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医科大学Hepatology肝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和卫生部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发表了题为“Estrogen-sensitive PTPRO expression re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control of STAT3”的研究论文,证实雌激素敏感的PTPRO表达通过调控STAT3抑制了肝癌进程。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孙倍成(Beicheng Sun)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雌激素及其受体在肝癌发病性别差异机制;以及Wilson病基础与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0

  • 武汉大学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中科院的研究人员针对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过程中氧离子转换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作用机制,为为深入探索其中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雷爱文教授,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有机化学,与生物研究的跨学科方向则为金属酶的作用机制以及活性中间体的研究,例如亚氯酸盐岐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酶等。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或CYP450,简称CYP450)是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在细胞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0

  • 北京大学JBC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ACSIN1作为一种重要的Tau结合伴侣通过促进微管动力学调控了轴突延伸和分支。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1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建国(Jianguo Chen)教授和滕俊琳(Junlin Teng)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建国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神经细胞内神经丝(NF)和微管体系构建分子机制方面及衰老研究方面曾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EMBO、JBC等权威学术杂志上。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0

  • 中科院海归教授最新Vir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孙兵研究员90年代曾在美国NIH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之后入选中科院“****”免疫学专业,回国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了多篇SCI文章。近期其研究组针对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展开了甲型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性全人抗体的研究,获得了甲型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性全人单抗,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Virology杂志上。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场灾难性的流感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威胁。现今又到流感高发季节——每年的流感高峰一般会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因此一般自国庆节后,会是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0

  • 张学军,贺林Nature撰文:
    中国GWAS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生物通报道: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提出以前,人们主要利用连锁研究方法开展复杂疾病/性状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了一些疾病和性状的易感基因(位点)。但是复杂疾病/表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表型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以家系为基础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在搜寻复杂疾病易感基因上受到了限制。由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主要基于“常见疾病,常见变异”(common disease,common variant)原理,可同时针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基因分型,克服复杂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复杂性等,可以较好的避免实验结果的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0

  • 我科学家主导完成全球首个梨基因组解析

    由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砀山酥梨基因组研究成果于11月 13日在《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发表。全球首个梨基因组的成功解析及其基因组层面的功能研究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新品种梨奠定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为该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砀山酥梨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砀山酥梨基因组大小约为512Mb,共包含42812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28.5%的基因在表达的时候有多种剪切形式。研究发现砀山梨基因组包含大量的重复序列,并具有高度多态性。正是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11-20

  • 生物物理所在干扰素信号通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11月13日,Science Signaling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迎芳和程根宏(生物物理所感染与免疫中心海外团队,UCLA)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ingl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Confer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the TRAF3 Adaptor Protein onto TRAF5,编辑同期配发了题为TRAF5 Becomes Antiviral的评论。天然免疫应答及其调控机制是免疫学家致力研究的重要方向。TRAF家族成员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重要的接头蛋白。它们通过其TRAF结构域结合不同的信号分子

    来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2-11-20

  • 武大黄双全教授研究组探索红叶之谜取得新进展

     每到秋天,人们都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自然景观所陶醉、所震撼。绿叶为什么要变色呢?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自己和其它生物可以利用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叶绿素,由于在叶子生命周期中存在大量的叶绿素,所以我们看到的叶子主要是绿色的。  在北温带的森林中,落叶的树叶子在秋天常常变为红色或者黄色。早期人们认为秋叶在凋落之前变色,是因为叶子逐渐衰老,其中的叶绿素分解;但是调查发现,很多植物鲜艳的秋叶是因为合成了新的色素,并不是原有色素的显现。例如,在哈佛大学树木园中约70%的木本植物在叶子衰老过程中产生了“花青素”。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认识到秋叶颜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2-11-20

  • 分泌蛋白CST6影响乳腺癌骨转移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胡国宏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Med-X中心徐学敏、胡晓芳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分泌蛋白CST6可在乳腺癌骨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 乳腺癌是对女性健康构成最大威胁的一种恶性疾病,涉及多种基因异常,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其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 其中,转移不仅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更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 该项研究利用来源于乳腺癌MDA-MB-231不同转移能力的各种亚系SCPs细胞,通过分泌蛋白质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1-20

  • 运动中的肺部肿瘤可精确定位

    本报讯  (通讯员张晓华  记者杨力勇)肺癌患者呼吸时,肺部肿瘤也会跟着运动。放疗时如何精确瞄准运动中的肿瘤?日前,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葛红找到一种更加精确勾画肿瘤内靶区的方法——联合采用3DCT和4DCT确定内靶区,或将改写国际放疗“金标准”。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勾画内靶区的“金标准”是4DCT,但葛红发现,“金标准”在确定早期肺癌的内靶区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人体内的肿瘤尤其是肺部肿瘤,伴随着人体的呼吸也在不停运动。只有精确地定位运动中的肿瘤,精确确定肿瘤的放疗靶区,才能确保肿瘤组织得到最精确合理剂量的照射,同时使周围正常组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于是,葛红开始寻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11-20

  • Science特写:中国组织工程学(上)

    生物通报道  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仍然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自体或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存在着“以创伤修复创伤”、供体来源不足、免疫排斥等缺陷。很久以来人们一直梦想人体的组织、器官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可以在工厂内大批量生产,一旦体内的组织、器官出现问题,可以用“新的零件”更换。组织工程学(tissue engineering)的提出、建立和发展,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可能,它能以少量种子细胞经体外扩增后与生物材料结合,构建出新的组织或器官,用于替代和修复病变、缺损的组织器官,重建生理功能。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科学家们致力于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确立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9

  • 教授Cell Stem Cell解析癌症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美国新泽西儿童健康研究所,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肿瘤基质干细胞促进原位肿瘤生长的机制,肿瘤基质干细胞是肿瘤基质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肿瘤基质干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两类重要的肿瘤基质细胞,具有内在的关联。这项成果公布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健康科学研究所时玉舫研究员,第一作者为任光文。时玉舫研究员是激活诱导淋巴细胞死亡和c-myc对T细胞凋亡调节作用的发现者,他证实了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与应激反应或鸦片所致的免疫抑制的关系,证明了CD4+ T细胞在哮喘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提出了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9

  • 邓兴旺2012年权威杂志解析信号应答

    生物通报道:作为全球知名的华人科学家,邓兴旺教授近年来成果颇丰,今年年初他曾与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等共同解析了植物拟南芥感受紫外线B波段(280-315nm)的光受体UVR8的晶体结构,并对其感光机理做出了解释。近期他又在植物学领域顶级刊物:The 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拟南芥对紫外光照射不同信号形态建成作出应答的一种新机制,并且指出了两种转录因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为无法移动的生物,高等植物已经进化出了能感应并对不同光信号作出应答,促进自身生长的能力,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发现,低强度和长波长的紫外光UVB光能作为一种参考信号信息,参与紫外光诱导的光形态发生(photo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9

  • Science特写:中国组织工程学(下)

    生物通报道  最新一期(11月16日)的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hina's Push in Tissue Engineering”的新闻文章,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近年来组织工程学领域的发展,中国政府对于这一“朝阳学科”的大力支持,其中还穿插介绍了南通大学顾晓松(Gu Xiaosong)、上海交大曹谊林(Cao Yilin)等中国组织工程学领域先锋人物的成果及故事。上接:Science特写:中国组织工程学(上) 现在顾晓松正致力让壳聚糖移植物与从骨髓中抽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结合。在即将发表在《Biomaterial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顾晓松和同事们描述了如何采用这种方法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9

  • 研究发现树莓可防肝癌 抗氧化性为维生素C百倍

    哈尔滨新闻网讯(岳金凤 记者 杨茉)哈医大四院专家课题组经多年研究获得树莓防肝癌的重大发现后,日前在国内首次研发出树莓有效成分鞣化酸的最佳萃取法获国家专利,为树莓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据了解,哈医大四院副院长刘明教授率领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树莓对肝癌的预防效果明显,树莓所含成分鞣花酸对肝癌细胞修复有一种特异性。 刘明教授解释说,DNA氧化损伤是导致癌症的重要途径,首先树莓有极高的抗氧化功效,维生素C是很好的抗氧化剂,而树莓的抗氧化性大约是维生素C的百倍。同时,树莓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还可抑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供血,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但它的特异性是对人体正常细胞供血无影响,因此与化疗相比对

    来源:哈尔滨日报

    时间:2012-11-19

  • 让“生命往返跑”步伐更稳定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从干细胞分化成体细胞,生命的脚步本不该逆转。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出现,却让生命之旅变成一场“往返跑”。不过,让已分化的体细胞重新变回能分化成各种干细胞的“折返”的同时,也让细胞变得十分不稳定。 最近,上海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因子,可以让“生命往返跑”变得更稳定。最新出版的《细胞研究》刊登了这一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实验室和南开大学刘林实验室合作完成的成果。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理论提出和实现,是生命科学界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英国和日本的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找到了4个因子,只要在已分化成熟了的体细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2-11-19

  • 我国绘制并破译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据新华社电 记者17日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悉,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破译工作。专家表示,这项成果将对野生骆驼保护和家养骆驼品种改良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并将进一步推动骆驼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了解,这个研究项目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其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的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同时,国际知名生物数据库GenBank将骆驼基因组数据向全球首次公开释放。据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

    来源:信息时报

    时间:2012-11-19

  • 中科院Science子刊发表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TRAF家族分子TRAF3的晶体结构,相关论文“Singl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Confer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the TRAF3 Adaptor Protein onto TRAF5”发表在11月13日的《科学信号传导》(Science Signaling)上。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刘迎芳(Yingfang Liu)研究员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程庚洪(Genhong Che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主要从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6

  • 第三军医大最新Nature开放性论文

    生物通报道:去年Nature出版社创办了一新的Open Access期刊:“Scientific Reports”,这是Nature出版社对开放获取的一种尝试,目前这一期刊主要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近期第三军医大学,美国Frederick国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关键病原菌:李斯特菌在入侵机体时,免疫系统做出应答的新机制,并指出了两种G蛋白偶联甲酸基肽受体亚型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一成果就公布在11月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为第三军医大学刘明永(Mingyong Liu)研究员,另外一位通讯作者为美国Frederi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6

  • 外媒报道中国学者发现HBV受体的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据BioScholar报道,人类乙型肝炎病毒每年要夺取大约一百万人的生命,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乙肝卫星病毒HDV——是HBV的一种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而且这些疾病也会增加肝脏其它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肝癌。这种病毒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才能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现有药物在大部分患者中均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如能找到这个受体,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乙肝感染机制,并为感染及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6


页次:1465/2113  共42247篇文章  
分页:[<<][1461][1462][1463][1464][1465][1466][1467][1468][1469][147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