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研制成功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电子研究所参加的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的研制》项目进行了验收。该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疫病研究组何宏轩研究员的主持下,联合中科院电子所崔大付研究员,联合研制开发出了新设备1套,包括SPR快速检测仪和禽流感快速检测生物芯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经过专家现场测试,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设计要求。专家组通过现场测试和听取报告,针对项目研究报告、用户检测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认为项目组研制的“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性能达到了实施方案规定的技术指标,同意通过验收。该项目开发了

    来源: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2-06-19

  • “数字育种”吸引科研人员

    日前,两百多位来自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的育种专家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者,在京参加了GCP挑战计划举行的中国育种家开放日活动。 活动期间,平常习惯了凭经验培育种子的中国育种专家们学习了如何使用“集成育种平台(IBP)”提供的作物信息系统、电子田间计划书等实用育种工具,以及如何实用GCP的基因型鉴定设施开展经济实用的基因型鉴定工作,感受到了数字育种的神奇。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韧介绍,GCP是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于2003年成立的一个挑战计划项目,旨在整合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各研究中心以及各成员国的研究力量,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方法和利用途径研究,提高作物育种效率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2-06-19

  • 国内首例影像导航颅内异物探取手术成功实施

      中国科技网讯 近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通过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神经导航技术,对一位癫痫患者实施了颅内异物探取手术,对癫痫病灶的定位准确度达到了毫米级,对异物实施“精确打击”,解决了致痫灶的解剖学定位难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中的损伤和术后并发症,这类手术在国内尚属首例。  患者张某21年前因猎枪走火,导致3颗弹珠进入脑部,去年开始出现癫痫。该院神经外科主任杨辉介绍,由于金属异物在颅内的定位较复杂且存在时间较长后易与周围脑组织形成粘连,为避免对脑组织产生较大创伤,故此次手术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神经导航技术,根据患者面部特征进行扫描并生成相应的坐标,对异物实施“精确打击”,这也是国内首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6-19

  • 用智慧去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点

    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广西首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创新团队,成立仅3个多月,就入选了广西创新研究团队,2011年10月,这个研究中心成立刚一年半,又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团队”。靶向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点。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区域性重大疾病如心肺血管病、高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开展靶向诊治研究。“生物靶向目前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我们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团队带头人卢小玲教授告诉记者,“团队的成员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通过政策支持,将会带动一大批学科的发展,它最大的含金量也正体现在这里。”汇聚最优秀的人才这应该算是一个新生代的团队

    来源:广西日报

    时间:2012-06-19

  • 国内首家异种器官移植中心落户南京

    ****戴一凡牵线,美国联合治疗公司投资  近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南京江宁高新园与美国联合治疗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美国联合治疗公司将投资1亿美元,在南京建设世界领先、中国唯一的异种器官移植中心。一期工程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15年投入使用。 该项目从签订合作备忘录到签订正式入园投资协议,前后仅用了两天时间,但江宁高新园与异种器官移植科研项目结缘却是由来已久。 2009年,中组部“****”特聘专家戴一凡教授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回到国内,在南京医科大学代谢疾病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戴一凡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培育“基因敲除猪”,即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培育出基本不含“

    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12-06-19

  • 动物基因组普遍存在来自藻类的古老水平转移基因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相对于垂直基因传递(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另一种遗传物质传递方式,是物种进化和基因组革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在原核生物及单细胞真核生物中比较常见,然而,在多细胞的动物中鲜有报道,更不知该机制对动物的进化有着怎样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文建凡研究员和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黄锦苓副教授的共同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倪婷通过全基因组筛选、系统发生分析和结构域分析等方法,首先在较为低等的动物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基因组中鉴定出了92个来自多种藻类的基因,它们隶属于14个基因家族。进一步的调查惊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2-06-19

  • 首都医科大PLos One早老性痴呆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阿尔茨海默氏症动物模型中证实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3参与了β-淀粉样物质(Aβ)的前体蛋白APP的加工和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相关论文“Involvement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Tyro3 in Amyloidogenic APP Processing and β-Amyloid Deposi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s”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的王晓民教授。其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8

  • 山东大学连发两篇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近期这一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接连发表了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介绍了吸烟与腹主动脉瘤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在第一篇“ER-localized auxin transporter PIN8 regulates auxin homoeostasis an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文章中,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丁兆军课题组与比利时根特大学Jiri Friml教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8

  • 中科院PLoS ONE获代谢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between Ionomic Profile and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Human Population”的文章,利用ICP-MS检测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手段来分析了将近上千名正常及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肥胖的中年患者血浆离子谱网络调控规律,并首次提出“疾病离子组学”的新概念。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这项研究由营养科学研究所王福俤研究组、林旭研究组及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亦学研究组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8

  • 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的新机制

    6月7日,国际微生物学权威期刊Molecular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姜卫红研究组的学术论文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antibiotic biosynthesis by DraR-K, a novel two-component system in Streptomyces coelicolor。该研究揭示了天蓝色链霉菌中新型双组分系统DraR-K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差异调控的分子机制。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TCS)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调节细胞生理代谢和行为的信号传导系统,由组氨酸激酶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2-06-18

  • 深海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深海一般指水深1000米以下的海洋,具有高压、低温(或高温)、黑暗、寡营养和高盐等特征,原本被认为是生命的荒漠。随着人类开发海洋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深海生命如深海微生物,逐渐为人类所认知。近日,中科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从深海来源的放线菌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线发表于Organic Letters(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ol301343n)。张长生研究员课题组对田新朋博士提供的三株深海放线菌,包括两个新种Streptomyc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12-06-18

  • 乳酸菌防病优势独具

    几年前,许多人都不知道乳酸菌和肠道有什么关系。今天,“健康优势”成为乳酸菌行业制胜的法宝。上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主办了以“乳酸菌资源及应用”为主题的第七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来自10余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60名与会代表,针对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健康、乳酸菌功能与疾病预防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亚洲人体内的主要微生物群与西方人存在差异;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构成更具有复杂性。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元昆教授指出,通过对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共10所城市的青少年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和实验性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患有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有很大的关联。亚洲人

    来源:北青网

    时间:2012-06-18

  • 中药活性成分固相萃取研究获进展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优良的性能以及对目标物的特异性吸附使其在人工抗体模拟、催化、药物释放、固相萃取、色谱法、传感器和吸附测定等领域应用广泛。中药豨莶的主要活性化合物是奇壬醇。由于传统分离材料的选择性较差,使得在中药中直接提取奇壬醇的过程繁琐且效率低。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师彦平研究员带领的药物化学成分小组通过非共价印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建立固相萃取法,成功应用于中药豨莶草提取物中二萜类化合物奇壬醇的萃取。所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析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回收率可达80.9%。 该方法是植物活性成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2-06-18

  • 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有望实现

    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在广东将有可能实现。近日,袁隆平院士团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以及葛林美农业科技公司签署协议,将全面启动“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正在攻克的世界性难题。2011年,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在湖南隆回取得百亩平均单产926.6kg的新突破,这标志着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已提前实现。近期,袁隆平启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主任陈志强教授表示,未来,广东将在项目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广东将在多个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12-06-18

  • 南京农大111计划发表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verse genetic basis of field-evolved resistance to Bt cotton in cotton bollworm in China”的文章,不仅揭示了棉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花的抗性基因存在遗传多样性,还首次发现并证实非隐性抗性基因在Bt作物抗性演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张浩男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5

  • 基因组所人类基因组突变研究获进展

    基因突变会导致人类疾病的产生,因此研究遗传变异的产生过程和那些能够引起疾病的突变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人类健康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在有关人类基因组中以转录为中心的突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杂志上发表。该研究组崔鹏博士等人通过对人类10种不同组织的高通量RNA测序数据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人类基因组的转录突变过程,对人类基因突变的基本法则提出了新的见解。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基因组中基因突变率与它们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突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2-06-15

  • 成功获得3只转基因克隆绒山羊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选取我国珍贵的绒山羊品种——辽宁绒山羊的细胞,通过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的有机结合,历经三年攻关,成功获得三只转基因克隆辽宁绒山羊。 辽宁绒山羊以体大、产绒量高、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改良各地绒山羊效果显著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我国明令禁止出口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所产山羊绒因其优秀的品质被誉为“中华国宝”与“软黄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与内蒙古大学、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经过多次试验探索,在2011年2月首次迎来转基因克隆绒山羊的诞生,但两只小羊在出生后六天内出现生命衰竭体征并先后死亡。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题组继续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6-15

  • 吴孔明院士Nature发布转基因棉花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6月13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研究人员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Widespread adoption of Bt cotton and insecticide decrease promotes biocontrol services”的研究论文,提供了证据表明转基因Bt棉花可以自己生成杀虫剂取代喷洒杀虫剂,促进了昆虫天敌回归,为转基因棉花及周围的田野提供了有效的生物学虫害防治,从而为解决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更好的长期解决方案。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其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4

  • 细胞环境对p53分子调控网络的影响机制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生化与细胞所吴家睿研究组与陈洛南研究组共同合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种细胞环境对p53分子调控网络的影响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细胞的各种活动,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不是互不相关的孤立过程,而是紧密联系、高度协调的互动过程,这些活动之间需要复杂的分子网络进行协调。并且,每个基因的活动也受到与其形成相互作用的分子网络的影响。以肿瘤为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条件和阶段有着很大差异。利用之前景乃禾研究组建立的P19细胞神经分化系统,作者发现被认为能够抑制肿

    来源:绿谷生物网

    时间:2012-06-14

  • 生物节律性研究获新成果

    5月24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赵宇玮副教授作为与第一作者同等贡献的论文撰写者,其论文"Peroxiredoxins are conserved markers of circadian rhythms"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该论文首次揭示了Peroxiredoxins蛋白家族的氧化还原状态循环,是一种从原核生物到高等动物细胞内均存在的非转录依赖的保守生物节律性遗传标记,是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自从37亿年前细胞生命体产生以来,地球生命体(除了极少数例外)均在进化中受到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节律性更替的影响,并进化出多种形式的细胞内源生物钟机制。目前,由于研

    来源:西北大学

    时间:2012-06-14


页次:1465/2079  共41568篇文章  
分页:[<<][1461][1462][1463][1464][1465][1466][1467][1468][1469][147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