳带领研究团队,研制了用于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水平评估的高通量微流控芯片,这一技术可发展成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分析的新型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该领域知名期刊《芯片实验室》上。 微流控技术是在微米级结构中操控纳升至皮升体积流体的技术与科学,是近10年来迅速崛起的前沿交叉领域。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生化反应具有试剂和样品量少、快速实时、大量样本平行处理、防止样品交叉污染等许多优越性。 据介绍,此次研发的微流控新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工作强度大、分析通量低等缺点,可以同时大批量地对细胞进行独立的自动化分析,防止了细胞间的交叉污染,并可以高效地提取
-
黄斑变性,致盲第一杀手?
在眼科医生的口头禅中,致盲的疾病有“一白一青一黄一红”的概括。具体是指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和血管性眼病。医学上,对于白内障、青光眼和血管性眼病均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唯独对于黄斑变性仍缺少治疗方法。 而我国一项调查表明,中国50岁以上老年人中黄斑变性的患病率高达15.5%, 70岁以上患病率达到20.2%,即5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每7人就有1人是黄斑变性患者。黄斑虽小作用大黄斑是眼睛视网膜中最重要的部位,它占的位置很小,但作用十分重要。“黄斑主要是起到精细视觉的作用,区别各种各样的颜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首席专家王宁利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由黄斑色素组成的
-
美研究发现体罚会增加孩子精神失常风险
北京青年报报道 那些被人推搡、被掐、被摔倒或被打过的孩子诊断为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这无非是在接受多种纪律处罚方式时又增添了一项动机。如果我们能够不靠打、掐、推搡来对待我们的孩子,从而减少孩子精神疾病的发生,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是最新研究所提出的希望。该研究发现,严酷的身体惩罚会增加精神失常的风险,由于在现实中的滥用,严酷的惩罚甚至起不到让孩子屈服的作用。在家长间最敏感的话题莫过于对孩子适当惩罚的界定。尽管美国小儿科学会反对体罚,但学会的多项研究显示,高达80%的家长声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体罚对孩子进行管教。体罚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从轻打手掌心到用绳子猛力抽打都视为体罚。
-
西南大学“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通过验收
7月13日,教育部专家组对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建设项目进行现场验收。市教委副主任舒立春等出席验收会议。 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项目建设成果,专家组认为,建设项目形成了家蚕基因组及突变基因研究、家蚕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素材创新与品种培育、家蚕病理病虫害基础研究与防治、家蚕非绢丝应用拓展等五个研究方向,总体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该项目组圆满完成预期建设与研究任务,并获得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达到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7月13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组,对我校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
时间:2012-08-01
-
J Immunol亮点推荐:T淋巴细胞分化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 Silencing of Cd8 Genes by ThPOK-Mediated Deacetylation during CD4 T Cell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揭示转录因子ThPOK在T淋巴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指出了关于T淋巴细胞定向分化调控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这项研究由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完成,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的经费支持。同期The J
-
复旦大学JBC发表癌症信号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N-terminal Phosphodegron Targets TAZ/WWTR1 Protein for SCFβ-TrCP-dependent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Hippo肿瘤抑制信号中一个关键的因子TAZ的调控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及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的管坤良教授和雷群英教授为这篇
-
NIBS青年学者再发首发性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题为“Optogenetic activation of basal forebrain cholinergic neurons modulates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sensory responses in the main olfactory bulb”的研究论文,首次全面分析了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投射对小鼠主嗅球信号传导的调控作用,相关成果公布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并被选为Featured Article。这项研究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研究员领
-
李林院士组:经典信号途径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E3 Ubiquitin Ligase ITCH Negatively Regul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by Targeting Dishevelled Protein”的文章,揭示了泛素连接酶ITCH负调控经典Wnt信号途径的功能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化与细胞所李林院士,这位科学家着迷于Wnt信号通路研究,他揭开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少谜团:Wnt是如何待在细胞外,就能把信号传递进细胞
-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细胞分裂研究新成果
生物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模式生物裂殖酵母中揭示了Dnt1是纺锤体组装检测点蛋白Dma1的有丝分裂抑制子,相关论文发布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靳全文教授,其2006年12月应聘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85平台特聘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以裂殖酵母为模式生物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真核细胞中存在一套监控纺锤体微管与染色体的动粒体(kinetochore)在分裂中期(metaphase)是否正确连接的信号系
-
研究发现儿童失明新基因
今天凌晨,遗传学领域的世界顶级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科学家发现了导致遗传性儿童失明的一个新基因。 巧的是,这项研究成果,由全世界的四个团队分别独立完成,不约而同地投稿到了《自然—遗传学》杂志。其中有一支团队的带头人,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祁鸣教授。 前天,记者到浙江大学医学部,专访了祁鸣教授。 祁鸣解析说:儿童先天性失明,在医学术语上叫做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以下简称LCA)。这是一种幼年期发病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患有这种失明症的病例,一般在婴儿新生早期就能看出异常来。一直以来,医学界都认可,LCA的患者中,70%的病例,是由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