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生科院发表RNA编辑研究论文
3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omic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杨力研究组和生化与细胞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Prediction of constitutive A-to-I editing sites from human transcriptomes in the absence of genomic sequences。该项研究发展了一新的计算分析流程,在不需要相应基因组信息的情况下,仅通过对多个样本的RNA转录组信息进行比较,发现了体内存在的大量成簇RNA编辑新位点及其组织差异性调控。在高等生物中,最主要的RNA编辑是A(adenosine)-t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4-01
-
研究提出男性偏向母系亲属投入新假说
摩梭人(也称纳人)是分布在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他们通常居住在包括3-4代母系亲属的母系大家庭中,家庭成员包括外祖母、母亲、兄弟姐妹、姐妹的子女及其他母系表亲。摩梭人“走婚”婚姻最重要的特征是成年摩梭男性不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同住,仅在晚上去“走访”妻子,次日清晨返回自己的母系家庭。 在摩梭人传统习俗中成年男性可以不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但须为其姐妹的子女承担抚养责任。“走婚”婚姻只在世界上少数几个母系农业社会中存在。在“走婚”婚姻中女性与母系亲属共同居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在抚养后代时可以得到母系亲属的帮助),而男性为何更趋向于将自己的资源投给与其亲缘关系更远的姐妹的后代则一直是人类
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4-01
-
复旦大学最新Cancer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生科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胰腺癌中乳酸脱氢酶A(LDH-A)的一种上调作用机制,指出LDH-A的一种乙酰化修饰会抑制其活性,并靶向分子伴侣介导的细胞自噬,因此在胰腺癌患者体内,这种乙酰化会减少,并伴随LDH-A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1日Cancer Cell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生科院管坤良教授,熊跃教授(同属于北卡罗纳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以及雷群英教授,这一研究团队曾在2006年于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初步探明了基因突变促进神经胶质瘤生长的分子机理,找到了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代谢物,为神经胶
-
第三军医大学运用3D影像重建 为患者找到出血点
因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重庆市一50岁男性患者经过一年治疗无效后,见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就要求开刀。在几经检查不能确诊的情况下,采用3D成像重建为患者找到出血点,并确诊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入十二指肠球部。该病例为世界首例,国际消化专业顶级杂志《胃肠病》刊载了该病例诊疗的学术文章,影响因子达11.67,其影像图片被评为当周最佳图片。 该男子因大量呕血和急性发作的短暂意识丧失,收到大坪医院消化内科。入院后,医师了解到患者曾经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2011年全年有4次在著名某大医院住院治疗。 入院后以药物保守观察治疗,患者仍然黑便。在科室主任陈东风教授的主持下,胃镜检
-
中国学者:游隼和猎隼基因组研究成果发表
有助于揭示其捕食性进化机制 3月25日,由英国卡迪夫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联合完成的游隼、猎隼基因组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据悉,这是猛禽基因组成果首次被发表。该研究为科研工作者从全基因组水平探究游隼和猎隼的捕食性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对深入探究游隼和猎隼的起源、进化及其他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并将有助于挽救和保护这两个宝贵的物种。游隼是中型猛禽,被誉为“世上最快的动物”,但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其繁殖能力下降、数量锐减,目前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猎隼是大型猛禽,易于驯养,经驯养后是很好的狩猎工具。为了解游隼和猎隼捕食性的进化基础,研究人员分别对这两种猛禽进行了
-
抗艾新策略:主动进攻,御敌于外
鉴于传统药物只“防”不“攻”的缺点,复旦大学姜世勃及陆路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名为2DLT的新型HIV灭活蛋白,它可以主动识别、攻击和灭活HIV ■实习生 赵广立 近期,国家“****”学者姜世勃教授在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并研发了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抗艾滋病病毒(HIV)蛋白灭活剂——2DLT,该成果于2012年12月发表在国际病毒学领域顶级杂志Retrovirology上。随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双聘教授Rogier W. Sanders 博士在BMC Biology上发文,认为该药物候选代表了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方向。今年3月Global Medical
-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称科学家都是“工作狂”
科学家都是“工作狂”。这是近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王贤文等人发表的一篇名为《探索科学家的工作时间表:科学家们经常加班吗?》的论文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也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和所有科学家的共鸣。原来科学家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不需要准点上下班,可以掌握自己工作时间的轻松职业,而是基本上没有周末,不分上下班,需要熬夜加班和周末工作的“工作狂”。 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根据论文下载时间研究科学家工作时间规律的新方法。通过半个多月时间中24小时昼夜不停地监测和记录全球科学家下载科学论文的情况,最终收集了将近200万条数据。通过对这些论文下载时间数据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虽然科学家的时
-
研究揭示肝脏发育关键因子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罗凌飞团队证实,EpCAM(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作为一种内胚层特异性的Wnt去阻抑子,决定了肝脏发育的组织细胞特异性,促使了肝脏发育。相关成果被生物医学顶级杂志《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s)作为每期亮点刊登。 据介绍,内胚层组织器官发育和相关重大疾病防治,已成为当前发育与生殖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尚未发现调控内胚层发育和再生的关键因子,且已知因子的某些功能有待挖掘,科学家尚无法有效地人为诱导肝脏等细胞的分化和再生。 其中,对于内胚层细胞如何特异性地响应和解读Wnt2bb肝脏诱导信号,迄今知之甚少。针对该问
-
蒲慕明院士发表Nature综述解析关键因子(免费获取)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他发表了题为“Neurotrophin regulation of neural circuit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综述新文章,介绍了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环路发育与功能作用的研究新进展。这一综述公布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杂志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1982年德国神经生物学家从猪脑中分离出来的小
-
南方医科大学新文章解析miRNA与癌症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与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形成相关的小分子OncomiR-365,相关论文“A Novel OncomiR-365 Induces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发表在在癌症领域主流杂志《Carcinogenesis》(影响因子5.702)上。南方医科大学的丁振华(Zhenhua Di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辐射所致细胞应激反应信号转导机制及其防护的研究,包括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机制及其在某些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紫外辐射的机制及其防护和细胞应激反应
-
《Oncogene》解析“癌症之王”的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 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由于胰腺的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加之病死率极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近日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存在于胰腺癌周围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在癌症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25日的《Oncogene》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Carol Otey领导研究小组发现,一种称作palladin的蛋白质促进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装配侵入性伪
-
中国药科大学Blood:中药治疗癌症
生物通报道:利用中药治疗癌症并不是什么新闻,著名的砒霜就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中药,近年来不少研究组展开了利用天然中草药治疗癌症的研究,近期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种古老的中药:黄芩的主要成分能通过作用于一种关键酶,影响AML癌细胞的增殖,并指出这一成分也许能用于AML癌症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教授,郭青龙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抗肿瘤药的发现性研究,近几年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收载80余篇,总引用次数达到600余次,此前曾在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获得新的发现。汉黄
-
生物物理所在热休克蛋白结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3月25日,英国皇家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出版了以Assembly chaper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为题的专刊,重点报道了在热休克蛋白、二硫键异构酶等分子伴侣结构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飞课题组与柯莎课题组分别在该专刊上发表了关于热休克蛋白sHsp16.5和Hsp70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小热休克蛋白(sHSP)是分子量介于15-30kD的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当一些错误折叠的蛋白或受损蛋白可能发生聚集时,小热休克蛋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
-
上海交通大学华修国教授团队关于传染病领域的一项研究获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华修国教授课题组近日在传染病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题为:“Depolymerization of Cytokeratin Intermediate Filaments Facilitates Intracellular Infection of HeLa Cells by Bartonella henselae”的文章。该研究从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入手,探索与汉赛巴尔通氏体感染互作关系,对该病原侵染宿主上皮细胞的机制提供新的诠释。该文由朱彩霞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白雅洁等共同完成,课题组教师袁聪俐博士为通讯作者。(http:
-
华大基因中心正研究智商基因
中国有基因中心进行天才基因比对研究,希望解开人类智力密码。相关研究容易引起道德争议,被利用来针对某个族群。亦有学者担心,人类有朝一日会藉研究成果,透过胚胎筛选技术製造天才婴儿。 深圳华大基因中心进行的基因智力专桉,是将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2000组聪明人的基因样本,和普通人的基因样本做比对,希望找出决定智商的基因。 所谓的聪明人,大部分是来自伦敦国王学院行为遗传学教授普罗敏以往收集到的1600个基因样本,再加上约500个志愿者的样本。这批人的智商多数在160以上,比诺贝尔得奖者的平均智商还要高。 负责领导相关研究的赵博文认为,长久以来,大家都忽视了智力基因,基于文化上的差异,在西方,相关的基因研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时间:2013-03-27
-
全球首个肝癌系统化疗药物获批
全球首个用于肝癌系统化疗的药物获得官方批准。据知,肝癌在中国被视为具广泛性的癌症病种。如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以取得理想的规范化综合诊疗效果成为众多专业医生亟待攻克的难题。 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教授秦叔逵表示,新药物提出和治疗效果的确定,首次改变了医生对肝癌系统化疗的传统认识。 赛诺菲亚太研发总裁江宁军介绍说,赛诺菲中国专注于中国及亚太地区特有高发疾病,集中满足中国患者的医疗需求,而肝癌则是重点攻克的疾病之一。基于当前肝癌在中国的临床实践和需求的急迫性,新药物可为临床提供一个有明确疗效证据的治疗选择,也有利于在今后肝细胞癌领域内临床研究的开展,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江
-
抑癌基因调控前列腺癌机理获阐明
日前,肿瘤领域期刊《临床肿瘤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王建华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从表观遗传学修饰新角度,阐明了抑癌基因在调控前列腺癌的发展、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构建新的前列腺癌小鼠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据王建华介绍,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西方国家的男性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在中国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西方国家已经对前列腺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目前人们对前列腺癌的
-
研究揭示人脑网络中枢节点生理基础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药物成瘾研究所杨一鸿教授团队,通过功能连接与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人脑功能网络中枢节点的生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人脑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人脑功能网络中的绝大多数脑节点只有少数连接,而少数节点却拥有非常多的连接,这些拥有连接数较多的节点被称为脑网络的中枢节点。”贺永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正如交通网络中的枢纽一样,人脑网络的中枢节点对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传输起着关键作用,但学界对其与人脑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仍知之甚少。 为此,贺
-
研究发现更新世罕见遗传病
在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等人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也叫侯家窑)古人类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许家窑人类化石,被发现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村西侧的长形沟,地质时代推断为晚更新世较早时期,距今10.4万年到12.5万年之间。 此次报道的个体,为许家窑11号化石标本,属于一个成年人的双侧顶骨中后部残片。这件标本有一个不同寻常之处:骨壁后方有一个很明显的、两厘米左右的异常穿孔。这一不同寻常
-
中科院Nature发布小麦基因组A草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小麦A基因组祖先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从而为研究和改良小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相关成果发表在3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凌宏清(Hong-Qing Ling)研究员、李振声(Zhensheng Li)研究员、张爱民(Aimin Zhang)研究员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Wang Jun)博士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供了20%人类所需的热量。目前广泛种植的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