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钢院士PNAS发布免疫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β-arrestin1,并证实缺失β-arrestin1可导致TH17细胞分化受损,从而使疾病获得改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15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裴钢院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裴钢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在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
-
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北京4月16日讯(记者潘希)记者从中国科协今天召开的201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2年度全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揭晓。“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黄金大米”事件讨论等引发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强烈需求的十大科普事件上榜。 根据投票数从多到少,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分别为:PM2.5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瞩目;“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发布,力促科普工作开展;北京暴雨险情和悲剧震撼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成焦点话题;“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启动,为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探路;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首次纳入国家科技发展
-
生物物理所Hippo信号通路和癌症及细胞衰老研究取得进展
Hpo/MST-Yki/YAP通路对于调控细胞生长和器官大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YAP2(Yes associated protein2)作为该通路的核心蛋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强课题组一直关注与研究YAP2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最近,其研究成果分别在Oncogene和Cancer Research发表。2013年4月1日在Oncogene上在线发表的文章报道了YAP2新的分子调控机制在肝癌细胞增殖及耐药性中的作用。YAP2作为原癌蛋白存在多种翻译后修饰(磷酸化和泛素化等),调控其转录活性与功能。研究揭示了YAP2新的翻译后修饰——乙酰化和去乙
-
越南在金丝燕体内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
新华社电 越南媒体近日报道说,越南中部藩朗市一家饲养场的近5000只金丝燕死亡,卫生部门已在死亡样本中检测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 据藩朗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氏惠介绍,从3月28日至4月11日期间,当地一家企业饲养的4900多只金丝燕陆续死亡,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检测结果,确认其中的8只死亡样本感染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 目前,藩朗市卫生部门已再次提取活体金丝燕样本及其饲料、巢等进行进一步检测。此外,相关部门也对藩朗市其他54家金丝燕饲养场加强了监管。 2012年和今年第一季度,胡志明市卫生部门曾对94例活体金丝燕样本进行过检测,但均未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 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和野鸟
-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报讯(通讯员张旦昕 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所时玉舫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采用miRNA芯片技术,对IFNγ 和 TNFα 处理前和处理后的间充质干细胞miRNA表达差异做了系统研究(联川生物提供miRNA芯片技术服务),首次揭示了miRNA在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中的调控作用,为临床免疫相关疾病治疗和组织缺损修复及移植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生物化学杂志》。 据介绍,间充质干细胞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
-
我科学家找到“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七寸
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解析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并阐述了其工作机制。这将有助于研发抗“革兰氏阳性病原菌”药物。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两点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是近几年才成功鉴定的一类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中,负责帮助细胞摄入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如果确定这个蛋白的三维结构和工作机制,科学家们就能够靶向设计药物小分子,进而治疗由革兰氏阳性病原菌引致的多种疾病。”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王廷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作为一类细菌总称,成员众多。
-
新疆科学家攻克土壤砷污染难题
记者4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干旱区盐碱土砷(As)污染的微生物控制技术难题,该技术的推广可降低人们来自土壤中砷中毒的风险。 据了解,砷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有毒元素,主要以硫化物矿的形式存在。砷在盐碱土中特别活跃,很容易迁移到农作物、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从而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潘响亮16日在其实验室里告诉记者,他们研发出原位微生物矿化固定新技术,从土壤中分离出耐盐碱、耐低温的高效细菌,目前已筛选出25种能有效控制砷的细菌。 潘响亮称,筛选出的细菌很快能形成
-
抑制剂治肺癌较化疗有效
中新社香港4月15日电(记者 梁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的临床治疗结果发现,一种抑制剂对特定基因变异的肺癌,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化疗更显着。 中大临床肿瘤学系莫树锦教授15日召开记者会,讲述这次研究成果。 研究指出,在部份肺癌患者身上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在没有吸烟或只有轻度吸烟的患者身上出现的机会更大。中大这次临床研究确立,一种口服的抑制剂有效针对这种基因变异,抑制肺癌肿瘤生长。 根据临床研究,香港有病人使用这种抑制剂约8个月,原本在肺部及淋巴的肿瘤,缩小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莫树锦教授表示,这种抑制剂已在美国和内地获准使用,但暂时未于香港注册,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不过,病人现时可以个别向卫生署
-
中国最新研究对解决细菌抗药性产生影响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 马海燕)记者15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研究组14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细菌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的研究论文,首次报告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复合物四聚体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结构信息阐述了该蛋白复合物的工作分子机制。 能量耦合转运蛋白是一类近年来新鉴定的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之中,负责摄入一些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 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施一公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的方法解析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这一转运模式有别于目前对于转运蛋白的通用模型,是一种崭新的膜转运蛋白工作模型。 这是施一公研究团队继2
-
瑞香狼毒素杀螨剂中试成效初显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郑金武)4月14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由北京农学院开展的“植物瑞香狼毒素杀螨剂中试与示范”课题,经过两年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据介绍,目前,以害螨为主的有害生物发生数量多、危害面积广、造成损失严重且难以控制,给京郊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据了解,该课题由北京市科委于2011年设立,主要针对目前京郊有机果品生产中存在的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课题组从瑞香狼毒植物中获得了17种化合物,已鉴定12种化合物。其中,洋芹素、甾烯醇等化合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螨活性。研究人员以此化合物为母药开展了剂型研究,并与企业合作进行中试与示范,与农药生产企业
-
施一公教授发表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细菌一种细菌能量耦合因子(energy-coupling factor,ECF)转运蛋白的结构,这一发现对于了解维生素的运输,以及进一步拓展其生物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energy-coupling factor transporter”发表在4月1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
-
下一步,H7N9病毒将引发大规模流行?
生物通报道:据报道目前全国共60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人数达到13人,涉及城市11个,国内外科学家们均密切关注着这一流感病情的发展,现阶段围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下一步,H7N9病毒是否将会引发致命性的大流行疫情?4月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7(H7N9) Virus”的文章,通过分离得到的3个H7N9样品,解析了这种新出现的禽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发生的病毒学变化,以及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文章指出他们研究证明最初的三个病例的H7N9病毒还属于禽源,目前还没
-
中科院Nature文章解析重要转运蛋白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4月1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a folate energy-coupling factor transporter from Lactobacillus brev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来自短乳杆菌的一个叶酸能量偶联因子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张鹏(Peng Zhang)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对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解析,同时利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等手段阐述蛋白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ABC (ATP bind
-
北京学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H7N9禽流感报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7(H7N9) Virus”的文章,通过分离得到的3个H7N9样品,解析了这种新出现的禽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发生的病毒学变化,以及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并且指出这3个样品中有6个内基因来自禽流感A (H9N2)病毒,这与此前南科大的成果相互佐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著名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与控制研究所舒跃龙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袁正宏教授。关于新出现的人感染禽流感H7N9,
-
动物所等在啮齿类动物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
长期以来,在生物演化研究领域,化石和现生物种的研究常各为阵营,形成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割裂了物种“进化”的自然历史。将化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替序列结合现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分化时间以及历史生物地理学进行整合推断,无疑将更科学并完整地重现相关类群的演化历史。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类具有漫长的演化历史,在形态、栖息地适应等方面高度分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历史变迁对动物物种分化、形态演变、地理分布格局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等重要科学议题的理想材料。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兽类学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通过结合化石记录以及现生种的分子、形态和地理分布数据,阐述了影响部分啮齿类动物代表类群
-
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主持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新闻网3月29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病毒学》(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粘膜免疫复制型载体艾滋病疫苗可有效控制猴艾滋病毒致病》的研究论文,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联合使用复制性痘苗病毒载体和粘膜途径初次免疫的创新型艾滋病疫苗策略,为疫苗进一步的优化和人体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滋病被发现的30多年以來,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万感染
-
研究称女性腰围大可减少骨折风险
性的“游泳圈”如今被发现有另类功用。最新医学研究称,女性腰围较大可巩固骨骼,碰撞时导致骨折的风险大减。不过这一功用对男性没有作用。因女性“游泳圈”的“功效”与体内雌激素有关。但脂肪太多会导致心脏病及糖尿病,研究不主张女性故意增肥“保身”。澳大利亚一所医学研究所跟进逾1000名50岁以上男女的健康状况达5年,其间有19名男子107名女子骨折,发现腰围最大的25%女性,骨折风险比正常低40%。研究员指,腰围为骨骼提供额外力量,在跌倒时如软垫保护身体,腰围丰满的女性体内雌激素较多,这种荷尔蒙对骨骼相对有益处。
-
《Hepatology》在线发表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国际肝脏病学研究领域顶级杂志《Hepatology》在线出版了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龙喜带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olymorphisms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x-ray repair complementing group 4 and aflatoxin b1-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肝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每年新诊断病例及死亡病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近一半。该研究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方式分析了XRCC4基因突变体在我国黄曲霉毒素B1高污染区及肝癌高发区人
-
我科学家阐明脑源性肺损伤新机制
为颅脑创伤及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颅脑创伤后,血浆中的谷氨酸升高是其并发肺损伤等外周组织炎性损伤的关键因素。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周元国团队,历时7年研究发现了这一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实验医学杂志》上。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颅脑创伤后检测血浆中谷氨酸水平无重要意义的传统结论,为临床治疗颅脑创伤后继发性损伤的新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颅脑创伤是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其并发的脑源性肺损伤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其确切的发生机制知之甚少。2006年,戴双双博士在导师周元国指导下,发现谷氨酸对腺苷2A受体有调节器控制作用,并直接影响后期损伤
-
上海药物所等在控释制剂复杂结构分形特征研究中取得进展
渗透泵类控释制剂在体内能保持恒定的释药速度,获得平稳的血药浓度曲线,副作用低、给药方便,是较为理想的口服制剂。在释药过程中,渗透泵内部结构处于连续、动态变化,其结构的空间复杂度与药物释放特征存在必然联系,揭示其动态规律对创新制剂产品设计极具意义。但由于片剂内部结构的观测困难、不规则结构难以定量表征,至今仍然是个挑战。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课题组、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肖体乔课题组与英国Bradford大学Peter York教授合作,殷宪振、和友博士、李海燕博士等采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生物医学成像线站和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SR-μCT),获得制剂内部复杂结构的高分辨成像,进行三维重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