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抗MERS药物研究获重要进展

    药物可直接用于紧急防护(记者赵广立)自5月28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以来,国内各方均显示出极大关注。一个好消息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国家“****”学者姜世勃及同事,在抗MERS的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3~2014年,该研究团队设计和检测了抗MERS的多肽——HR2P,发现HR2P能有效地抑制MERS-CoV(即引起MERS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不同细胞的感染。随后,姜世勃团队对HR2P的序列进一步优化,获得一个新多肽——HR2P-M2,其结构稳定性、水溶性、抗病毒活性及广谱性都大大提高。 接着,他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5-06-03

  • 上海交大知名教授发表重要免疫学成果

    生物通报道:脓毒症(sepsis)是指由于创伤、感染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机体产生过激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是临床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这种疾病死亡率高而且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全世界重症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脓毒症的病理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是一个非常突出问题。已知NADPH氧化酶生产的活性氧(ROS)会通过Toll样受体(TLR)调节脓毒症中的炎症应答。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Park7(帕金森病蛋白7)能够与NADPH氧化酶的亚基相互作用,指导其ROS生产并对抗脓毒症。这项研究发表在五月二十九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高维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2

  • 我国首次构建牡丹高密度遗传图谱

    生物通报道:牡丹是世界上重要的园艺植物,是我国特有资源,也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牡丹野生资源类群的原产地,而且经过长期的驯化和人工栽培,培育出了众多的牡丹栽培品种,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最近,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和洛阳国家牡丹园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构建了牡丹的高密度遗传图谱,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五月二十六日的《PLOS ONE》杂志。延伸阅读:权威期刊发布首个小麦单体型图谱。本文通讯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成仿云教授,其早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为日本岛根大学生物资源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特别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2

  • 盘点MERS研究论文:中外学者的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近日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患者在国内的出现引发了大众的密切关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通报,5月29日发布的MERS确诊患者目前病情加重,间中有高热,胸片示渗出灶较前增多,氧合变差,符合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其密切接触者已追踪至64人。这种由冠状病毒MERS-CoV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2012年在沙特阿拉伯首次被发现,虽然至今还未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但是这两年还是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生物通密切关注了相关的成果发现。首先2012年,英国卫生防护局的研究人员就公布了MERS-CoV的完整基因组测序结果,基因分析显示与新型冠状病毒最接近的是2008年在荷兰发现的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2

  • 华中科大Cell子刊:挨冻会延长寿命,还是缩短寿命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环境温度通过热敏性TRP通道差异性调控了线虫的寿命。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8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剑峰(Jianfeng Liu)教授以及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教授许献忠(X.Z. Shawn X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剑峰教授主要从事有关癌症中酪氨酸激酶受体FGFR激活过程中所诱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GPCR家族C激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许献忠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神经科学和生理学方面的一些基础问题(延伸阅读:许献忠教授Cell发表封面文章 )。环境因素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2

  • 葛高翔PLOS Genet揭示胶原蛋白促肿瘤发展新机制

     5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葛高翔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inor Type IV Collagen a5 Chain Promotes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1,揭示了IV胶原蛋白肿瘤细胞自主性与非自主性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IV型胶原蛋白是组成细胞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IV型胶原蛋白包含三种高度相似的胶原蛋白前体:主要类型的a1a1a2(IV),以及次要类型的a3a4a5(IV) 和a5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6-02

  • 东南大学JBC发表肾病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肾损伤的一个结果,也是渐进性肾损伤的一个诱发或加重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蛋白尿是肾小管间质炎症(TI)和纤维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原因。蛋白尿是通过多个细胞内信号通路而发生的,包括管状趋化因子的诱导表达、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引发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萎缩/凋亡、间质炎细胞浸润和持续的纤维化。然而,蛋白尿引起的病理变化其背后的主要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延伸阅读:表观遗传学变异或可解释慢性肾病。最近,东南大学医学院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带领的一项研究,对于蛋白尿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炎症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将尿蛋白的有效控制作为停止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2

  • 复旦大学樊嘉教授权威期刊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肝细胞癌(HCC)中PTPRS通过控制EGFR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发挥了癌症转移抑制因子作用。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的樊嘉(Jia Fan)教授。樊嘉教授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近年来在国际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6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励。HCC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5位和死亡率的第3位(延伸阅读:范祖森Nature子刊发布癌症干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2

  • 互联网:让科学实验更轻松

    如果不是因为创办“易科学”,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生孙磊本可以安静地做一个学霸,然后慢慢成为少时就想当的科学家。 “易科学”让孙磊距离成为科学家越来越远了,但“易科学”跟科学家一点都不遥远,确切地说,孙磊创办的“易科学”就是要围着科学家转。作为一个类似于“淘宝网”的科学实验设备信息服务平台,它的出现让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变得更轻松。 在位于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的清华x-lab,孙磊跟《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易科学”的“辉煌与梦想”。 一次实验引发的跨界 “易科学”的诞生,源于孙磊一次糟糕的实验经历。 2012年上半年的一天,孙磊在实验中需要用到一台能分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5-06-02

  • 中国惊现MERS病例,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生物通报道  5月27日晚10时世界卫生组织通报:韩国一例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香港入境广东省惠州市,已出现发热症状。另据卫计委通报称,目前已派出专家组赶赴惠州,并组织专家展开风险评估。那么具体说来,这一当前让人听闻而色变的MERS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呢?MERS是什么?MERS是由一种叫做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的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MERS-CoV与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和2013年在中国引发大规模非典流行的SARS病毒属于同一家族。MER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1

  • 中科院院士发表Science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本期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推出了中国科学院和日本冈山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获得了一个重要蛋白超复合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这种极为有效的太阳能转换器。植物通过大型蛋白复合体、叶绿素和其他辅因子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量。捕光复合物LHC I包围着光系统I(PSI)并为其捕获阳光,在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LHC I会将自己吸收的能量传递给PSI核心,在那里以接近100%的效率转换为化学能量。(延伸阅读:Science:光合作用机制的新突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冈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对豌豆PSI-LHC1进行了结构分析,获得了分辨率高达2.8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1

  • 第四军医大Nature子刊胃癌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胃癌(GC)已经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大多数胃癌患者都是在疾病晚期才被确诊。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化疗是一线治疗方案。然而,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使用了许多新的化疗药物,但是由于内在耐药性或获得性耐药,尤其是多药耐药性(MDR),化疗方法往往会失败。虽然MDR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探讨,但是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关键决定因素仍不清楚。延伸阅读:上海交大《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报道胃癌生物标志物。五月二十一日,来自第四军医大学、济南军区总医院和宁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Cel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1

  • 北大尚永丰院士Cancer cell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GATA3功能丧失促进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28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尚永丰(Yongfeng Shang)院士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的王艳(Yan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尚永丰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曾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王艳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1

  • 青岛大学李培峰教授Cell、Nature子刊非编码RNA研究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李培峰(Pei-Feng Li)教授曾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抗氧化酶自身被氧化”的新理论,是国际上少数几个最早将细胞凋亡引入心血管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近日李培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连接在非编码RNA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发现,相关论文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非编码RNA因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过去曾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垃圾RNA”。随着对RNA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非编码RNA的突变或表达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非编码RNA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1

  • 中国农大PLOS解析脱发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今年三月份,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于政权博士,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结肠癌的一个新元凶——一种称为MSI2的蛋白质。他们的研究结果,为结直肠癌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并增强了我们对于癌症发生、发展复杂性的认识。这项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生物通也做过相关的报道,中国农大等发现结肠癌的新元凶 。五月二十八日,于政权博士带领的课题组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题为“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Keratinocyte Prog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6-01

  • 生物物理所973项目发表文章:基因密码子新发现

      电子转移(ET)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例如光合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均为电子传递过程。研究者一直在寻求利用生物元件实现对复杂系统中电子转移及光致电荷分离进行高效可控的模拟,而如何基因编码有效的电子受体是合成生物学中的主要瓶颈。已知自然界中的天然氨基酸均为电子供体,而目前基因编码的用于研究电子传递过程的非天然氨基酸也均为电子供体。虽然也有金属螯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可作为电子受体,但由于铜离子不能进入蛋白质内部、有毒性及环境敏感等原因而无法被推广。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将氟代硝基苯丙氨酸和间硝基苯丙氨酸两种电子受体非天然氨基酸通过基因密码子扩展手段定点插入到绿色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6-01

  • 南京农大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发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料,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植物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发展,对作物进行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改良是21世纪植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五月二十四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杂交棉创制工程研究中心一项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知名期刊《Genome Biology》,题为“Sequence-based ultra-dense genetic and physical maps reveal structural variations of allo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5-29

  • 5月王牌聚焦:中国科研的争议与分量

    生物通报道:毋庸置疑中国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研发输出国,还有在各个尖端研究领域,中国学者的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5月Nature推出专题特别介绍了国内科研,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科研的现状、机遇和挑战。除了这些探讨之外,更加具体的成果更具说服力:本月中科院学者Nature报道了埃博拉病毒研究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利用2014年7月至11月期间在塞拉利昂的五个大区检测的3000多份埃博拉病人样本,成功分离测定175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对于这些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首先,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5-29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文章取得重要成果

      马先蒿属植物以其复杂多样的花部形态变化引起了众多传粉生物学家的关注。已有的传粉生物学研究表明,马先蒿属四种进化花冠类型中长喙不产蜜的类群由熊蜂通过腹触式传粉采集花粉,无喙或短喙具蜜腺的类群由熊蜂通过背触式传粉采集花蜜。产蜜功能与喙长和传粉方式相关。传粉者通过取食花粉和/或花蜜获得报酬,对蜜腺形态和功能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马先蒿属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式样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对马先蒿属的蜜腺形态停留在野外观察描述,缺乏微形态和解剖学方面的证据,依据可靠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对其演化式样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未见报道。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5-29

  • 中山大学朱孝峰教授Nature子刊发表自噬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Beclin 1乙酰化抑制了自噬体(autophagosome)成熟并促进了肿瘤生长。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2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朱孝峰(Xiao-Feng Zhu)教授。其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是肿瘤信号转导途径及靶向肿瘤异常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研究。曾荣获第六届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迄今发表论文40余篇。自噬(Autophagy)是一个依赖于溶酶体的细胞降解过程,在营养物质循环、能量产生,和受损蛋白质及细胞器的清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5-28


页次:1455/2293  共45850篇文章  
分页:[<<][1451][1452][1453][1454][1455][1456][1457][1458][1459][146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